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7)

1. 瘧寒熱

其發處暑後冬至前者,此乃傷之重者,遠而深也。痎瘧者,老瘧也,故謂之久瘧。

桂枝羌活湯,治瘧病處暑前後,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迎發日服。吐者加半夏曲。

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宜,麻黃羌活湯,。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湯

白芷,知母(各一兩),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同前服法。

治瘧無他症,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水半盞,同煎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下之。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時發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熱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云: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治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二錢),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半兩)

上為粗末,五七錢,用水煎。

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桂枝黃芩湯,以和之。

甘草(四錢半),石膏(五錢),知母(五錢),桂枝(二錢),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四錢半),人參(四錢半),半夏(四錢)

上為粗末,同煎服,服後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氣等湯下之。

治處暑後冬至前後瘧,其法並於久瘧法求之。

〔《局方》〕,雙解飲子,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用水和麵裹煨,一個生用),厚朴(二寸,一半用生薑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一半生用),生薑(二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上各㕮咀。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去渣,空心溫服。(東垣云:秋暮暑氣衰,病熱瘧,知其寒也。局方用雙解飲子是已,知此方治寒瘧也。)

〔《保》〕治發瘧如前症,是夜發者,,麻黃黃芩湯,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三錢),桃仁(三十枚,去皮),黃芩(五錢),桂(二錢半)

上為細末,依前服法。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白話文:

瘧寒熱

暑後冬至前發病的瘧疾,病情較重,邪氣深入臟腑。痎瘧是久瘧,也就是瘧疾纏綿日久。

桂枝羌活湯,治療處暑前後發病的瘧疾,伴隨頭痛、項部強硬、脈浮、惡風、出汗等症狀。

藥方:桂枝、羌活、防風、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藥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煎藥的水量約為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發病當天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則加入半夏曲。

瘧疾伴隨頭痛、項部強硬、脈浮、惡風、不出汗等症狀,宜用麻黃羌活湯。

藥方:麻黃、羌活、防風、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用法同桂枝羌活湯,如服用後嘔吐,則加入等量的半夏曲。

治療瘧疾伴隨發熱、眼痛、熱多寒少、脈長、睡眠不安等症狀,先用大柴胡湯瀉下,以微利為度。如果瀉下後體表輕微的邪氣未盡,則用白芷湯以徹底清除邪氣。

白芷湯:

藥方:白芷、知母(各一兩)、石膏(四兩)

用法:用法同前。

治療瘧疾無其他症狀,隔日發作,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用桂枝石膏湯。

藥方: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用法:藥物研成粗末,分成三劑服用,每次用半盞水煎服。隔日發病,說明邪氣深入臟腑,如果體表邪氣已除,但內在邪氣未盡,需再次瀉下。從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到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發病的,用大柴胡湯瀉下;從午時到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發病的,說明邪氣在內,用大承氣湯瀉下;從酉時到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或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發病的,說明邪氣在血,用桃仁承氣湯瀉下。以上瀉下藥物,都以微利為度,然後用小柴胡湯徹底清除殘餘邪氣。

治療瘧疾寒熱發作劇烈,不論先寒先熱,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病變,稱為寒熱交爭,寒熱發作必然伴隨身體的震顫。經書上說:熱盛則動,發熱必伴隨汗出。經書又說:汗出不止,說明是熱邪。陽盛陰虛的症狀,治療應當內實外虛,不治療,恐久而傳入陰經,宜用桂枝芍藥湯。

藥方:桂枝(二錢)、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半兩)

用法:藥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水煎服。

如果服用以上藥物後,寒熱症狀加重,說明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病變,宜用桂枝黃芩湯調和。

藥方:甘草(四錢半)、石膏(五錢)、知母(五錢)、桂枝(二錢)、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四錢半)、人參(四錢半)、半夏(四錢)

用法:藥物研成粗末,水煎服。服用後,如果體表邪氣已除,但內在邪氣未盡,再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瀉下。

治療處暑後到冬至前後發生的瘧疾,治療方法可參考久瘧的治療方法。

《局方》中的雙解飲子,治療瘧疾,驅除瘴氣,效果神奇。

藥方:肉豆蔻、草豆蔻(各兩個,一個用水和麵裹煨,一個生用)、厚朴(二寸,一半用生薑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一半生用)、生薑(二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用法:將藥物研碎。每次服用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去渣,空腹溫服。(東垣說:秋末暑氣衰退,患熱瘧,是因為寒邪作祟。《局方》用雙解飲子,就是這個道理,說明此方治療寒瘧。)

《保》中記載:治療瘧疾發作如前述症狀,晚上發病的,用麻黃黃芩湯。

藥方:麻黃(一兩,去節)、炙甘草(三錢)、桃仁(三十枚,去皮)、黃芩(五錢)、桂枝(二錢半)

用法:藥物研成細末,用法同前。桃仁味苦甘辛,肝臟是血的倉庫,血液受邪氣侵犯,則肝氣燥盛,經書上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桃仁散血,緩解肝氣,說明邪氣深入臟腑,到達血液,所以晚上發病,是陰經有邪氣,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