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6)

1. 諸見血癥總論

上而血者,黃耆桂枝湯、白芍當歸湯。中而血者,當歸建中湯、增損胃中湯。下而血者,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若三血證在行陽二十五度見,黃耆四君子主子。若三血證在行陰二十五度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主之。

生生子曰:按海藏此論,雖為傷寒而發,實戒用藥者要認血來本原,不可妄治,以致變亂。夫治血當明血出何經,時師多宗丹溪有曰:吐血、衄血,多是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越出上竅。此論固是,猶有未盡,乃所以啟後人過用寒涼之惑也。夫火者,無形之氣也,非水可比,安能稱載?蓋血隨氣行,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

氣有餘,即是火也。實由氣逆而血妄行,兼於火化,因此為甚。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是也。又東垣曰: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況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則止。跡此觀之,治血若不兼之調氣,而純以寒涼是施,則血不歸經,而且為寒涼所凝滯,雖暫止而復來也。且脾統諸血,寒涼傷脾,脾虛尤不能約束諸血,其變證可勝言哉。

《素問·示從容論》曰: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

《綱目》云:傷肺即傷氣也,當於氣虛不能攝血條參治。

戴元禮云:吐血者,榮氣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飲酒太過,傷胃吐血,用理中湯加青皮、梔子、乾葛、川芎。勞太過,吐血不止,蘇子降氣湯加人參、芍藥。打損吐血,黑神散童便調服。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過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

吐血發渴,名為血竭也,或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量胃氣虛實用之。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榮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榮,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物,邪入血分,血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焉得為盡無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於脈證間求之。脈微遲而身又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又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白話文:

關於各種出血症狀的總體論述:

向上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耆桂枝湯或白芍當歸湯來治療。中間部位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建中湯或加減過的胃中湯來治療。向下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芎歸朮附湯或桂附六合湯來治療。如果這三種出血症狀發生在人體陽氣運行至25度的時間,可以使用黃耆四君子湯來治療。如果這三種出血症狀發生在人體陰氣運行至25度的時間,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來治療。

生生子說:按照海藏的理論,雖然是針對傷寒發病時的出血情況而談,但實際上是告誡用藥者要辨明出血的根本原因,不可隨意亂治,以免造成病情變化。治療出血應該先弄清楚血是從哪條經脈流出。很多醫生都遵循朱丹溪的觀點,認為吐血、流鼻血大多是火氣把血往上推,導致血錯亂經脈、從上竅流出。這個觀點雖然對,但還有不足之處,也因此啟發後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的迷惑。火是無形的氣,不是水,怎麼能說是用「載」?血是隨著氣運行的,氣順暢血就循經脈,氣逆亂血也會跟著亂。

氣太過就是火。實際上是氣逆導致血亂行,加上火熱的影響,所以情況更嚴重。《黃帝內經》說:「發怒會使氣逆,嚴重的話會嘔吐出血。暴怒導致氣機內亂,肝肺相互搏擊,血從鼻子和嘴巴溢出。」東垣也說:「血亂竄從鼻子和嘴巴流出,都是氣逆造成的。」何況血遇到寒冷就會凝結,遇到熱就會運行,看到黑色就會停止。從這些來看,治療出血如果不兼顧調氣,單純使用寒涼藥物,血不但不會歸經,反而會被寒涼凝滯,即使暫時止住,也會再次復發。而且脾統管全身的血,寒涼藥物會損傷脾,脾虛就更無法約束血液,由此產生的病變數不勝數。

《素問·示從容論》說:「如果肺受到損傷,脾氣就無法固守,胃氣不清,經氣不能發揮作用,真臟就會壞掉而崩潰,經脈也跟著斷絕,五臟的精華外泄,不流鼻血就會嘔吐。」

《本草綱目》說:「損傷肺就是損傷氣,應該用補氣藥物來幫助固攝血液。」

戴元禮說:「吐血是榮氣溢入濁道,停留在膈間,滿了就會吐血,叫做內衄,適合用蘇子降氣湯加上人參和阿膠來治療。如果因為飲酒過量導致胃受損而吐血,可以用理中湯加上青皮、梔子、葛根、川芎來治療。如果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吐血不止,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上人參和芍藥來治療。如果是被打傷導致吐血,可以用黑神散用童子尿調服。有時吐血兩口就沒事,過幾天又發作,這樣年復一年都好不了的,適合用黑神散來治療。

吐血同時口渴的,叫做血竭,可以用四物湯或十全大補湯,根據胃氣的虛實情況來選用。

《醫統旨》說:古人認為吐血大多是熱引起的,但也有因為寒引起的道理。為什麼呢?寒邪屬於陰,人的榮血也屬於陰。古人說:風邪傷衛氣,寒邪傷榮血,都是同類相傷。如果人身體受到寒邪,嘴巴吃進寒冷的食物,寒邪侵入血分,血受到寒冷就會凝結,就屬於寒證了。如果是在上的出血,就會從嘴巴流出;如果是在下的出血,就會從大便流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不能說完全沒有。

但是這種情況流出的血顏色發黑,跟因為熱極導致反兼水化的吐血情況相似。這時候就要從脈象和症狀來判斷。如果脈象微弱遲緩,身體又清涼的,就屬於寒證;如果脈象洪大快速,身體又煩躁發熱的,就屬於熱證。寒證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熱證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治療方法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