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7)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7)
1. 消穀善飢為中消
癉成為中消。(全文見診經云:五臟皆柔弱而脆者為消癉。王注云:癉為消熱病也。)已食而飢者胃疸。(平人氣象論,一云:注夏即癉勞病也。)
谷入多而氣少,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全文見診生死。)
〔《靈》〕胃中熱則消穀,令人心懸善飢,䏚以上皮熱。(師傅篇,下同)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中熱則胃中消穀。(五癃津液篇)
〔《素》〕三陽結謂之消。(陰陽別論,王注云:胃及大腸俱熱結也,熱則善消水穀。)
〔垣〕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誤矣。殊不知三陽結謂之消,三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白話文:
消癉是一種病症,患者體弱虛弱,容易出現發熱的症狀。吃過東西後仍然感到飢餓,可能是胃部有問題。人體內氣不足、失血,以及濕氣下沉都會導致疾病。胃熱會導致消化不良,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容易飢餓,並伴隨上半身皮膚發熱。胃熱腸寒會造成經常飢餓、腹痛腹脹。三陽結是消渴症的病因,指的是陽明經絡熱結,導致津液不足,進而出現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等症狀。消渴症的治療方法不應只注重止渴,而是要針對三陽經絡熱結,也就是陽明經絡的熱證。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液,熱證會導致目黃口乾,說明津液不足。足陽明胃經主血,熱證會導致消化不良、經常飢餓,說明血不足。三陽結的病因是津液不足,導致身體乾燥,都是燥熱造成的。經常食用甘美肥膩的食物會導致氣往上溢,最終轉化為消渴症。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悍烈,能助熱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肌肉皮膚消削是也。
〔《素》〕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奇病論)
〔潔〕胃熱則善消水穀,可飲甘辛降火之劑。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少呷白湯下,日進十服。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症要用蘭草,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不可食用膏粱、芳草、石藥,因為它們的性質過於強悍,會助長熱燥之氣。越人說:邪氣入侵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就會使氣滯留,氣滯留就會導致陽脈過盛,陽脈過盛就會使陰氣無法滋養,所以才會出現肌肉皮膚消瘦的症狀。
皇帝問道:有人生病時嘴巴很甜,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這是五氣過盛導致的,稱為脾癉。五味入口後會儲藏在胃裡,脾負責運化精氣,津液貯存在脾,所以會導致口甜。這是因為食用肥美食物造成的,這種人一定經常食用甘美肥膩的食物。肥膩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產生過多的熱,甘味的食物會讓人腹脹,所以導致氣向上溢,轉而變成消渴。治療這種病症要用蘭草,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
胃火旺盛就會導致消化水谷的能力下降,可以飲用甘辛降火之劑。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取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將黃連末一斤與膏混合,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少量白湯送服,每天服用十次。
〔河〕,豬肚丸,治消渴。
豬肚(一個),黃連(一兩),栝蔞根(四兩),麥門冬(去心,四兩),知母(一兩),
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杵,可丸為度。如硬,加少蜜為丸。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則服之。(《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垣〕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食多。(方見傷寒,此初起時宜服之。),三黃丸(方見治發熱條。)
白話文:
河,豬肚丸,治療消渴。將豬肚一個、黃連一兩、栝蔞根四兩、麥門冬(去心)四兩、知母一兩,研磨成細末,塞進豬肚裡,縫好,放入蒸籠裡蒸至極爛,趁熱在石臼中搗碎,直到可以搓成丸子為止。如果太硬,可以加少許蜂蜜搓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至四五十丸,口渴時服用。(《三因方》中還有多粱米、杜仲。本草書中記載: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垣,調胃承氣湯,治療消中,口渴且食慾過盛。(方劑見傷寒論,此方適合疾病初期服用。)三黃丸(方劑見治發熱條)。
〔潔〕,順利散,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全文見診病傳變,食㑊者,謂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飢也。東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胃移熱於膽,亦名食㑊。(同上)
〔河〕,參蒲丸,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食,不生肌肉。
人參,赤茯苓,菖蒲,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白話文:
這方劑能順利散熱,治療胃中熱盛導致食慾佳、小便赤黃且量少的情況。服用後,食慾不振就表示藥效發揮了,但不可過度利尿。
方劑中包含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每服五錢,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大腸將熱氣傳導到胃部,會造成食慾良好卻瘦弱的現象,稱為食㑊。胃部將熱氣傳導到膽囊,也會造成食㑊。
另一種治療食㑊的方劑叫做參蒲丸,適用於胃中積熱、消化良好但肌肉不長的患者。
參蒲丸中包含人參、赤茯苓、菖蒲、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運氣消中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又云: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善飢,治以寒劑是也。
針灸消中皆取於胃。經云:邪在脾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取三里灸之。又云: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於胃則消穀善飢。(熱則清之,盛則瀉之。)
〔《甲》〕陰氣不足,熱中,消穀善飢,腹熱,身煩狂言,三里主之。腹中氣脹引脊痛,飲食多而身羸瘦,名曰食㑊。每作,先取脾俞,後取季脅。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每次服用二十顆,用米湯送服。
消化不良,以及身體裡出現的熱症,都屬於熱症。經書記載:「少陰經盛,會導致心窩灼熱,容易感到飢餓。」又說:「少陽經盛,熱氣會停留在胃部,容易感到飢餓,治療要用寒性的藥物。」
針灸治療消化不良,都取穴於胃部。經書記載:「邪氣停留在脾胃,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出現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飢餓的情況,要用三里穴灸法治療。」又說:「胃經屬於足陽明經脈,氣盛則身體的前半部分都會感到熱,在胃部則會出現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飢餓的情況。(熱則清之,盛則瀉之。)」
陰氣不足,出現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飢餓、腹部灼熱、身體煩躁、胡言亂語的症狀,可以用三里穴治療。腹部脹氣,伴隨脊柱疼痛,食量很大,卻身體消瘦,稱為食㑊。每次發作時,先取脾俞穴,再取季脅穴。
2. 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
〔羅〕張安撫芸夫,年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藥治之,良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亦不成瘡瘍,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
甚則四肢萎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兩丸冷甚。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生),山梔,白豆蔻,白芷,連翹,甘草(炙),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各一錢),白葵(五分),麥門冬,杏仁(各一錢),歸身,蘭香(各五分),黃柏(酒炒,錢半),升麻根(二錢),木香(一錢),桔梗(三分),柴胡根(五分),知母(酒,二錢),全蠍(二個,去毒),
白話文:
一位名叫張安撫的先生,45歲時患了消渴症,舌頭上佈滿裂痕,喝水過度,小便頻繁。一位名醫用藥物治療他,治好了病。消渴症常導致瘡瘍,是難以治愈的疾病,但張先生不僅治癒了消渴症,還沒有生瘡瘍,最終活到75歲才去世。這個藥方被命名為「生津甘露飲子」,用來治療消渴症引起的上下牙齒麻木、舌頭硬、紅、爛、腫痛、食慾不振、腹脹疼痛、全身發黃、眼白和瞳孔發黃等症狀。嚴重時,四肢無力,臉色蒼白,脅肋疼痛,容易打噴嚏、生氣、健忘,臀部、腰背疼痛發冷,陰囊冰冷。藥方中石膏用量為一兩二錢。
藥方詳細組成如下: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生),山梔,白豆蔻,白芷,連翹,甘草(炙),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各一錢),白葵(五分),麥門冬,杏仁(各一錢),歸身,蘭香(各五分),黃柏(酒炒,錢半),升麻根(二錢),木香(一錢),桔梗(三分),柴胡根(五分),知母(酒,二錢),全蠍(二個,去毒)。
上為末,水浸,蒸餅和勻成劑,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於掌內,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後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
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啟玄子曰:滋水之源,以鎮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末狀,再用水浸泡,加入蒸餅粉末,攪拌均勻製成藥劑,捏成餅狀,曬乾後搗碎成黃米大小。每次服用兩錢,放在手掌心,用舌頭舔舐,用唾液送服,或者飯後用白湯服用,效果顯著。
凡是患有消渴症的病人,都是因為燥熱之氣過盛。 《內經》中說:熱氣過盛時,就要用甘苦的藥物,以甘味瀉火。
熱氣傷及人體的氣機,氣機受傷就會缺乏滋潤,想要消熱補氣,非要用甘寒的藥物不可,因此以甘寒的石膏為君藥;啟玄子說:要滋養水的源頭,用來鎮壓陽熱之氣,所以以柏、連、梔子、知母等苦寒的藥物瀉熱補水為臣藥;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等甘寒的藥物和血潤燥為佐藥;升麻、柴胡苦平,能夠行於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再用桔梗作為舟楫,讓藥物能夠浮起來而不往下沉。
〔垣〕,和血養氣湯,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肉,一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七分),桃仁(六個),生地(七分),紅花(少許),黃柏(酒,一錢),當歸(酒,四分),甘草(炙,三分),升麻(一錢),知母(酒,五分),防己(酒,三分),羌活(五分),麻黃根(二分),口乾舌渴,加杏仁(六個)甘草(生,三分),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白話文:
「垣」這個藥方,也叫做「養氣湯」,可以治療口渴舌乾、小便頻繁、舌頭上出現裂痕的症狀。這個藥方具有生津止渴、潤燥生肌的效果,又叫做「地黃飲子」。
黃連用酒浸泡,取七分;桃仁六個;生地七分;紅花少許;黃柏用酒浸泡,取一錢;當歸用酒浸泡,取四分;甘草炙烤後取三分;升麻一錢;知母用酒浸泡,取五分;防己用酒浸泡,取三分;羌活五分;麻黃根二分。如果口乾舌渴,可以加杏仁六個、生甘草三分;如果小便頻繁,可以加石膏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熱服。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一錢),柴胡梢(一錢),升麻梢(四分),防風梢(五分),當歸(六分),甘草梢(一錢),石膏(一錢半),知母(酒製,一錢),紅花(少許),防己(五分),龍膽草(一錢半),黃柏(一錢半),桃仁(五個),杏仁(五個),生地(酒,五分),黃耆根(一錢),黃芩(酒,一錢),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準備一劑藥,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稍微加溫後服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飲酒、食用麵食以及房事。
清涼飲子,用於治療糖尿病患者多食卻消瘦,口舌乾燥,自汗,大便乾結,小便頻繁的症狀。
- 羌活梢(一份錢)
- 柴胡梢(一份錢)
- 升麻梢(四分之一份錢)
- 防風梢(五分之一份錢)
- 當歸(六分之一份錢)
- 甘草梢(一份錢)
- 石膏(一份半錢)
- 知母(酒製,一份錢)
- 紅花(少量)
- 防己(五分之一份錢)
- 龍膽草(一份半錢)
- 黃柏(一份錢半)
- 桃仁(五個)
- 杏仁(五個)
- 生地(酒製,五分之一份錢)
- 黃耆根(一份錢)
- 黃芩(酒製,一份錢)
- 甘草(炙,一份錢)
上,水二盞,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生一錢,炙五分),人參(五分),防風根(一錢),半夏(制,五分),蘭香(五分),白豆蔻,連翹,桔梗,升麻(各五分),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或捏劑作薄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下二錢。
〔丹〕徐兄,年四十歲。口乾,小便數。春末得之,夏來求治。診其兩手,左澀,右略數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澀卻多於右,喜兩尺皆不甚起。此由飲食味厚生熱,謂之痰熱。禁其厚味,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補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薑湯吞下,一日六次。
白話文:
用兩杯水和一小杯酒煎煮藥物服用。甘露膏可以治療口渴、喝水很多、食慾很好卻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燥、小便頻繁等症狀,又稱蘭香飲子。處方包括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防風根、半夏、蘭香、白豆蔻、連翹、桔梗、升麻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浸泡蒸餅丸成藥丸,或捏成薄餅曬乾再研磨成米粒大小。每次用淡薑湯送服兩錢。徐兄,四十歲,口乾,小便頻繁,從春末開始出現症狀,夏季來求醫。檢查其脈象,左手脈澀,右手脈略數而不弦。重取脈象,左手脈略沉略弱而不弦,但澀卻比右手多,兩尺脈皆不甚起。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導致內火旺盛,屬於痰熱症。因此要忌食肥膩,宜降火清金,抑肝補脾。服用三消丸十粒、左金丸和阿魏丸各五粒,用薑湯送服,一日六次。
又以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生甘草、五味子、麥門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一二日自覺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亦不幹。止渴未除,頭暈眼花,久坐則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湯用參、耆,減川芎,加牛膝、五味子、炒柏、麥門冬煎飲,調六一散服。及覺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藥而安。
黃連末,治消渴要藥,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二物為膏,入山藥末搜和,以薑汁和,煉蜜為膏,徐徐挑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亦得。能食,加軟石膏。
白話文:
病人服用四物湯,加入人參、白朮、陳皮、生甘草、五味子、麥門冬煎服,一天三次,與丸藥交替服用。一兩天後,病人感覺神清氣爽,小便減少了三分之二,口也不再乾燥。但口渴未除,頭暈眼花,久坐會腰痛,於是用摩腰膏治療腰痛。同時繼續服用四物湯,加入人參、黃耆,減少川芎,再加入牛膝、五味子、炒柏、麥門冬煎服,並搭配六一散服用。之後發現小便增多,便停止服用六一散,繼續服用丸藥,病情漸漸好轉。
黃連末是治療消渴的要藥,加入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混合成膏狀,再加入山藥末充分混合,用薑汁調和,煉蜜製成膏,慢慢地挑在舌頭上,用少量白湯送服,也能治療消渴。如果病人能進食,就加一些軟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服。
〔《肘》〕治消渴小便多者,煮栝蔞根汁飲之良。
〔世〕,治消渴無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烏頭炒,等分為細末,蒸餅丸。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以上四方,栝蔞根為君。《本草》云:栝蔞根,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濕潤燥,治消渴之要藥也。
〔《本》〕,千金地黃丸,治腎渴。
白話文:
治療消渴症,可以用天花粉研磨成粉末,用人乳汁和生韭菜汁煎成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服用。
治療消渴症,小便量多的,可以用栝蔞根煮汁飲用,效果很好。
治療消渴症,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療的,可以用天花粉和大烏頭一起炒,等量研磨成細粉,用蒸餅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黑豆湯送服。
以上四個方法,都是以栝蔞根為主藥。《本草》中記載:栝蔞根,主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既然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就知道它具有滋潤乾燥的作用,是治療消渴症的重要藥物。
《本草》中記載,千金地黃丸,治療腎虛引起的口渴。
黃連(四兩,為末),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乾用)
上再為細末,煉蜜為丸。食後,麥門冬湯下五六十丸。
〔羅〕,黃連丸,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頻數。
黃連(淨,半斤,用無灰好酒浸一宿,重湯蒸一伏時,取出曬乾用)
上為細末,滴水丸。白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搗黃連細末,蜜丸。服三四十丸。
麥門冬湯,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去心),黃連,冬瓜(各二兩),
白話文:
將黃連四兩研磨成粉,生地半斤研磨取汁,連渣一起拌入黃連粉,混合均勻,曬乾備用。再將上述混合物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飯後服用,每次用麥門冬湯送服五六十丸。此方名為黃連丸,主治消渴症,症狀為口渴飲水過量,小便次數頻繁。
另外,將黃連半斤洗淨,用無灰好酒浸泡一晚,再用重湯蒸一伏時,取出曬乾備用。將曬乾的黃連研磨成細粉,做成滴水丸。白湯送服,每次五七十丸。
還有一個方子,治療突然發生的消渴症,小便過多。將黃連搗碎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丸。
麥門冬湯用於治療消渴症,症狀為日夜飲水過量,喝下去馬上就小便。方劑組成:麥門冬(去心)、黃連、冬瓜(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八分,去渣溫服。若冬瓜無干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黃連(十兩,為細末)
上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夜一服。
〔《本》〕,三消丸,用好黃連治淨為細末,不拘多少;切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再為細末。用汁浸和,加至七次,即用冬瓜末為丸。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止一服效。
白話文:
冬瓜切碎,每次服用五錢,水煮八分,去渣後溫熱服用。如果沒有乾燥的冬瓜,可以用新鮮的冬瓜肉三斤,去籽,切成十二片,分為十二份。每次服用一片,劈開水煮,一天服用三次。
冬瓜飲子可以治療消渴,症狀是能吃但喝水多,小便像脂麩片,日夜不停。
將冬瓜剖開去籽,把黃連粉末放入瓜內,蓋上瓜蓋,埋入熱灰中烤熟,去皮切碎,研磨成汁。每次服用一到兩盞,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三消丸是用乾淨的黃連研磨成細粉,量不限;切冬瓜肉,研磨取汁,與黃連粉混合成餅,陰乾後再研磨成細粉。用冬瓜汁浸泡混合,重複七次,然後用冬瓜粉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冬瓜汁煮大麥仁湯送服。一般來說,一劑就能止渴。
以上五方,黃連、冬瓜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又有黃連為佐,用者審之。
〔《食》〕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數。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即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
又方,以水煮取汁飲之,螺亦任吃。
〔子和〕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劑,試有驗。
水銀(四錢),錫(二錢,同水銀炒成砂子),牡蠣,密陀僧,知母,紫菀,苦參,貝母(各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白話文:
上面五味藥方中,黃連和冬瓜是主要藥材。丹溪先生說,冬瓜性寒且作用迅速,久病或陰虛體質的人忌用,而黃連作為輔助藥材,用藥時需慎重考慮。
《食療本草》記載:治消渴症,症狀為口渴不停地喝水,小便頻繁。可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泡一夜,渴了就喝,每天換一次水和螺,效果最佳。
另一方,用水煮田螺取汁飲用,螺肉也可食用。
《子和》記載:治口渴非常嚴重,喝一百杯水還不夠,小便像沙子一樣,或像杏子一樣的顏色。服用此方三到五天,小便量就會增加,毒素排出,十天就能痊癒。
子和先生自稱:此藥方藥性很強,已經驗證有效。
藥方成分:水銀四錢,錫二錢(與水銀一起炒成砂子),牡蠣,密陀僧,知母,紫菀,苦參,貝母各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婦人用獖豬肚一個,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系一二遭,別用米一升,栝蔞根末半升,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栝蔞,只研豬肚並肚中藥末,爛和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三因方》無貝母。)
〔河〕,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黃丹,胡粉(各半兩),栝蔞根(二兩半),甘草(一兩),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男性使用未生育母豬的豬肚,女性使用公豬肚一個,將藥粉填入豬肚中,用麻線縫好,用兩片新瓦片,用繩子綁成兩層,另用一升米,半升栝蔞根末,在新水中煮熟。取出放涼,不用米和栝蔞根,只研磨豬肚和肚中藥末,直到爛透成丸狀。如果太硬,可加入蜂蜜。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到四十粒。
河車散,用來治療口渴難耐,百方不愈者,也可用來治療腎消。
黃丹、胡粉(各半兩)、栝蔞根(二兩半)、甘草(一兩)、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兩)。
上㕮咀,水煎服,日二服。如腹痛減之,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
葛根丸,治消渴消腎,日飲碩水者。
葛根(三兩),栝蔞根(二兩),黃丹(二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十丸,日進三服。春夏去附子。
〔垣〕六味地黃丸,治腎消效。(方見治虛實法。)
〔《經》〕治消渴不止,下元虛者。用牛膝五兩,細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晝曝夜浸,以汁盡為度,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鬚發,生津液。
白話文:
將藥材煎水服用,每天喝兩次。如果腹痛減輕,做成丸藥服用效果更佳。每次服用十丸,服用過多會加重腹痛。
葛根丸可以用來治療消渴症和腎虛,每天喝很多水的人也可以服用。
取葛根三兩,栝蔞根二兩,黃丹二兩,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每次服用十丸,每天服用三次。春夏季節可以去除附子。
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腎虛。
可以治療消渴症,下元虛弱的人。取牛膝五兩,切碎研磨成粉末,用生地黃汁五升,白天曬太陽,晚上浸泡,直到汁液全部滲入藥粉為止,再用蜜做成丸藥。空腹時溫酒送服三十丸。長期服用可以壯筋骨,保持容顏,使頭髮烏黑,生津液。
〔仲〕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治虛實法。)
〔子和〕治腎消。以腎氣丸本方內加山藥一味外,桂附從四時加減:冬一兩,春秋三錢,夏一錢。又法,腎氣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本》〕唐祠部李郎中,治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醫者多不知其故,亦缺而不言。《洪範》曰: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成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又其次為血肉,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氣也。
白話文:
仲景醫治男性糖尿病,症狀是口渴卻小便頻多,就像喝了一斗水,就排出了一斗尿,用腎氣丸主治。
子和醫治腎臟虛弱導致的糖尿病,以腎氣丸為基礎,再加上山藥一味,桂枝和附子則根據季節調整用量:冬天用一兩,春秋用三錢,夏天用一錢。另一種方法是用腎氣丸去掉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本草綱目》中記載,唐朝祠部李郎中醫治糖尿病,認為這是腎臟虛弱導致的,每次發作時小便都會發甜。很多醫生都不了解病因,也不願意說出來。《洪範》中說:「稼穡作甘」。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推測,淋濕的醋、酒製成肉脯,很快就會變甜,足見人體進食後的滋味都會變甜,並流入膀胱。如果腰腎氣盛,就會向上蒸發炎熱之氣,轉化為精氣,向下進入骨髓,其次是脂肪,再次是血肉,剩下的就會成為小便。所以小便呈黃色,是血液的餘氣。
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穀氣,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為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數溲溺也。又肺為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干而渴。
《易》於否卦言之矣,乾上坤下,陽無陰不降,陰無陽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終不得潤。火力者,腰腎強盛也。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
白話文:
五臟的氣息都滋潤,就會產生甘味。如果腰腎虛寒,就無法蒸化穀氣,全部都從下焦排出變成小便,所以吃進去的甜味沒有變化,小便清涼,就會導致肌膚乾燥。就像乳母的穀氣向上升發,都變成乳汁一樣。患有消渴症的人,也是精氣不足,才會頻繁地排尿。
另外,肺是五臟的華蓋,如果下面有暖氣蒸騰,肺就會滋潤,如果下面太冷,陽氣就無法上升,就會導致肺乾燥而口渴。
《易經》在否卦中就說過,乾在上,坤在下,陽氣沒有陰氣就不能下降,陰氣沒有陽氣就不能上升,上下不能交合,就會形成否卦。就像鍋中放了水,用火加熱,再用木板蓋住,熱氣就會上升,所以木板能保持濕潤;如果沒有火,水氣就無法上升,木板就永遠不會濕潤。火代表腰腎強盛,所以要經常溫補腎氣,飲食得到火力,就能滋潤上焦而容易消化,也能避免口乾舌燥。
故仲景云:宜服腎氣八味丸。此疾與腳氣雖同,皆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二月,衰於二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
審此二者,疾可理也。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時變通耳。
〔和〕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唇口乾燥,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者,宜用黃耆湯多服之。(方見癰疽門。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宜多服黃耆,黃耆乃補氣之要藥。)
白話文:
所以仲景說,這類疾病應該服用八味丸來補腎。這病和腳氣雖然不同,但都是腎虛引起的。腳氣在二三月開始,五六月最盛,七八月減弱;而消渴則在七八月開始,十一月十二月最盛,二三月減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腳氣是氣機鬱結的病,而消渴是氣機宣泄的病。春夏陽氣上升,所以氣機鬱結的病發作,氣機宣泄的病則減輕;秋冬陽氣下降,所以氣機宣泄的病發作,氣機鬱結的病則減輕。
了解這兩點,就能治療好病。就像一個善於治國的人,要寬嚴相濟,根據時機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針對各種虛弱不足,胸口煩躁不安,經常口渴,嘴唇乾燥,或先渴後起瘡,或患癰疽後才口渴的人,適合多喝黃耆湯(方劑見癰疽門)。所有消渴症且小便量多且有油脂的人,都是腎氣不能控制津液,應該多服用黃耆,因為黃耆是補氣的要藥。
〔《保》〕,行氣丸,治消渴。
五靈脂(《衍義》云:五靈脂入肝最遠,能行經血,不能生血),烏頭(去皮臍)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冬瓜湯下。無瓜時,苗葉亦可。日三服,渴止勿服。再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外》〕治消腎,小便數。鹿角一具炙焦,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漸漸加之。
〔《保》〕,茴香散,治消病,下焦渴症,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炒),各等分,炒為末,食後酒調下一錢。
白話文:
《保》中記載的行氣丸,可以治療消渴症。
方劑:五靈脂(《衍義》中提到五靈脂入肝最深,可以行經血,但不能生血)、烏頭(去皮臍)各等分研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冬瓜湯送服,沒有冬瓜可以用冬瓜苗葉代替。每日服用三次,口渴症狀消失後就停止服用。之後可以服用八味丸,去除附子,加入五味子。
《外》中記載的方劑,可以治療腎虛所致的消渴症和小便頻繁。
方劑:鹿角一具,烤至焦黃,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逐漸增加用量。
《保》中記載的茴香散,可以治療消渴症、下焦渴症和小便如膏狀的症狀。
方劑:茴香(炒)、苦楝(炒)各等分,炒熟研末。
用法:飯後用酒調服,每次服用一錢。
〔《食》〕治消渴,舌焦口乾,小便數。野雉一隻,以五味煮令極熟,去肉取汁,渴飲之,肉亦可食。
肝癉者,夜臥則驚,多飲,小便數。(全文見癉。)
心移寒於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
〔仲〕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跗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跗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白話文:
治療口渴、舌頭乾燥、頻尿的症狀,可以用一隻野雉,用五味煮到極熟,去除肉取汁,口渴時飲用,肉也可以食用。
肝臟病變的人,晚上睡覺容易驚醒,經常喝水,並且頻尿。(詳細內容請參考癉。)
心臟的寒氣移到肺部,導致消耗的人,會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尿,無法治療。(詳細內容請參考診病傳變,王注云:腎臟消爍,氣無所攝,因此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尿。)
寸口脈浮而遲,浮代表虛,遲代表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跗陽脈浮而數,浮代表氣,數代表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就會造成消渴。跗陽脈數,胃中有熱,就會消穀引飲,大便必然堅硬,小便則會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