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中風

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性輕而善走,無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發病也速,故為百病之長。人惟衛能捍外,營能固內,腠理秘密,毛竅不開,斯賊風外邪,無能侵犯。否則正氣一虛,外風乘間伺隙,由表入里,而病亦由淺入深矣。衛氣不能捍外,則風入於肌肉,故手指麻木,而肌肉不仁,若是者名曰中絡。

營血不能固內,則風入於經脈,故身體重著,步履艱難,若是者名曰中經。由此而深入則為中腑。腑者胃腑也。胃為六腑之長,職司出納。風入於胃,胃火熾盛,水穀之氣,不生津液而化痰涎,痰隨火升,阻塞靈竅,故昏不知人也。由此而深入,則是中臟。臟者,心臟也。心體純陽,風性颷舉,風火上擾,神明散亂,故舌不能言,而口流涎沫。

此偏枯症中由淺入深之次第也。論治者,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痰,是因火召風,因氣召風,因痰召風,反以火氣痰為主,而風往從之,標本倒置。誠如喻嘉言之所譏,蓋其人有火氣痰偏勝之處,因中於風,則有火者為風火;有氣者為風氣;有痰者為風痰。風為主,而火與氣與痰,乃與風合併交作,方為標本分明。

惟侯氏黑散,填空竅以堵截外風一節,後人每多誤解,以為空竅之處,惟腸與胃,若將腸胃之空竅填塞,則水穀且不得通行,人將何以自立。若有形之水穀,仍能灌輸,則無形之邪風,豈反不能直走,蓄此疑者,不知凡幾。殊不思邪害空竅,《內經》已明明言之。所謂空竅者,乃指毛竅及腠理而言。

故侯氏黑散中,用牡蠣、礬石等收澀之藥,欲令腠理秘密,毛竅固閉,正如暴寇當前,加築城垣以堵截之,使不得入耳;非欲將腸胃之空竅一併窒塞也。只因誤會一填字,遂將空竅二字亦一齊錯解,故特為明白剖析,庶幾積惑可除。且侯氏黑散中,尚有精義,未經揭出,茲再為表章之。

其用牡蠣礬石,為堵截之計,固也。而其尤要者,則在於收澀斂肝,使在內之肝風不動;今先去其內應,而勾結之患除,雖有邪風,孤立無援,亦將自退矣。因思保障靈府之法,無如治脾胃以實中州。脾氣旺,則積濕盡去,而痰氣不生;胃氣和,則津液上行,而虛火自降。治病大法,無過於斯。

至倉猝之時,病勢危急;則又當逆而折之,雖峻猛之劑,不得不隨症而施矣。

白話文:

標題: [中風]

內容: 古籍記載:風,是百病的始祖。風的性質輕盈善變,無孔不入,侵襲人體容易,發病速度極快,因此被稱爲百病之首。人的身體只有衛氣能抵抗外敵,營氣能穩固內在,當皮膚肌理緊閉,毛孔不開放時,這些外來的風邪就無法侵犯。反之,一旦正氣虛弱,外風就會趁虛而入,從表面進入體內,疾病也就由淺入深了。如果衛氣無法抵禦外邪,風就會進入肌肉,導致手指麻木,肌肉失去知覺,這種情況被稱作中絡。

若營血無法穩固內在,風則會侵入經脈,造成身體沉重,行動困難,這稱爲中經。風更深入則會侵入腑臟,腑臟指的是胃腑。胃爲六腑之首,負責消化吸收。風入胃腑,胃火旺盛,食物的營養無法轉化爲津液,反而生成痰涎,痰隨火勢上升,堵塞靈竅,使人昏迷不醒。風進一步深入,則會侵入心臟,心臟屬純陽,風性猛烈,風火上擾,精神混亂,舌頭無法言語,口角流涎。

這是偏癱病症由淺入深的層次。治療上,河間強調火,東垣強調氣,丹溪強調痰,他們認爲火、氣、痰引發風,但反過來,將火、氣、痰作爲主要因素,而風則隨之而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確如喻嘉言所批評,患者可能在火、氣、痰某一方面過盛,因此受風侵襲後,有火的人表現爲風火;有氣的人表現爲風氣;有痰的人表現爲風痰。風纔是主因,火、氣、痰與風合併作用,這纔是標本分明。

侯氏黑散,用以填塞空竅來阻斷外風的入侵,後人常誤解爲空竅僅指腸胃,如果將腸胃的空竅填滿,那麼水谷就無法通過,人如何生存?但即使有形的水谷仍能輸送,無形的邪風怎能無法直入?許多人對此存疑。然而,邪氣侵害空竅,《內經》已有明確說明,所謂的空竅,指的是毛孔和皮膚肌理。

所以,侯氏黑散使用牡蠣、礬石等收斂藥物,目的是讓皮膚肌理緊閉,毛孔固閉,就像面對強盜,加固城牆來阻止其入侵;並非要將腸胃的空竅一併堵塞。只是因爲對“填”字的誤解,導致對空竅的解釋也出現錯誤,因此特別解析,希望可以消除人們的疑惑。此外,侯氏黑散還有未被揭示的精義。

使用牡蠣、礬石作爲阻斷策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收斂肝氣,防止體內的風邪活動。先去除內在的響應,內外勾結的隱患消除,即使有邪風,孤立無援,也會自行退卻。思考保護心神的方法,沒有比調理脾胃更好的。脾功能旺盛,溼氣盡去,就不會產生痰氣;胃氣調和,津液上行,虛火自然下降。治病的原則,莫過於此。

在緊急時刻,病情危急,就必須逆向治療,即使藥物強烈,也必須根據症狀使用。

2. 中絡

中絡者,風入肌表,肌肉不仁,或手指足趾麻木,加味桂枝湯主之。

加味桂枝湯(自制)

桂枝(八分),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懷牛膝(二錢),川牛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蠶砂(四錢),秦艽(一錢),防風(一錢),紅棗(五枚),姜(三片)

白話文:

當風邪侵入肌膚表面,導致肌肉失去正常的感覺,或是出現手指、腳趾麻木的情況,這被稱為影響「中絡」的病症,我們會使用一種增強版的桂枝湯來治療。

這種增強版的桂枝湯配方如下:

  • 桂枝:8分
  • 白芍:15分
  • 甘草:5分
  • 懷牛膝:20分
  • 川牛膝:15分
  • 當歸:20分
  • 蠶砂:40分
  • 秦艽:10分
  • 防風:10分
  • 紅棗:5顆
  • 生薑:3片

以上皆為中藥材的份量單位,實際使用時需按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

3. 中經

中經者,風入經脈,身體重著,步履艱難,養血祛風湯主之。

養血祛風湯(自制)

生地(五錢),當歸(二錢),牛膝(二錢),桂枝(六分),茯苓(三錢),白芍(一錢酒炒),虎脛骨(一錢五分炙),白朮(一錢),秦艽(一錢),續斷(二錢),獨活(一錢酒炒),木香(五分),紅棗(十枚),姜(三片),桑枝(一尺)

白話文:

當風邪侵入經脈,會導致身體感到沉重,行走困難。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養血祛風湯」來治療。

以下是「養血祛風湯」的配方(此方為自製):

  • 生地:五錢
  • 當歸:二錢
  • 牛膝:二錢
  • 桂枝:六分
  • 茯苓:三錢
  • 白芍:一錢(需用酒炒過)
  • 虎脛骨:一錢五分(需炙過)
  • 白朮:一錢
  • 秦艽:一錢
  • 續斷:二錢
  • 獨活:一錢(需用酒炒過)
  • 木香:五分
  • 紅棗:十枚
  • 生薑:三片
  • 桑枝:一尺

以上就是「養血祛風湯」的詳細配方。

4. 中腑

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靈竅,昏不知人,加味竹瀝湯主之。

加味竹瀝湯(自制)

麥冬(二錢),石斛(三錢),羚羊角(一錢五分),橘紅(一錢),膽星(五分),殭蠶(一錢五分炒),天麻(八分),淡竹瀝(半杯沖服),薑汁(一滴沖服)

白話文:

當風邪和火氣過旺,導致胃中的津液無法向上運行,痰濕阻塞了神志的通道,使人昏迷不醒,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加味竹瀝湯來治療。

加味竹瀝湯(自製配方)

麥冬(6克),石斛(9克),羚羊角(4.5克),橘紅(3克),膽星(1.5克),殭蠶(4.5克,炒過),天麻(2.4克),淡竹瀝(約120毫升,服用時沖入藥湯中),薑汁(微量,服用時沖入藥湯中)。

5. 中臟

心為一身之主,風火上犯,則神明散亂,舌不能言,口流涎沫,甚或神昏鼾睡,面色油紅,此為難治,姑擬牛黃清心飲,以備急救之一法。

牛黃清心飲(自制)

牛黃(五分),琥珀(一錢五分),黃連(五分),丹參(三錢),遠志(五分甘草水炒),菖蒲(八分),橘紅(一錢),膽星(五分),麥冬(一錢五分),淡竹葉(二十張)

中臟虛症,四肢懈散,昏不知人,遺尿鼾睡,此更難治,姑擬陰陽兩救湯,以備一法。

陰陽兩救湯(自制)

熟地(八錢),附子(三錢),人參(二錢),菟絲子(八錢鹽水炒),枸杞(四錢),茯神(二錢),遠志(一錢甘草水炒),干河車(三錢切),炮薑炭(一錢),煎濃汁,時時飲之。

白話文:

[中臟]

心臟是身體的主宰,當風火上擾,會導致精神散亂,無法說話,口角流出泡沫,甚至可能昏迷不醒,打呼且臉色呈現油紅,這情況比較難以治療,暫時提供一個牛黃清心飲的配方,作為緊急救援的一種方法。

牛黃清心飲

牛黃(五分),琥珀(一錢五分),黃連(五分),丹參(三錢),遠志(五分,用甘草水炒過),菖蒲(八分),橘紅(一錢),膽星(五分),麥冬(一錢五分),淡竹葉(二十片)

若是中臟虛證,四肢乏力,意識不清,失禁且打呼睡眠,這種情況更加難治,暫時提供一個陰陽兩救湯的配方,作為另一種治療方式。

陰陽兩救湯

熟地(八錢),附子(三錢),人參(二錢),菟絲子(八錢,用鹽水炒過),枸杞(四錢),茯神(二錢),遠志(一錢,用甘草水炒過),幹河車(三錢,切片),炮薑炭(一錢),熬煮濃汁,隨時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