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5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56)

1. 五味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備(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鹹味),酸鹹為多。故專收斂肺氣,滋腎水,強陰澀精,補虛明目,退熱斂汗,止嘔住瀉,寧嗽定喘,除煩渴,消水腫,解酒毒,收耗散之氣。…嗽初起,脈數有實火者,忌用(寇氏所謂食之而虛熱多者,收補之驟也)。北產紫黑者良,入於滋補藥中,蜜浸蒸。」

《藥徵》曰:「五味子,主治咳而冒。」

五味子、澤瀉皆主治冒病,而有其別。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澤瀉治眩而冒者也。

據此二說觀之,則五味子可謂為收斂性鎮咳藥,兼有治冒作用之溫藥矣。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五味子,性溫和,具備五種味道(外皮甘甜,果肉酸,果核內苦、辛辣,都有鹹味),酸味和鹹味較多。所以它特別能收斂肺氣,滋養腎水,增強陰氣、固澀精液,補虛明目,退燒、收斂汗液,止嘔吐、止腹瀉,平息咳嗽、穩定喘息,消除煩躁口渴,消除水腫,解酒毒,收斂耗散的氣。……咳嗽剛開始,脈搏跳動快而且有實火的人,忌用(寇氏所說的吃了反而產生虛熱的人,是因為它的收斂補益作用太快的緣故)。北方產的紫黑色五味子品質最好,放入滋補藥中,用蜂蜜浸泡後蒸熟。」

《藥徵》說:「五味子,主要治療咳嗽引起的頭昏。」

五味子和澤瀉都主要治療頭昏的症狀,但有所不同。五味子治療因咳嗽引起的頭昏,澤瀉治療因眩暈引起的頭昏。

根據這兩種說法來看,五味子可以說是一種具有收斂性的止咳藥,同時兼具治療頭昏作用的溫和藥物。

2. 細辛之醫治效用

東洞翁云:「細辛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者。又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脅痛者,心下堅大者,皆為宿飲停水在胸脅心下所致也。用細辛則水飲去,其證可已,可以見其主治矣。」然此說非惟遼闊難循,其結果且難與半夏茯苓等之治效區別,故仲景以乾薑、細辛為熱藥也。《本草綱目》述細辛辛溫無毒,故當作主治陰證之宿飲停水,始近定說。

因本藥為吐根(譯者按吐根為催吐藥、祛痰藥)之同屬,用少量呈鎮咳作用,若大量則變為吐劑,不可忘之。」

《本草綱目》曰

細辛(根)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本經》)

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香臭不聞,下乳結。(《別錄》)

治嗽,去皮風濕癢、風眼淚下,除齒痛、血閉、婦人血瀝腰痛。(甄權)

【發明】

宗奭曰:「治頭風痛,不可缺之。」

元素曰:「細辛,…治少陰之頭痛如神。…散水氣,去內寒。」

成無己曰:「水停心下而不行。…以細辛之辛,行水潤燥。」

承曰:「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

白話文:

細辛主要的治療功效是針對體內積存的停滯水液,所以可以治療水濕停留在心下(胃部附近)引起的咳嗽、胸悶、氣逆上衝、或脅肋疼痛等症狀。這些咳嗽、氣逆、胸悶、脅痛、心下脹滿的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積存停滯的水液在胸脅和心下所導致的。使用細辛可以去除體內積存的水液,這些症狀自然會好轉,由此可見細辛的主要治療功效。

不過,這種說法範圍太廣泛,不容易掌握,而且治療效果很難與半夏、茯苓等藥物區分開來,所以張仲景將乾薑和細辛歸類為溫熱藥。《本草綱目》記載細辛味辛性溫,沒有毒性,因此應將細辛視為主要治療陰性體質的積滯水液,這個觀點比較接近確切的說法。

由於細辛與吐根(一種催吐藥、祛痰藥)屬於同類藥物,所以少量使用可以鎮咳,但如果大量使用則會變成催吐劑,這一點必須注意。

《本草綱目》中記載:

細辛(根)

【性味】味辛,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治療咳嗽、氣逆上衝、頭痛、腦部跳動、全身關節攣縮、風濕痹痛、肌肉壞死。(《本經》)

可以溫暖中焦、使氣下降、化解痰液、疏通水道、打開胸中鬱結、消除咽喉腫痛、鼻塞、聞不到氣味、通暢乳汁。(《別錄》)

治療咳嗽、去除皮膚風濕搔癢、風眼流淚、消除牙痛、閉經、婦女血崩腰痛。(甄權)

【前人闡述】

宗奭說:「治療頭風頭痛,不能缺少細辛。」

元素說:「細辛…治療少陰經的頭痛效果非常好…能散發水氣,去除體內寒氣。」

成無己說:「水液停留在心下無法運行…利用細辛的辛味,可以使水液運行,滋潤乾燥。」

承曰:「細辛…如果單獨使用研磨成粉末,用量不能超過一錢,如果使用過多,會導致氣悶、堵塞,嚴重會導致死亡。」

3. 澤瀉湯之注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冒者,如蔽如帽之意。本條之冒,亦自覺如以物蔽頭部之義。若更有眩暈,即為冒眩,臨床上最易遭遇者也。而其劇者,如尾臺氏所云:「支飲、冒眩證,其劇者昏昏搖搖,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霧裡,如升空中,居屋床蓐,旋轉如走,雖瞑目斂神,仍復如是。非此方則不能治之。」

然本條之病證,如仲景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因胃內有停水,致成此冒眩也。又成此胃內停水者,如東洞翁之本方定義云:「治苦冒眩,小便不利者。」因腎臟機能障礙耳,故於本方證必有尿利減少,或頻數之候也。

由余之經驗,因臨床上需要本方者雖少,然解釋淵源於此方之五苓散、當歸芍藥散等之方意必不可缺,故不可輕視之。

澤瀉湯方

澤瀉24克,白朮9.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成績錄》曰:「一婦人鬱冒眩甚,起臥不安,無他證,不治約三年許。先生與澤瀉湯,旬餘痊愈。」

白話文:

心下有支飲(指胸膈下有水飲停積),這個人會感到頭暈目眩,就用澤瀉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冒」這個字,有如被東西遮蔽、像戴了帽子一樣的意思。這裡的「冒」,也是指自覺頭部好像被東西蓋住的感覺。如果還伴隨著暈眩,那就是「冒眩」,在臨床上很常見。而嚴重的「冒眩」,就像尾臺氏說的:「支飲、冒眩這種病,嚴重的時候會昏昏沉沉、搖搖晃晃,像住在暗室裡,像坐在船中,像走在霧裡,像升到空中,躺在床上也會覺得天旋地轉,即使閉上眼睛、集中精神,還是會這樣。如果不是用這個方子,就沒辦法治好。」

這個條文講的病症,就像仲景說的:「心下有支飲,這個人會感到頭暈目眩。」是因為胃裡面有水液停留,才會造成頭暈目眩。而造成胃裡面水液停留的原因,就像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治療頭暈目眩、小便不順暢的人。」是因為腎臟功能障礙的緣故,所以使用這個方子的病人一定會有小便減少,或是小便次數頻繁的狀況。

根據我的經驗,雖然臨床上需要使用這個方子的人不多,但解釋其源頭的五苓散、當歸芍藥散等方子的藥理意義卻非常重要,因此不可輕忽這個方子。

澤瀉湯的處方

澤瀉24克,白朮9.5克。

將藥材切細,加水約360毫升,煎煮至剩約180毫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一天服用完畢。

《成績錄》記載:「一位婦人,頭暈目眩非常嚴重,坐立難安,沒有其他症狀,沒有治療大約三年。先生給她服用澤瀉湯,十幾天後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