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黃疸

此症遍身面目皆黃,宜分別陰陽。陽黃者其色帶亮,多由外感風濕,內傷酒食,或身有熱,或煩渴,或躁擾不寧,或小水赤澀,或大便閉結,清火利小便,熱去而黃自退。若系陰黃,其色帶暗,總由氣血之敗,或喜靜惡動,或精神困倦,或言語輕微,或畏寒少食,或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宜速服溫補之劑。

倘誤作陽黃治,無不隨藥而斃者。

白話文:

這病症的特徵是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都呈現黃色,應區分為陰黃或陽黃兩種情況來處理。陽黃的情況下,皮膚的黃色會較為明亮,通常是由於外在感受風濕,或是飲酒過量、飲食不節制,身體有熱氣,或是常感到口渴、焦躁不安,或是尿液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或是便祕。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清熱解毒,利尿,當熱氣消散後,黃疸自然就會消退。

然而,如果是陰黃,皮膚的黃色會較為晦暗,通常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可能表現出喜歡靜止不願活動,或是精神疲倦,說話聲音低微,或是畏寒,食慾不佳,或是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尿液像糖漿一樣濃稠。這種情況與因濕熱引起的黃疸截然相反,應該盡快服用溫補的藥物。

如果把陰黃誤診為陽黃來治療,很可能一服藥就會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 陽黃列方

茵陳四苓湯,和,治陽黃無汗,小便短少,惟利小便,使其濕熱俱從水道而去。

蒼朮(米泔水浸),茵陳,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熱甚,加梔子(杵,一錢)。

茵陳蘇葉湯,散,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

紫蘇(二錢),茵陳(二錢)

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茵陳大黃湯,大寒峻劑,治陽黃表有汗,大便閉而腹滿者。

生大黃(二錢),梔子(杵),茵陳(各一錢五分)

加燈心一團,水煎。

白話文:

【陽黃列方】

【茵陳四苓湯】:用於治療陽黃症狀,若患者無汗且小便量少。此方目的在於利尿,促使身體的濕熱透過排尿方式排出。

成分包括:蒼朮(需先以米泔水浸泡)、茵陳、澤瀉(需以鹽水炒過)、豬苓、茯苓,以上各藥材用量為一錢五分。

若熱象較嚴重,可額外添加梔子(需搗碎),用量為一錢。

【茵陳蘇葉湯】:適用於陽黃症狀且表面無汗但身體發熱的情況。

所需藥材為:紫蘇與茵陳,兩者用量皆為二錢。

以水煎煮後,再加入半杯酒一同服用。

【茵陳大黃湯】:此為強烈的寒涼藥方,適用於陽黃症狀,表面有汗,但大便不通且腹部脹滿的狀況。

所需藥材為:生大黃(用量二錢)、梔子(需搗碎)、茵陳(用量一錢五分)。

另需加一團燈心草,一起用水煎煮。

3. 陰黃列方

茵陳五苓湯,微熱,治陰黃小便不利者。

白朮(淨,二錢),豬苓,澤瀉(鹽水炒),茯苓,茵陳(各一錢五分),肉桂(四分,去皮另燉)

茵陳姜附湯,大熱峻劑,治陰黃小便利者。

白朮(淨炒,二錢),附子(制,一錢),乾薑(七分),茵陳(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炙草(七分)

茵陳理中湯,熱補,治陰黃,溫脾去濕。

黨參(米拌炒,去蘆),茵陳(各一錢五分),白朮(淨,炒二錢),乾薑(一錢),炙草(一錢)

茵陳四逆湯,大熱峻劑,治陰黃,溫腎去濕。

製附子,茵陳(各一錢五分),乾薑,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茵陳五苓湯】,溫和的藥性,用於治療陰黃且小便不順暢的情形。

白朮(淨,二錢),豬苓,澤瀉(用鹽水炒過),茯苓,茵陳(各一錢五分),肉桂(四分,去皮,另外燉煮)

【茵陳姜附湯】,強烈的熱性藥物,用於治療陰黃且小便順暢的情況。

白朮(淨炒,二錢),附子(制過,一錢),乾薑(七分),茵陳(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外燉煮,三分),炙甘草(七分)

【茵陳理中湯】,熱補劑,用於治療陰黃,具有溫脾和祛溼的效果。

黨參(與米拌炒,去蘆),茵陳(各一錢五分),白朮(淨,炒二錢),乾薑(一錢),炙甘草(一錢)

【茵陳四逆湯】,強烈的熱性藥物,用於治療陰黃,具有溫腎和祛溼的效果。

制附子,茵陳(各一錢五分),乾薑,炙甘草(各一錢)

4. 痹症痿症

痹與痿,二症相似,而實不同。痹者風寒濕雜至,血氣為邪所閉,則病而為痹。治行痹者,散風為主,仍須去寒利濕,而參以補血之藥。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仍須疏風燥濕,而參以補火之藥,非大辛大溫,不能除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仍須祛風解寒,而參以補脾補氣藥,使土強可以勝濕,而自無頑麻也。提其大綱,約略如此。

若夫痿病雖起於肺熱,而所重獨在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主氣而畏火。脾土性溫居中,主四肢,畏木火能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則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不能管攝一身,脾受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治之者,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

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治痿之法,無出於此。又云:痹病通身疼痛,或麻木不仁。痿病惟兩足軟弱不能行,麻木亦有之,而全不痛,乃兼氣血之虛也。以此辨之,顯而易見,不可混治。痿症或不能食,亦當培補脾胃,切不可用風藥,及蒸炙之法,用之必危。

且要淡滋味,方能保全。

白話文:

【病症區分】 痹症和痿症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痹症是由風、寒、濕三種因素混合所致,導致血液和氣體被邪氣阻塞,進而形成痹症。治療由風引起的痹症,主要目標是散風,同時也需要去寒和利濕,並輔以補血的藥物。這是因為治療風邪首先要調理血液,當血液循環良好時,風邪自然會消失。對於由寒引起的痹症,主要治療方式是散寒,同時仍需疏風和利濕,並輔以補火的藥物,若非使用辛烈溫熱的藥物,無法消除寒邪對身體的傷害。治療濕邪引起的痹症,主要目標是利濕,同時也要祛風解寒,並輔以補脾和補氣的藥物,讓脾臟功能強健,能夠克服濕氣,從而避免麻木不適的情況發生。總結來說,就是這樣處理這幾種痹症。

【痿症解析】 痿症雖然可能起因於肺部熱毒,但治療重點在於陽明經脈。肺部屬金,位於上焦,主管氣息,但害怕火熱。脾臟屬土,位於中焦,主管四肢,害怕木火上升造成熱象。如果生活習慣不良,過度消耗,就會導致水分養分不足,火熱失去制約,進而侵害剋制它的部位,導致肺部受到火熱侵擾,產生熱象。木性堅韌,當肺部受熱無法有效控制全身機能,脾臟受損後四肢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各種痿症。治療痿症,降低南方(火)的能量,肺金得以清淨,東方(木)的能量不會過剩,脾臟就不會受損。

補充北方(水)能量,心火下降,西方(金)能量不會虛弱,肺熱就不會出現。治療痿症的方法,不出於此。另有一說,痹症患者全身疼痛,或有麻木無感的情況。痿症患者主要是雙腳軟弱無法行走,也可能伴有麻木,但完全不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同時存在氣血虛弱的情況。由此可見,兩種病症很容易區分,不能混淆治療。痿症患者可能食慾不佳,應注重調理脾胃,絕對不能使用風藥或烘烤治療方法,否則病情會更加危險。

而且,為了保全健康,應保持清淡飲食。

5. 痹症列方

五積散,微熱兼散,治痹症之實者。

當歸(一錢),麻黃(八分),蒼朮(米泔水浸),陳皮(各一錢),厚朴,乾薑,枳殼(各八分),半夏(制,七分),桔梗,茯苓,麗參(炒,各五分),川芎(四分),白芍(酒炒,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白芷(七分),炙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二莖煎。

加味二妙丸,涼,治濕熱為病,兩足痹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者。

當歸,防己,龜板(酥炙),川牛膝(鹽水炒),蒼朮(米泔水浸,各五錢),秦艽(一錢五分),黃柏(酒浸曬乾,一兩),川萆薢(五錢)

酒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薑湯下。

羌活勝濕湯,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

防風,藁本(各一錢五分),羌活,獨活(各二錢),川芎,荊子(杵),炙草(各五分)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附子各五分。

蠲痹湯,微熱散,治風寒濕三氣成痹。

羌活,獨活,秦艽(各一錢),海風藤(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桑皮(三錢),制乳香(八分),木香(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炙草(六分)

又方,散兼補,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或身體沉重,背項拘急者。此亦名蠲痹湯。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黃耆(酒炒),薑黃,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除濕蠲痹湯,散,治風濕痹痛。

羌活,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

加生薑汁、竹瀝各半酒杯煎。痛在上者,加桂枝、威靈仙各一錢。痛在下者,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各一錢。

活絡飲,散微補,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者。

當歸(二錢),白朮(淨),羌活(各一錢五分),獨活,川芎(各一錢),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熱加黃芩一錢。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八分,茯苓一錢五分。

續斷丸,散涼血,治肝腎受風,風毒流注下部,腳疼痛,不能踐地,行步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氣,祛風涼血,兼強筋骨。

防風,羌活,薏米,五加皮,牛膝(酒浸),續斷(各三錢),生地(五錢),川杜仲(鹽水炒,五錢),萆薢(四錢)

研末,用青鹽五錢,川木瓜(去皮子),二兩酒煎成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或溫酒下。

薏米酒,散兼補,治腳痹。

白朮(淨,三錢),熟地(八錢),牛膝(鹽水炒,六錢),生薏米(一兩),防風,獨活,杜仲(鹽水炒),海桐皮(各五錢)

加五加皮六錢,酒浸一月,每空心服一二杯,常令酒氣不斷。久之,覺皮膚如有蟲行,即風濕散也。

黃耆五物湯,補微熱,治身體四肢不仁,為痹症屬虛之總方。

黃耆(炙),白芍(酒炒,各三錢),桂枝(一錢五分)

加生薑五片,大棗四枚煎。或加當歸二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痹症治療方劑]

  • 五積散:此方微熱兼散,適用於實證的痹症。藥方包含當歸、麻黃、蒼朮、陳皮、厚朴、乾薑、枳殼、半夏、桔梗、茯苓、麗參、川芎、白芍、肉桂、白芷、炙草等多種中藥材。服用時,需添加生薑三片、蔥白兩根一同煎煮。

  • 加味二妙丸:性涼,針對濕熱導致的疾病,如兩腳灼熱般的痹痛,從腳踝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腰部,或導致麻木無力。主要成分有當歸、防己、龜板、川牛膝、蒼朮、秦艽、黃柏、川萆薢等。製作方式為以酒煮後,加入麵粉揉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錢,淡薑湯送服。

  • 羌活勝濕湯:用於外感濕氣,全身疼痛的情況。藥方包括防風、藁本、羌活、獨活、川芎、荊子、炙草。若出現身重腰痛,可再添加防己、附子。

  • 蠲痹湯:微熱散,治療風寒濕三氣形成的痹症。藥方有羌活、獨活、秦艽、海風藤、當歸、川芎、桑皮、制乳香、木香、肉桂、炙草。

  • 另一蠲痹湯:兼有散與補的功效,適用於全身痹痛以及手腳冰冷、腳腿沉重或身體沉重、背部僵硬等症狀。藥方包含當歸、白芍、黃耆、薑黃、羌活、炙草。服用時需添加生薑兩片,紅棗兩顆一同煎煮。

  • 除濕蠲痹湯:用於風濕引起的痹痛。藥方包括羌活、蒼朮、白朮、澤瀉、茯苓、甘草。若痛在上半身,可添加桂枝、威靈仙;若痛在下半身,則可添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

  • 活絡飲:散微補,適用於風濕痹痛,且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藥方有當歸、白朮、羌活、獨活、川芎、炙草。若屬熱性,可添加黃芩;若屬寒性,則可添加肉桂、製附子、茯苓。

  • 續斷丸:性涼,能散血,適用於肝腎受風,導致下肢疼痛、行走困難,以及小便不暢的情況。此藥能補五臟內傷,調理中氣,驅風涼血,強化筋骨。藥方包括防風、羌活、薏米、五加皮、牛膝、續斷、生地、川杜仲、萆薢。

  • 薏米酒:兼散與補,適用於腳部痹痛。藥方有白朮、熟地、牛膝、生薏米、防風、獨活、杜仲、海桐皮。加入五加皮後,以酒浸泡一個月,每日空腹時服用一杯,保持酒氣不斷。長期服用,皮膚會有如蟲行的感覺,即風濕已散。

  • 黃耆五物湯:補微熱,適用於身體四肢無知覺,為虛證的痹症總方。藥方有黃耆、白芍、桂枝。服用時,需添加生薑五片、大棗四枚一同煎煮。或可添加當歸、羌活、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