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九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九卷 (5)

1. 血門

2. 諸見血癥總論

《內經》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而尿血。又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夫血者,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陰氣一傷,變生多病。

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中則虛勞;妄反於下則便紅;移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淤,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臟血;火極似水,血多紫黑;熱勝於陽,則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隱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墜恐跌僕,則淤血內凝。又細分之,則咳血、衄血出於肺;嘔吐出於胃;痰涎血出於脾;咯血、唾血出於腎。

便血清者屬營虛有熱;濁者屬熱與濕;色鮮者屬火;黑者火極;血與滯物並下者,屬有積,或絡脈傷也。尿血因房勞過度,陰虛火動,以致營血妄行,而或者又以此為得之虛寒,當以脈別。有嘔吐紫凝血者,《原病式》云: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紫也。

又有汗血者,由夫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故也。又,下血,先見血,後見便,為近血,自大腸來。先有便,後見血,此遠血,自小腸來。腸胃中本無血,良由氣虛腸薄,故血滲入而從下出也。東垣曰:除傷寒家衄血外,雜病見血,多責其熱,旨哉言乎。大凡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

若血上行,或唾、或嘔、或吐,忽變而下行為惡痢者,吉兆也。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陽盛陰衰,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矣。

《素問》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丸,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王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殘火,復里積,久之,太陰上下隔絕,脈絡部分陰陽不通。用苦熱以定於中,使辛熱以行於分,升以甘溫,降化辛潤,化嚴肅為春溫,變凜冽為和氣,汗而愈也。然餘毒土苴猶有存者,周身陽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涼飲,因食冷物,服涼劑,陽氣復消,余陰再作,脈退而小,弦細而遲,激而為衄血、唾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

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穀道路,浸積而成。若見血證,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乃生矣。(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

白話文:

諸見血症總論

《內經》記載:陽明經氣逆亂,出現喘咳、發熱、容易驚嚇、流鼻血、吐血等症狀。又說:大怒會導致氣血阻塞,血液淤積在上焦。此外,脾臟熱邪移至肝臟會導致驚嚇和鼻出血;胞宮(子宮)熱邪移至膀胱則會小便困難並伴隨血尿。書中還提到:陰血瘀結,第一次便血一升,第二次便血兩升,第三次便血三升。人體的血液,生成於脾臟,統攝於心臟,貯藏於肝臟,佈散於肺臟,運行於腎臟,滋養全身。陰氣受損,就會產生多種疾病。

血液妄行於上焦則會吐血、鼻出血;血液衰竭於中焦則會導致虛勞;血液妄行於下焦則會便血;熱邪移至膀胱則會尿頻、尿血;血液滲透腸道則會出現腸風(腸道出血);陰虛陽亢則會導致崩漏(月經量過多);濕熱瘀阻則會導致下痢(腹瀉);熱邪極盛腐蝕臟腑則會出現臟器出血;熱邪極盛則血液顏色紫黑;陽熱過盛則會出現瘡瘍;濕邪阻滯血液則會疼痛瘙癢;隱疹遍佈皮膚則會出現類似風濕痺的症狀;血液瘀滯在上焦則會健忘;血液瘀滯在下焦則會精神錯亂;跌仆外傷則會導致瘀血內凝。更細緻的區分是:咳血、鼻出血來自肺臟;嘔血來自胃臟;痰中帶血來自脾臟;咯血、唾血來自腎臟。

便血,顏色清澈的屬營氣虛弱伴有熱邪;顏色混濁的屬熱邪與濕邪;顏色鮮紅的屬火邪;顏色黑色的屬火邪極盛;血和瘀滯物一起排出,則屬於有積聚或絡脈受損。尿血常因房事過度,陰虛火旺,導致營血妄行所致,但也可能因虛寒引起,需根據脈象區分。嘔吐紫黑色血液,《原病式》中說: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而是由於熱邪過盛灼傷血液,使其變得稠濁;而熱邪過盛又會使血液稀釋,所以顏色既有紅色也有黑色,呈現紫色。

還有汗血,這是因為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液隨著氣血運行而外泄。另外,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是近血,來自大腸;先見便後見血,是遠血,來自小腸。腸胃本不含血液,因氣虛腸壁薄弱,所以血液滲出而從下排出。東垣(李東垣)說:除了傷寒導致的鼻出血外,其他雜病引起的出血,大多是熱邪所致,這句話意味深長。總而言之,血液上行逆於常理,治療較難;血液下行順應自然,治療較易。

如果血液上行,或吐血、或嘔血、或鼻出血,突然轉為下行出現惡痢,這是吉兆。丹溪(朱丹溪)說:口鼻出血,都是陽盛陰衰,有升無降,血液隨著氣血上行,從上竅溢出,治療應補益陰氣抑制陽氣,氣機下降則血液就能歸於經絡。

《素問》記載:患病後胸脅部脹滿,影響飲食,發病前先聞到腥臊臭味,排出清液,然後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時前後出血,請問這是什麼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說:這病叫血枯。這是由於年輕時大量失血引起的,比如醉酒後行房事,氣竭肝傷,導致月經量少甚至不來。皇帝問:如何治療?用什麼方法?岐伯說:用四烏鰂骨一錢,藘茹丸,兩種藥材混合在一起,做成雀卵大小,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五丸,飯後服用,用鮑魚汁送服,可以通利腸道和修復肝臟損傷。

王海藏說:胸中積聚的餘熱,又加上裡積,時間長了,太陰經上下隔絕,經脈阻滯,陰陽不通。應用苦寒藥物以平息內熱,用辛熱藥物以疏通經絡,用甘溫藥物以升提陽氣,用辛潤藥物以化解瘀滯,將嚴寒轉化為溫和,將凜冽轉化為和煦,通過發汗而痊癒。但是,如果殘餘毒邪仍然存在,周身陽氣尚未完全恢復,胸中稍微煩躁,想要喝涼水,於是吃了冷物,服用了寒涼藥物,陽氣再次衰退,餘邪再次作祟,脈象變弱,細弦而遲,就會再次導致鼻出血、吐血,這是心肺受邪;下行則會出現便血、血尿,這是腎肝受邪。

三焦出血,顏色紫黑,不鮮紅,這是因為寒濕邪氣化毒,凝滯於水穀通道,積聚而成。如果遇到出血症狀,不探明病因就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陽證出血鮮紅,陰證出血如豬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