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疝氣

《內經》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又曰: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難經》曰:任脈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子和曰: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按之作水聲,得之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多,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外有漏針法,恐誤不錄)。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而為膿,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白話文:

《內經》提到,如果肝脈出現大、急、沈的症狀,都可能是疝氣。再者,三陽脈急則可能形成瘕積,三陰脈急則可能導致疝氣。《難經》指出,任脈有病,內可能有苦結,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即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等七種。子和認為,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結硬如石,性器不能舉起,或者摸到睪丸會感到疼痛,這可能發生在久坐久臥於濕地,或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遇到雨雪天氣,或坐臥於磚石或風冷的地方,使身體過度勞累,應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長期這樣可能會導致不育。

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脹且疼痛,時常有陰部出汗,或囊腫形狀像水晶,或囊皮癢而抓出黃水,或腹部按壓時有水聲,這可能是因為飲水過多或醉酒,使身體內部過多,出汗時遇風寒濕氣,聚積於囊中,導致水冷使人突然產生疝氣,應使用逐水的藥物來治療(外有針灸法,但為了防止錯誤,這裡不詳細描述)。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或潰瘍後產生膿液,腹內緊繃,筋縮,或陰莖中疼痛,疼痛至極時會感到癢,或挺起後無法收縮,或排出類似精液的白色物質,隨著尿液流出,這可能是由於房事過度或邪術所致,應使用降心火的藥物來治療。

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紋中,俗名便癰,得之於重感春夏大熱,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氣疝者,其狀上連腎腧,下及陰囊,多得於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號哭怒罷即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也。

或小兒亦有此疾,俗名偏墜,得之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稟胎病也,此證難治,惟築賓一穴有灸之而愈者(穴法宜考灸經)。狐疝者,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少腹,行立則出腹入囊中,如狐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㿗疝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於地氣卑濕,故江淮之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女子陰戶凸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藥下之,以苦堅之。

愚按: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但其處方一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既曰多由房勞致虛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為病,若非房勞所致,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等熱藥為治,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

白話文:

"疝氣,指的是陰囊腫大到像升鬥一樣,不會癢不會痛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地氣低濕所導致,在江淮地區比較常見。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能去除濕氣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女性來說,如果陰戶凸出,雖然也是這類情況,但這是因為熱氣所造成的,所以不能一概認為是虛寒而使用溫補的方法。原本這種情況被稱為癥瘕,應使用苦味的藥物來治療,以達到堅實的效果。

按照我的理解,子和對七種疝病的來源解釋得很詳細,但他使用的治療方法主要為通便,讓人難免有所懷疑。既然他指出大多數是由於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而引起,難道我們可以一概使用通便的方法嗎?總的來說,七種疝病的病因,如果不是由於房事過度所導致,那麼就是因為遠行辛苦、涉水走冰,熱血遇冷凝結在小腸和膀胱的位置,或者濕熱乘機進入足厥陰經路。古人大多認為這是寒症,只用烏附等熱性藥物進行治療。然而,我的丹溪先生獨自判斷為濕熱,這是一種超越古人的新發現。"

夫熱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再論,學者宜致思焉。

脈法

《內經》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滑搏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又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又曰: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厥陰脈滑則病狐疝,少陰脈滑則病肺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

《脈經》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氣鬱結,而體外又受寒氣束縛,就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因此治療方法應該以驅散經絡中的濕熱、消除下焦的瘀血為重點,採用寒因熱用的方法配藥治療,這樣邪氣就容易消除,病症也容易退去。至於攻下的方法,我不敢輕易嘗試,希望能有識之士進一步討論,學習者也應該好好思考。

《內經》記載:肝脈脈象大而急且沉,都是疝氣的症狀;心脈滑數而搏動急促,是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另外,三陽脈皆急促,是瘕的症狀,三陰脈皆急促,是疝的症狀。

《脈經》也記載:寸口脈弦而緊,弦表示衛氣運行不暢,衛氣不暢則容易怕冷;緊表示食慾不佳。弦緊同時出現,就是寒疝的症狀。

趺陽脈浮而遲,浮則為風虛,遲則為寒疝。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者,烏頭湯主之。

方法

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無形,或無聲,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

或曰:厥陰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積之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服之,其效亦捷,後用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

白話文:

如果腳背上的陽脈浮而遲,浮則表示有風虛,遲則表示有寒疝。寒疝會造成繞臍的疼痛,發作時會伴隨自汗,手腳冰冷,脈象沉弦。這種情況可以用烏頭湯治療。

但濕熱又當分多少而治,濕則腫多,㿗病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疏導藥佐之,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其痛亦輕,但重墜牽引耳。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切不可下。劫藥神效,蓋濕熱因寒鬱而作,用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寒鬱,況二物皆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之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謂按之不痛者屬虛,須加肉桂,以薑汁丸服。

一方,定疝痛。用海石、香附為末,薑汁調下。

白話文:

濕熱的治療要分輕重,濕氣重的表現為腫脹,也就是所謂的「㿗病」。也有些是虛寒體質導致的濕熱,可以用人參、黃芪為主藥,配合利水藥物來治療,脈象沉緊而寬大無力,疼痛較輕,但感覺沉重下墜、牽拉。這主要是肝經病變,與腎經無關,不可使用瀉下藥。烏頭和梔子是治療濕熱的有效藥物,因為濕熱是寒氣鬱結導致的,梔子可以清熱除濕,烏頭可以破寒解鬱,而且兩者都是下焦藥,烏頭又能引導梔子快速下行,不留於胃中。另外,按壓不痛的屬於虛證,需要加入肉桂,以薑汁丸服用。

有一方治療疝痛,用海石、香附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服。

又方,治諸疝,定痛速效。用枳實、梔子、糖球(即山楂)、茱萸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服。或用長流水調末子,空心服一、二錢。(一本有川楝子。)

又方,治食積與瘀血成痛者(一云,少腹痛者,有瘀血及有積熱。)

梔子仁,桃仁,山楂,枳實,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順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

又方,治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熱,少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用山梔、桃仁、橘核並炒,山楂等分,入薑汁煎,熱服。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治療各種疝氣,止痛效果迅速。使用枳實、梔子、糖球(也就是山楂)、茱萸,各炒製,如果濕氣重的患者,再加荔枝核炒製,研磨成粉末,製成丸劑服用。也可以用長流水調和藥粉,空腹服用一、二錢。(有一本醫書中還有記載川楝子。)

另一種方法,治療飲食積聚和瘀血導致的疼痛(有一種說法是,少腹疼痛,有瘀血和積熱。)

梔子仁、桃仁、山楂、枳實、茱萸(各等份)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順流的清水加入薑汁,調成湯劑服用。

再一種方法,治療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大腸,出現惡寒發熱,少腹連毛際結核悶痛難忍的症狀。使用山梔、桃仁、橘核,都炒製,山楂等分,加入薑汁煎煮,趁熱服用。

按之不痛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子(炒)、烏頭(炮),上件為細末,薑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劫痛效。

一方,治㿗腰痛者(一本腰不痛者,一本治㿗要藥)。蒼朮、南星、白芷、山楂、半夏、川芎、枳實,神麯糊丸服。

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生薑汁入湯調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又治疝方,橘核(炒)桃仁(研)、梔子(炒)、茱萸(炒)、川烏(炮)水煎服。

白話文:

按壓患處沒有疼痛感,屬於虛症,必須使用桂枝、山梔子(炒)、烏頭(炮)等藥材,將它們磨成細末,用薑汁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可以有效緩解疼痛。

另一方藥,用於治療腰部疼痛,使用蒼朮、南星、白芷、山楂、半夏、川芎、枳實等藥材,用神麴糊成丸藥服用。

疝氣發作時,可以用海石、香附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湯劑服用,此方也能治療因痰濁引起的胸痛。

另一種治療疝氣的藥方,使用橘核(炒)、桃仁(研)、梔子(炒)、茱萸(炒)、川烏(炮)等藥材,水煎服。

小腸氣腎核脹痛,蒼朮、陳皮、川楝子各二錢半,甘草五分,紫蘇一錢半,細切,酒水各一盞,連須蔥白五莖,煎服。

劫疝藥,用烏頭、梔子炒,擂細,順流水入薑汁調服。

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空心服。

凡疝氣挾虛者,必以參、術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如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白話文:

小腸氣、腎核脹痛,可以用蒼朮、陳皮、川楝子各二錢半、甘草五分、紫蘇一錢半,細切,用酒水各一盞,再加上五莖連須的蔥白,煎煮後服用。

治療疝氣的藥方,可用烏頭、梔子炒熟後研磨成粉,順著流水加入薑汁調和服用。

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可以使用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各五錢,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調和,空腹服用。

凡是疝氣伴隨虛弱的患者,必須用人參、白朮為主藥,再配合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等疏導藥物。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三條)

蔥白散(三因)治一切寒症作痛。

川芎,當歸,枳殼(炒),厚朴(炒),乾薑,官桂,青皮,茴香,(炒),川楝,茯苓,麥糵(炒),三稜(炮),神麯(炒),莪朮(炮),熟地黃,白芍藥,木香,人參(各等分)

白話文:

蔥白散,治療各種寒症引起的疼痛。藥方由川芎、當歸、枳殼(炒)、厚朴(炒)、乾薑、官桂、青皮、茴香(炒)、川楝、茯苓、麥糵(炒)、三稜(炮)、神麯(炒)、莪朮(炮)、熟地黃、白芍、木香、人參(各等分)組成。

上細切,每服五錢,加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空心溫服。

又方,桃仁二十四個,枸橘子十四個瓦上炒,山梔子九枚去皮,吳茱萸七十粒,山楂子十四個,並炒,生薑一指大,擂細,以順流水一鍾蕩起,煎數沸,連渣服。

又方,治㿗不痛。用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梔子、半夏,入姜煎服。

凡㿗證,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

凡治七疝,須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順,在足大拇指離爪甲如韭葉大,灸三壯,足厥陰井也。)

治疝氣神方,其病甚至,氣上衝,如有物築塞心臟,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蔥白三根,少許鹽,用水煎煮,空腹溫熱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用桃仁二十四個,枸橘子十四個在瓦片上炒,山梔子九枚去皮,吳茱萸七十粒,山楂子十四個,一起炒,生薑一根,磨碎,用順流清水一碗沖泡,煮沸數次,連渣服用。

又有一種方法,治療痛不痛的症狀。用蒼朮、神麴、白芷、山楂、川芎、梔子、半夏,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凡是患有疝氣的患者,如果不是疼痛,就不要房事和吃太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服用藥物。

治療疝氣,必須先灸大敦穴。(也叫大順,位於腳拇指指甲外緣,距離指甲約一寸,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的井穴。)

治療疝氣神方,病情嚴重,氣往上衝,感覺有東西堵塞心臟,想要死,手腳冰冷的患者,服用兩三劑即可根治。

硫黃(不拘多少,火中溶化,即投水中出毒,研細。)荔枝核(為末,炒焦黃色。)陳皮

上三味,各等分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四、五丸,酒下,其痛立止。自己覺疼甚不能支持,略用五、六丸,再不可多也。

又治疝方

蒼朮,香附(各鹽炒),黃柏(酒炒,以上為君),青皮(去穰),玄胡索,益智,桃仁(以上為臣),茴香,附子(鹽炒),甘草(炙,以上為使)

上細切,每服五錢,順流水煎服。

五葉湯,洗疝痛立效。

白話文:

將硫黃融化後投入水中,取出毒性,研磨成細粉。荔枝核研磨成粉末,炒至焦黃色。陳皮也磨成粉末。三者等量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四、五丸,酒送服,疼痛即刻止住。若疼痛難忍,可少量服用五、六丸,不可過量。

另一種治療疝痛的方子:蒼朮、香附各用鹽炒,黃柏用酒炒,三者為君藥;青皮去穰,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藥;茴香、附子用鹽炒,甘草炙,為使藥。將所有藥材切細,每次服用五錢,用流水煎服。

另外,用五葉湯洗患處,也能有效緩解疝痛。

枇杷葉,野紫蘇葉,椒葉,蒼耳草葉,水晶蒲桃葉

上五味,不拘多少,量水煎湯浴洗。

一方,肥人腫疝作痛,烏頭湯。

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驗。

吳茱萸湯(東垣)治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致陰冷囊寒。

吳茱萸(五分,湯泡七次),川烏頭(炮去皮),細辛(各七分半),良薑,當歸,乾薑(炮),官桂(各二分半)

白話文:

枇杷葉、野紫蘇葉、椒葉、蒼耳草葉、水晶蒲桃葉,這五種藥材,不論多少,用水煎煮後用藥湯沐浴洗滌。

另一方,肥胖的人患有腫疝且疼痛,可以用烏頭湯治療。

五苓散加入茴香煎服,效果神奇。

吳茱萸湯可以治療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導致陰冷囊寒。

吳茱萸(五分,用湯泡七次)、川烏頭(炮製去皮)、細辛(各七分半)、良薑、當歸、乾薑(炮製)、官桂(各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進三服,不痛為度。

茴香楝實丸(東垣)治控⿰镸舜,小腸痛結,上而不下,痛衝心膈。

茴香(炒),楝實(去核,略炒),食茱萸(泡),陳皮(各一兩),馬藺花(醋炒,一兩),芫花(醋炒,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蒺藜湯(寶鑑)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喜欲房勞,痛不可忍。

白話文:

上細切,做成一劑,用水一杯,煎到剩下七分,溫熱後服用,每日三次,直到不再感到疼痛為止。

【茴香楝實丸】(東垣)治療睪丸腫痛,小腸堵塞,症狀往上而不往下,疼痛衝擊心臟和胸膛。

  • 蘿香(炒)
  • 條實(去核,略炒)
  • 食茱萸(泡)
  • 陳皮(各一兩)
  • 馬藺花(醋炒,一兩)
  • 芫花(醋炒,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醋糊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至二十顆,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蒺藜湯】(寶鑑)治療陰疝,導致小腹疼痛,各種厥疝就是陰疝,患者會有想要性行為的慾望,疼痛難以忍受。

蒺藜(去刺炒),附子(炮去皮臍),梔子仁(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亦治前控睪小腸痛。

木香散(東垣)治心疝,小腹痛,悶絕不已。

木香,陳皮(各五分),良薑,訶子皮,赤芍藥,枳實(炒,各二分半),草豆蔻,川芎,黑醜(各二分)

上細切,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香殼散(局方)治小腸氣,臍腹㽲痛,筋急,陰股中痛,悶暈不省人事。

白話文:

將蒺藜去刺炒過,附子去皮和臍炮製,梔子仁各取一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用一杯水煎煮,直到剩下六分,飯前溫服。此方也能治療前陰拘急,睪丸和小腸疼痛。

木香散(東垣)用於治療心疝,小腹疼痛,悶脹難忍。

取木香和陳皮各五分,良薑、訶子皮、赤芍藥、枳實(炒過)各二分半,草豆蔻、川芎、黑醜各二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一杯水煎煮,直到剩下七分,去渣溫服。

香殼散(局方)用於治療小腸氣,臍腹脹痛,筋脈緊繃,陰部大腿內側疼痛,昏厥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鹽炒),枳殼(麩炒,各一兩),沒藥(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拘時,並進二、三服效。

沉香桂附丸(寶鑑)治中氣虛弱甚,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無度,七疝引痛,喜熱物熨蕩證。

沉香,附子(炮),川烏(炮),乾薑(炮),良薑(炮),官桂,吳茱萸(湯泡去苦),茴香(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血疝(元戎)治疝氣卒痛,小便秘澀。

白話文:

將茴香用鹽炒過,枳殼用麩炒過,沒藥各取一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不限時間,連續服用兩、三劑即可見效。

沉香桂附丸適用於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發冷、腹瀉不止、七疝引發疼痛、喜用熱物熨燙等症狀。

將沉香、附子(炮製)、川烏(炮製)、乾薑(炮製)、良薑(炮製)、官桂、吳茱萸(湯泡去苦味)、茴香(炒過)各取一兩,研磨成細粉,用醋煮麵糊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血疝適用於疝氣突然發作疼痛,小便不通等症狀。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茴香楝實丸(寶鑑)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吳茱萸,青皮,陳皮,芫花(醋煮,比前方宜減半),馬藺花,食茱萸(各等分),較之前方,多吳茱萸、青皮、山茱萸。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天台烏藥散(寶鑑)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青皮,良薑(炙,各五錢),檳榔(二枚),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枚)

白話文:

這個藥方加入川楝子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茴香楝實丸,出自《本草綱目》,主治陰疝疼痛難忍和小腸氣痛。

另一方名為天台烏藥散,同樣出自《本草綱目》,主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此方包含烏藥、木香、茴香、青皮、良薑、檳榔、川楝子、巴豆等藥材。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餘藥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甚者姜酒調下。

葵子湯(濟生)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膀胱作痛。

赤茯苓,豬苓,冬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五分),甘草(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首先用巴豆微微研磨破開,再用川楝子與麩炒至黑色,去除麩皮和巴豆,剩下的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調服,症狀嚴重者可用薑酒調服。

這個方子叫做葵子湯,出自《濟生》一書,用於治療膀胱實熱,導致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膀胱疼痛等症状。

方劑組成:赤茯苓、豬苓、冬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五分,甘草二分半。

將藥材切碎,作為一劑服用,加入生薑三片,水煎服,空腹服用。

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病也。乃腎肝受邪,故治同法。

當歸,附子(炮),茴香(炒),川楝子(各一兩)

上細切,用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為度,焙乾為細末,每末子一兩入:

丁香,木香(各五分),玄胡索(五錢),全蠍(十三個,炒)

上為末,與前藥同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

一捏金散(外集)治七疝及奔豚氣痛不可忍者,神效。(方見腹痛門。)

白話文:

丁香楝實丸,用來治療男性七疝,疼痛難忍,女性瘕聚帶下,這些都是任脈所管轄的陰經疾病。這是因為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入侵,所以治療方法相同。

藥方:當歸、附子(炮製)、茴香(炒)、川楝子(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優質酒三升一同煮,煮到酒盡為止,然後烘乾磨成細末。每份藥末一兩加入:丁香、木香(各五分)、玄胡索(五錢)、全蠍(十三個,炒)。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與先前藥末混合均勻,用酒糊做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最多可加至一百丸,空腹溫酒送服。

一捏金散,收錄在外集,治療七疝以及奔豚氣疼痛難忍,效果極佳。(方劑見腹痛門。)

(丹溪活套)云;凡治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即《內經》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藥監製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如烏頭、附子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陳湯加枳實、橘核、梔子、山楂等藥煎,入生薑汁熱辣飲之。如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玄胡索、桃仁泥。

如有氣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實等藥。如六脈沉細、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乾薑、肉桂之類以佐之。如睪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沒藥為細末,調入本方煎藥內,或另用順流水調服亦可。如木腎腫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等藥為末,順流水調服。作丸子亦可。

白話文:

丹溪活套說:凡是治療七疝,大多使用熱藥而有效者,這正是《內經》從治之法,必須用寒涼藥來監製,不可純粹使用大熱之劑,例如烏頭、附子之類,讓人長期服用,服用過多必定會加重病情而無法治療。

治療方法:應該以二陳湯加枳實、橘核、梔子、山楂等藥煎煮,加入生薑汁,趁熱辣服用。

如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玄胡索、桃仁泥。

如有氣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實等藥。

如六脈沉細、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乾薑、肉桂之類來輔助。

如睪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沒藥研成細末,調入本方煎藥內,或另用順流水調服亦可。

如腎臟腫大如升斗者,本方去掉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等藥研成末,順流水調服。也可以製成丸子服用。

(祖傳方)

馬藺花丸,治七疝㿗氣,及婦人陰㿗墜下、小兒偏墜等證,無有不效者。

馬藺花(醋炒),川楝實,橘核,海藻(洗淨),海帶(洗淨),昆布(三味俱鹽酒洗),桃仁(去皮尖,各一兩),厚朴(薑製),木通,枳實(麩炒黃色),玄胡索(杵碎炒),肉桂(去粗皮),木香,檳榔(各五錢)

脈沉細、手足逆冷者,加川烏頭一個(五錢,炮)。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鹽湯送下。

白話文:

(家傳祕方)

【馬藦花丸】,治療七種疝氣、脹氣,以及婦女陰部下垂、小兒單側下垂等症狀,對於這些病症都具有良好的療效。

馬藦花(用醋炒過)、川棟實、橘核、海藻(清洗乾淨)、海帶(清洗乾淨)、昆布(三種材料都要用鹽和酒來清洗),桃仁(去皮和尖端,每種一兩兩),厚朴(用薑來醃製)、木通、枳實(用麥粉炒至呈黃色)、玄胡索(研磨碎後再炒)、肉桂(去除粗皮)、木香、檳榔(每種各五錢)。

如果脈搏沈細、手腳冰冷,則在方中加入五錢的川烏頭一個(先炮製好)。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用酒糊調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十粒,可以用水酒或是姜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