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秦有良醫,曰和曰緩,彼其望色辨候,洞見膏肓,非所謂神靈詭異者歟!乃其論針灸,述湯藥,言言典要,開啟後人,又何其純粹以精也!豈不以疾病常有,怪病罕逢,惟能知常,方能知變,故於命名之日,早以和緩自任歟!夫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餘者去之以歸於平,是即和法也,緩治也。毒藥治病去其五,良藥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緩治也。

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否則眩異標新,用違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緩故也。雄自束髮受書,習舉子業,東塗西抹,迄無所成,遂乃決然捨去,究心於《靈、素》諸書,自張長沙下迄時彥,所有著述,並皆參觀。仲景夐乎尚已,其他各有專長,亦各有偏執,求其純粹以精,不失和緩之意者,千餘年來不過數人。

白話文:

秦朝有一位良醫,名叫和緩。他善於觀察病人面色,判斷病情,能洞察病症的深淺,醫術精湛。這並不是什麼神奇古怪的技巧,而是他精通針灸、湯藥,言談舉止皆有條理,為後人開闢了醫學的新天地,醫術精純,技藝高超。他之所以取名為和緩,是因為疾病雖然多樣,但大多可以歸納為內傷和外感,針對不足者就用補法使其恢復正常,針對過剩者就用瀉法使其恢復平衡,這就是和法,也是緩治。毒藥治病能去除五分之病邪,良藥治病能去除七分之病邪,這也是和法,也是緩治。

天下沒有神奇的醫術,只有平淡的醫術。平淡的極致,才是神奇。反之,那些標新立異、違背醫理的醫術,為了追求速效,反而會加速病人的死亡,這就是不和不緩的結果。我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但一直沒有取得成就,於是毅然決然放棄了科舉,專心研究《靈樞》、《素問》等醫學典籍。從張仲景到當代的名醫,所有醫學著作,我都認真研讀過。張仲景的醫術高深莫測,其他名醫也都各有專長,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放眼千百年來,真正能夠精純高超,又不失和緩之意的醫者,屈指可數。

因思醫學至今蕪雜已極,醫家病家目不睹先正典型,群相率而喜新厭故,流毒安有窮哉!救正之法,惟有執簡馭繁,明白指示,庶幾後學一歸醇正,不惑殊趨。爰將數十年所稍稍有得,而筆之於簡者,都為一集以問世,名曰《醫醇》,共二十四卷,分為六門:曰脈、症、治,首察脈,次辨症,次施治,此三者為大綱。就治字中又分三層:曰理、法、意,醫有醫理,治有治法,化裁通變,則又須得法外意也。

不幸刻本盡付祝融,求之二年不可復得。近因左足偏廢,艱於步履,坐臥一室,乃追憶《醫醇》中語,隨筆錄出,不及十之二三。兒輩復請付梓,予以並非全書,不欲更災梨棗;而門下士以為雖非全豹,亦見一斑,且指迷處正復不少,若並此湮沒,則大負從前醫尚和緩之苦心矣。勉從其請,改題曰《醫醇賸義》,而自序其巔末如此。

白話文:

醫醇賸義 自序

由於現今醫學理論紛雜繁亂,醫家與病人都不重視古代醫學典範,大家都喜歡新奇,厭惡傳統,這樣的惡習將會永遠持續下去!想要矯正這個弊病,只有抓住重點,簡化繁瑣,清楚明晰地指引方向,才能讓後學回歸正途,不再迷失方向。

因此,我將數十年來在醫學研究中稍有心得的內容,都整理成一本書,取名為《醫醇》,分為二十四卷,六個部分:脈、症、治。首先觀察脈象,其次辨別症狀,然後施以治療。這三者是醫學的綱領。

在「治」字中,又分為三層:理、法、意。醫術有醫學道理,治療有治療方法,靈活應變則需要掌握方法之外的意旨。

不幸的是,原先的刻本被火災燒毀,兩年來尋找無果。最近我左腳殘廢,行動不便,只能臥病在床,便回憶起《醫醇》中的內容,隨手記錄下來,不過只記下了十分之二三。

兒輩再三懇求我出版,但我認為這並非全書,不想再經歷書籍被毀的災難。然而門下弟子卻認為,雖然不是完整內容,但也能窺見全豹,並且指引的方向也不少。如果將這些內容也埋沒掉,那將辜負我當初苦心整理的努力。

因此,我勉為其難地同意,將這本不完整版本的書命名為《醫醇賸義》,並寫下這段前言。

惟願閱是編者,諒予之心,匡其不逮而惠教之,則幸甚!

同治二年歲在癸亥仲春之吉武進費伯雄晉卿氏題於古延陵之寓齋

白話文:

願讀此書的人,理解我的用心,補足我之不足,並給予指導,我將非常感謝!

同治二年,癸亥年二月的好日子,武進費伯雄晉卿先生,在古延陵的寓所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