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暑症

前人分為陰暑陽暑,未免亂人聽聞,而不知畏熱貪涼,涼襲於外,則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病。此由靜得之,謂之傷風,傷寒。服防風、羌活,諸散藥自愈。若夏日炎炎,長途跋涉,人觸之則生暑病。此由動得之,謂之傷暑。其症口渴,心煩,頭痛,溺赤,身熱,汗出不止,脅下有汗,熱有停止,四肢困倦,與外感風寒不同,宜辨。

白話文:

古人將暑症分為陰暑和陽暑,這樣的分類或許會讓人感到混淆。不知道的人可能因害怕酷熱而貪圖涼快,如果冷氣或涼風從外來襲,就可能會出現發燒、怕冷、頭痛等症狀。這是由靜態情況下得到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傷風或是傷寒。這種情況下,服用防風、羌活等散藥就可以痊癒。

然而,在炎炎夏日,長途跋涉,人體接觸到過度的熱量也會導致暑症。這種情況是因為活動過度而得到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傷暑。其症狀包括口渴、心情煩躁、頭痛、尿色深紅、身體發熱、大量出汗且無法止住,甚至在腋下也會出汗,熱度時有停歇,四肢感到疲憊無力。這種暑症與因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疾病不同,應該要分辨清楚。

2. 暑症列方

六一散,涼,治暑天熱傷元氣,或身熱,或小便短赤,或煩渴欲飲者。此方盪滌邪熱,從小便而出。加硃砂三錢,名益元散。使心神不安,藉以鎮之,亦佳。二散藥鋪均有賣。

滑石(一兩),甘草(一錢)

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如無汗,則加香薷一錢。渴欲飲水,加乾葛二錢。足冷,則加蒼朮一錢。俱是水煎開散服,乃虛弱人平穩之方。

香薷飲,散,治傷暑熱而無汗者。若有汗則非宜。

香薷(一錢五分),扁豆(杵,二錢五分),厚朴(一錢),炙草(六分)

如兩足轉筋,加川木瓜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心煩口渴,加黃連五分。但黃連,系苦寒之藥,平日胃寒者,不可服。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人亦不可多服,均當因其人之體質而用之。

歸葛飲,涼補,治陽明溫暑時症,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症。

當歸(二錢),乾葛(三錢)

水煎,候微溫服。不可過熱。如大便溏者,勿服當歸。

人參白虎湯,大寒,治傷暑身熱,大渴大汗。兼治赤斑狂躁,渴欲飲水者。

生石膏(五錢),知母(去毛,二錢),黨參(去蘆,二錢),甘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煎。如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加蒼朮一錢五分。此方乃係為壯健人而設,若體質虛寒者,勿服。

生脈散,涼補,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此是預服以卻暑者,或暑病愈後,以此收功,非暑病正方也。

生黨參(去蘆,八錢),麥冬(去心,三錢),北味(七分)

水煎服。俗醫誤看生脈二字,每用此方以救脈脫。殊不知脈脫由陽氣欲散,服此湯是速其死也。必要四逆等湯,乃可挽回。

白話文:

【暑症列方】

  • 六一散:性涼,適用於暑天因高溫損傷元氣,或出現身體發熱,或小便色澤深紅,或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此方能清熱利尿,排出體內邪熱。若加入硃砂三錢,則稱為益元散,有助於安撫心神不寧,效果更佳。這兩種散劑,藥店通常都有販售。

配方為滑石一兩,甘草一錢,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熱水調服。若無汗,可加入香薷一錢。口渴想喝水,可添加乾葛二錢。腳冷,則可加入蒼朮一錢。全部都是用水煎煮後散服,適合體弱者的平穩治療方式。

  • 香薷飲:適用於暑熱導致無汗的情況。若有汗則不適用。

配方為香薷一錢五分,扁豆搗碎二錢五分,厚朴一錢,炙草六分。若腿腳抽筋,可加入川木瓜及茯苓各一錢五分。若心煩口渴,可加入黃連五分。但黃連屬苦寒藥材,平常胃寒者不宜服用。香薷為夏季解表藥,類似冬季的麻黃。氣虛者亦不宜多服,應根據個人體質來使用。

  • 歸葛飲:性涼補,適用於陽明溫暑季節症狀,如極度口渴、體內津液枯竭、陰虛無法出汗等。

配方為當歸二錢,乾葛三錢,用水煎煮,待微溫後服用。不可太熱。若大便稀軟,不要服用當歸。

  • 人參白虎湯:性大寒,適用於暑熱導致身體發熱、極度口渴出汗的情況。亦適用於皮膚紅斑、精神狂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配方為生石膏五錢,知母去毛二錢,黨參去蘆二錢,甘草一錢。加入少量粳米煎煮。若腳冷,表示暑熱夾雜濕氣,可加入蒼朮一錢五分。此方主要適用於體格健壯者,若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 生脈散:性涼補,適用於暑熱導致元氣受損,四肢疲倦乏力,呼吸短促口渴的情況。此方可用於預防暑熱,或暑熱病癒後調理,並非暑熱病的主方。

配方為生黨參去蘆八錢,麥冬去心三錢,北味七分,用水煎煮服用。常見錯誤為,部分醫師誤解「生脈」二字,常用此方來救治脈象脫落。實際上,脈象脫落是由於體內陽氣瀕臨散失,服用此湯反而加速死亡,必須使用四逆湯等方纔能挽回生命。

3. 附中暑症

此症由暑天路途受熱,熱傷元氣,忽然昏僕,不省人事。切不可灌以冷水,冷水入口,即不能救。急以熱物熨其臍下,服中暑等方。又暑月身熱昏睡,或恐出丹,以生扁豆數粒與食,不知腥味,即是此症。急用生扁豆六錢研汁一小茶杯,滾水沖服,即愈。

白話文:

這病症是由於在炎熱的夏季,在外長途行走受熱所導致,熱度損傷了身體的基本能量,突然間昏倒,失去意識。絕對不能用冷水灌入,一旦喝了冷水,病情就會無法挽回。應該立即用熱敷物放在其肚臍下方,並且服用中暑相關的藥方。

此外,在夏天如果身體發熱、昏沉嗜睡,或是可能出現疹子,可以試著讓他吃幾顆生的扁豆,如果他吃不出生豆的腥味,那很可能就是這種中暑症狀。應立即使用六錢(約18克)的生扁豆研磨成汁,然後用熱水沖泡成一小杯,讓他喝下,就能痊癒。

4. 中暑列方

茯苓半夏湯,和,治中暑忽然昏倒。

製半夏(醋炒,四錢),茯苓(二錢),甘草(二錢)

共研末,白湯調下二錢。

蒜子湯,溫,治同上。

大蒜頭(三隻)

搗爛取汁,以白湯衝入,灌之即醒,醒後服益元散。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這是一種調和的藥方,用來治療因中暑而突然昏厥的情況。

半夏(經過醋炒處理,約16克),茯苓(約8克),甘草(約8克)。

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粉末,再用開水調和兩克來服用。

【蒜子湯】,這種藥方是溫性的,治療效果與上述相同。

大蒜頭(約3瓣)。

將大蒜搗碎取出汁液,然後用熱水沖泡,立即給病人飲用就能使其甦醒,甦醒後可以再服用益元散。

5. 濕症

此症頭重腰冷,或一身四肢疼痛,在身以上者,要兼散。身以下者,要利小便。大概固然矣。然有寒有熱,濕熱者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清宜利。寒濕者小水清長,大便稀溏,宜溫宜燥。病各不同,治須分別。

白話文:

這病症的特徵是頭部沉重,腰部感覺冷,或者全身和四肢會感到疼痛。如果症狀出現在身體上半部分,治療時應考慮到散發濕氣;若症狀在身體下半部,則需要促進小便排泄。這是一個大致的原則。

然而,濕症又分為寒濕和濕熱兩種。濕熱的情況下,患者常會感到煩躁並口渴,小便呈現紅色且尿道有燒灼感,大便通常乾硬,治療上應以清熱和利尿為主。若是寒濕,小便顏色清淡且量多,大便偏軟或稀,這種情況下,治療應著重在溫暖身體和去濕。由於每種病態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必須有所區別。

6.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和,治濕症。

白朮(淨,二錢),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內外之濕,俱用此方主之。外濕,加紫蘇、防風、乾葛、木瓜。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濕,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乾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加連翹。

除濕湯,散濕,治中濕身體重,腰腿疼痛,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陳皮(一錢),半夏(制),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炒),茯苓,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寒濕加乾薑七分。濕熱約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加輕重,仍因其人之體質用之。

羌活勝濕湯,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防風(一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藁本(一錢),荊子(杵),川芎,炙草(各五分)

水煎,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利濕,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而渴。

羌活(二錢),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分,或四五分。

腎著湯,微熱,治寒濕腰痛,其痛冷重,如帶五千錢。此症不渴,小便亦利。

白朮(淨,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乾薑(七分),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補去濕,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淨,一兩)

酒煎頻飲。不能飲酒者,水煎亦可。

白話文: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用來調和治療濕症。

  • 白朮(淨,二錢)
  • 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 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炙草(七分)

添加生薑兩片煎煮。無論是體內或體外的濕氣,皆可用此方作為主要治療。對於外在濕氣,可額外加入紫蘇、防風、乾葛、木瓜。若為內在濕氣,則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若是因食物積滯造成的濕氣,則可加入山楂、麥芽、枳實。寒濕情況下,可添加乾薑。濕熱情況,則加黃連、黃芩。若熱度較輕,只需加連翹即可。

除濕湯:能驅散濕氣,適用於中濕症狀,如身體沉重,腰腿疼痛,大便稀軟,小便或不通暢,或過於頻繁。

  • 陳皮(一錢),半夏(制)
  • 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炒),茯苓,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
  • 炙草(六分)

添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若為寒濕,可額外加入乾薑七分。濕熱情況,可酌量添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添加的份量,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羌活勝濕湯:能散發濕氣,適用於因外部濕氣傷害導致全身疼痛的情況。

  • 防風(一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
  • 藁本(一錢),荊子(杵),川芎,炙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若感到身體沉重,腰痛,可能是體內有寒氣。可加入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有利尿除濕的效果,適用於濕氣過盛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順且口渴的情況。

  • 羌活(二錢),白朮(淨)
  • 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若體質偏寒,可額外加入肉桂三分至四五分。

腎著湯:微熱效果,適用於寒濕導致的腰痛,痛感冷重,如同腰間帶著五千錢。此症狀患者通常不會口渴,小便正常。

  • 白朮(淨,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 乾薑(七分),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能補身去濕,適用於中濕導致的骨節疼痛。

  • 白朮(淨,一兩)

用酒煎煮頻繁飲用。若無法飲酒,用水煎煮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