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7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79)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之注釋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註】

麻黃本以無汗為目的,今用於汗出而喘者,乃因《氣血水藥徵》中以麻黃合杏仁則治疼痛而喘,合桂枝則治惡寒無汗,合石膏則治汗出也云。由是觀之,本方有麻黃、杏仁、石膏,無桂枝,此所以本方治汗出而喘也。然麻黃與石膏之本方及越婢湯等證之汗與桂枝湯證之自汗全然異趣,乃因伏熱而榨出,富黏稠性,臭氣強。又無大熱云者,《觀證辨疑》中以為當有大熱而無大熱者也云云。

《傷寒雜病辨證》中以為有無大熱者,大即大表之大,非大小之大,故謂大表無顯熱,非全無熱之謂也云云。故雖有發大熱之資格,但現在於體表無大熱之謂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9.5克,杏仁、甘草各5克,石膏20~100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麻黃湯證之咳而煩渴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雖用小青龍湯以解表,然喘猶甚者,水熱結也。此時以麻杏甘石為必效之主方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腫,咽乾口渴,或胸痛者。兼用南呂丸、姑洗丸。」

哮喘,胸中如火,氣逆涎潮,大息呻吟,聲如拽鋸,鼻流清涕,心下硬塞,巨里動如奔馬者,宜此方。待痰融聲出之後,以陷胸丸、紫圓之類疏導之。

肺癰,發熱喘咳,脈浮數,臭痰膿血,渴欲飲水者,宜加桔梗,有時以白散攻之。

求真按:「尾臺氏為東洞翁間接之門人,亦有濫用峻下劑之癖。是以氏關於兼用方所說,不可悉信。」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麻黃湯裡面之藥,謂汗出而喘為目的也,其熱沉淪於肉裡而熏蒸於上肺部者,以麻、石之力解之,故此方與越婢湯有「下無大熱」之句也。」

白話文:

如果發汗之後,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如果出現流汗並且喘氣,但沒有明顯高燒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註解】

麻黃本來是用來治療無汗的,現在用在流汗且喘氣的情況,是因為《氣血水藥徵》中提到,麻黃和杏仁合用可以治療疼痛和喘氣,和桂枝合用可以治療怕冷無汗,和石膏合用可以治療流汗。由此可知,這個方子有麻黃、杏仁、石膏,但沒有桂枝,這就是這個方子治療流汗且喘氣的原因。然而,麻黃和石膏的這個方子,以及像越婢湯這些證型的出汗,和桂枝湯證型的自汗完全不同,這種汗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熱而逼出來的,比較黏稠,而且氣味很重。至於「沒有明顯高燒」的意思,《觀證辨疑》認為是應該有高燒,但實際上卻沒有高燒的情況。

《傷寒雜病辨證》認為「沒有明顯高燒」是指「大表」沒有明顯的發熱,並非完全沒有熱,而是說雖然有發高燒的潛力,但現在體表沒有明顯高燒。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配方

麻黃9.5克,杏仁、甘草各5克,石膏20~100克。

將藥材切細,加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使用甘草麻黃湯後出現咳嗽和煩渴的症狀。」

《方輿輗》中關於這個方子的條文說:「即使使用小青龍湯來解表,但喘氣仍然很嚴重,這是因為體內水熱結在一起。這時候使用麻杏甘石湯是必定有效的方子。」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這個方子的條文說:「治療喘咳不止,臉和眼睛浮腫,咽喉乾燥口渴,或胸痛的症狀。可以同時使用南呂丸、姑洗丸。」

如果哮喘發作時,胸中像有火在燒,氣向上逆,口中有很多痰,呼吸急促、呻吟,聲音像拉鋸一樣,流清鼻涕,胸口感覺硬塞,肚臍附近的動脈跳動很快,像奔跑的馬一樣,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等痰液化開後,可以用陷胸丸、紫圓之類的藥物來疏通。

如果是肺癰,出現發熱、喘咳、脈象浮數、咳出有臭味的痰膿血、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可以加桔梗,有時候可以用白散來攻下。

求真按:「尾臺氏是東洞翁的間接弟子,也有濫用峻下劑的習慣。因此他關於合併用藥的說法,不可完全相信。」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這個方子的條文說:「這個方子是從麻黃湯變化而來的,主要是治療流汗並且喘氣的症狀。是因為體內的熱悶在肌肉裡面,然後向上熏蒸到肺部,所以用麻黃和石膏的力量來解除。因此這個方子和越婢湯一樣,都有『沒有明顯高燒』這句話。」

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之注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

譯者按:「原文無尾句,今從唐氏《金匱淺注補正本》加之。」

【註】

一身盡疼者,一身之關節盡痛也。日晡所者,黃昏時也。「發熱」二字在「日晡所」之上者,謂常發熱,然至日暮時更增劇之意也。此下是說明病名與病因。

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之不煩渴有水氣者。」然茫然之議論,難以為確據。又當有喘滿之證,然是亦非必有之證,故難為定則也。由余之實驗,本條明述急性、多發性關節炎之證治。苟存其證,於他病亦可活用之,無待言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9.5克,甘草5克,薏苡仁19克,杏仁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湯之證,較麻黃加朮湯則濕邪膩滯稍深,故用薏苡等品歟。夫薏苡,《本經》云治濕痹,《別錄》云除筋骨中之邪氣,余曾運用於梅毒及痛痹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孕婦浮腫,喘咳息迫,或身體麻痹或疼痛者。治肺癰初起,惡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腫,濁唾臭痰及胸痛者。當其精氣未脫,兼用白散,蕩滌邪穢,則可平復矣。風濕、痛風,發熱劇痛,關節腫起者,加朮、附有奇效。」

求真按:「有朮、附之證,方可加之,否則不宜加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風濕之流注而痛不解者。蓋風濕尚在皮膚,未至關節,故只發熱身疼痛,此方能強烈發汗。…又一男子,周身生疣子數百走痛者,與此方而即治。」

求真按:「淺田氏謂本方不治關節痛,非也,不可從之。又此方之治疣,不外薏苡仁之作用,故單用之亦可有效,但其陳久硬固者效少。」

白話文:

病人全身都疼痛,而且發熱,到了黃昏時更加嚴重,這種情況叫做風濕。這個病是因為出汗後吹到風,或是長期受寒所引起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來治療。

【註解】

「一身盡疼」指的是全身關節都疼痛。「日晡所」指的是黃昏的時候。「發熱」在「日晡所」之前,表示常常發熱,但是到傍晚時會更加嚴重。這下面是說明病名和病因。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但是沒有口渴而且有水腫的病人。但這種說法很模糊,難以作為確定的依據。而且,這類病人應該會有喘氣的症狀,但也不是必然有的,所以很難作為定論。根據我的經驗,這個條文講的是急性、多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如果符合這些症狀,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其他疾病,這是沒有問題的。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的藥方

麻黃9.5克,甘草5克,薏苡仁19克,杏仁5克。

煎藥和服藥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方輿輗》這本書關於這個藥方的描述說:「這個方子的症狀,比麻黃加朮湯的濕邪更加嚴重一些,所以要用薏苡仁等藥材。薏苡仁在《本經》裡說可以治療濕痺,在《別錄》裡說可以去除筋骨中的邪氣。我曾經用它來治療梅毒和痛痺等疾病。」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關於這個藥方的描述說:「可以治療懷孕婦女的水腫、喘咳、呼吸困難,或是身體麻木或疼痛。也可以治療肺癰初期,有惡寒、呼吸困難、咳嗽不止、面部水腫、吐出混濁惡臭的痰液和胸痛的症狀。在病人精氣還沒有耗盡的時候,可以配合白散來清除體內的污穢,這樣就可以康復了。風濕、痛風,發熱劇烈疼痛,關節腫脹的情況,可以加蒼朮和附子,效果會很好。」

求真按:「有出現需要用到蒼朮和附子的症狀時,才可以加入,否則不適合加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關於這個藥方的描述說:「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濕在身體流竄導致疼痛,而且無法緩解的情況。這是因為風濕還停留在皮膚表面,還沒有到關節,所以只會發熱和全身疼痛,這個方子可以強烈的發汗。…另外,有一個男子,全身長滿數百個會走動而且會疼痛的疣,用這個方子就治好了。」

求真按:「淺田氏認為這個方子不能治療關節痛,這是錯誤的,不要聽他的。另外,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疣,主要是因為薏苡仁的作用,所以單獨使用薏苡仁也會有效,但是對於陳舊且堅硬的疣,效果會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