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秦有良醫,曰和曰緩,彼其望色辨候,洞見膏肓,非所謂神靈詭異者歟!乃其論針灸,述湯藥,言言典要,開啟後人,又何其純粹以精也!豈不以疾病常有,怪病罕逢,惟能知常,方能知變,故於命名之日,早以和緩自任歟!夫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餘者去之以歸於平,是即和法也,緩治也。毒藥治病去其五,良藥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緩治也。

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否則眩異標新,用違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緩故也。雄自束髮受書,習舉子業,東塗西抹,迄無所成,遂乃決然捨去,究心於《靈、素》諸書,自張長沙下迄時彥,所有著述,並皆參觀。仲景夐乎尚已,其他各有專長,亦各有偏執,求其純粹以精,不失和緩之意者,千餘年來不過數人。

因思醫學至今蕪雜已極,醫家病家目不睹先正典型,群相率而喜新厭故,流毒安有窮哉!救正之法,惟有執簡馭繁,明白指示,庶幾後學一歸醇正,不惑殊趨。爰將數十年所稍稍有得,而筆之於簡者,都為一集以問世,名曰《醫醇》,共二十四卷,分為六門:曰脈、症、治,首察脈,次辨症,次施治,此三者為大綱。就治字中又分三層:曰理、法、意,醫有醫理,治有治法,化裁通變,則又須得法外意也。

不幸刻本盡付祝融,求之二年不可復得。近因左足偏廢,艱於步履,坐臥一室,乃追憶《醫醇》中語,隨筆錄出,不及十之二三。兒輩復請付梓,予以並非全書,不欲更災梨棗;而門下士以為雖非全豹,亦見一斑,且指迷處正復不少,若並此湮沒,則大負從前醫尚和緩之苦心矣。勉從其請,改題曰《醫醇賸義》,而自序其巔末如此。

惟願閱是編者,諒予之心,匡其不逮而惠教之,則幸甚!

同治二年歲在癸亥仲春之吉武進費伯雄晉卿氏題於古延陵之寓齋

白話文:

[自序]

秦國曾有兩位優秀的醫生,名字分別叫做和與緩,他們觀察臉色,診斷病情,能深入地看到疾病的根源,這難道不是一種神奇的能力嗎?然而,當他們談論針灸,描述湯藥,每一句話都富含深奧而重要的知識,為後世開啟了道路,又是何等的純粹和精準!這可能是因為疾病常常發生,而奇怪的病卻少之又少,只有瞭解常態,才能理解變態,所以他們在取名字的時候,早就決定要以和緩為己任吧!疾病雖然多種多樣,但不出內傷和外感,對於不足的,我們補充以恢復其正常,對於過剩的,我們去除以達到平衡,這就是和緩的方法。

天底下沒有什麼神奇的方法,只有平淡的方法,平淡到極致,才會顯現出神奇;反之,如果追求新奇,超出其應用的範圍,想要立即見效,反而會加速危亡,這是因為沒有做到和緩。我自幼讀書,學習科舉考試所需的學問,但始終沒有取得成功,於是放棄了這些,專心研究《靈樞》、《素問》等書籍,從張仲景到現在的醫學大家,他們所有的著作我都參閱過。仲景遠超眾人,其他的醫學家各有擅長,但也各有偏見,要找到那些既純粹又精準,且不失和緩原則的,一千多年來不過寥寥數人。

想到醫學至今混亂複雜,醫生和病人看不到前人的標準,大家都喜歡新奇而厭惡舊有的,這種情況下的危害怎麼可能有盡頭呢!改正這種狀況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明確地指導,這樣後學者才能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不會被各種不同的路線迷惑。因此,我把幾十年來的一些心得,寫在紙上,匯集成一部書,名為《醫醇》,共有二十四卷,分為六個部分:脈象、病症、治療。首先察脈,然後辨症,再進行治療,這三個部分是主要的。在治療這個部分,又分為三個層次:原理、方法、意圖。醫學有其原理,治療有其方法,而變化和通融,就需要理解方法之外的意圖。

不幸的是,我的書版都被火燒毀了,找了兩年也無法找回。最近因為左腳行動不便,只能坐在房間裡,於是回憶起《醫醇》中的話語,隨手記錄下來,大概只佔了原書的十分之二三。我的孩子們希望我能再次印製,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完整的書,不想再次消耗資源;然而,我的學生們認為,即使不是全貌,也能見到一部分,而且其中指點迷津的地方也不少,如果連這些都消失,那就辜負了我以前對和緩醫學的用心。我勉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改名為《醫醇賸義》,並在此序言中敘述了這些事情的始末。

我真心希望閱讀本書的人,能夠理解我的心意,指出我的不足,並給予教導,這將是我最大的幸運!

同治二年,癸亥年的春天,在古延陵的寓齋,武進費伯雄晉卿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