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一 (37)
卷之一 (37)
1. 傷寒
以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輕重大小多少之不一,增損用之,其效如神。細切,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之而不用湯投之也。脈浮而不解者,宜先急而後緩。脈沉而不解者,宜先緩而後急。
此藥不獨解利傷寒,治雜病亦有效。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痹等證,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
東垣曰:經云: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太陽者腑也,自背腧而入,人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愈者有矣,未有不治而復生者也。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名曰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易老方)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地黃(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熱飲之。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若有餘證,並依仲景法如證治。
六神通解散(張子和),治夏月傷寒,得太陽、陽明二經病,汗不出,頭項痛,腰脊強,目疼鼻乾不得臥,代麻黃、葛根等湯發表藥也。
蒼朮(三錢),石膏,滑石,黃芩(各一錢五分),麻黃(七分半),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服。春,加防風一錢。
劉河間守真治傷寒直格要訣:
傷寒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雙解散(以下皆河間方,即後二方。)
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門。)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方見痢門。)
二藥合而服之,當得汗而解。若不解者,病已傳變。
傷寒後三日在裡,法當下。若下之太早,則表邪乘虛入里,遂成結胸、虛痞、懊憹、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或無汗,發熱未愈,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合而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裡,法亦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
若里微熱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主之。若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下之。
白話文:
雖然以上九種藥材組成一個方子,但也不能只執著於這一種用法,如果沒有權衡變通,就跟執著於單一方法一樣。應該根據經絡前後左右的不同,以及病情的輕重、大小、多少的差異,來增減藥材使用,這樣才能發揮神效。將藥材切細後,用水煎服。如果需要快速發汗,就將藥熱服,並搭配熱稀粥一起服用。如果需要緩慢發汗,就溫服藥,而不用搭配熱湯。如果脈象是浮的,而且病沒有好轉,應該先用急攻的方法,再用緩解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沉的,而且病沒有好轉,應該先用緩解的方法,再用急攻的方法。
這個藥方不僅能治療傷寒,也能治療其他雜病。如果是中風且經絡運行不暢,就加入附子。如果是中風且大便秘結不通暢,就加入大黃。如果是中風且三種氣結合而成的痹證等疾病,則要根據十二經脈的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的變化,加減藥材,以補虛或瀉實來使用。
東垣說:「醫經上說:『如果同時感受寒邪,病情會很嚴重,無法醫治。』一天之內,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口乾煩躁、口渴等症狀。太陽經屬於六腑,從背後的腧穴進入人體,這是大家所知道的;少陰經屬於五臟,從鼻息進入人體,這是大家所不知道的。鼻子的氣息與天氣相通,所以寒邪無形的氣會從鼻子進入。腎屬水,水會往潮濕的地方流,所以腎會受到寒邪的侵襲。醫經上說:『如果受到濕邪侵襲,下方會先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同氣相求的道理。又說:『來自天的邪氣,如果侵入人體,就會損害五臟。』因此可以知道,如果內外同時感受邪氣,導致臟腑都生病,想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體內卻有裡證;想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體表又有表證,表裡證都不能一起治療,所以會導致死亡。然而,每個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感受邪氣的深淺程度也不同。體虛且感受邪氣很深的,一定會死亡;體實且感受邪氣比較淺的,或許還可以治療。治療後沒有好轉的情況是有的,但是沒有不治療而能康復的。我曾經用這個方子治療,偶爾會有病人活下來,十個病人中能救活兩三個,因此設立這個方子,給喜歡幫助別人活下去的人使用,命名為「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易老的藥方)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炙甘草、細辛(各三份),知母、川芎、地黃(各一份)。
將以上藥材切細,做成一份藥,加兩碗水,煎至剩下一碗半,去渣後趁熱喝。如果沒有好轉,再喝三、四劑,病好了就停止服用。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就按照仲景的方法,根據病情對症治療。
六神通解散(張子和的藥方),用來治療夏天感受寒邪,導致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出現不出汗、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眼睛疼、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等症狀,可以代替麻黃、葛根等發汗藥。
蒼朮(三份)、石膏、滑石、黃芩(各一份半)、麻黃(七分半)、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細,做成一份藥,加兩碗水,煎至剩七分時服用。春天時,加入防風一份。
劉河間守真治療傷寒的重點要訣:
傷寒病的前三天,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可以用雙解散,連續服用幾次一定會好。
雙解散(以下都是河間的藥方,也就是後面兩個藥方。)
防風通聖散(藥方在治療中風的章節。)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藥方在治療痢疾的章節。)
將以上兩個藥合起來服用,就能發汗而使病好轉。如果沒有好轉,說明病已經發生變化。
傷寒病後的後三天,邪氣在體內,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體表的邪氣趁虛進入體內,進而形成結胸、虛痞、懊憹、斑疹、發黃等症狀,病情輕的也會危險,危險的就會死亡。這時只能用藥性平和的藥,宣散體表的邪氣,調和體內的症狀。病情可能會有出汗,也可能沒有出汗,發熱的症狀沒有好轉,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合在一起服用。
如果病情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也應該用調和的方法治療,以小柴胡湯、涼膈散為主。
如果體內稍微有熱,就應該稍微使用瀉下的方法,以大柴胡湯合解毒湯為主。如果熱勢沒有消退,就再以大柴胡湯合三一承氣湯來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