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腳氣
論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病作矣。是以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脛紅腫,或惡寒發熱,狀若傷寒,筋攣掣痛,是其候也。或一旬,或半月,復作如故,漸漸而致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多有之矣。
東南卑濕之地,比比皆是;西北高燥之方,鮮或有之。古方名為緩風,由宋元以來呼為腳氣。原其所由,非止一端,有從外感而得者,有從內傷而致者,所感雖有內外之殊,其為濕熱之患則一也。故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俗飲湩酪而肉食,皆以飲多速飲為能。
白話文:
《論》
《內經》說:所有水腫脹滿的病症,都屬於脾土的範疇。又說:受傷於濕氣的人,下半身首先受到影響。這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腳位於下半身,更容易受到濕氣的侵襲。濕氣鬱積化熱,濕熱交搏,就產生了疾病。所以一開始會從氣衝穴附近隱隱作痛開始,接著雙腳脛骨紅腫,或畏寒發熱,狀似傷寒,筋脈攣縮疼痛,這就是病症的徵兆。有的患者持續一週,有的持續半個月,病症又會復發,逐漸發展成腳筋腫大如瓜瓠,這樣的例子很多。
東南地勢低洼濕潤的地方,這種病症很常見;西北地勢高燥的地方,則很少見。古方稱此病為「緩風」,從宋元時期開始就稱為「腳氣」。追溯其病因,並非單一原因,有從外感濕氣而得的,也有從內傷而導致的。雖然病因有內外之別,但都是因濕熱所致。因此《異法方宜論》說:北方地區,地勢高聳,氣候寒冷。當地人習慣飲用酪漿,食用肉類,且多飲酒,而且喝得很快。
經曰:因而大飲則氣逆。夫乳酪醇酒者,濕熱之物,飲之屬也,加以奉養太過,又滋其濕,水性順下,氣不能呴,故下注於足脛,積久而為腫滿疼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東南地勢卑下,濕氣迷滿山澤,行履坐臥,無處不有。若稟壯而氣實者,不能侵賊;其氣虛血少之人,或遇房勞,及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乘虛而客襲於足,而成此證,是外感寒濕之所致也。大抵病因有內外之殊,而治法無表裡之異耳。
故為治者,宣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以為此證大法,不過如此。東垣曰:濕淫所勝,治以苦溫,以苦辛發之,透關節勝濕為佐,以苦寒泄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因此過度飲酒就會導致氣逆。乳酪、醇酒都是濕熱之物,飲用這些東西屬於濕熱之症,再加上過度滋補,更會加重濕氣。水性向下流,氣無法向上抵禦,所以就會下注於足脛,時間一久就會形成腫脹疼痛,這是飲食過度導致的結果。
東南地勢低洼,濕氣充斥山澤,行走坐臥,無處不在。如果身體健壯、氣血充足的人,濕氣就侵犯不了;但氣虛血少的人,或者遇到房事勞累、負重遠行、淋雨受寒,寒濕趁虛而入,就會侵襲足部,造成這種病症,這是外感寒濕導致的。總之,病因有內外之分,但治療方法卻沒有表裡之別。
所以治療這種病症,就要用蒼朮、白朮之類的藥物來除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的藥物來清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的藥物來調血,木瓜、檳榔之類的藥物來行氣,羌活、獨活來疏通關節、散風濕,再配合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的藥物引藥下行、消腫去濕,這就是治療這種病症的主要方法,不過如此而已。
東垣大師說:濕邪過盛,可以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用苦辛的藥物來發散,用苦辛發散、透關節來祛濕,再用苦寒的藥物來泄濕。
流濕清熱為臣,故立當歸拈痛湯以治之,其效捷如影響。針經曰: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治宜多以針灸為佳,以導引其濕熱之氣外出也。學者宜詳究焉。
脈法
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方法
丹溪曰:腳氣從濕從下,須提起其濕,在下之藥隨氣血用。入心則恍惚謬妄,嘔吐,食不入,眠臥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或乍有乍無者死。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呻吟,目與額皆黑,氣衝胸而喘,左尺脈絕者死。
治濕熱腳氣方
白話文:
治療濕熱,以清熱利濕為主要方法,所以用當歸拈痛湯,效果迅速。針灸經書說,有病就一定有方法可以治療。治療濕熱腳氣,針灸效果最佳,可以引導濕熱之氣排出體外。學者應仔細研究。
脈象弦緊則為風,脈象濡弱則為濕,脈象洪數則為熱,脈象遲澀則為寒,脈象微滑則為虛,脈象牢堅則為實,脈象結代則為氣鬱,脈象散亂則為憂愁,脈象緊促則為怒氣,脈象細小則為悲傷。
治療濕熱腳氣,丹溪先生說,腳氣是由於濕氣從下而上,需要用藥引導濕氣向上,藥物要隨著氣血運行。濕熱入心則會神志恍惚,胡言亂語,嘔吐,食慾不振,睡臥不安,左寸脈時大時小或時有時無,此為危症。濕熱入腎則會腰腳腫脹,小便不通,呻吟,眼和額頭都黑,氣衝胸而喘,左尺脈絕,此為危症。
以下是治療濕熱腳氣的方劑。
紫蘇,黃柏(鹽酒拌炒),芍藥,木瓜,澤瀉(去毛),木通(去皮),防己,檳榔,蒼朮(米泔浸),枳殼(麩炒黃色),甘草(炙),香附(童便浸炒),羌活(以上各等分)
痛加木香,腫甚加大腹皮,發熱加黃連、大黃。
上細切,水煎服。痛除腫退則住服。
防己飲
白話文:
-
紫蘇:紫蘇葉,常見於風寒感冒的治療。
-
黃柏(鹽酒拌炒):黃柏,經過鹽酒拌炒後的處理方式,多用於清熱利濕的藥方中。
-
芍藥:芍藥,一種常用於調理血氣、緩解疼痛的藥材。
-
木瓜:木瓜,多用於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
澤瀉(去毛):澤瀉,去除表面的毛刺後使用的藥材,常被用於利尿、清熱降火。
-
木通(去皮):木通,去除外皮後使用的藥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
防己:防己,一種強效的利尿、消腫藥材。
-
檳榔:檳榔,具有消積、殺蟲、止吐的藥效。
-
蒼朮(米泔浸):蒼朮,浸泡過米泔水後使用的藥材,常被用於調理脾胃、散寒祛濕。
-
枳殼(麩炒黃色):枳殼,經過麩炒至黃色後使用的藥材,能幫助消化、理氣止痛。
-
甘草(炙):甘草,經過炙烤後的藥材,具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的作用。
-
香附(童便浸炒):香附,經過童便浸泡後再炒製的藥材,多用於調理肝氣、緩解胸腹脹滿。
-
羌活:羌活,一種常被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的藥材。
-
痛加木香:若疼痛加重,可加入木香來增加止痛效果。
-
腫甚加大腹皮:如果腫脹情況嚴重,可以添加大腹皮來進一步消腫。
-
發熱加黃連、大黃:如果出現發熱,可以加入黃連、大黃來清熱解毒。
上述藥材需細切後,用水煎煮服用。當症狀如疼痛和腫脹得到緩解時,則應停止服用。
防己飲: 這部分似乎是指「防己」作為一個飲品的使用方法,但具體配方或用法未詳細說明。在實際應用時,請根據醫生或專業中醫的指導來正確配製和使用。
黃柏(酒炒),蒼朮(鹽水炒,)白朮,防己(各七分),生地黃,檳榔,川芎(各五分),犀角屑,甘草節,木通,黃連(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有熱,加黃芩。熱甚及天令暄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便秘,加桃仁。小便秘澀,加牛膝。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肥人,加痰藥。
白話文:
取黃柏(用酒炒)、蒼朮(用鹽水炒)、白朮、防己(各七分)、生地黃、檳榔、川芎(各五分)、犀角屑、甘草節、木通、黃連(各三分),將它們切碎,做成一劑藥,用一碗半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熱服用。如果有發熱,可以加黃芩。如果熱症嚴重或天氣炎熱,可以加石膏。如果有痰,可以加竹瀝、薑汁或南星。如果有便秘,可以加桃仁。如果小便澀滯,可以加牛膝。如果腫脹持續存在,主要是濕熱導致的。肥胖者,可以加痰藥。
健步丸
蒼朮,當歸尾(各一兩),生地黃,陳皮,芍藥(各一兩半),川牛膝(五錢),大腹子(三錢),茱萸,條芩(各五錢),桂心(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朮、木通湯送下,食前服。
加味四物湯,治腳氣衝心。
本方加炒黃柏,煎服。更於湧泉穴,用附子末津調捏作餅子貼穴上,以艾炷多灸,以泄引其熱下行。
白話文:
健步丸
藥材:
- 蒼朮、當歸尾(各一兩)
- 生地黃、陳皮、芍藥(各一兩半)
- 川牛膝(五錢)
- 大腹子(三錢)
- 茱萸、條芩(各五錢)
- 桂心(二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捏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以白朮、木通湯送服,飯前服用。
加味四物湯
主治: 腳氣衝心。
藥方:
在四物湯的基础上加入炒黃柏,煎服。
輔助療法:
於湧泉穴,用附子末與唾液混合,捏成餅狀貼於穴位上,以艾灸溫熱,引導熱氣下行。
蒼朮防己丸,治食積流注。
蒼朮(米泔浸炒),防己,黃柏(酒炒),南星(炮裂),川芎,白芷,犀角,檳榔(各等分)
血虛,加川牛膝、龜板。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轉筋,屬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了,此奉養厚,因風寒而作,又當加蒼朮、南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
白話文:
蒼朮防己丸
功效: 治療食積導致的氣血流通不暢。
組成: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
- 防己
- 黃柏(用酒炒製)
- 南星(炮製至裂開)
- 川芎
- 白芷
- 犀角
- 檳榔 (以上各藥材等量)
加減:
- 血虛者,加川牛膝、龜板。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調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湯送服。
其他:
- 轉筋,屬於血熱症狀,可用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
- 若筋脈跳動從足大拇指開始,蔓延至大腿靠近腰部,則屬於體質強壯,因風寒而導致的症狀,可加蒼朮、南星。
羌活導滯湯(東垣)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膈。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撤其邪。
羌活,獨活(各一錢二分),防己,當歸尾(各七分),大黃(二錢四分),枳實(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當歸拈痛湯(東垣)治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腳膝生瘡赤腫,及裡外生瘡,膿水不絕,或庠或痛,並宜服之。
羌活(一錢),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甘草(炙),黃芩(酒炒),茵蔯(酒洗,各一錢),防風,當歸身(酒洗),知母(去毛,酒製),澤瀉,豬苓(去皮),白朮(各五分)
白話文:
東垣醫家治療腳氣初期,全身疼痛、肢節腫痛、大小便不通暢的方子是羌活導滯湯,先用此方引導病氣,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去除病邪。羌活導滯湯由羌活、獨活、防己、當歸尾、大黃、枳實等藥材組成,細切後用水煎服。當歸拈痛湯則針對濕熱腳氣引起的肢節疼痛、肩背沉重、胸脅不適、全身疼痛、腳踝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止等症狀,由羌活、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甘草、黃芩、茵陳、防風、當歸身、知母、澤瀉、豬苓、白朮等藥材組成。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臨臥再進一服。
開結導飲丸(東垣)治腳氣,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白朮,橘紅,澤瀉,神麯(炒),麥芽面(炒),半夏(泡七次,各一兩),枳實(麩炒),巴豆霜(各二錢半),青皮,乾生薑(各五錢),茯苓(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做成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掉藥渣,空腹溫熱服用。睡前再服用一劑。
這個藥方叫做「開結導飲丸」,由李東垣所創,用來治療腳氣、飲食消化不良、心口悶脹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白朮、橘紅、澤瀉、神麴(炒)、麥芽面(炒)、半夏(泡七次,各一兩)、枳實(麩炒)、巴豆霜(各二錢半)、青皮、乾薑(各五錢)、茯苓(一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溫水送服。
麻黃左經湯(三因)治風寒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壯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腳軟等證,並皆治之。
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肉桂,羌活(各五分),甘草,防風(去蘆,各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髀緩縱,不能行步。
白話文:
「麻黃左經湯」用於治療風寒濕氣入侵足太陽經,導致腰腿攣縮、關節疼痛加重、發熱怕冷無汗,或自汗怕風,頭痛腿軟等症狀。
配方: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肉桂、羌活(各五分)、甘草、防風(去蘆,各二分半)。
將藥材切碎,一劑,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用。
「半夏左經湯」用於治療風寒濕氣入侵足少陽經,導致發熱、腰脅疼痛、頭昏眼花、嘔吐不想吃東西、心煩氣悶、大腿無力,無法行走等症狀。
半夏,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茯苓,肉掛,防風,乾薑,黃芩(各五分),小草,甘草,柴胡(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如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六物附子湯(三因)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肘浮腫。
白話文:
半夏、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茯苓、肉桂、防風、乾薑、黃芩(各五分)、小草、甘草、柴胡(各三分),將這些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溫熱服用。如果感到熱悶,可以加一些竹瀝。如果喘氣急促,可以加杏仁、桑白皮。
這方劑叫做六物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所導致的骨節酸痛、四肢拘緊、自汗氣短、小便不利、手足或肘部浮腫等症状。
附子(炮),肉桂,防己(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白朮,茯苓(各七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換腿丸(局方)治足三陰經為四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薏苡仁(炒),南星(炮裂),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川牛膝(酒洗),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黃耆,當歸尾,天麻,續斷(各一兩)
白話文:
將附子(炮製)、肉桂、防己(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白朮、茯苓(各七分半)細切,混合製成一劑藥方,加入生薑三片,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溫熱服用。此方可治療足三陰經受四氣侵襲,引發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動困難等症狀。另外,可以用薏苡仁(炒)、南星(炮裂)、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川牛膝(酒洗)、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黃耆、當歸尾、天麻、續斷(各一兩)等藥材製作藥丸,以輔助治療。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五積散(局方)治寒濕流注經絡,腳膝腫滿疼痛等證。(方見腰痛門。)
導水丸,治腳氣跗腫疼痛,或發熱惡寒,濕熱大盛者。
大黃,黃芩(各二兩),黑醜(取頭末),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除濕丹,治諸濕病,腰膝腫痛,足脛浮腫,筋脈勁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等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湯送服。
五積散(局方)可以治療寒濕入侵經絡,導致腳膝腫脹疼痛等症狀。(方劑見腰痛門。)
導水丸可以治療腳氣引起的腳踝腫脹疼痛,或者伴隨發熱、怕冷,濕熱盛行的情況。
大黃、黃芩(各兩錢)、黑醜(取頭部末端)、滑石(各四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滴水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四、五十丸,溫水送服,直到通暢為止。
除濕丹可以治療各種濕病,包括腰膝腫痛、足脛浮腫、筋脈緊繃、津液凝滯、大小便不暢等症狀。
檳榔,甘遂(麵包水煮),葳靈仙(去蘆),赤芍藥,澤瀉,葶藶子(各二兩,酒浸炒),乳香,沒藥(各一兩),黑醜(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以利為度。
三花神祐丸(河間)治濕熱流注,足膝浮腫,肢節煩疼,行步重墜等證。(方見痰飲門。)
白話文:
檳榔、甘遂(麵包水煮)、葳靈仙(去蘆)、赤芍、澤瀉、葶藶子(各二兩,酒浸炒)、乳香、沒藥(各一兩)、黑醜(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四兩),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以利尿為度。
(祖傳方)
杉木節飲,治腳氣發作,惡寒發熱,兩足腫大,心煩體痛垂死者。
杉木節(四兩),檳榔(七個),大腹皮(酒洗,一兩),青橘葉(四十九片)
上細切,作一服,用順流水三升,煎至一升,分作三服,一日服盡。如大便通利黃水,其病除根;未愈,過數日再煎一劑服之,病根去為度。外以杉木、橘葉不拘多少,煎湯洗之神效。
勝濕餅子,治遠年腳氣,足脛腫如瓜瓠者。
黑醜(一兩,取頭末五錢),白醜(一兩,取頭末五錢),甘遂(連珠者,五錢)
白話文:
祖傳秘方「杉木節飲」,專治腳氣發作,伴隨惡寒發熱、雙腳腫大、心煩體痛,甚至危及性命者。將杉木節四兩、檳榔七個、酒洗大腹皮一兩、青橘葉四十九片,切碎後,用三升順流水煎煮至一升,分三次服用,一日服完。若能順利排出黃色水樣大便,則病根除根。若未痊癒,可過數日再煎一劑服用,直至病根去除。同時,可以用杉木和橘葉煎湯外洗,效果更佳。另一個祖傳秘方「勝濕餅子」,則專治多年腳氣,足脛腫脹如瓜瓠者。將黑醜、白醜各取頭末五錢,甘遂(連珠者)五錢,一同使用。
上三味再同研極細,外用蕎麥麵一兩半,連藥末和勻,水調捏為餅子,如折三錢大,放飯上蒸熟,每服一餅,空心嚼,茶清送下,以利為度。未利,又服一餅。忌甘草、菘菜、生冷、油膩、魚腥等物。
白話文: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取蕎麥麵一兩半,與藥末混合均勻,用清水調和成餅狀,大小如折三錢(約 10 克)大。將餅子放在飯上蒸熟,每次服用一餅,空腹時咀嚼,用清茶送服,以通便為度。如果未通便,可以再服用一餅。忌食甘草、菘菜、生冷、油膩、魚腥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