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6)
卷一 (6)
1. 同病各發
巧不離乎規矩,而實不泥乎規矩。岳忠武不深究陣圖,以為陣而後戰,本屬常法,然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尤以臨機應變為要,旨哉言乎!吾於古方,亦猶是已。真珠母丸,本許學士治遊魂為變,夜寐不安而設。予嘗以此方,略為加減,治三種重恙,無不應手而效。蓋同病各發,見症雖異,而致病則同,化裁變通,於不執成見中,確有定見,斯頭頭是道矣。予非教人蔑古荒經,欲人師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為善學古人。
且執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審也。
丹徒張姓女,患五心煩擾,自頭至腰,時時作顫,坐臥不安。予制馴龍湯,連服數十劑而愈。
馴龍湯(自制)
龍齒(二錢),真珠母(八錢),羚羊角(一錢五分),杭菊(二錢),生地(六錢),當歸(二錢),白芍(一錢),薄荷(一錢),沉香(五分),續斷(二錢),獨活(一錢),紅棗(十枚),鉤藤勾(四錢後入)
常州丁姓女,患驚悸氣促,喉舌作痛,予制馴龍馭虎湯,連服數十劑而愈。
馴龍馭虎湯(自制)
龍齒(二錢),琥珀(一錢),真珠母(八錢),生地(六錢),玉竹(四錢),栝蔞皮(三錢),石斛(三錢),柏子霜(二錢),白芍(一錢五分),薄荷(一錢),蓮子(二十粒打碎勿去心),沉香(四分人乳磨沖)
無錫孫左,身無他苦,飲食如常,惟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瘧然,一載未愈。予診其脈,左關獨見弦數,餘部平平。因思不寐之症,共十三條,從無間日重輕之象,惟少陽受病,方有起伏。但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不進則退,安能久留!此實與厥陰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膠結,故有起伏而又延久也。為制甲乙歸臟湯,連服數十劑而愈。
甲乙歸臟湯(自制)
真珠母(八錢),龍齒(二錢),沉香(五分),薄荷(一錢),生地(六錢),柴胡(一錢醋炒),白芍(一錢五分酒炒),歸身(二錢),夜合花(二錢),丹參(二錢),柏子仁(二錢),紅棗(十枚),夜交藤(四錢切)
白話文:
[同病各發]
在醫術上,精妙之處不在於死守既定的規則,而是懂得在規則中靈活變通。就像嶽飛並非只是研究陣圖,而是理解到先布陣再戰鬥是基本的軍事策略,然而真正的巧妙就在於個人的靈活應用,尤其是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這句話說得真好啊!對於古方,我的看法也是如此。例如真珠母丸,原本是許學士用來治療遊魂為變,晚上睡眠不寧的藥方。我曾經根據這個方子稍作修改,用來治療三種嚴重的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雖然病狀看似不同,但導致疾病的根源是一樣的。在不固守舊見的同時,又能有明確的見解,這樣就能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了。我不是鼓勵大家藐視古訓,而是希望大家學習古人的智慧,而不是拘泥於古人的方法,這樣纔是真正學會古人的東西。
如果只是拿著古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往往會有格格不入的情況,這一點必須謹慎。
丹徒有一個姓張的女子,她患有五心煩亂,從頭到腰,時常顫抖,坐立不安。我調製了馴龍湯,她連續服用了數十劑後病情得到改善。
在常州,有一個姓丁的女子,她患有驚悸、呼吸急促,喉嚨和舌頭疼痛。我調製了馴龍馭虎湯,她連續服用了數十劑後病情得到改善。
無錫有一位姓孫的人,他身體其他方面沒有問題,飲食正常,但就是整夜無法入睡,而且每兩天病情就會輕重交替,就像得了瘧疾一樣,一年多都沒好。我診察他的脈搏,發現只有左手關脈呈現弦數,其他部位的脈象都正常。我思考失眠的症狀有十三種,但從未有過每兩天輕重交替的情況,只有少陽經受病時才會有起伏。但是,少陽經是半表半里的經絡,病情不是進展就是退步,怎麼可能長時間停留在同一狀態?實際上,這和他的厥陰經同病,肝膽同源,相互糾纏,所以才會有起伏且持續很久。我調製了甲乙歸臟湯,他連續服用了數十劑後病情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