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8)

1. 胎前渴

〔云〕,葛根散,治婦人妊娠,胸膈煩躁,唇口乾裂,四肢壯熱,食少。

葛根,黃芩,人參,蕤仁,黃耆,甘草,麥門冬

上各等分。每服四錢,加竹茹彈子大,水煎服。

人參黃耆散,治妊娠身熱煩躁,口乾少食,四肢壯熱。

人參,黃耆,葛根,秦艽,麥門冬(各一兩),知母(七錢半),甘草(五錢),赤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淡竹葉十四片,同水煎。

治妊娠壅熱,心神煩躁,口乾渴逆。

升麻,黃芩,人參,麥門冬,山梔,柴胡,茯神,栝蔞根,犀角(鎊。各一兩),知母,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知母散,治妊娠煩悶,口乾,胞胎臟熱。

知母,麥門冬,甘草(各半兩),黃耆,黃芩,赤茯苓(各七錢半),

上㕮咀,加竹茹同煎。

白話文:

【胎前口渴】

【葛根散】,適用於孕婦在懷孕期內,出現胸部與膈肌間不適,感到煩躁,嘴脣及口腔乾燥甚至裂開,四肢有高熱感,食慾減退。

藥方成分:葛根、黃芩、人參、蕤仁、黃耆、甘草、麥門冬。以上成分均等份量。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再加入大小如彈珠的竹茹,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黃耆散】,適用於孕婦身體發熱,情緒煩躁,口乾舌燥,食慾不佳,四肢有高熱感。

藥方成分:人參、黃耆、葛根、秦艽、麥門冬(各一兩)、知母(七錢半)、甘草(五錢)、赤茯苓(一兩)。以上成分均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三片薑和十四片淡竹葉,用水煎煮後服用。

針對孕婦體內熱氣過盛,心神不寧,口乾舌燥,甚至有反胃現象。

藥方成分:升麻、黃芩、人參、麥門冬、山梔、柴胡、茯神、栝蔞根、犀角(鎊。各一兩)、知母、甘草(各五錢)。以上成分均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知母散】,適用於孕婦情緒煩悶,口乾舌燥,子宮及子宮周圍臟器有熱感。

藥方成分:知母、麥門冬、甘草(各半兩)、黃耆、黃芩、赤茯苓(各七錢半)。以上成分均需切碎,再加入竹茹一同煎煮。

2. 產後渴

〔云〕,竹葉湯,治產後虛弱口渴。

竹葉(三升),甘草,人參,茯苓(各一兩),生薑,半夏(各三兩),麥門冬(五兩),大棗(十五個)

上㕮咀,以水九升,先用生薑、竹葉、大棗煎取七升,去渣,入藥煎取二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玄胡索散,治產後失血,渴不止。

鬱金,乾葛,桂心,青皮,枳殼,玄胡索

上等分,以好醋浸一宿,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陳皮湯調下,日三夜一。

〔《本》〕治產後出血太多,虛煩發渴,用真正蒲黃末二錢,白湯調下。如渴燥甚,井花水下。

〔《大》〕治產後中風煩渴。用紅花子五合,微炒研碎,以水煎濃,徐徐呷之。

〔陳士良〕療血渴及產後渴疾。用蓮子心生取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效。

〔《保》〕,桃花散,治產後不煩而渴。

新石灰(一兩),黃丹(五錢),

上為細末。渴時用井水調下一錢。

白話文:

【產後口渴】

有個名為「竹葉湯」的方子,適用於產後身體虛弱且口渴的情況。所需材料包括:竹葉三升、甘草、人參、茯苓各一兩、生薑、半夏各三兩、麥門冬五兩以及大棗十五個。

以上藥材切碎後,先用水九升,把生薑、竹葉和大棗煎煮至剩七升,然後去掉殘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剩二升。每次服用五合,日間服用三次,夜晚一次。

另一方子稱為「玄胡索散」,可用來治療產後大量失血導致的口渴不止。所需藥材有:鬱金、乾葛、桂心、青皮、枳殼、玄胡索。

將上述藥材均勻分量,以好的醋浸泡一夜,然後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皮湯調服,日間服用三次,夜晚一次。

還有一種方法是,產後出血過多導致虛弱和口渴,可以使用真正的蒲黃粉二錢,用開水調服。如果口渴情況嚴重,可以用井水調服。

另一個方子是用於產後中風且口渴的情況,需用紅花子五合,稍微炒過後研磨成碎,用水煎煮濃稠,慢慢飲用。

陳士良的療法適用於血渴及產後口渴疾病,需要蓮子心磨成細末,用米湯調服二錢,有很好的效果。

最後一個方子是「桃花散」,用於產後不煩躁但口渴的情況。所需材料為新石灰一兩和黃丹五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口渴時用井水調服一錢即可。

3. 口燥咽乾

〔垣〕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本》〕,黃耆湯,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熟地,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各三兩),甘草,人參,天門冬(各五錢),白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薑、棗、烏梅同煎,去渣,食後服。

五味子湯桑枝煎,治口乾。(方見癰疽。)燥熱咽乾,忌南星、半夏。

運氣口燥舌乾,皆為熱燥二氣,然分言之有四:

一曰熱。經云:歲火太過,民病嗌燥。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胸中煩熱嗌乾,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燥。經云:金鬱之發,嗌乾面塵。又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乾面塵,治以溫劑是也。

三曰上熱下燥。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嗌乾,四之氣,民病寒熱嗌乾是也。

四曰上燥下熱。經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嗌乾引飲,皆治以寒溫,多少其制是也。

〔《素》〕督脈主病嗌乾。(骨空論)

白話文:

[口乾喉乾]

【內容翻譯】

['垣'] 飲食無度,勞累過度傷害了身體,導致脾胃虛弱,這是血液系統出問題的表現。主要症狀是口腔內唾液分泌不暢,所以會感到口乾喉乾。患者自己覺得是口渴,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反而加重了口渴和乾燥,這進一步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古籍說:“虛則補其母”,應該從心臟與小腸這兩個臟器進行補充,因爲它們是脾胃的根基。用藥應以甘溫藥爲主,苦寒藥爲輔,酸性藥作爲輔助,再以辛辣藥作爲補充。

心臟運行緩慢,需要食用酸性食物來收斂。如果心火旺盛,肺部會受到影響,肺部虛弱時,可以通過酸性食物來補充,接下來可以使用甘溫藥及甘寒藥,通過調節脾胃來抑制心火過盛,這纔是治本的方法。

['《本》'] 黃芪湯,治療心煩意亂,無法產生唾液,食慾不振。

黃芪,熟地,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各三兩),甘草,人參,天門冬(各五錢),白茯苓(一兩)。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與姜、棗、烏梅一同煎煮,去掉殘渣,在飯後服用。

五味子湯桑枝煎,治療口乾。(方劑見癰疽部分)燥熱引起的咽喉乾燥,避免使用南星、半夏。

運氣導致的口乾舌燥,都是由熱和燥兩種氣所致。然而,如果分別來說,可以分爲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熱。古籍記載:“歲火太過,民病嗌燥。”又說:“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胸中煩熱嗌乾,治以寒劑是也。”

第二種是燥。古籍記載:“金鬱之發,嗌乾面塵。”又說:“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乾面塵,治以溫劑是也。”

第三種是上熱下燥。古籍記載:“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嗌乾,四之氣,民病寒熱嗌乾是也。”

第四種是上燥下熱。古籍記載:“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嗌乾引飲,皆治以寒溫,多少其制是也。”

['《素》'] 督脈主病嗌乾。(骨空論)

以上翻譯內容以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了釋義,但需注意的是,中醫理論與實踐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