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6)

1. 渴而多飲為上消

〔丹〕治消渴,養氣、降火、生血為主。栝蔞根,治消渴之神藥。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心脅兩間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際內連於橫膈膜,故心熱入肺,久久傳化,內為膈熱,消渴而多飲也。)

〔垣〕潔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加葛根,大作湯劑廣服之。

〔《保》〕,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白話文:

丹藥主治消渴症,功效以滋養氣血、降火消炎、生血為主。栝蔞根是治療消渴症的特效藥。心火移熱於肺部,久而久之就會傳化成膈熱,導致消渴症,患者會感到口渴,需要大量飲水。

對於能吃卻口渴的消渴症患者,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對於不能吃卻口渴的消渴症患者,可以用白朮散加葛根製成湯劑服用。

人參石膏湯可以治療膈熱引起的消渴症,適用於上焦煩渴,不想吃東西的患者。方劑包括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錢〕,加減地骨皮散,治上消。

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五片,水煎,食遠溫服。

〔垣〕,白朮散,治虛熱而渴。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

加減地骨皮散,用於治療上消。

方劑包含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黃耆、石膏、黃芩、桔梗等藥材。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

白朮散,用於治療虛熱口渴。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藿香(一兩,去土),木香(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海藏云:四君子加減法,治濕勝氣脫,泄利太過。)

〔海〕治脾胃虛弱,大渴不止而食少,小便不利,大便不調,精神短少,腹窄狹如繩束之。

白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生薑(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白湯化,空心服。忌生冷硬物、怒發、思慮過度。如脈弦或腹中急甚者,加甘草三錢。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藿香(一兩,去土),木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煎服。如果喝水量多,可以多服幾次。(海藏說:四君子加減法,用於治療濕勝氣脫,泄利過度的病症。)

治療脾胃虛弱,口渴不止而食慾不振,小便不利,大便不調,精神萎靡,腹部狹窄如繩索綁束一樣的症狀。

白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生薑(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兩丸,用溫水化開,空腹服用。忌食生冷硬的食物,忌怒髮,忌思慮過度。如果脈象弦緊或腹部疼痛劇烈,可以加甘草三錢。

〔易老,〕門冬飲子,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三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姜水煎服。

〔羅〕,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多為消病。

知母,甘草(炙),栝蔞仁,五味子,人參,葛根,茯神,生地,麥門冬(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同煎。

〔垣〕小便不利而渴,知內有濕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內有燥也。濕宜泄之;燥宜潤之。

白話文:

「易老」方,用門冬飲子治療老年體虛、虛弱、體內水分不足而口渴的患者。

方劑組成: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三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用薑水煎服。

「羅」方,也用門冬飲子治療消化不良。胸部飽滿、心煩意亂、精神不濟,通常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狀。

方劑組成:知母、甘草(炙)、栝蔞仁、五味子、人參、葛根、茯神、生地、麥門冬(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竹葉十四片一同煎煮。

「垣」方指出,如果小便不順暢卻口渴,代表體內有濕氣;如果小便過多卻口渴,代表體內乾燥。濕氣要利水排出,乾燥則要滋潤。

〔仲〕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見傷寒。)

〔《本》〕火府丹治消渴。(方見淋。)

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飲水三斗,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予謂心中有伏熱,與此藥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下。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此方本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藥要變通用之。

〔藏器〕石燕,主消渴,同水牛鼻和煮飲之。

白話文:

脈搏浮,小便不順暢,伴隨輕微發熱和口渴,應該使用利尿和發汗的藥方,五苓散最適合。脈搏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豬苓湯最適合。火府丹可以治療口渴。壬戌年,一位士兵患病口渴,每天喝三斗水,不吃東西已經三個月了,心煩意亂。當時已經是十月,我判斷他體內有伏熱,就給他服用火府丹,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兩天后,他來感謝我說:當天服用三次,口渴就止住了,第二天又服用三次,飲食恢復正常。這個方子原本是治淋病的,用來治口渴也奏效,可見藥物要靈活運用。石燕可以治療口渴,用石燕和水牛鼻一起煮水喝。

渴而小便自利諸方,並見下消燥熱條。

〔垣〕神效生津甘露飲子。(方見下消燥熱條。)

〔丹〕消渴泄瀉。先用白芍、白朮各炒為末調服,後隨症用藥。

〔垣〕,止渴潤燥湯,治消渴,大便乾燥,喜溫飲,陰頭短縮,舌上白燥,唇裂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如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甘草梢(五分),杏仁(六個),桃仁(研,一錢),麻仁(研,一錢),歸身(一錢),紅花(少許),防風根(一錢),荊芥穗(一錢),熟地(二錢),小椒(一分),細辛(一分),黃柏(一錢),知母,石膏(各一錢),

白話文:

口渴卻小便量多,可以參考下消燥熱條中的一些方子。

垣氏醫書中記載,生津甘露飲子效果顯著,方子可在下消燥熱條中找到。

丹溪先生說,消渴伴隨腹瀉,先用炒白芍和白朮調服,之後根據病情用藥。

垣氏醫書中還記載,止渴潤燥湯可以治療口渴、大便乾結、喜喝溫水、陰莖縮短、舌苔白燥、嘴唇乾裂、眼睛乾澀難睜開、視物模糊等症狀。 方子包含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甘草梢五分、杏仁六個、桃仁研末一錢、麻仁研末一錢、歸身一錢、紅花少許、防風根一錢、荊芥穗一錢、熟地二錢、小椒一分、細辛一分、黃柏一錢、知母一錢、石膏一錢。

水煎去渣,食後熱服。

雜症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以苦堅之。太陽無汗而渴,不宜服白虎湯。若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宜服之。陽明汗多而渴,不宜服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服之。

〔丹〕消渴病退後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經,可用參、苓、甘草少許,生薑汁冷服。虛者可用人參湯。

〔潔〕,化水丹,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飲冷水多。)

川烏(臍大者四個,炮去皮),甘草(炙,一兩),牡蠣(生,三兩),蛤粉(用厚者,炮,六兩)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煮後去除藥渣,趁熱服用。

如果患有發汗卻口渴的雜症,可以用辛潤的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發汗卻口渴,則要用苦堅的藥物治療。太陽病無汗口渴,不適合服用白虎湯。若發汗後脈象洪大且口渴,則適合服用白虎湯。陽明病汗多口渴,不適合服用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象浮且口渴,則適合服用五苓散。

消渴病痊癒後仍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肺經還有餘熱,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少許,用生薑汁冷服。虛弱的人可以用人參湯。

化水丹可以治療手少陰、足少陰經口渴不止,或心痛的症狀。

川烏(選用臍大的,炮製去皮,四個),甘草(炙烤,一兩),牡蠣(生,三兩),蛤粉(選用厚的,炮製,六兩)

上為細末,醋浸蒸餅為丸。每服十五丸,新水下。心痛者,醋湯下立愈。飲水一石者,一服愈。海藏云:此藥能化停水。

〔垣〕太陽經渴,其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主之。陽明經渴,其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主之。少陽經渴,其脈弦而嘔者,小柴胡湯加栝蔞之類主之。太陰經渴,其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湯之類主之。少陰經渴,其脈沉細,自利者,豬苓湯、三黃丸之類主之。厥陰經渴,其脈微,引飲者,宜少少與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醋浸泡蒸餅製成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清水送服。心痛者,用醋湯送服,效果顯著。飲水過多的人,服用一次即可見效。海藏說:此藥能化解體內積水。

太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浮,無汗者,可以用五苓散、滑石等藥物治療。陽明經引起的口渴,脈象長,有汗者,可以用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治療。少陽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弦,伴有嘔吐者,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栝蔞等藥物治療。太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細,不愛喝水,即使喝水也更想喝湯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理中湯等藥物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沉細,腹瀉者,可以用豬苓湯、三黃丸等藥物治療。厥陰經引起的口渴,脈象微弱,渴得厲害者,應少量多次地給予飲水。

〔《聖》〕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入生蜜一合,令勻,分為三服。

蜜酒方

好蜜(三斤),水(一碗),細曲(一升),好乾酵(二兩),

上先熬蜜水,去沫,冷下曲,酵。每日攪三次,熱服。

〔仲〕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兩,按《本草》云:文蛤,味鹹寒,治消渴。陳無擇以文蛤為五味子)

上一件捍為散,以沸湯和服方寸匕。

〔《經》〕治一切渴。用大牡蠣不拘多少,於臘月或端午日,黃泥裹煅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鯽魚煎湯下一錢匕;小兒五分。只兩服瘥。

白話文:

治療時令引起的煩渴,可以用生藕汁一碗,加入生蜜一合,攪拌均勻,分成三次服用。

好蜂蜜三斤,水一碗,細曲一升,優質乾酵母二兩。

先將蜂蜜和水熬煮,去掉浮沫,冷卻後加入細曲和酵母。每天攪拌三次,溫熱服用。

治療口渴想要喝水卻止不住的症狀,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

文蛤五兩,根據《本草》記載,文蛤味鹹寒,可以治療消渴。陳無擇將文蛤視為五味子。

將文蛤研磨成粉末,用沸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茶匙。

治療各種口渴,可以用大牡蠣,不論多少,在臘月或端午節時,用黃泥包裹燒至通紅,放涼後研磨成粉末。用鯽魚煎湯,加入一茶匙粉末,兒童服用五分,只需服用兩次即可痊癒。

〔《本》〕治渴疾,飲水不止。神效散,。

白浮石,蛤粉,蟬殼(等分),

上為末。用津液七個,調三錢,不拘時服。

又消渴方。

白浮石,舶上青苔(等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湯下。

黃連丸,即栝蔞根丸是也。

〔《保》〕上焦燥而渴,蜜煎生薑湯,用大器傾注,時時呷之。法曰:心肺之病,莫厭頻而少飲。《內經》曰:補上治上宜以緩。又曰: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則肺氣下流,故火氣降而燥衰矣,其渴即止。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苗,日用三五兩,不得入鹽,但吃得十斤即效。

白話文:

治療口渴不止的疾病,可以用神效散。神效散的配方是:白浮石、蛤粉、蟬殼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唾液調和,不限時間服用。

另一個治療消渴的方子是:白浮石、舶上青苔等份,加入少許麝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溫水送服。

黃連丸,也就是栝蔞根丸。

如果上焦燥熱而口渴,可以用蜜煎生薑湯,用大碗盛裝,隨時少量飲用。道理是:心肺疾病,不應厭惡頻繁少量飲水。《內經》說:補益上焦,應該用緩和的方法。《內經》還說:用辛味來滋潤。辛味可以疏通毛孔,引導津液,通則肺氣下行,所以火氣下降,燥熱衰退,口渴就會止住。有些人消渴症引發過度飲水,可以讓他們吃韭苗,每天吃三到五兩,不要放鹽,只要能吃下十斤就會有效。

〔海〕,千里漿,一名水葫蘆。

木瓜,紫蘇葉,桂(各一兩),烏梅肉(一兩),赤茯苓(一兩),一方有神麯、豆粉。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嚥下。(齒屬腎水故也。)

又方

百藥煎,烏梅肉,紫蘇葉,人參,甘草,麥門冬

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芷梅湯

烏梅肉,甘草(各三分),百藥煎(一兩),白芷(半兩),白檀(三錢),

白話文:

海,又名水葫蘆,取其汁一斤。木瓜、紫蘇葉、桂枝各一兩,烏梅肉、赤茯苓各一兩,另外準備神麴和豆粉。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含服一粒,待其溶化後吞下。因為牙齒屬於腎水,所以此方可以滋補腎水。

另外,還有另一種方法:百藥煎、烏梅肉、紫蘇葉、人參、甘草、麥門冬各等份,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含服即可。

芷梅湯的配方是:烏梅肉、甘草各三分,百藥煎一兩,白芷半兩,白檀三錢。

上為細末,湯點服。

運氣渴有二:

一曰熱助心盛而渴。經云: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渴。又云:少陰之復,渴而欲飲。又云:少陽之復,嗌絡焦槁,渴引水漿,治以諸寒劑是也。

二曰寒攻心虛而渴。經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火上從,嗌乾善渴。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嗌乾,渴而欲飲。又云:寒水太過,上臨太陽,民病渴而妄冒,治以諸熱是也。

〔丹〕治消渴,用繅絲湯飲之,能引腎氣上行朝於口。

〔仲〕吐酸,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飲,主之,兼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熱湯送服。

口渴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種是熱氣助長心火旺盛導致的口渴。經書記載:少陽主宰天運,當三之氣時,炎熱天氣來臨,人們容易感到口渴。還有記載:少陰之氣復行時,會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再者,少陽之氣復行時,喉嚨乾燥,口渴想喝水,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

第二種是寒氣入侵心臟虛弱導致的口渴。經書記載:太陽主宰天運,寒氣下降,心火上升,喉嚨乾澀口渴。還有記載:太陽主宰天運,寒邪侵襲,人們容易感到喉嚨乾澀口渴想要喝水。再者,寒水過盛,上升到太陽之氣,人們容易感到口渴,並且頭昏腦脹,可以用溫熱藥物治療。

《丹溪心法》中記載,治療消渴症可以用繅絲湯飲用,能引導腎氣上行到達口部。

《仲景全書》中記載,如果出現嘔吐酸液,想要喝水卻忍不住貪飲的情況,可以用文蛤湯治療,還能兼治輕微的風邪、脈搏緊弦、頭痛等症狀。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大棗十二枚。

上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愈。

〔垣〕,甘草石膏湯,治渴病全愈再劇,舌白滑微腫,咽喉嚥唾覺痛,嗌腫,時渴飲冷,白沫如膠,飲冷乃止。

升麻(一錢五分),柴胡(七分),甘草根(五分),黃柏(一錢),石膏(六分),杏仁(六個),桃仁,防風根,荊芥穗,生地(各一錢),熟地(三分),黃連(三分),知母(一錢),細辛(一分),紅花(少許),小椒(三個),歸身(一錢),

上水煎,去渣,食後熱服。

針灸口渴咽乾有四法:

其一取心。經云:心手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喝下七升水,煮成兩升,溫溫地喝一升,汗就會出來,病就會好。

如果病人感到口渴,舌頭白滑微腫,咽喉吞口水感到疼痛,嗓子腫起來,一直口渴想喝冷水,口水像膠水一樣,喝了冷水就止渴,可以用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藥方如下:升麻一錢五分,柴胡七分,甘草根五分,黃柏一錢,石膏六分,杏仁六個,桃仁,防風根,荊芥穗,生地各一錢,熟地三分,黃連三分,知母一錢,細辛一分,紅花少許,小椒三個,歸身一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去除藥渣,飯後趁熱服用。

針灸治療口渴咽乾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針刺心經。經書上說,心手少陰經脈,如果這個經脈有問題,就會導致嗓子乾,心痛,口渴想喝水。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穴位來治療。

其二取肺、大腸。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隨盛虛寒熱陷下以施補瀉疾留之法也。

又云:肺虛則少氣,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是也。

其三取腎。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嗌乾,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又云: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是也。

其四取肝。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是動病甚則嗌乾,面塵脫色,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

〔《密》〕(消渴,經百日以上者,不可刺灸,刺灸則瘡口病水不止),玉液(一分,瀉見血訖,取下穴),三里(瀉訖如前,補玉液一分,再取下穴),關元(瀉訖再取廉泉。)

白話文:

第二種情況要取肺、大腸。經書說:大腸屬於手陽明經,生病時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等症狀,要根據虛實寒熱、表裡深淺來施以補瀉法,治療疾病。

另外,經書也說:肺虛則氣短,耳聾、咽喉乾燥,要取其經脈太陰、太陽之外,厥陰內血的地方。

第三種情況要取腎。經書說:腎屬於足少陰經,生病時會出現口熱、舌乾、咽喉腫脹、咽喉乾燥等症狀,要根據虛實寒熱、表裡深淺來取穴治療。另外,經書也說:咽喉乾燥、口中發熱如膠,要取足少陰經。

第四種情況要取肝。經書說:肝屬於足厥陰經,生病時會出現咽喉乾燥、臉色蒼白等症狀,要根據虛實寒熱、表裡深淺來取穴治療。

(消渴病持續超過一百天者,不可針灸,因為針灸會導致傷口潰爛,病水不止),用玉液穴(取血一半分量,瀉血至見血止,然後取下穴),三里穴(瀉血至見血止,再補玉液穴一半分量,然後取下穴),關元穴(瀉血至見血止,然後再取廉泉穴)。

〔《集》〕又法:金津,玉液,承漿(不已再取),海泉,人中,廉泉,腎俞,氣海

〔東〕小腸俞陽池(各灸之。)廉泉(出惡血方已。)又法:胃腧,心腧,膻中(各灸之。)又法:承漿,然谷,勞宮,曲池,意舍,關元(各灸之。)

〔世〕口熱咽乾,唾如黏膠,口苦,嗌中介介然:太谿(五分。)陽陵泉(二寸半。)

〔《甲》〕渴飲,身體燥,多噫,隱白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消渴,脘骨主之。嗌乾,腹瘈痛,坐臥目䀮䀮,善怒多言,伏溜主之。

白話文:

金津、玉液、承漿(不需重複取穴)、海泉、人中、廉泉、腎俞、氣海等穴位可以取用。另外,小腸俞、陽池(分別灸之)、廉泉(排出惡血後即可停止)、胃腧、心腧、膻中(分別灸之)、承漿、然谷、勞宮、曲池、意舍、關元(分別灸之)也可以使用。口熱咽乾、唾液如黏膠、口苦、咽喉乾燥:太谿穴(灸五分)、陽陵泉穴(灸二寸半)。口渴、身體乾燥、頻繁打嗝:隱白穴主治。消渴嗜飲:承漿穴主治。消渴:脘骨穴主治。咽喉乾燥、腹痛、坐臥時眼花、易怒多言:伏溜穴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