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一 (3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6)

1. 傷寒

十神湯(和劑方),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或四時感冒風熱,發熱憎寒,頭疼身痛無汗。此藥不問陰陽兩感,並宜服之。

川芎,甘草,麻黃,乾薑,紫蘇,升麻,白芷,赤芍藥,陳皮,香附(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三個。如中滿氣實者,加枳殼一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渣溫服。

消風百解散,治四時感冒,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喘急等證。

荊芥穗,白芷,陳皮,麻黃(去節),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熱服。咳嗽甚者,加烏梅一個,同煎服。

黃連解毒湯(活人),治傷寒,大熱不止,乾嘔煩渴,錯語呻吟,不得安臥。

黃連(一錢),黃芩,黃柏,梔子(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服。

金沸草散(活人),治傷寒咳嗽,頭疼發熱,胸膈痰壅,喘滿等證。

前胡(一錢五分),半夏(七分半),細辛(三分),赤茯苓(一錢),甘草(三分),荊芥穗(二分),旋覆花(一錢五分,名金沸草)

一方無細辛、茯苓,有麻黃、芍藥。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五苓散(仲景方),治傷寒中暍煩躁,小便不利而渴,或霍亂吐利不止。東垣曰:五苓散,乃太陽證之下藥也。夫太陽,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邪從膀胱出也。其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此藥下之。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戊胃發黃,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服此藥故也。

澤瀉(一兩五錢),白朮(一兩),赤茯苓,豬苓(各一兩),肉桂(五錢)

上研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或清米飲調服。或細切,加薑、棗煎服。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如傷寒三、四日間往來寒熱自利者,邪入太陰而少陽經病猶在也,本方合小柴胡,名柴苓湯,加薑、棗煎服,以分利其陰陽也。

東垣《此事難知》曰: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誤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此易老之法也,名曰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東垣)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然非為無主也,乃為撥亂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能除也),防風(治一身盡痛,乃軍卒中卑下職也,一聽軍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甘草(能緩裡急,調和諸藥)

白話文:

十神湯(出自《和劑方》),治療時令不正、瘟疫流行,或四季感冒引起的風熱,出現發燒怕冷、頭痛、身體疼痛、沒有汗等症狀。此藥不論是陰陽兩感都適合服用。

藥材包含:川芎、甘草、麻黃、乾薑、紫蘇、升麻、白芷、赤芍藥、陳皮、香附(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切細,分成一份,加入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三個。如果腹脹氣實,可加枳殼一錢。用水兩大碗煎煮至剩下一碗三分,去除藥渣後溫服。

消風百解散,治療四季感冒,出現頭痛發燒、咳嗽鼻塞、聲音沙啞、呼吸急促等症狀。

藥材包含:荊芥穗、白芷、陳皮、麻黃(去除節)、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上述藥材切細,分成一份,加入生薑三片、蔥白三個,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趁熱服用。如果咳嗽嚴重,可加入烏梅一個一同煎煮服用。

黃連解毒湯(出自《活人書》),治療傷寒,出現高燒不退、噁心想吐、心煩口渴、胡言亂語、呻吟、無法安睡等症狀。

藥材包含:黃連(一錢)、黃芩、黃柏、梔子(各二錢)。

將上述藥材切細,分成一份,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服用。

金沸草散(出自《活人書》),治療傷寒引起的咳嗽、頭痛發燒、胸悶痰多、氣喘等症狀。

藥材包含:前胡(一錢五分)、半夏(七分半)、細辛(三分)、赤茯苓(一錢)、甘草(三分)、荊芥穗(二分)、旋覆花(一錢五分,又名金沸草)。

另一個方子沒有細辛、茯苓,但有麻黃、芍藥。

將上述藥材切細,分成一份,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溫服。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治療傷寒、中暑引起的煩躁、小便不順暢且口渴,或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不止。李東垣認為,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病向下疏導的藥。太陽病應該向上發汗,向下則要引導排出。口渴是因為邪氣侵入太陽經的本位,應該用藥使其從膀胱排出。如果腎燥、膀胱熱、小便不暢,適合用此藥,小便順暢則不宜使用。但是,太陽病發熱口渴,即使小便順暢,也適合用此藥疏導。如果不服用,就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陽氣虛弱,轉而產生陽明燥火,引起胃部發黃,這是因為太陽病沒有及時向下疏導的緣故。

藥材包含:澤瀉(一兩五錢)、白朮(一兩)、赤茯苓、豬苓(各一兩)、肉桂(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或清米湯調服。也可以將藥材切細,加入薑、棗煎煮服用。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去掉肉桂,加入黃芩。如果傷寒三四天出現時冷時熱、腹瀉,是邪氣侵入太陰經,但少陽經的病症仍然存在,可以用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稱為柴苓湯,加入薑、棗煎煮服用,以調和陰陽。

李東垣在《此事難知》中說:「經書說,有汗不能用麻黃,無汗不能用桂枝,如果誤用,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創立這個藥方,不犯三陽經的禁忌,是很好的疏導藥方,這也是易老的方法,稱為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出自李東垣)。

藥材包含:羌活(治療太陽經引起的肢節疼痛,是主要的藥材,它能調正身體的紊亂,無所不達,關節疼痛非此不能消除),防風(治療全身疼痛,是輔助藥,聽從指令引導藥效到達病處),蒼朮(有雄壯上升之氣,能夠去除濕氣,安穩太陰,使邪氣不能傳入足太陰脾經),細辛(治療足少陰腎經引起的頭痛),川芎(治療厥陰經引起的腦部頭痛),白芷(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額頭疼痛),生地(治療少陰心經的內熱),黃芩(治療太陰肺經的胸部熱),甘草(能夠緩解內部的急迫,調和各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