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6)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6)
1. 瘧寒熱
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者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名曰癉瘧。帝曰:瘧未發,其應何如?歧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衛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其並於陰則寒,並於陽則熱。離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已。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以上俱瘧論篇)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也。瘧亦同法。(至真要大論)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帝曰:夫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則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瘧論篇)
〔《保》〕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傷之淺也,近而暴。傷之重也,遠而深。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病,隨其受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症各殊,同傷寒治之也。
故《內經》曰: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之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皆謂暴瘧也。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者,則不分三經,皆謂之溫瘧,宜以太陰經論之。
白話文:
瘧寒熱
風是陽氣。先受寒邪侵害,然後再受風邪侵害,所以先寒後熱,這種病會定期發作,稱為寒瘧。皇帝問道:先熱後寒的又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這是先受風邪侵害,然後再受寒邪侵害,所以先熱後寒,這種病也會定期發作,稱為溫瘧。皇帝問道:患溫瘧和寒瘧,邪氣都藏在哪裡呢?岐伯回答:溫瘧是在冬天受風邪侵害而得的,寒邪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自行排出,遇到大暑,腦髓受灼,肌肉消瘦,肌膚腠理疏鬆,或稍用力,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邪氣藏在腎臟,其氣先從內向外發散。這樣的情況下,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衰弱時氣又回流入內,內流則陽虛,陽虛則寒。
所以先熱後寒,稱為溫瘧。只有發熱不寒的,是陰氣先絕,陽氣獨盛,則少氣煩悶,手足發熱且想嘔吐,稱為癉瘧。皇帝問道:癉瘧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癉瘧是肺部本來就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充實卻不能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泄,風寒滯留在皮膚內部的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弱則成病。
其邪氣達不到陰經,所以只有發熱不寒,邪氣藏在心臟,而外在皮膚肌肉之間,讓人消瘦肌肉,所以稱為癉瘧。皇帝問道:瘧疾未發作前,會有什麼徵兆?岐伯回答:瘧氣一定會時盛時衰,在氣機旺盛的地方,病在陽經則發熱脈象跳動,在陰經則發冷脈象平和,極端情況下陰陽都會衰弱。衛氣離開,病就痊癒,衛氣聚集,病就復發。
衛氣和邪氣相合則發病,衛氣和邪氣相離則病癒。和陰經相合則發冷,和陽經相合則發熱。離開陰經則寒邪已去,離開陽經則熱邪已去。到第二天邪氣又聚集相合,就再次發病。
皇帝問道:有的間隔兩天發作,有的間隔幾天發作,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間日發作的,是因為邪氣和衛氣客居在六腑,有時相離不能相合,所以休息幾天後才發作。瘧疾是陰陽交替盛衰的結果,有時重有時輕,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
皇帝問道:火熱反覆發作,惡寒發熱,症狀像瘧疾一樣,有的每天發作,有的間隔幾天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邪氣盛衰,相遇的時間多少不同。陰氣多而陽氣少,則發病間隔時間長。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病間隔時間短。這是邪氣盛衰,陰陽消長造成的。瘧疾也是同樣的道理。
皇帝問道:書上說夏天傷暑,秋天必然得瘧疾,但現在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是應四時之氣的結果。有些病情與此不同的,是違背了四時之氣的。秋天發病的寒邪較重,冬天發病的寒邪較輕,春天發病的怕風,夏天發病的多汗。皇帝問道:風和瘧疾,症狀相似,但風是常在的,瘧疾卻有時發有時休,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風邪停留在局部,所以常在。瘧邪沿著經絡深入內部,所以衛氣應對時才發作。
夏天傷暑,秋天必得瘧疾。因為傷得淺,所以發病快而急。傷得重,則發病慢而深。痎瘧是久瘧。所以知道夏天傷暑,濕熱閉結,不能外泄,邪氣內行,到秋天就發作瘧疾。開始不知道哪條經脈受邪,根據受邪的經脈而治療。有的侵犯三陽經,有的侵犯三陰經。總的來說,經脈受邪,症狀各異,同傷寒一樣治療。
所以《內經》說:五臟都有瘧疾,治療方法各異。在太陽經的,叫做風瘧,治療要多發汗。在陽明經的,叫做熱瘧,治療要多瀉下。在少陽經的,叫做風熱瘧,治療要多調和。這三陽經受邪,都叫做暴瘧。發病在夏至後處暑前的,這是傷得淺的,發病快而急。在陰經的,則不分三經,都叫做溫瘧,應該按照太陰經的理論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