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3)
卷一 (3)
1. 中風
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性輕而善走,無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發病也速,故為百病之長。人惟衛能捍外,營能固內,腠理秘密,毛竅不開,斯賊風外邪,無能侵犯。否則正氣一虛,外風乘間伺隙,由表入里,而病亦由淺入深矣。衛氣不能捍外,則風入於肌肉,故手指麻木,而肌肉不仁,若是者名曰中絡。
營血不能固內,則風入於經脈,故身體重著,步履艱難,若是者名曰中經。由此而深入則為中腑。腑者胃腑也。胃為六腑之長,職司出納。風入於胃,胃火熾盛,水穀之氣,不生津液而化痰涎,痰隨火升,阻塞靈竅,故昏不知人也。由此而深入,則是中臟。臟者,心臟也。心體純陽,風性颷舉,風火上擾,神明散亂,故舌不能言,而口流涎沫。
白話文:
經書記載:「風,是百病的根源。」風性輕盈,善於流動,無處不在,容易入侵人體,發病速度快,因此被稱為百病之長。
人體必須依靠衛氣來抵禦外邪,依靠營氣來固守內部。只要肌膚緊密,毛孔閉合,那麼外來的風邪便無從入侵。否則一旦正氣虛弱,外風便趁虛而入,由表及里,疾病也會由淺入深。
衛氣無法抵禦外邪,風便會侵入肌肉,導致手指麻木,肌肉失去知覺,這種情況稱為「中絡」。
營血無法固守內部,風便會侵入經脈,導致身體沉重,行走困難,這種情況稱為「中經」。
若風邪繼續深入,便會侵入內臟。內臟指的是胃腑,胃是六腑之長,負責消化吸收和排泄。風邪侵入胃部,會導致胃火旺盛,水谷之氣無法化為津液,反而產生痰涎。痰隨著火氣上涌,阻塞頭面部的竅穴,使人昏迷不醒。
若風邪繼續深入,便會侵入臟器。臟器指的是心臟。心臟屬陽,風性輕揚,風火上擾,心神散亂,導致舌頭無法言語,口流口水。
此偏枯症中由淺入深之次第也。論治者,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痰,是因火召風,因氣召風,因痰召風,反以火氣痰為主,而風往從之,標本倒置。誠如喻嘉言之所譏,蓋其人有火氣痰偏勝之處,因中於風,則有火者為風火;有氣者為風氣;有痰者為風痰。風為主,而火與氣與痰,乃與風合併交作,方為標本分明。
惟侯氏黑散,填空竅以堵截外風一節,後人每多誤解,以為空竅之處,惟腸與胃,若將腸胃之空竅填塞,則水穀且不得通行,人將何以自立。若有形之水穀,仍能灌輸,則無形之邪風,豈反不能直走,蓄此疑者,不知凡幾。殊不思邪害空竅,《內經》已明明言之。所謂空竅者,乃指毛竅及腠理而言。
白話文:
偏枯症的病理,从轻到重,可分为火、气、痰三种类型。古人认为,火引发风,气引发风,痰引发风,但实际上是以火、气、痰为主,而风是跟随它们而来的,这是本末倒置。正如喻嘉言所说,患者体内火、气、痰偏盛,受到风邪侵袭后,有火的就表现为风火,有气就表现为风气,有痰就表现为风痰。风是主要的病因,而火、气、痰则与风结合,共同发病,这样才算是标本分明。
至于侯氏黑散,它填补空窍来阻挡外风,后人常常误解,认为空窍只有肠胃,如果填塞肠胃的空窍,那么水谷就无法通行,人怎么生存?但如果实体的水谷都能灌输,那么无形的风邪难道不能直达?这样疑惑的人,不知凡几。他们根本没有想过,邪气侵害的空窍,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到了,所谓的空窍,指的是毛孔和腠理。
故侯氏黑散中,用牡蠣、礬石等收澀之藥,欲令腠理秘密,毛竅固閉,正如暴寇當前,加築城垣以堵截之,使不得入耳;非欲將腸胃之空竅一併窒塞也。只因誤會一填字,遂將空竅二字亦一齊錯解,故特為明白剖析,庶幾積惑可除。且侯氏黑散中,尚有精義,未經揭出,茲再為表章之。
其用牡蠣礬石,為堵截之計,固也。而其尤要者,則在於收澀斂肝,使在內之肝風不動;今先去其內應,而勾結之患除,雖有邪風,孤立無援,亦將自退矣。因思保障靈府之法,無如治脾胃以實中州。脾氣旺,則積濕盡去,而痰氣不生;胃氣和,則津液上行,而虛火自降。治病大法,無過於斯。
至倉猝之時,病勢危急;則又當逆而折之,雖峻猛之劑,不得不隨症而施矣。
白話文:
所以侯氏黑散中,使用牡蠣、礬石等收斂藥物,目的在於使身體的腠理緊密,毛孔閉合,就像面對強盜時加固城牆阻止入侵一樣,防止外邪入侵耳鼻;並非要堵塞腸胃等內部的空竅。只是因為誤解了一個字,就將「空竅」二字一起誤解,所以特意解释清楚,希望消除误解。而且侯氏黑散中,還有更深的道理,尚未被揭示,現在再次闡述。
使用牡蠣、礬石,是堵截外邪的策略。但更重要的是,收斂肝氣,使體內的肝風不再躁動。先去除內部的應激因素,解决内部的勾结问题,即使有外邪,也会孤立无援,自然退去。想要保護頭部,最好的方法就是調理脾胃,使脾胃充實。脾氣旺盛,濕氣就會去除,痰氣就不会產生;胃氣調和,津液就會上行,虛火自然下降。治療疾病的大法,莫過於此。
到了病情危急的时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即使是猛烈的藥物,也必須根據病情而使用。
2. 中絡
中絡者,風入肌表,肌肉不仁,或手指足趾麻木,加味桂枝湯主之。
加味桂枝(自制)
桂枝(八分),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懷牛膝(二錢),川牛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蠶砂(四錢),秦艽(一錢),防風(一錢),紅棗(五枚),姜(三片)
白話文:
"中絡"指的是風邪進入皮膚,導致肌肉無力、或手指和腳趾有麻木感的情況。對於這種症狀,我們可以使用「加味桂枝湯」來治療。
加味桂枝湯(方劑配方):
桂枝(八分),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懷牛膝(二錢),川牛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蠶砂(四錢),秦艽(一錢),防風(一錢),紅棗(五枚),姜(三片)。
3. 中經
中經者,風入經脈,身體重著,步履艱難,養血祛風湯主之。
養血祛風湯(自制)
生地(五錢),當歸(二錢),牛膝(二錢),桂枝(六分),茯苓(三錢),白芍(一錢酒炒),虎脛骨(一錢五分炙),白朮(一錢),秦艽(一錢),續斷(二錢),獨活(一錢酒炒),木香(五分),紅棗(十枚),姜(三片),桑枝(一尺)
白話文:
當風邪入侵經脈,導致身體沉重,行走困難時,可以用養血祛風湯來治療。
4. 中腑
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靈竅,昏不知人,加味竹瀝湯主之。
加味竹瀝湯(自制)
麥冬(二錢),石斛(三錢),羚羊角(一錢五分),橘紅(一錢),膽星(五分),殭蠶(一錢五分炒),天麻(八分),淡竹瀝(半杯沖服),薑汁(一滴沖服)
白話文:
由於體內風火旺盛,導致胃液無法上行,痰阻礙了神志,昏迷不醒,這時可以用加味竹瀝湯來治療。方劑包括麥冬、石斛、羚羊角、橘紅、膽星、殭蠶、天麻,以及淡竹瀝和薑汁。
5. 中臟
心為一身之主,風火上犯,則神明散亂,舌不能言,口流涎沫,甚或神昏鼾睡,面色油紅,此為難治,姑擬牛黃清心飲,以備急救之一法。
牛黃清心飲(自制)
牛黃(五分),琥珀(一錢五分),黃連(五分),丹參(三錢),遠志(五分甘草水炒),菖蒲(八分),橘紅(一錢),膽星(五分),麥冬(一錢五分),淡竹葉(二十張)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如果風火上攻,就會導致神志不清,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流口水,嚴重時甚至昏迷不醒,還伴隨臉色通紅,這種情況非常棘手。可以嘗試用牛黃清心飲來急救,配方包括牛黃、琥珀、黃連、丹參、遠志、菖蒲、橘紅、膽星、麥冬、淡竹葉。
中臟虛症,四肢懈散,昏不知人,遺尿鼾睡,此更難治,姑擬陰陽兩救湯,以備一法。
陰陽兩救湯(自制)
熟地(八錢),附子(三錢),人參(二錢),菟絲子(八錢鹽水炒),枸杞(四錢),茯神(二錢),遠志(一錢甘草水炒),干河車(三錢切),炮薑炭(一錢),煎濃汁,時時飲之。
白話文:
患者內臟虛弱,四肢無力,昏沉不醒人事,還伴隨尿失禁和打鼾,這種情況較難治療,姑且先用「陰陽兩救湯」試試,備用一個方法。
「陰陽兩救湯」的組成:熟地八錢,附子三錢,人參二錢,菟絲子八錢(用鹽水炒過),枸杞四錢,茯神二錢,遠志一錢(用甘草水炒過),干河車三錢(切片),炮薑炭一錢。將藥材煎煮成濃汁,隨時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