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暑症

前人分為陰暑陽暑,未免亂人聽聞,而不知畏熱貪涼,涼襲於外,則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病。此由靜得之,謂之傷風,傷寒。服防風羌活,諸散藥自愈。若夏日炎炎,長途跋涉,人觸之則生暑病。此由動得之,謂之傷暑。其症口渴,心煩,頭痛,溺赤,身熱,汗出不止,脅下有汗,熱有停止,四肢困倦,與外感風寒不同,宜辨。

2. 暑症列方

六一散,涼,治暑天熱傷元氣,或身熱,或小便短赤,或煩渴欲飲者。此方盪滌邪熱,從小便而出。加硃砂三錢,名益元散。使心神不安,藉以鎮之,亦佳。二散藥鋪均有賣。

滑石(一兩),甘草(一錢)

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如無汗,則加香薷一錢。渴欲飲水,加乾葛二錢。足冷,則加蒼朮一錢。俱是水煎開散服,乃虛弱人平穩之方。

香薷飲,散,治傷暑熱而無汗者。若有汗則非宜。

香薷(一錢五分),扁豆(杵,二錢五分),厚朴(一錢),炙草(六分)

如兩足轉筋,加川木瓜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心煩口渴,加黃連五分。但黃連,系苦寒之藥,平日胃寒者,不可服。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人亦不可多服,均當因其人之體質而用之。

歸葛飲,涼補,治陽明溫暑時症,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症。

當歸(二錢),乾葛(三錢)

水煎,候微溫服。不可過熱。如大便溏者,勿服當歸。

人參白虎湯,大寒,治傷暑身熱,大渴大汗。兼治赤斑狂躁,渴欲飲水者。

石膏(五錢),知母(去毛,二錢),黨參(去蘆,二錢),甘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煎。如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加蒼朮一錢五分。此方乃係為壯健人而設,若體質虛寒者,勿服。

生脈散,涼補,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此是預服以卻暑者,或暑病愈後,以此收功,非暑病正方也。

生黨參(去蘆,八錢),麥冬(去心,三錢),北味(七分)

水煎服。俗醫誤看生脈二字,每用此方以救脈脫。殊不知脈脫由陽氣欲散,服此湯是速其死也。必要四逆等湯,乃可挽回。

3. 附中暑症

此症由暑天路途受熱,熱傷元氣,忽然昏僕,不省人事。切不可灌以冷水,冷水入口,即不能救。急以熱物熨其臍下,服中暑等方。又暑月身熱昏睡,或恐出丹,以生扁豆數粒與食,不知腥味,即是此症。急用生扁豆六錢研汁一小茶杯,滾水沖服,即愈。

4. 中暑列方

茯苓半夏湯,和,治中暑忽然昏倒。

半夏(醋炒,四錢),茯苓(二錢),甘草(二錢)

共研末,白湯調下二錢。

蒜子湯,溫,治同上。

大蒜頭(三隻)

搗爛取汁,以白湯衝入,灌之即醒,醒後服益元散

5. 濕症

此症頭重腰冷,或一身四肢疼痛,在身以上者,要兼散。身以下者,要利小便。大概固然矣。然有寒有熱,濕熱者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清宜利。寒濕者小水清長,大便稀溏,宜溫宜燥。病各不同,治須分別。

6.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和,治濕症。

白朮(淨,二錢),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炙草(七分)

生薑二片煎。凡內外之濕,俱用此方主之。外濕,加紫蘇、防風、乾葛、木瓜。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濕,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乾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加連翹

除濕湯,散濕,治中濕身體重,腰腿疼痛,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陳皮(一錢),半夏(制),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炒),茯苓,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寒濕加乾薑七分。濕熱約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加輕重,仍因其人之體質用之。

羌活勝濕湯,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防風(一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藁本(一錢),荊子(杵),川芎,炙草(各五分)

水煎,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利濕,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而渴。

羌活(二錢),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分,或四五分。

腎著湯,微熱,治寒濕腰痛,其痛冷重,如帶五千錢。此症不渴,小便亦利。

白朮(淨,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乾薑(七分),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補去濕,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淨,一兩)

酒煎頻飲。不能飲酒者,水煎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