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一 (7)
卷一 (7)
1. 黃疸
此症遍身面目皆黃,宜分別陰陽。陽黃者其色帶亮,多由外感風濕,內傷酒食,或身有熱,或煩渴,或躁擾不寧,或小水赤澀,或大便閉結,清火利小便,熱去而黃自退。若系陰黃,其色帶暗,總由氣血之敗,或喜靜惡動,或精神困倦,或言語輕微,或畏寒少食,或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宜速服溫補之劑。
倘誤作陽黃治,無不隨藥而斃者。
白話文:
這種病症會讓全身和臉部都發黃,要區分陰陽。陽黃顏色偏亮,多半是由於外感風濕、內傷酒食、體內有熱、口渴、躁動不安、小便赤澀、大便不通引起的。要清熱利尿,熱退黃自會消退。
若是陰黃,顏色偏暗,主要是氣血虧損導致,病人可能喜靜惡動、精神疲倦、說話聲音微弱、怕冷、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大便不成形、小便黏稠。這跟濕熱發黃的症狀完全不同,要趕快服用溫補藥物。
如果誤把陰黃當陽黃治療,病人就會隨藥而死。
2. 陽黃列方
茵陳四苓湯,和,治陽黃無汗,小便短少,惟利小便,使其濕熱俱從水道而去。
蒼朮(米泔水浸),茵陳,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熱甚,加梔子(杵,一錢)。
茵陳蘇葉湯,散,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
紫蘇(二錢),茵陳(二錢)
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茵陳大黃湯,大寒峻劑,治陽黃表有汗,大便閉而腹滿者。
白話文:
茵陳四苓湯用來治療陽黃,症狀是沒有汗,小便量少,但尿液顏色深。此方可以利尿,讓濕熱從小便排出。方劑包含蒼朮(米泔水浸泡)、茵陳、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如果熱度很重,可以加入梔子(研磨成粉,一錢)。
茵陳蘇葉湯用來治療陽黃,症狀是沒有汗,但身體發熱。此方包含紫蘇(二錢)、茵陳(二錢),用水煎煮,加入半杯酒沖服。
茵陳大黃湯性寒,藥力峻猛,用來治療陽黃,症狀是有汗,大便不通,肚子脹滿。
生大黃(二錢),梔子(杵),茵陳(各一錢五分)
加燈心一團,水煎。
白話文:
生大黃(六克),梔子(研磨後),茵陳(各四錢五分)
再加入燈心草一團,用清水煎煮。
3. 陰黃列方
茵陳五苓湯,微熱,治陰黃小便不利者。
白朮(淨,二錢),豬苓,澤瀉(鹽水炒),茯苓,茵陳(各一錢五分),肉桂(四分,去皮另燉)
茵陳姜附湯,大熱峻劑,治陰黃小便利者。
白朮(淨炒,二錢),附子(制,一錢),乾薑(七分),茵陳(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炙草(七分)
白話文:
茵陳五苓湯,微熱,適用於治療陰黃症,並且伴隨小便不利者。藥材包括白朮(淨,二錢)、豬苓、澤瀉(鹽水炒)、茯苓、茵陳(各一錢五分)、肉桂(四分,去皮另燉)。
茵陳姜附湯,性熱,屬於峻劑,用於治療陰黃症,並且伴隨小便不利者。藥材包括白朮(淨炒,二錢)、附子(制,一錢)、乾薑(七分)、茵陳(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炙草(七分)。
茵陳理中湯,熱補,治陰黃,溫脾去濕。
黨參(米拌炒,去蘆),茵陳(各一錢五分),白朮(淨,炒二錢),乾薑(一錢),炙草(一錢)
茵陳四逆湯,大熱峻劑,治陰黃,溫腎去濕。
製附子,茵陳(各一錢五分),乾薑,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茵陳理中湯屬於溫補方劑,用於治療黃疸,溫暖脾胃,去除濕氣。藥材包括黨參(米拌炒,去蘆)、茵陳、白朮(淨,炒)、乾薑和炙草。
茵陳四逆湯則屬於大熱峻劑,用於治療黃疸,溫暖腎臟,去除濕氣。藥材包括製附子、茵陳、乾薑和炙草。
4. 痹症痿症
痹與痿,二症相似,而實不同。痹者風寒濕雜至,血氣為邪所閉,則病而為痹。治行痹者,散風為主,仍須去寒利濕,而參以補血之藥。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仍須疏風燥濕,而參以補火之藥,非大辛大溫,不能除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仍須祛風解寒,而參以補脾補氣藥,使土強可以勝濕,而自無頑麻也。提其大綱,約略如此。
若夫痿病雖起於肺熱,而所重獨在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主氣而畏火。脾土性溫居中,主四肢,畏木火能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則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不能管攝一身,脾受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治之者,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
白話文:
痹症和痿症,這兩種病症看似相似,實際上卻截然不同。痹症是因風寒濕三邪入侵,導致血氣被邪氣阻滯,而發病的。治療行痹,以散風為主,同時也要去寒利濕,並配合補血藥物。這是因為治風要先治血,血行暢通,風邪自然消散。治療痛痹,以散寒為主,同時也要疏風燥濕,並配合補火藥物。只有使用辛溫藥物,才能消除凝寒的病害。治療著痹,以利濕為主,同時也要祛風解寒,並配合補脾補氣藥物,使脾土強健,就能勝過濕邪,自然不會出現頑麻的症狀。這就是治療痹症的大致綱要。
至於痿症,雖然發病於肺熱,但關鍵在於陽明。因為肺金性燥,居於上,主氣,卻害怕火。脾土性溫,居於中,主四肢,害怕木火能炎上。如果縱慾無度,就會導致水液失養,火勢失控,而侵犯脾土,導致肺部受火邪影響而發熱。木性剛急,肺受熱後不能調節全身,脾受損傷,四肢就會失去功能,而出現各種痿症。治療痿症,就要瀉南方,使肺金清涼,而東方不實,脾臟就不會受傷。
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治痿之法,無出於此。又云:痹病通身疼痛,或麻木不仁。痿病惟兩足軟弱不能行,麻木亦有之,而全不痛,乃兼氣血之虛也。以此辨之,顯而易見,不可混治。痿症或不能食,亦當培補脾胃,切不可用風藥,及蒸炙之法,用之必危。
且要淡滋味,方能保全。
白話文:
補益北方也就是心臟,就能降心火,而西方也就是肺臟沒有虛弱,自然不會出現肺熱。治療痿病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另外,痹病是全身疼痛,或麻木無知覺。痿病則是雙腳軟弱無力,無法行走,也可能出現麻木,但完全不痛,這是氣血雙虛造成的。以此辨別,顯而易見,不可混淆治療。痿病患者可能食慾不佳,也要調理脾胃,絕對不能使用風藥,或蒸炙的方法,用之必危。而且要吃清淡的食物,才能保全身體。
5. 痹症列方
五積散,微熱兼散,治痹症之實者。
當歸(一錢),麻黃(八分),蒼朮(米泔水浸),陳皮(各一錢),厚朴,乾薑,枳殼(各八分),半夏(制,七分),桔梗,茯苓,麗參(炒,各五分),川芎(四分),白芍(酒炒,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白芷(七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五積散帶有微熱散寒的作用,用於治療實證型的痺症。配方包括:當歸、麻黃、蒼朮(米泔水浸泡)、陳皮、厚朴、乾薑、枳殼、半夏(制)、桔梗、茯苓、麗參(炒)、川芎、白芍(酒炒)、肉桂(去皮,另燉)、白芷、炙草。
加生薑三片,蔥白二莖煎。
加味二妙丸,涼,治濕熱為病,兩足痹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者。
當歸,防己,龜板(酥炙),川牛膝(鹽水炒),蒼朮(米泔水浸,各五錢),秦艽(一錢五分),黃柏(酒浸曬乾,一兩),川萆薢(五錢)
白話文:
加入生薑三片、蔥白兩莖煎煮。加味二妙丸性涼,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表現為雙腳麻木疼痛像火燒一樣,熱感從腳背蔓延至腰胯,或伴隨麻木無力、肌肉萎縮。處方包括當歸、防己、龜板(酥炙)、川牛膝(鹽水炒)、蒼朮(米泔水浸,各五錢)、秦艽(一錢五分)、黃柏(酒浸曬乾,一兩)、川萆薢(五錢)。
酒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薑湯下。
羌活勝濕湯,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
防風,藁本(各一錢五分),羌活,獨活(各二錢),川芎,荊子(杵),炙草(各五分)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附子各五分。
蠲痹湯,微熱散,治風寒濕三氣成痹。
白話文:
將藥材用酒煮,然後和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淡薑湯送服。羌活勝濕湯具有散寒除濕的功效,適用於外傷濕氣、全身疼痛的病症。方劑組成:防風、藁本各一錢五分,羌活、獨活各二錢,川芎、荊子(研磨)、炙草各五分。若患者出現身體沉重、腰痛、四肢冰冷的情況,可加酒炒防己、附子各五分。蠲痹湯則具有微熱散寒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三氣交雜引起的痺證。
羌活,獨活,秦艽(各一錢),海風藤(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桑皮(三錢),制乳香(八分),木香(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炙草(六分)
又方,散兼補,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或身體沉重,背項拘急者。此亦名蠲痹湯。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黃耆(酒炒),薑黃,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白話文:
羌活、獨活、秦艽各一錢,海風藤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桑皮三錢,制乳香八分,木香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炙草六分。
另外一個方子,散寒兼補,可以治療周身痹痛以及手足冰冷的痹痛,腳腿沉重,或身體沉重,背項僵硬等症状。此方也稱為蠲痹湯。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黃耆酒炒,薑黃,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加生薑兩片,紅棗兩枚煎服。
除濕蠲痹湯,散,治風濕痹痛。
羌活,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
加生薑汁、竹瀝各半酒杯煎。痛在上者,加桂枝、威靈仙各一錢。痛在下者,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各一錢。
活絡飲,散微補,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者。
白話文:
【除濕蠲痹湯】,是一種散劑,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
羌活、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白朮(淨洗過)、澤瀉(用鹽水炒)、茯苓(各取一錢五分),加上甘草(六分)。
在煎煮時,加入半杯生薑汁和竹瀝。如果疼痛在上身,可以加入桂枝、威靈仙各一錢;如果疼痛在下身,則加入防己、木通、黃柏、牛膝各一錢。
【活絡飲】,是一種微補的散劑,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對於一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
當歸(二錢),白朮(淨),羌活(各一錢五分),獨活,川芎(各一錢),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熱加黃芩一錢。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八分,茯苓一錢五分。
續斷丸,散涼血,治肝腎受風,風毒流注下部,腳疼痛,不能踐地,行步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氣,祛風涼血,兼強筋骨。
防風,羌活,薏米,五加皮,牛膝(酒浸),續斷(各三錢),生地(五錢),川杜仲(鹽水炒,五錢),萆薢(四錢)
白話文:
處方包含當歸、白朮、羌活、獨活、川芎、炙草等藥材,根據患者寒熱不同,可加黃芩、肉桂、製附子、茯苓等藥物。此藥方能散涼血、治肝腎受風,兼具補五臟內傷、調中益氣、祛風涼血、強筋骨等功效。此外,還包括防風、羌活、薏米、五加皮、牛膝、續斷、生地、川杜仲、萆薢等藥材,共同作用以治療風毒流注下部、腳痛難行、小便餘瀝等症狀。
研末,用青鹽五錢,川木瓜(去皮子),二兩酒煎成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或溫酒下。
薏米酒,散兼補,治腳痹。
白朮(淨,三錢),熟地(八錢),牛膝(鹽水炒,六錢),生薏米(一兩),防風,獨活,杜仲(鹽水炒),海桐皮(各五錢)
加五加皮六錢,酒浸一月,每空心服一二杯,常令酒氣不斷。久之,覺皮膚如有蟲行,即風濕散也。
黃耆五物湯,補微熱,治身體四肢不仁,為痹症屬虛之總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五錢青鹽和二兩川木瓜(去皮),用酒煎煮成膏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錢,用淡鹽湯或溫酒送服。
薏米酒具有散寒和補虛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腳痹。
將白朮(淨,三錢)、熟地(八錢)、牛膝(鹽水炒,六錢)、生薏米(一兩)、防風、獨活、杜仲(鹽水炒)、海桐皮(各五錢)以及五加皮(六錢)一起放入酒中浸泡一個月,每天空腹服用一到兩杯,保持酒氣不斷。長期服用後,如果感覺皮膚像有蟲子在爬動,就說明風濕已經散去。
黃耆五物湯可以補益氣血,溫暖身體,治療身體四肢麻木不仁,適用於虛寒性的痹症。
黃耆(炙),白芍(酒炒,各三錢),桂枝(一錢五分)
加生薑五片,大棗四枚煎。或加當歸二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黃耆(炙)、白芍(酒炒,各三錢),桂枝(一錢五分)。
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四枚一同煎煮。
或者可以加入當歸二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