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4)
卷一 (4)
1. 口眼喎斜
足陽明之脈;夾口還唇;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胃有痰火,又風從太陽而來,兼擾陽明,故筋脈牽掣,而口眼喎斜也,消風返正湯主之。
消風返正湯(自制)
羌活(一錢),天麻(八分),蠍尾(五支),殭蠶(一錢五分炒),貝母(二錢),羚羊角(一錢五分),石斛(三錢),花粉(二錢),麥冬(二錢),黃荊葉(五張)
白話文:
[面部口眼歪斜]
問題出在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上。足陽明胃經繞過嘴脣,而足太陽膀胱經則起始於眼睛內角。當胃中有痰火,加上風邪從足太陽經進入,同時幹擾了足陽明經,導致面部的筋脈受到拉扯,進而使口眼出現歪斜的情況。解決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消風返正湯來治療。
消風返正湯(自創方)
成分包括:羌活(約3克)、天麻(約3克)、蠍尾(5條)、殭蠶(約4.5克,炒過)、貝母(約6克)、羚羊角(約4.5克)、石斛(約9克)、花粉(約6克)、麥冬(約6克)、黃荊葉(5片)。
2. 半身不遂
氣虛者,手足弛縱,食少神疲,不能步履,黃耆九物湯主之。
黃耆九物湯(自制)
黃耆(二錢),防風(一錢),黨參(五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鹿膠(一錢五分角霜炒),牛膝(二錢),獨活(一錢酒炒),甘草(五分),大棗(二枚),姜(三片)
血虛者,筋節拘攣,手指屈而不伸,不能步履,舒筋通絡湯主之。
舒筋通絡湯(自制)
生地(四錢),當歸(二錢),楮實子(二錢),川芎(一錢),枸杞(三錢),川斷(二錢),金毛脊(二錢去毛切片),宣木瓜(一錢酒炒),白芍(一錢五分酒炒),獨活(一錢酒炒),牛膝(二錢),秦艽(一錢),紅棗(十枚),姜(三片),桑枝(一尺)
白話文:
對於氣力不足的情況,可能表現為四肢無力、食慾不佳、精神疲憊,甚至無法正常行走。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黃耆九物湯」來調理。
「黃耆九物湯」的配方如下:黃耆兩錢,防風一錢,黨參五錢,茯苓兩錢,白朮一錢,鹿膠一錢五分(需用角霜炒過),牛膝兩錢,獨活一錢(需用酒炒過),甘草半錢,大棗兩顆,薑三片。
若是因血液不足導致筋骨僵硬,手指彎曲難以伸直,同樣影響行走,這時可使用「舒筋通絡湯」來治療。
「舒筋通絡湯」的配方是:生地四錢,當歸兩錢,楮實子兩錢,川芎一錢,枸杞三錢,川斷兩錢,金毛脊兩錢(需去掉毛並切成片狀),宣木瓜一錢(需用酒炒過),白芍一錢五分(需用酒炒過),獨活一錢(需用酒炒過),牛膝兩錢,秦艽一錢,紅棗十顆,薑三片,桑枝一尺。
3. 中風僵臥
氣血皆虛,手不能舉,足不能行,語言謇澀,補真湯主之。
補真湯(自制)
紫河車(二錢干切),熟地(五錢),附子(一錢),山萸肉(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茯神(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酒炒),遠志(五分甘草水炒),獨活(一錢酒炒),丹參(二錢),石斛(二錢),麥冬(二錢),牛膝(二錢),紅棗(十枚),姜(三片)
白話文:
在中風後身體僵硬無法動彈的情況下,這是因為氣血兩虛所導致,患者可能手無法抬起,腳無法行走,甚至說話也會變得困難和不流利。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補真湯」來治療。
補真湯的配方如下:(此方為自製)
胎盤(乾燥後切成二錢的份量)、熟地(五錢)、附子(一錢)、山茱萸(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茯神(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需用酒炒過)、遠志(五分,需用甘草水炒過)、獨活(一錢,需用酒炒過)、丹參(二錢)、石斛(二錢)、麥冬(二錢)、牛膝(二錢)、紅棗(十枚)、生薑(三片)。
4. 附肝風
頭目眩暈,肢節搖顫,如登雲霧,如坐舟中,滋生青陽湯主之。
滋生青陽湯(自制)
生地(四錢),白芍(一錢),丹皮(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青黛拌),石斛(二錢),天麻(八分),甘菊(二錢),石決(八錢),柴胡(八分醋炒),桑葉(一錢),薄荷(一錢),靈磁石(五錢整塊同煎)
白話文:
症狀為頭暈眼花,四肢不自主地顫抖,有如置身雲霧之中,或像坐在搖晃的船上,對於這樣的症狀,可以使用「滋生青陽湯」來調理。
「滋生青陽湯」是自製的方子,其成分包括:生地(16克)、白芍(4克)、牡丹皮(6克)、麥冬(6克,需與青黛混合)、石斛(8克)、天麻(3.2克)、甘菊(8克)、石決明(32克)、柴胡(3.2克,需用醋炒過)、桑葉(4克)、薄荷(4克)、以及靈磁石(20克,整塊一起煎煮)。
5. 附腎風
頭目眩暈,中心懸懸,驚恐畏人,常欲蒙被而臥,滋腎息風湯主之。
滋腎息風湯(自制)
熟地(四錢),當歸(二錢),枸杞(三錢),菟絲(四錢),甘菊(二錢),巴戟天(三錢),豨薟(三錢),天麻(八分),獨活(一錢酒炒),紅棗(十枚),姜(三片)
白話文:
【病症:腎風引發的不適】
症狀表現為頭暈眼花,心裡總有種懸空的不踏實感,容易感到驚嚇且害怕與人接觸,常常希望蓋著被子躺著休息。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滋腎息風湯來調理。
【滋腎息風湯】(自創配方)
藥方成分包括:熟地(16克),當歸(8克),枸杞(12克),菟絲子(16克),甘菊(8克),巴戟天(12克),豨薟草(12克),天麻(3.2克),獨活(4克,需用酒炒過),紅棗(10顆),生薑(3片)。
6. 附:中風門諸方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茯苓(三分),細辛(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三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共研為末,酒服一方寸匕,
日三服,禁一切辛辣熱物。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則藥積腹中不下,熱食即下矣。
愈風丹,治諸風症,偏正頭痛。
羌活(一兩),細辛(一兩),甘菊(一兩),天麻(一兩),獨活(一兩),薄荷(一兩),何首烏(一兩),共研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
胃風湯,治虛風症,能食,手足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風面腫。
升麻(一錢二分),白芷(一錢二分),麻黃(一錢),葛根(一錢),當歸(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五分),羌活(五分),藁本(五分),黃柏(五分),草蔻(五分),蔓荊子(五分),姜(三片),棗(一枚),
薏苡仁湯,治中風,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
苡仁(三錢),當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二分),麻黃(五分),官桂(五分),蒼朮(一錢二分),甘草(八分),生薑(三片)
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症。
防風(一錢),白朮(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肉桂(一錢),杏仁(一錢),川芎(一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白蘚皮(三錢),茯苓(三錢),獨活(三錢),姜(三片)
人參補氣湯,治手指麻木。
人參(二錢),黃耆(二錢),升麻(五分),柴胡(五分),白芍(五分),生甘草(五分),炙甘草(五分),五味子(五分),不加引。
桂枝湯,治風從外來,久客於絡,留而不去,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白芍(三錢),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火併多,筋脈拘急,不能屈伸,肢節煩痛,不能轉側。
防風(一錢四分),桂枝(一錢四分),黃芩(一錢四分),白芍(一錢四分),杏仁(一錢四分),甘草(一錢四分),川芎(一錢四分),人參(一錢四分),防己(二錢),麻黃(一錢),附子(七分),姜(三片),棗(二枚)
附易老六經加減法
麻黃續命湯,治中風無汗,惡寒。本方中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桂枝續命湯,治中風有汗,惡風。本方中桂枝、白芍、杏仁各加一倍。
白虎續命湯,治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四分,去附子。
葛根續命湯,治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本方中加葛根一錢四分,桂枝、黃芩各加一倍。
附子續命湯,治中風無汗,身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甘草各加一錢。
桂附續命湯,治中風有汗,無熱。本方中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驚搐,手足瘛瘲,小兒急驚風,大便急,邪熱暴盛,肌肉蠕動,一切風症。
防風(五分),川芎(五分),當歸(五分),白芍(五分),大黃(五分),芒硝(五分),麻黃(五分),連翹(五分),薄荷(五分),山梔(五分),石膏(五分),黃芩(五分),桔梗(五分),白朮(五分),荊芥(五分),甘草(五分),滑石(五分),生薑(三片),涎嗽加半夏五分,破傷風加羌活、全蠍各五分
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㿏麻,語言謇澀,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藥,以疏氣逆,然後隨症投以風藥。
麻黃(二兩),陳皮(二兩),烏藥(二兩),川芎(一兩),殭蠶(一兩),白芷(一兩),甘草(一兩),枳殼(一兩),桔梗(一兩),乾薑(五錢),
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加味六君子湯,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衰,須服此專治其本,不加入風藥。
人參(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廣皮(一錢),半夏(一錢),麥冬(三錢),竹瀝(半杯),口渴去半夏,加玉竹。不熱者加附子。
資壽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防風(一錢),附子(一錢),天麻(一錢),官桂(八分),棗仁(一錢),羌活(五分),甘草(五分),羚羊角(八分),竹瀝(兩大匙沖服),薑汁(兩滴沖服)
天麻丸,治風因熱而生,熱盛則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通絡,兼去腎風。
天麻(四兩酒浸),牛膝(四兩酒浸),萆薢(四兩),元參(四兩),杜仲(七兩),附子(一兩),羌活(三兩),獨活(三兩),當歸(十兩),生地(一斤)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竹瀝湯,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瀝(二升),生葛汁(二升),生薑汁(二合),上三汁和勻,分三次溫服。
千金地黃湯,治熱風心煩,及脾胃熱壅,食不下。
生地汁(五升),枸杞子汁(五升),真酥(一升),荊瀝(五升),竹瀝(五升),人參(八兩),茯苓(六兩),天冬(八兩),大黃(四兩),梔子(四兩)
後五味,為細末,納前汁內調勻,服一方寸匕,日漸加,以利為度。
涼膈散,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閉,胃熱發斑,諸風瘛瘲,手足搐逆。
連翹,梔子,薄荷,大黃,芒硝,甘草,黃芩,棗(一枚),蔥(一根)
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巴戟,山茱萸,肉蓯蓉,石斛,附子,五味,茯苓,菖蒲,遠志(甘草水炒)
官桂,麥冬(各等分),姜(三片),棗(一枚),薄荷葉(六張)
黑錫丹,治真元虛憊,陽氣不固,陰氣逆沖,三焦不和,冷氣刺痛,飲食無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及陰症陰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棗湯吞一百粒,即便回陽。
沉香(一兩),葫蘆巴(一兩酒炒),陽起石(一兩研末水飛),肉桂(五分),破故紙(一兩),白茴香(一兩),肉豆蔻(一兩面煨),木香(一兩),金鈴子(一兩蒸去皮核),硫黃(二兩),黑錫(二兩去滓),用鐵鍋先炒硫黃、黑錫,結成砂子,於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並細末,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梧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用四十丸,鹽薑湯下。急症,多者用至百丸。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當歸(三兩),人參(三兩),石膏(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川芎(三兩),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汗出則愈。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四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白朮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食不知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一兩炙),上三味,銼為末,每用五錢,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