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知母(七十五兩),甘草(爁,三十七兩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
白話文:
白虎湯
治療傷寒大汗後,外感症狀已消失,但心裡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或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邪氣未解,裡邊熱邪鬱積,裡外皆熱,經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煩燥,想喝很多水的情況,適合服用此方。也治療夏季中暑,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藥方:知母七十五克,炙甘草三十七點五克,滑石(洗淨)六百七十五克。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用約一百五十毫升的水,加入三十多粒粳米,煎煮至約一百毫升,過濾藥渣,溫服。兒童應根據其體力酌減藥量。也可加少量人參同煎,飯後服用。此藥方在立夏後、立秋前服用。春天和立秋後,以及血虛的人都不宜服用。
2.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香薷(去土),紫蘇(莖葉,去粗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茯神(去木),檀香(銼),藿香葉,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白話文:
香薷丸
此方治療大人小孩中暑、暑熱伏藏於體內引起的症狀,例如煩躁口渴、胸悶頭昏、頭暈目眩、胸膈脹滿、嘔吐噁心、口苦舌乾、四肢無力疲倦、食慾不振等。如果同時出現霍亂、嘔吐腹瀉、抽搐等症狀,也可服用此方。
藥材包含:香薷(去除泥土)、紫蘇(莖葉,去除粗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茯神(去除木心)、檀香(切碎)、藿香葉、炙甘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丸劑,每兩藥粉做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細嚼後用溫水送服,或用新鮮的井水送服亦可。小孩服用半丸,不限服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