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下痢

下痢一症,《內經》謂之腸澼。後來論症者,不下數十家。其專主腸胃而言者,固屬掛漏;其主濕熱及招涼食冷者,亦不過時痢一門。至分別內傷外感,三陰三陽,虛實寒熱,則頗為詳明周至矣。但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本屬定法,豈獨痢症為然!愚意尚有吃緊兩條,試申言之。外感各有主病,內傷各有主經,從此分別,更易下手。

外感之邪,不外風寒暑濕燥火。風入腸胃,故為飧泄,內犯於肝。寒氣中人,腹痛下痢,內犯於腎。暑濕鬱蒸,腹痛下痢,兼有赤白,內犯於脾。燥氣中人,口渴心煩,下痢白滯,內犯於肺。火邪熾盛,渴飲不止,下痢膿血,頻數不休,內犯於心。此外感六淫,與五臟相應者也。

至內傷之症,傷於肝者,脅痛腹痛,作噦下痢。傷於腎者,腹痛腰痛,身冷下痢。傷於脾者,胸滿身重,噦惡食少下痢。傷於肺者,口燥咽乾,微咳下痢。傷於心者,煩躁渴飲,下痢不休。此內傷之所致也。感於風者表解之,感於寒者溫通之,感濕熱者清利之,感於燥者清潤之,感於火者盪滌之,當各隨所主之病以施治。

傷肝者解其鬱,傷腎者保其陽,傷於脾者運其中,傷於肺者存其津,傷於心者泄其亢,當各隨所主之經以施治。此特就內傷外感兩義,縷析言之。其他各症,《痢症匯參》所已載者,概不復贅。

感風下痢,身熱脈微弦者,迴風外解湯主之。

迴風外解湯(自制)

柴胡(一錢),薄荷(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葛根(二錢),豆豉(三錢),廣皮(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姜皮(六分),荷葉(一角)

感寒下痢,腹痛,手足冷,舌白,口不渴,脈沉細者,溫中化濁湯主之。甚者加附子。

溫中化濁湯(自制)

炮姜(五分),小茴香(一錢),烏藥(一錢),木香(五分),廣皮(一錢),厚朴(一錢),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白朮(一錢),佛手干(五分)

感暑濕者,煩渴腹痛,下痢膿血,粉米湯主之。

粉米湯(自制)

花粉(三錢),苡米(一兩),藿香(一錢),薄荷(一錢),黃連(五分酒炒),黃芩(一錢酒炒),木香(五分),木通(一錢酒炒),當歸(一錢五分),赤苓(一錢酒炒),荷葉(一角),綠豆(一撮)

感燥下痢,咽乾作渴,腹痛,下痢白滯,金玉保和湯主之。

金玉保和湯(自制)

金石斛(四錢),玉竹(三錢),蔞皮(三錢),黃芩(一錢酒炒),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山藥(三錢),廣皮(一錢),枳殼(一錢),苡仁(四錢),荷葉(一角),陳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火盛下痢,晝夜不休,作渴腹痛,時下膿血,消炎化毒湯主之。

白話文:

關於下痢(腹瀉)這個疾病,《內經》稱之為腸澼。後世討論這個病症的醫家不下數十家。其中只專注於腸胃的觀點,當然有所遺漏;而只認為是濕熱或受涼飲食所導致的觀點,也只不過是局限於特定類型的腹瀉。至於詳細區分內傷外感、三陰三陽、虛實寒熱的觀點,則算是相當詳盡周到了。不過,虛弱就應該補養,實證就應該瀉實,寒證就應該溫熱,熱證就應該清熱,這本來就是治療的原則,豈止腹瀉是這樣呢?我認為還有兩個重點需要強調。外感和內傷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因和所影響的經絡,從這裡著手區分,會更容易找到治療方向。

外感的病邪,不外乎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風邪侵入腸胃,就會導致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的腹瀉(飧泄),並且會影響到肝臟。寒氣侵入人體,會引起腹痛腹瀉,並且會影響到腎臟。暑濕鬱積,會引起腹痛腹瀉,兼有紅白色黏液(赤白痢),並且會影響到脾臟。燥氣侵入人體,會導致口渴心煩,腹瀉排出白色黏液(白滯),並且會影響到肺臟。火邪旺盛,會導致口渴不停,腹瀉排出膿血,次數頻繁,並且會影響到心臟。這就是外感六淫與五臟的相對應關係。

至於內傷的病症,傷到肝臟會導致脅肋疼痛、腹痛,打嗝腹瀉。傷到腎臟會導致腹痛、腰痛、身體發冷腹瀉。傷到脾臟會導致胸悶、身體沉重、打嗝噁心、食慾不振腹瀉。傷到肺臟會導致口乾咽乾、輕微咳嗽腹瀉。傷到心臟會導致煩躁口渴、腹瀉不停。這些是內傷所導致的。因感受風邪而腹瀉,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解除表邪;因感受寒邪而腹瀉,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疏通氣血;因感受濕熱而腹瀉,就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因感受燥邪而腹瀉,就應該用清潤的方法來滋潤;因感受火邪而腹瀉,就應該用瀉火的方法來清除熱毒。應該根據所主的病因來施治。

傷到肝臟就應該疏解肝氣鬱結,傷到腎臟就應該保護腎陽,傷到脾臟就應該運化脾胃,傷到肺臟就應該滋養肺陰,傷到心臟就應該瀉除心火過旺。應該根據所主的經絡來施治。這裡特別針對內傷外感這兩種情況加以分析說明。其他各種症狀,《痢症匯參》已經詳細記載,就不再重複贅述。

因感受風邪而腹瀉,身體發熱,脈象微弦,可以使用迴風外解湯來治療。

迴風外解湯(自制): 柴胡(一錢),薄荷(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葛根(二錢),豆豉(三錢),廣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生薑皮(六分),荷葉(一角)。

因感受寒邪而腹瀉,腹痛,手腳冰冷,舌苔發白,不口渴,脈象沉細,可以使用溫中化濁湯來治療。嚴重者可加附子。

溫中化濁湯(自制): 炮薑(五分),小茴香(一錢),烏藥(一錢),木香(五分),廣陳皮(一錢),厚朴(一錢),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白朮(一錢),佛手乾(五分)。

因感受暑濕而腹瀉,煩渴腹痛,腹瀉排出膿血,可以使用粉米湯來治療。

粉米湯(自制): 花粉(三錢),薏米(一兩),藿香(一錢),薄荷(一錢),酒炒黃連(五分),酒炒黃芩(一錢),木香(五分),酒炒木通(一錢),當歸(一錢五分),酒炒赤茯苓(一錢),荷葉(一角),綠豆(一小撮)。

因感受燥邪而腹瀉,咽乾口渴,腹痛,腹瀉排出白色黏液,可以使用金玉保和湯來治療。

金玉保和湯(自制): 金石斛(四錢),玉竹(三錢),絲瓜絡(三錢),酒炒黃芩(一錢),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山藥(三錢),廣陳皮(一錢),枳殼(一錢),薏仁(四錢),荷葉(一角),陳粳米(一小撮,煎湯代替水)。

因火邪旺盛而腹瀉,晝夜不停,口渴腹痛,時常排出膿血,可以使用消炎化毒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