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4)
別論 (34)
1. 蜀漆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常山,辛苦而寒,有毒。能引吐行水,去老痰積飲,專治諸瘧。然悍暴,能損真氣,弱者慎用。…苗名蜀漆,效用略同。」
《續藥徵》曰:「蜀漆,主治胸腹及臍下動劇者,兼治驚狂、火逆、瘧疾。」
據上說觀之,則本藥主治胸腹臍下之悸動劇者,且兼治驚狂、火逆,有殺蟲殺菌性。然以有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常山,味道辛苦,屬性寒涼,有毒。能夠引導嘔吐,排除體內水液,去除頑固的痰液和積飲,專門治療各種瘧疾。但是藥性強烈且霸道,會損傷人體正氣,體弱的人要謹慎使用。...它的苗叫做蜀漆,功效和作用大致相同。」
《續藥徵》說:「蜀漆,主要治療胸腹和肚臍下跳動劇烈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驚狂、火氣上逆和瘧疾。」
綜合以上所說,這種藥主要治療胸腹和肚臍下跳動劇烈的情況,也能治療驚狂、火氣上逆,具有殺蟲殺菌的功效。但是因為有毒性,所以不能輕易使用。
2. 牡蠣之醫治效用
本藥含多量之碳酸鈣,故有制酸作用。然中醫多用於此目的以外,茲詳說於下。
《藥徵》曰:「牡蠣,主治胸腹之動,兼治驚狂、煩躁。」
牡蠣、黃連、龍骨同為治煩躁之藥,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者,黃連所主治也。臍下者,龍骨所主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煩躁者,牡蠣之所主治也。
《氣血水藥徵》曰:「外行之血下陷甚者則作驚作躁,其不甚者多寒而煩,不致驚躁耳,此血下陷之候也。下陷之血氣,自心胸作動者,牡蠣主之也。」
《蕉窗雜話》曰:「牡蠣能下水,使久蓄之寒水下達於水道,故其初得遍歷胃中,而免吐水腹痛等證也。」
蛇含石、鐵粉、辰砂、禹餘糧、牡蠣等皆有鎮墜利水之效,各有其適用處,故有小差耳,至其細微,不能盡論,當以意會也。歸納之,均有鎮墜其氣之效,故有鎮氣及利水之能。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世醫僅知牡蠣止汗、澀精,然不知除心下氣痛,消疝癥、積塊者,皆不讀《本草》之弊也。《丹溪心法》中有心脾氣痛,服牡蠣一味酒之方。又好古曰:『牡蠣者,入足少陽,為軟堅之劑。』其他本草亦有療疝癥、積聚者,…要之心胸嘈雜,心下氣痛者,牡蠣妙也。」
反胃之證,起居未至大衰者,亦以此方加牡蠣為佳,吞酸、嘈雜、嘔吐為目的,有心胸刺痛者,則更佳也。牡蠣治氣滯痛,詳於《本草》。牡蠣治吞酸嘈雜,有《蘭醫》之說明,其說曰:「白酒腐敗,加以石灰則改味,人所飲之水飲,留滯於心胸之間,久則腐敗,成為酸水,故用石灰類之牡蠣治吞酸嘈雜,是理之常也云云。」非簡短之說明耶?近世由氣發之病人不少,以牡蠣加於順氣豁痰劑中,宜研究之。
《本草備要》曰:「牡蠣,澀腸,補水,軟堅。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癧結核、老血瘕疝。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固大、小腸。微寒以清熱補水。」
以上諸說,雖無不可,然或未備,或過偏,或涉於枝葉之議論,皆非完璧也。本藥以胸腹之動為主目的,驚狂、煩躁為副目的,雖如東洞翁之所言,然有是等證而亦有不當用者。血下陷云云,即血液集於體之內部,不循於體表,故成驚狂及煩躁,或寒多而煩,未致驚躁,當用本藥。雖如南涯氏之說,然亦難為此藥應用上恒久不變之法則。
其他諸說,不無參考之價值,然亦難為本藥之主目的。由余之實驗,當用牡蠣之病者,由於先天的或誤治等之身體虛弱、腹部軟弱而未陷於陰證者,用本藥以此體質與胸腹動為主目的,驚狂、煩躁、幻覺、不眠等之神經症狀及前諸家所說為副目的而用之也可。
本藥之作用,大有類似於茯苓,然其間亦自有分別,即茯苓之悸雖應於手而小,而本藥之動大也。茯苓有肌肉痙攣,本藥無此證也。茯苓無渴症,本藥有此證也。又本藥之作用,疑似於黃連,然黃連用於實證,本藥虛證也。黃連有熱伏,有腦充血徵之顏面潮紅,本藥則不然。
白話文:
牡蠣這種藥物含有大量的碳酸鈣,所以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不過,中醫通常不只將它用於這個目的,以下詳細說明。
《藥徵》說:「牡蠣主要治療胸腹部的跳動感,同時也能治療驚狂、煩躁。」
牡蠣、黃連、龍骨都是治療煩躁的藥物,但各自有其主要針對的部位。膻中部位的煩躁,黃連最適合;臍下部位的煩躁,龍骨最適合。而部位不固定,胸腹部出現煩躁,則適合用牡蠣。
《氣血水藥徵》說:「體內運行的血液如果過度下陷,會導致驚恐或煩躁,如果下陷的程度不嚴重,則會比較怕冷而煩躁,但不至於驚恐或煩躁。這就是血液下陷的徵兆。血液下陷,並且從心胸部位開始有跳動感的,可以用牡蠣治療。」
《蕉窗雜話》說:「牡蠣可以排除體內的水分,使長期積聚的寒水從水道排出,所以它剛進入胃時,會遍及胃部,因此可以避免吐水和腹痛等症狀。」
蛇含石、鐵粉、辰砂、禹餘糧、牡蠣等都有鎮靜、使氣下沉和利水的作用,只是各有適用的地方,略有差異。其中的細微差別,無法完全說清,要用心體會。總體來說,它們都有使氣下沉的作用,因此能鎮靜氣息和幫助排除體內的水分。
《餐英館治療雜話》說:「現在的醫生只知道牡蠣能止汗和固澀精液,卻不知道它也能消除心下部位的氣痛、治療疝氣和腫塊,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閱讀《本草》的緣故。《丹溪心法》中有提到用牡蠣泡酒來治療心脾氣痛。另外,好古也說:『牡蠣可以進入足少陽經,是軟化堅硬物質的藥劑。』其他本草也有記載它能治療疝氣和腫塊…總而言之,對於胸口嘈雜、心下氣痛的症狀,牡蠣是非常有效的。」
對於反胃的症狀,如果身體狀況還沒有太過衰弱,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入牡蠣,效果會更好。它主要針對吞酸、嘈雜、嘔吐等症狀,如果同時有心胸刺痛,效果會更佳。牡蠣治療氣滯引起的疼痛,在《本草》中有詳細說明。牡蠣治療吞酸嘈雜,在《蘭醫》中有解釋,它說:「白酒腐敗後加入石灰會改變味道,人喝的水飲滯留在心胸之間,久了會腐敗,形成酸水,所以用石灰類的牡蠣來治療吞酸嘈雜,是很合理的。」這解釋不是很簡單明瞭嗎?現代因為氣機不順而生病的病人很多,可以在順氣化痰的藥物中加入牡蠣,值得研究。
《本草備要》說:「牡蠣能澀腸、補水、軟化堅硬物質。它的鹹味能軟化堅硬、化解痰液,能消散瘰癧結核、老血形成的腫塊和疝氣。它的澀性可以收斂脫落,治療遺精、崩漏、止咳、收斂汗液、固澀大腸和小腸。它的微寒性質可以清熱、補充體內的水分。」
以上這些說法雖然沒有不對,但有些不夠全面,有些過於片面,有些只是枝節上的討論,都不夠完善。牡蠣這種藥物主要針對胸腹部的跳動感,驚狂和煩躁是次要的治療目標。即使如同東洞翁所說,有這些症狀,但也有不適合使用牡蠣的情況。所謂的血下陷,是指血液聚集在體內深處,沒有在體表正常運行,因此導致驚狂或煩躁,或者只是怕冷而煩躁,還沒有到驚恐或煩躁的程度,這時才適合使用牡蠣。雖然如同南涯氏所說,但也不能將此作為使用牡蠣的恆久不變的法則。
其他各家的說法,都有參考價值,但都不能作為使用牡蠣的主要目的。根據我的經驗,適合使用牡蠣的病人,通常是先天體質虛弱,或是因為誤治等原因導致身體虛弱、腹部軟弱,但沒有陷入陰虛寒證的。使用牡蠣主要是針對這種體質以及胸腹跳動的症狀,而驚狂、煩躁、幻覺、失眠等神經症狀,以及前面各家所說的症狀,可以作為次要的治療目標。
牡蠣的作用和茯苓有些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區別。茯苓引起的悸動雖然會在手上感受到,但比較輕微,而牡蠣引起的跳動感則比較明顯。茯苓會導致肌肉痙攣,牡蠣則不會有這種症狀。茯苓不會引起口渴,而牡蠣則會。另外,牡蠣的作用和黃連也有些相似,但黃連用於實證,而牡蠣用於虛證。黃連有熱鬱,會出現腦充血導致臉色潮紅的現象,而牡蠣則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