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7)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7)

1. 嘔吐血

生生子曰:吐血成碗吐出者,甚至有出而盈盆者。丹溪云:多是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與失血也。

又曰:有氣虛中寒,陰陽不相守,血乃妄行而吐出者,經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當用四物理中湯加乾薑、甘草煎服。中溫則血自歸經矣。切不可投苦寒之劑。

丹溪云:山梔子最能清胃脘之血。先吐紅,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積熱,降痰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為好,此熱傷血死於中,用四物湯、解毒湯之類。

吐血挾痰積,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四物湯加火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自止,吐血乃火病也。大吐血不止,以乾薑炮黑為末,童便調,從治。喉脘痰血,荊芥散妙。又云: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千金方》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不從鼻孔出,是近在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𧗐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出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按《韻書》:𧗐音勘,凝血也。)肺疽者,或飲酒後熱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合,半升、一升是也。

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因傷裂胃。今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

劉宗厚曰:凡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屬之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補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味酸寒,能涼血,治血虛腹痛也。若救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治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仲景,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

白話文:

嘔吐血

古代醫家認為吐血的量可以從一碗到滿盆不等。多數情況是陽盛陰虛,導致血液無法向下運行,反而因火氣上炎而吐出,脈象通常會又大又虛(脈大代表發熱,脈虛代表血滯或失血)。

也有些情況是因為氣虛、中寒,陰陽失調,血液妄行而導致吐血,這符合「陽虛則陰必走」的醫理。這種情況應當服用四物湯,再加入乾薑、甘草一起煎服。溫和調理後,血液就能自行歸經,絕對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

山梔子能有效清熱止血。如果先吐紅色血液,之後出現咳嗽痰多,多半是陰虛火旺,痰液無法下降,此時應當服用四物湯,並加入化痰、清火的藥物。如果先咳嗽痰多,之後才吐血,則是痰熱積聚,應當優先治療痰熱。痰液中夾雜血液,表示胃部有熱邪,蒸騰血液而出,嚴重者用山梔子,輕者用藍實。如果突然吐出一碗紫色的血,但沒有其他不適,吐出來反而更好,這是因為熱邪傷及血液,血液淤積在體內,這時可以用四物湯和解毒類的藥物。

吐血伴隨痰濁,吐了一兩碗血,也只需補陰降火,服用四物湯加上清熱的藥物。如果伴隨痰濁卻使用活血藥,反而會使痰血凝滯,無法排出,只須治火即可,因為吐血本身就是火熱引起的疾病。如果吐血不止,可用乾薑炮製成黑末,用童尿調服。喉嚨和胃部有痰血,則荊芥散效果很好。此外,嘔吐的血液來自胃部,實證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虛證則用小建中湯加黃連。

古籍《千金方》將吐血分為三種類型:內衄、肺疽和傷胃。內衄是指血液從心肺附近滲出,流入胃中,如同豆羹或凝固的血液,導致胃部脹悶,然後嘔吐,吐血量可能從數斗到一石不等,多因勞累或飲食過度引起。肺疽則是在飲酒後,因熱毒鬱積,導致嘔吐,吐出的血液量從一合到一升不等。

傷胃是指暴飲暴食後,胃部受寒,食物無法消化,引起脹悶,強行嘔吐,吐出食物殘渣和氣體,導致胃部損傷。如果吐出的血液鮮紅,腹部絞痛,自汗淋漓,脈象緊數,則預後不良,難以治療。

古代醫家劉宗厚認為,治療出血症狀,必須使用針對血液的藥物,而四物湯就是最好的選擇。河間學派則主張根據具體症狀,輔以其他藥物,即六合湯的療法。川芎行氣活血,地黃滋陰補血,當歸活血調經,芍藥涼血止痛。 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當藥物。如果氣虛血弱,則應參考張仲景的醫案,用人參補氣,以生陰血。四物湯主要治療氣不虛的情況下,血分受損。

輔助藥物方面,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用於血瘀;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用於血崩;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用於血痛;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用於血虛;乳酪用於血燥;乾薑、桂枝用於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