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5)
卷一 (5)
1. 中寒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莫之能外。陽主發舒,陰主收斂;陽主生長,陰主肅殺。人受二氣之中以生,陰陽調和,康強壽考。次則陽氣勝者,雖不無少偏,猶足自立。至陰氣一盛,則陽氣漸消,疾病夭折,不可究詰矣。寒者陰氣也,即肅殺之氣也。寒氣中人,為禍最烈。
仲景欲利濟萬世,著傷寒、中寒為二論。《傷寒論》十卷,炳如日星,後世奉為科律。《卒病論》六卷,自晉以來,久已散失,無可稽考。然其分為二門之意,則可揣而知也。傷寒者,傳變之症,多由發熱而起,經所謂凡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陽氣,未至大衰,雖感冒風寒,一時陽為陰掩,究竟真陽尚在,則陽回氣復,而病變亦旋瘳。自有《傷寒論》以來,後之註釋者,若程氏、柯氏、吳氏,代有發明。
白話文:
天地萬物都遵循著陰陽相生的法則,沒有任何事物能脫離陰陽的規律。陽氣主導著發散舒展,陰氣主導著收斂隱藏;陽氣主導著生長繁衍,陰氣主導著肅殺凋零。人受到天地陰陽之氣的滋養而出生,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長壽。如果陽氣較盛,即使略有偏頗,也依然能夠維持生命。但當陰氣過盛時,陽氣就會逐漸消退,導致疾病夭折,無法挽回。寒冷就是陰氣,是肅殺之氣。寒氣侵入人體,危害極大。
張仲景想要造福後世,因此著述了《傷寒論》和《中寒論》兩本書。《傷寒論》共十卷,如同日月星辰般光芒四射,後世醫家都將它奉為圭臬。《卒病論》共六卷,自晉朝以來就已經遺失,無法考證。但從它分為兩門的用意,我們也能推測一二。《傷寒論》所講的傷寒,是一種傳染變化的疾病,多半是由發熱引起,古籍中說「凡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如果人體的陽氣尚未衰退,即使感染風寒,一時被陰氣所掩蓋,但真正的陽氣仍然存在,陽氣就會回升,疾病也會自然痊癒。自從有了《傷寒論》之後,後世醫家如程氏、柯氏、吳氏等,都對它進行了闡釋,不斷發掘新的見解。
至喻氏《尚論篇》,更暢其說。學者融會貫通,可以泛應各當,故此編於傷寒門中,概不置喙,非闕也,實亦無庸更贊一詞也。今於中寒門,分列數條,蓋恐人不知傳經直中之分,仍以治傷寒之法治中寒,則大不可耳。傷寒者,寒從外來;中寒者,寒從內發。傷寒多發熱之候,中寒則但有厥冷,而無發熱之候,此必其人之真陽先虧,坎中之火漸為水淹;又必有澄寒痼冷,伏於臟腑,一遇寒氣,積病猝發,極為危險。
故非氣雄力厚之溫劑,不能斬關奪門,以回真陽於俄頃,非如傷寒傳經之症,可以按部就班也。其見症列後。
白話文:
喻氏《尚論篇》中對此論述得更為透徹,學者融會貫通之後,便能靈活運用於各種情況。因此將此篇納入傷寒門,不再贅述,不是因為有所遺漏,而是的確無需再多加讚賞。現在在中寒門中分列數條,主要是擔心人們不了解傳經直中的區別,仍然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中寒,這可是萬萬不可的。傷寒是寒邪從外入侵,而中寒則是寒邪由內而生。傷寒多有發熱症狀,中寒則只有厥冷,沒有發熱症狀,這說明患者的真陽先已虧損,坎中之火逐漸被水淹沒;而且體內必然積聚著寒邪痼冷,潛伏於臟腑,一旦遇到寒氣,積病就會突然發作,十分危險。
因此,必須使用氣力強勁的溫熱藥物,才能強勢突破阻礙,迅速回補真陽,不像傷寒傳經的病症,可以循序漸進地治療。接下來會列出中寒的具體症狀。
2. 真心痛
真心痛者,水來剋火,寒邪直犯君主,脘痛嘔吐,身冷,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茯神四逆湯主之。
茯神四逆湯(自制)
茯神(二錢),附子(三錢),乾薑(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木香(六分),砂仁(一錢),水三鍾,煎至一鍾,微溫服。
白話文:
真心痛得厲害,要用寒涼藥物來降火,寒邪直接侵犯心臟,就會出現胃痛、嘔吐、身體發冷、手腳青紫到關節處的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在早上發病晚上就去世,茯神四逆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茯神四逆湯的藥方是:茯神兩錢,附子三錢,乾薑一錢,人參兩錢,甘草五分,木香六分,砂仁一錢,加水三碗,煎煮至一碗,溫服。
此方以四逆為主方,加茯神入心,以人參佐之。先生云,人參大補心脾。證見脘痛嘔吐,用香、砂以調之,則寒邪去而心痛止矣。祖怡注。朱祖怡姻世丈,字漪壘,為外曾祖母朱太君外家之侄孫。常州同鄉,前清孝廉。年長於我,與我先後同時受醫學於繩甫先生。晉卿公善於闡發長沙,漪壘頗喜精思,會心不遠,又從而闡發費氏學。
今已作古,不忍沒其苦心,爰隨原文附註於下,加祖怡注三字以別之。徐相任識。
白話文:
此方以四逆為主,加入茯神以養心,配以人參增強效果。先生說,人參能大補心脾。若見到胃痛、嘔吐的症狀,可使用香料和砂仁調和,這樣就能去除寒邪,止住心痛。這是祖怡的注釋。
祖怡,朱祖怡姻世丈,字漪壘,是外曾祖母朱太君的侄孫。他是常州的同鄉,前清時代的孝廉,比我年長,我們都曾經在繩甫先生門下學習醫學。晉卿公擅長解讀長沙的理論,漪壘喜歡深入思考,有深刻的理解,並且進一步發展費氏的學說。
雖然他已經離世,但我無法忘記他的努力和用心,因此在這裡附上原文,並加上「祖怡注」三字來區分。徐相任識。
3. 厥心痛
厥心痛者,中寒發厥而心痛也。雖在包絡,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發夕死,白朮四逆湯主之。
白朮四逆湯(自制)
白朮(三錢),附子(三錢),乾薑(一錢),人參(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大棗(三枚),水三鍾,煎一鍾,微溫服。
白話文:
胸口劇烈疼痛,是因為體內寒氣入侵,導致心臟受到寒邪侵襲而疼痛。雖然疼痛部位在心包絡,但心包絡屬於心臟的外圍器官,所以手腳冰冷、肢體麻木,身體發冷出汗,小便清澈,嚴重者甚至會當天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這種情況可以用白朮四逆湯治療。
此方亦以四逆為主,而加白朮命名者,其補土之意,已瞭然矣。其實理中加附子法,亦即四逆加四君法,火土相生,虛寒兼顧,乃溫補法也。祖怡注。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以四逆為基礎,並加上白朮來命名,這就清楚地顯示出它具有補益脾土的意圖。實際上,理中湯加附子的方法,等同於四逆湯加四君子湯的方法,這種做法是讓火(心)與土(脾)相互滋養,同時考慮到虛寒的問題,是一種溫補的療法。這是祖怡所註解的。
4. 直中少陰
腎氣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茴香四逆湯主之。
茴香四逆湯(自制)
小茴香(二錢),附子(三錢),乾薑(一錢),破故紙(二錢),杜仲(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大棗(三枚),水三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腎氣虛寒導致腹痛腹瀉,手腳冰冷,小便清澈,可以用茴香四逆湯治療。藥方:小茴香二錢、附子三錢、乾薑一錢、破故紙二錢、杜仲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大棗三枚,水三鍾,煎煮至一鍾,溫熱服用。
四逆湯本治少陰,此方加茴香泄腎邪,佐以茯苓;再加杜仲、故紙補命門,兼治泄瀉;紅棗能補土,與茯苓同用,又能泄腎中水氣。仲聖治奔豚,有苓桂棗甘湯,此方去桂代以茴香,更見立方之妙。祖怡注。
白話文:
四逆湯原本是用来治疗少阴证的,这个方子加入茴香可以泄去肾脏的邪气,辅以茯苓;再加入杜仲、故纸可以补益命门,同时也兼治泄泻;红枣能补脾土,与茯苓同用,还能泄去肾脏的水气。仲景治疗奔豚病,有苓桂枣甘汤,这个方子去掉了桂枝,改用茴香,更加体现出处方的巧妙之处。祖怡注。
5. 直中厥陰
肝氣厥逆,脅下及腹中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茱萸附桂湯主之。
茱萸附桂湯(自制)
吳萸(七分),附子(二錢),肉桂(八分),當歸(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白朮(一錢),木香(六分),烏藥(一錢),棗(二枚),姜(三片)
白話文:
肝氣逆上,導致胸脇及腹部絞痛,腹瀉,手腳冰冷,手指甲發青,可用茱萸附桂湯治療。茱萸附桂湯由吳茱萸、附子、肉桂、當歸、白芍、白朮、木香、烏藥、大棗、生薑組成。
此方於四逆湯只取附子一味,以去沉寒,而以茱萸附桂名者,先生注重在厥陰也。厥陰為藏血之臟,當然以和營為主。方意取材於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去細辛、甘草、木通,以肉桂易桂枝,附、桂同用,加入吳萸,直驅厥陰之寒;以歸、芍和血,木香、烏藥順氣止痛,而用白朮、薑、棗,補脾正所以和營也。祖怡注。
以上四方,雖治中寒,仍顧脾胃,先生常云,脾陽不運,虛則寒生。且脾主四肢,四逆之症,固以溫本臟為主,而總不離乎脾,實理所當然矣。祖怡又注。
白話文:
這個方子從四逆湯中只取附子一味,用來去除沉寒,而以茱萸附桂命名,是因為先生特別重視厥陰。厥陰是藏血的臟器,當然以調和營氣為主。方子的用意是取自當歸四逆湯,加入吳萸和生薑,去除細辛、甘草、木通,以肉桂代替桂枝,附子、肉桂一同使用,再加入吳萸,直接驅散厥陰的寒氣;用當歸、芍藥和血,木香、烏藥順氣止痛,而用白朮、薑、棗,補脾胃,正是為了調和營氣。
以上四個方子,雖然治療的是中寒,但仍然顧及脾胃,先生常說,脾陽不運,虛則寒生。而且脾主四肢,四逆的症狀,固然要以溫暖本臟為主,但始終離不開脾胃,這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