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5)

1.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命予診候,兩寸脈洪大,尺脈弦細無力,此上熱下寒明矣。欲藥之,為高年氣弱不任,記先師所論,凡上熱譬猶鳥巢高顛,射而取之,即以三稜針,於顛前髮際疾刺二十餘,出紫黑血約二合許,即時頭目清利,諸苦皆去,自後不復作。(刺上熱下寒與經旨不同也。經旨於寒處責其虛,治之能引上熱下降,垣於熱處得血,候熱自里退而下降也。

〔《密語》〕上寒下熱,上熱下寒懸鐘。(二寸半。上寒下熱先補後瀉,上熱下寒先瀉後補。或分開上寒補懸鐘五分,下熱瀉曲池一寸五分。)

白話文:

醫生診斷後,發現病人寸脈洪大有力,尺脈卻細弱無力,這明顯是上焦熱盛,下焦寒冷的症狀。想用藥治療,但病人年事已高,體虛氣弱承受不起藥力。於是想起老師的論述:上焦的熱就像鳥巢築在高處,要把它取下來,就用三棱針在髮際前快速刺入二十多次,放出紫黑色血液約二合(古代容量單位),病人立刻頭目清爽,各種不適都消失了,之後也沒有再復發。(這種針刺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與經絡理論不同。經絡理論認為,應該在寒處治療虛證,這樣就能引導上焦的熱下降,在熱處放血,讓體內熱氣自然從裡往外退散下降。)

(密語部分)上焦寒冷下焦溫熱,或上焦溫熱下焦寒冷的情況,就像懸掛的鐘擺一樣搖擺不定。(寸脈二寸半。上寒下熱的治療方法是先補後瀉;上熱下寒的治療方法是先瀉後補。或者分開治療,上焦寒冷則在懸鐘穴補五分,下焦溫熱則在曲池穴瀉一寸五分。)

2. 瘧寒熱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已閉,發為風瘧。(見生氣通天論)秋善病風瘧。(全文見五臟。)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素》〕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對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飲冷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也?歧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作日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五」一作「一」。

)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六」一作「二」,)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一作「伏中」。)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靈樞》經云:瘧者內簿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詳「蓄積」二字,則作一日之義明矣。始明邪氣未盛,未與衛氣相當,故未作,必候蓄積與衛氣相當,故作焉。)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始發也,不當風汗,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舍,則其府也。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

白話文:

瘧疾的寒熱

身體的汗液沒有完全排乾淨,導致身體虛弱、氣不足,身體的穴道和關節都閉塞不通,就會引發風瘧。(出自《生氣通天論》)秋天容易發生風瘧。(詳見《五臟》篇)夏天因為暑熱而導致汗液無法排出的人,到了秋天就容易得風瘧。

〔《素問》〕黃帝問道:各種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但它們發作的時間卻不固定,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瘧疾剛開始發作時,邪氣會先從皮膚的細微毛孔侵入,接著就會打呵欠,然後開始發冷發抖,牙齒也跟著打顫,腰和背也會感到疼痛;等到寒冷結束後,身體內外都會發熱,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口渴想喝冷水。黃帝問: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希望你能說明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身體內的陰陽之氣上下互相爭鬥,虛實的狀態不斷交替,陰陽之氣相互轉移所導致的。當陽氣與陰氣相互結合,就會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

陽明經氣虛弱,就會感到寒冷顫抖、牙齒打顫。太陽經氣虛弱,就會導致腰背和頭部疼痛。三陽經的氣都虛弱,陰氣就會相對旺盛,陰氣過盛就會感到骨頭寒冷疼痛。寒冷從身體內部產生,所以身體內外都會感到寒冷。當陽氣旺盛時,身體外部就會發熱;陰氣虛弱時,身體內部就會發熱;當內外都發熱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和口渴的現象,因此想喝冷水。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傷害,導致熱氣積聚在皮膚內、腸胃外,也就是身體的精氣所停留的地方。這會使人出汗不順暢,皮膚的紋理變得疏鬆,因為受到秋天的氣候影響,出汗後又遇到風寒,或者因為洗澡,導致水濕之氣停留在皮膚內,與衛氣共同存在。衛氣白天在身體的陽氣部位運行,夜晚則在陰氣部位運行,當衛氣遇到陽氣時就會向外發散,遇到陰氣時就會向內收斂,衛氣與邪氣在體內互相衝撞,因此每天都會發作。

黃帝問道:瘧疾為什麼會隔一天才發作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潛藏的位置較深,侵入到身體的陰氣部位,導致陽氣獨自發散,陰邪停留在體內。陰邪和陽氣互相爭鬥,但無法排出體外,所以才會隔一天發作。黃帝說:很好。為什麼有的瘧疾發作的時間會比較晚,有的又會比較早呢?岐伯回答說:邪氣侵入風府穴,沿著背脊向下走,衛氣每天都會在風府穴匯合,第二天衛氣就會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發病時間會比較晚,這是因為邪氣先侵入背部。每次衛氣到達風府穴時,皮膚紋理就會打開,皮膚紋理打開後邪氣就會進入,邪氣進入就會發病,因此發病時間會逐漸延後。邪氣從風府穴開始,每天向下移動一節,二十五天(或二十一天)就會到達骶骨,二十六天(或二十二天)就會進入脊椎內部,進入脊椎內的伏膂(或伏中)的脈絡,然後向上運行,九天後從缺盆這個部位出來,這時邪氣越來越高,所以發病時間也會越來越早。至於隔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接著募穴和原穴,這些地方路途遙遠,邪氣停留的位置也較深,運行的速度較慢,無法與衛氣同時運行,不能同時排出體外,所以才會隔天發作。

(《靈樞經》說:瘧疾的邪氣潛藏在五臟,橫向連結到募穴和原穴,路途遙遠,邪氣潛藏的部位也深,運行的速度較慢,無法每天發作,所以才會隔天積蓄後才發作。仔細研究「積蓄」兩個字,就能明白瘧疾隔一天發作的原因。最初邪氣還沒有很盛,還沒有與衛氣的力量相當,所以不會發作,必須等到積蓄的邪氣與衛氣力量相當時,才會發作。)

黃帝說:你說衛氣每天都會到達風府穴,皮膚的紋理就會打開,打開後邪氣就會進入,進入後就會發病。現在衛氣每天都會向下移動一節,在衛氣剛開始向下移動時,如果沒有遇到風邪侵入,為什麼還會發病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頭部和頸部,然後沿著背部向下移動。因此虛實的狀況不同,邪氣侵入的位置也不一樣,所以不一定會在風府穴發病。當邪氣侵入頭頸時,氣運行到頭頸就會發病;侵入背部時,氣運行到背部就會發病;侵入腰脊時,氣運行到腰脊就會發病;侵入手足時,氣運行到手足就會發病。衛氣所在之處,與邪氣相遇就會發病。因此風沒有固定的位置,衛氣發散的地方,皮膚紋理就會打開,邪氣停留的地方,就是風邪侵入的部位。黃帝問道:瘧疾為什麼會先發冷後發熱呢?岐伯說:夏天因為受到暑熱的傷害,大量出汗,皮膚紋理打開,又遇到夏天寒冷的水氣,這些寒氣就會停留在皮膚紋理之中;到了秋天又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導致瘧疾的發生。寒冷屬於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