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57)
別論 (57)
1. 澤瀉之醫治效用
本藥亦為一種利尿藥,以尿利之減少或頻數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方可用之,與茯苓、白朮無異。然茯苓適於此等症狀之外,兼治心悸亢進、眩暈、肌肉之間代性痙攣等,而通用於表裡陰陽虛實之各證。本藥不能治心悸亢進及肌肉之間代性痙攣,有醫冒眩之作用,多用於裡虛證。
白朮之用於虛證與本藥無異,但其性溫,故適於陽虛證,不適於陰虛證。本藥性冷,故不適於陽虛證,而適於陰虛證,有去溫熱及治渴之效能。此三藥之分別也,至於其他,概為大同小異耳。
《本草綱目》曰
澤瀉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則聰明耳目。(《本經》)
補虛損、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三焦膀胱之停水。(《別錄》)
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通宣水道。(甄權)
主頭眩、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補女人之血海,令人有子。(大明)
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止渴。(元素)
去脬中之留垢、心下水痞。(李杲)
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時珍)
白話文:
澤瀉這味藥也是一種利尿劑,主要針對小便減少或頻繁,以及胃內積水的情況使用,和茯苓、白朮的功效類似。不過,茯苓除了能治療這些症狀外,還能治療心悸、頭暈、肌肉間歇性痙攣等,適用於各種表裡、陰陽、虛實的證型。澤瀉則不能治療心悸和肌肉間歇性痙攣,反而有讓人頭暈的副作用,多用於體內虛弱的證型。
白朮用於虛證和澤瀉類似,但白朮藥性溫和,適合陽虛的證型,不適合陰虛的證型。澤瀉藥性寒涼,不適合陽虛的證型,而適合陰虛的證型,有去除體內溫熱和止渴的功效。這就是這三種藥物的區別,至於其他的方面,大致相同。
《本草綱目》記載:
澤瀉根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能治療風寒濕痹,以及產婦乳汁難下。能滋養五臟,增強體力,使人肥壯健康,消除體內水濕,長期服用能使人耳聰目明。(《本經》)
能補虛損,治療五臟痞滿,振奮陰氣,止住遺精,消除口渴、小便淋漓不盡,排除三焦膀胱的積水。(《別錄》)
能治療腎虛導致的遺精,治療五淋病,通利水道。(甄權)
能治療頭暈、耳鳴、筋骨攣縮,疏通小腸,止尿血,治療難產,補益婦女的血海,使人容易懷孕。(大明)
能入腎經,去除舊的停滯水液,滋養新的水液,利小便,消除腫脹,…止渴。(元素)
能去除膀胱中的污垢,消除心下部位的水痞。(李杲)
能滲透體內的濕熱,運行痰飲,止嘔吐、腹瀉、疝痛、腳氣。(時珍)
2. 茯苓澤瀉湯之注釋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胃反者,如《金匱》云:「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即胃弛緩擴張證等之總稱。吐字以下,得由下說詳解之。
藤田謙造曰:「茯苓澤瀉湯亦為治嘔吐,於方中既云渴,又重言欲飲水,是明其渴為主證(求真按:『重言明其渴為主證之意也』)。又已成胃反,則當知有腹痛證,故不唯胃反,本此意而有嘔吐者,即無嘔吐,若有停飲,心下痛,發渴者,亦可用之。是泛論運用於諸病,其效亦多,此古方之妙也。」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14.5克,澤瀉7克,甘草、桂枝各3.5克,朮5.5克,生薑7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或數回,溫或冷服。
《類聚方》本方條曰:「治心下悸,小便不利,上衝及嘔吐,渴欲飲水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正證也。渴(有水而渴為水滿也)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或腹脹滿者(水滿也)。」
《續建殊錄》曰:「一禪師平日飲食停滯,胸腹有動悸,雷鳴嘔吐,而腹中痛,志氣鬱鬱不樂。一醫與附子粳米湯及半夏瀉心湯,不愈。一日嘔吐甚,絕穀累日,而病益加,服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益增疲勞,煩悶欲死。予投茯苓澤瀉湯而嘔吐止,翌日啜糜粥,不過十日,而諸證痊愈。」
《成績錄》曰:「一人患胃反,其初頗吐水,間雜以食,吐已乃渴,諸醫多方治療,不得一效。一醫教其斷食,諸證果已,七日始飲,復吐如初,至今已五年,迄無寧日,請先生治之。先生乃診其腹,自胸下至於臍旁均頗硬滿。先生乃與茯苓澤瀉湯,數日痊愈。」
求真按:「此病為胃擴張之重證,今治以健胃止渴利尿劑之本方,使不出數日而痊愈。」
又一人患胃反,飲食停滯,肚腹膨脹,心胸不安,每隔三日或五日,必大吐宿水,吐已乃渴,如是者凡三年。雖慎食斷飲,針灸百治,皆莫能奏效。先生與茯苓澤瀉湯,使兼服南呂丸,月餘痊愈。
藤田謙造曰:「一寡婦年三十許,自初冬患腹滿,漸膨大,經水不通,諸醫多方治其腹滿,均無效。至季冬,加以腹痛,乍休乍作,困苦殆極。至是乞治於同藩師崎省庵,其證腹部緊滿,脈數,舌上有白苔,而腹中如癥瘕者,出沒甚頻,或乍橫梗如臂,或乍磊砢如塊,上下往來,時出時沒,出則痛作,沒則痛止,似大七氣湯證。
又常腹中雷鳴,痛作則歇,痛止又必雷鳴,其聲如傾水,口舌乾燥頗甚,二便秘極,又似於己椒藶黃丸證,但出沒痛苦,心下最甚,頻渴引飲,不論溫冷,飲已則必慍慍欲吐。前醫用氣劑則渴益甚,用芒硝、大黃則痛增劇,服驅蛔藥,無效亦無害。省庵診之,謂宜先治心下之飲,因與茯苓澤瀉湯。
白話文:
茯苓澤瀉湯的註釋
胃反,指的是像《金匱要略》所說的:「脾胃功能受損,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或者吃下去的食物積在胃裡無法消化,這種情況稱為胃反。」,也就是說,胃反可以泛指像是胃擴張等導致胃功能失常的各種疾病。接下來要解釋「吐而渴欲飲水」這句話的含義。
藤田謙造認為,茯苓澤瀉湯也是治療嘔吐的方劑,但方中既然說到「渴」,又強調「欲飲水」,表示口渴是主要的症狀。既然已經有胃反的狀況,就應該考慮到可能有腹痛的症狀。因此,不僅僅是胃反,只要有嘔吐,或者即使沒有嘔吐,但有停飲、心下痛、口渴等症狀,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這說明此方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而且效果顯著,這正是古代經典方劑的奧妙之處。
茯苓澤瀉湯的組成
茯苓14.5克、澤瀉7克、甘草和桂枝各3.5克、白朮5.5克、生薑7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後,用水約180毫升煎煮至約60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到多次溫服或冷服。
《類聚方》中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氣往上衝、嘔吐以及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方機》中提到,此方主治嘔吐且口渴想喝水的症狀,這也是此方的主要證狀。口渴(有水卻感到口渴,是因為體內水液停滯)同時伴隨小便不利、心下悸動,或者腹脹滿(也是因為體內水液停滯)等情況,也適用此方。
《續建殊錄》記載,一位禪師平常飲食不正常,導致胸腹有跳動感、腹中雷鳴、嘔吐,並且腹痛,情緒低落。有醫師給他服用附子粳米湯和半夏瀉心湯,但沒有效果。後來嘔吐更加嚴重,甚至連續幾天無法進食,病情更加嚴重。服用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後,反而更加疲勞,煩躁難耐。後來服用茯苓澤瀉湯後,嘔吐才停止,隔天就能喝粥,大約十天左右,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成績錄》記載,一位患者患有胃反,剛開始只是吐出一些水,偶爾會混雜著食物。吐完後就感到口渴,很多醫生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一位醫師建議他斷食,結果症狀果然消失。七天後開始喝水,又開始像之前一樣嘔吐,這樣的情況持續五年,沒有一天安寧。後來請來一位先生治療,先生診斷後發現他的腹部,從胸口到肚臍旁都明顯硬脹。先生給他服用茯苓澤瀉湯,幾天後就痊癒了。
求真按: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胃擴張疾病,用健胃、止渴、利尿的茯苓澤瀉湯治療,沒幾天就痊癒了。
還有一個人患有胃反,飲食停滯,肚子脹大,胸悶不舒服,每隔三五天就一定會大量吐出宿水,吐完後就會口渴,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即使他很注意飲食,也斷絕飲水,試過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先生讓他服用茯苓澤瀉湯,同時配合服用南呂丸,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藤田謙造說,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寡婦,從初冬開始肚子脹滿,而且越來越大,月經也停止了。許多醫生都嘗試治療她的腹脹,但都沒有效果。到了冬天,又開始腹痛,時好時壞,非常痛苦。後來她請求同藩的師崎省庵醫師治療,診斷發現她的腹部緊繃,脈搏快,舌苔發白,而且腹中好像有腫塊,腫塊會頻繁地移動,有時像手臂一樣橫在腹中,有時又像石頭一樣成塊狀,在腹中上下移動,腫塊出現時就會腹痛,消失時疼痛就會停止,看起來像是大七氣湯的證狀。
她還常常腹中雷鳴,腹痛發作後就會停止,痛停後又一定會雷鳴,聲音像倒水一樣。她口乾舌燥,而且很嚴重,大小便都非常不順暢,也像是己椒藶黃丸的症狀。但是她腹中的腫塊會移動,而且心下最不舒服,常常感到口渴,不論喝溫水或冷水都會想吐。之前的醫生使用補氣藥,反而讓她更加口渴,使用芒硝、大黃等瀉藥,腹痛反而更嚴重,服用驅蟲藥,沒有效果也沒有壞處。省庵醫師診斷後,認為應該先治療她心下停飲的問題,所以給她服用茯苓澤瀉湯。
四五天後,疼痛減輕,口渴也緩和了,腹脹也稍微減輕。又持續服用了十五六天,小便變得順暢,病情減輕了十分之七八,只有小腹仍然脹滿。有一天晚上突然大量腹瀉,第二天早上又腹瀉,兩次約瀉出四五升水,脹滿的感覺頓時消失。不久後,月經也恢復了正常,身體變得和以前一樣健康,這也是一個奇特的案例。
求真按:此方不是瀉藥,服用後反而大量腹瀉,這就是藥物的瞑眩反應,表示藥物正在起作用。
還有一位八十歲的患者,身體非常強壯,只有耳朵聽不見,其他方面和年輕人沒有兩樣。他很喜歡喝酒,雖然不喝太多,但每天一定要喝兩三次。某年夏天,他出現腹脹,四肢消瘦像水腫一樣,不能進食,大便不通,小便不利、顏色赤濁,脈搏滑數,舌苔黃燥,口渴想喝水,心下疼痛,而且聞到酒味就覺得噁心。我先用瀉下藥來排除他體內的實邪,讓他服用小承氣湯,大便剛開始比較硬,後來就變成稀溏,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跑了廁所卻拉不出來,腹脹反而更加嚴重,也吃不下東西。我知道這是用錯了藥,就改用茯苓澤瀉湯,四五天後,各種症狀就慢慢減輕了。
大約三十天後,腹脹的感覺消失了,只是感覺身體疲勞,還沒恢復食慾,後來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才痊癒。
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婦女,患有嘔吐,每三四天或五六天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都會感到心下疼痛,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二三個月。後來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每天發作兩三次,嚴重時會發冷發抖,昏迷不醒,吐完之後又會發熱。許多醫生都治療她的嘔吐,有的給她吃驅蟲藥,都沒有效果。我診斷後發現她口渴想喝水,所以給她服用茯苓澤瀉湯,讓她少量多次服用,當晚病情就稍微緩和了。二十多天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只有腰部還有水腫,後來給她服用牡蠣澤瀉散的配方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