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5)

1. 龍骨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龍骨,甘澀。…能收斂浮越之正氣,澀腸,益腎,安魂,鎮驚。…驚癇、瘧利、吐衄、崩帶、遺精、脫肛。利大小腸,固精,止汗,定喘,斂瘡,皆澀以止脫之義。」

《藥徵》曰:「龍骨,主治臍下之動,兼治煩驚失精。」

據此二說觀之,則本藥為收斂藥之一種,其主目的為衰脫之徵候與臍下之動,副目的為煩驚、失精等,亦可用之。

白話文:

龍骨,味甘澀。能夠收斂向上飄散的正氣,使腸道收澀,補益腎臟,安定心神,鎮定驚恐。可以治療癲癇、瘧疾引起的腹瀉、嘔吐、出血、婦女崩漏帶下、遺精、脫肛等症狀。它能疏利大小腸,固攝精氣,止汗,平定喘息,收斂瘡口,這些作用都是因為它能收澀以阻止脫失的緣故。

《藥徵》說,龍骨主要治療肚臍下方動悸的症狀,同時也能治療心煩驚恐和遺精。

綜合以上兩種說法來看,龍骨是一種收斂藥,主要用於治療衰弱脫失的症狀和肚臍下方動悸,次要用於治療心煩驚恐、遺精等症狀,也可以使用。

2. 小建中湯之注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註】

汪氏曰:「此條乃少陽病,兼挾裡虛之證也。傷寒之脈弦,弦者本為少陽之脈,宜與小柴胡湯,茲但陰脈弦而陽脈澀,此陰陽以浮沉言,脈浮取之則澀而不流利,沉取之則亦弦而不和緩。澀主氣血之虛少,弦又主痛,法當腹中急痛,與建中湯者,溫中補虛以緩其痛而兼散其邪,先以溫補而弦脈不除,痛猶未止者,為不瘥。此為有邪留於少陽經,後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和解之。

蓋腹中痛亦為柴胡證中之一候,余以先補後解,乃仲景之妙法也。」

求真按:「小柴胡湯去芩,為紊亂仲景法,加芍藥,蛇足也。但知芍藥證必在而加之,不責也。」

錫氏曰:「先與小建中湯,便有與柴胡之意,非因小建中無效而又與柴胡也。」

柯氏曰:「仲景有一證用兩方者,如用麻黃以解汗,半日復煩,用桂枝以更汗者同法。然皆因設法以禦病,非必然也。先麻黃繼桂枝者,是由外而之內之法也。先建中繼柴胡,是自內而之外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傷寒論》)

【註】

《方輿輗》曰:「傷寒裡虛時為悸,邪擾時為煩,故初起二、三日,即有此證候者,不宜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建,邪自解矣。雖不即解,然發表攻裡之機亦自此出,是仲景禦變之法也。疝氣、癥瘕等證,往往亦宜用此法治之。」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虛勞,病名也。然古人命名,無一不取於證,虛者有場所而其內無物之謂。皮骨,場所也。實其內之物,血肉精液也。今精液肌肉不潤,血亦有不能流動之勢,肉瘦筋弱,顏面無血色而薄白,皮骨僅存,其內無實物,故名以虛。證曰:『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脈浮者,是裡虛也。』亡有逃亡之意。勞者,疲也,血不榮肉,精不守骨,虛熱入於骨髓而手足心熱,四肢痛,夢遺精,手足瘦削,不能遠行,所以名為勞也。裡急之裡,即表裡之裡,皮膚之內,筋脈之意也。悸者,乃心中悸也。衄者,鼻血也,由於衝逆之故。腹中痛,由於裡急也。

夢失精者,夢像也,精以靜而守於內,今內虛而失守,因夢而失,下焦之虛也。手足煩熱者,手足之心發熱也。酸痛者,酸楚疼痛也。咽乾口燥者,血氣衝逆,虛熱之候,與口舌乾燥不同,口舌乾燥由於胃中實熱,故捨其舌而曰咽乾口燥,總是虛勞之證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下曰:「虛勞裡急云云,此證余每用黃耆建中湯,其效勝於小建中湯,學者試之。」

白話文:

小建中湯之注釋

傷寒患者,陽脈澀滯,陰脈弦急,且腹部劇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再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論》)

【註釋】

汪氏認為,這是一種少陽病,同時伴有裡虛的症狀。傷寒脈象弦急,弦脈本是少陽經的脈象,應服用小柴胡湯。但這裡陰脈弦急而陽脈澀滯,這是從脈象浮沉來判斷的:浮取脈搏澀滯不通暢,沉取脈搏也弦急而不和緩。澀脈表示氣血虛少,弦脈則主痛,因此腹部劇痛,就先服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以緩解疼痛,同時兼顧散邪。如果先溫補,弦脈仍未消失,疼痛也沒有停止,則說明病情未癒,這是因為邪氣留滯在少陽經,之後再服用去黃芩加芍藥的小柴胡湯來和解少陽經的邪氣。

腹部疼痛也是小柴胡湯證候中的一種表現,先補後解,是仲景的妙法。

求真則認為,小柴胡湯去黃芩,是違背了仲景的療法;加芍藥,則是多此一舉。但若知道芍藥適應症狀存在而加用,也無可厚非。

錫氏認為,先服用小建中湯,本身就含有服用小柴胡湯的意思,並非因為小建中湯無效才再服用小柴胡湯。

柯氏認為,仲景的一些方劑會連用兩種藥方,例如用麻黃來發汗,若半日後病情仍煩躁,則再用桂枝再發汗,方法相同。但這些都是應對疾病的策略,並非必然之法。先用麻黃再用桂枝,是由外到內的治療方法;先用建中湯再用柴胡湯,則是從內到外的治療方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動煩躁,服用小建中湯。(《傷寒論》)

【註釋】

《方輿輗》認為:傷寒裡虛時會出現心悸,邪氣擾動時會出現煩躁。因此,疾病初期二三日就出現這些症狀時,不宜攻邪,只用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充足,邪氣自然會消散。即使邪氣不能立即消散,但發表攻裡的治療機制也由此開始,這是仲景應變的妙法。疝氣、癥瘕等症狀,也常可採用這種方法治療。

虛勞,裡急,心悸,鼻衄,腹痛,夢遺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服用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註釋】

和久田氏認為:「虛勞」是病名。但古人命名,都取決於症狀。「虛」是指有所依託,而內在卻缺乏物質。皮膚骨骼是依託,而血肉精液則是內在的物質。現在精液肌肉失於滋潤,血液也無法正常流動,肌肉消瘦,筋骨無力,面容蒼白,皮包骨頭,內無實物,故名為「虛」。症狀是:「男子面色蒼白,主治口渴和失血。突然氣喘心悸脈象浮大,這是裡虛。」「亡」有逃亡之意。「勞」是疲倦的意思,血液不能滋養肌肉,精氣不能固守骨骼,虛熱進入骨髓,導致手足心熱,四肢疼痛,夢遺精液,手足瘦削,不能遠行,所以稱為「勞」。「裡急」的「裡」指的是表裡之裡,即皮膚內部,筋脈之意。「悸」是心悸。「衄」是鼻出血,由於氣血衝逆所致。「腹痛」是由於裡急。「夢遺精」是夢中遺精,精氣應該靜止而保存在體內,現在內虛而失守,因夢而遺精,是下焦虛弱。「手足煩熱」是手足心發熱。「酸痛」是酸楚疼痛。「咽乾口燥」是氣血衝逆,虛熱的表現,與口舌乾燥不同,口舌乾燥是胃中實熱所致,所以用「咽乾口燥」來描述,總之都是虛勞的症狀。

《類聚方廣義》在本方條下說:虛勞裡急等等這些症狀,我常用黃耆建中湯,其療效比小建中湯更好,學習者可以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