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52)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52)

1.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者。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服。

姜連芩參湯治嘔,苦勝於心義宜剖,(並非寒熱平調之法,乃治寒格拒熱之方。)寒熱格拒在中焦,食入即吐緣斯咎。(寒格者,寒與熱格也。寒故用乾薑,熱故用芩、連;因吐下而傷其中氣,故用人參;食入口即吐,是火逆上衝,故苦寒倍於辛熱;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半夏、生薑。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寒熱相結則為痞,故此方得瀉心之半,源同而流異也。

)宣陽(乾薑宣陽散寒)泄熱(芩連通陰泄熱)以和中,(人參補中和胃)格拒通時吐自否。嘔家挾熱此為良,水飲寒痰嘔非偶。(按:此格雖因於寒,而嘔則因於熱。蓋寒格於中,則拒熱於上而為吐,是宜大用苦寒,泄去陽熱,略用辛通,開其寒格,則嘔自止。故凡嘔家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此方最為合度。

若因於水飲寒痰而嘔者,則宜純用辛溫,此方又非所宜。)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傷寒本來就屬於虛寒體質,卻又被醫生用吐或瀉的方式治療,導致寒氣阻隔在腸胃,食物一吃進去就吐出來的狀況。

藥方組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二升,去掉藥渣,分溫服。

這個薑連芩參湯是治療嘔吐的,苦味藥材的比例高於人參,這是因為這個方子的目的是要治療寒氣阻隔而造成的拒絕熱性食物的情況。(這個方子不是用來調和寒熱的,而是針對寒氣阻隔而拒絕熱性的狀況。)寒和熱互相阻隔在中焦,食物一吃就吐就是這個原因。所謂「寒格」,指的是寒氣和熱氣互相阻隔。因為是寒氣的關係,所以用乾薑;因為有熱象,所以用黃芩和黃連;因為吐瀉傷了中氣,所以用人參;食物一吃就吐,是火氣逆衝上來,所以苦寒藥的比例高於辛熱藥;不吃就不會吐,表示心下沒有水氣,所以不用半夏和生薑。要知道,寒熱互相阻隔就是「格」,寒熱互相糾結就是「痞」,這個方子跟瀉心湯有類似的起源,但是作用不同。

乾薑可以宣散陽氣,驅散寒氣;黃芩和黃連可以疏通陰氣,清除熱邪,人參可以補中氣,調和胃氣。寒熱阻隔一旦通暢,嘔吐自然就會停止。對於因為有熱而導致的嘔吐,這個方子效果很好,如果是因為水飲或寒痰引起的嘔吐,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要注意,這種情況雖然是由於寒引起的,但是嘔吐卻是由於熱。因為寒氣阻隔在中焦,會拒絕熱氣向上衝,而導致嘔吐,所以要大量使用苦寒藥來清除陽熱,略微使用辛溫藥來打開寒氣阻隔,這樣嘔吐就會停止。因此,凡是有熱的嘔吐,不適合用香、砂、橘、半這些藥的,這個方子就非常適合。

如果是因為水飲或寒痰引起的嘔吐,就應該單純使用辛溫藥,這個方子就不適用了。)

2.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嘔吐者。濕家下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舌上如胎亦主之。

黃連,乾薑,炙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上下匡。(證因上下相格,治亦寒熱並施。)熱在胸中寒在胃,腹痛嘔吐保安康。(胸中熱,欲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參、甘、薑、夏、大棗,專和胃氣,使飲入胃中,聽胃氣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太陽之氣,載引黃連,但從上焦陽分泄熱,不使其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濕家舌上如胎者,下熱上寒亦此湯。

此亦柴胡之變劑,從中升降和陰陽。(前上熱下寒,為嘔吐腹痛,用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湯,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上下而不在表裡,即變柴胡為黃連湯,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亦從中而和之法,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表裡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連桂當。

(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辣以開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與瀉心湯法似,(諸瀉心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全屬裡證;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裡,則意無不到矣。)後人比類好推詳。

(「比類」二字,最為醫家之要旨,如瀉心湯、黃連湯皆柴胡之變法,而一味轉旋,便治證各異,故不知比類,則不能盡方之變,又烏能盡病情之變哉!)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黃連湯,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胸口發熱、胃部不適、腹部疼痛、想吐等症狀。如果體內濕氣重的人用藥後,出現丹田發熱、胸口發冷、舌苔像胎垢一樣的情況,也適用這個方子。

藥物組成有:黃連、乾薑、炙甘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用水一斗(約十升)煮成六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這個黃連湯的配方裡用了乾薑、半夏、人參和甘草,還加入了桂枝和大棗。它能夠平衡身體上下的寒熱。這個方子主要處理身體上下不協調的狀況,所以同時使用寒性藥和熱性藥。如果胸口發熱,胃部有寒氣,導致腹痛、想吐,用這個方子就能恢復健康。胸口發熱、想吐、腹痛,都是因為胃部有邪氣,阻礙了陰陽的升降功能。所以用人參、甘草、乾薑、半夏和大棗來調和胃氣,讓食物進入胃部後,能夠順利地上下運轉,交通陰陽。再用桂枝來宣發太陽之氣,引導黃連將熱從上焦排出,不讓它跑到太陰,加重虛寒腹痛。如果濕氣重的人舌苔像胎垢一樣,出現丹田發熱、胸口發冷的狀況,也適合用這個方子。

這個方子也是從柴胡湯變化而來的,主要作用是調和身體內部的陰陽。之前說的胸口發熱、下腹發冷導致嘔吐腹痛,用這個方子來調和陰陽是沒問題的。但是濕氣重的人用藥後,出現丹田發熱、胸口發冷的狀況,也適用這個方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的治療分為表、裡、中三個部分。如果表裡都有邪氣,就從中間調和,就像小柴胡湯的做法。至於丹田和胸口的邪氣,則是在上下,不在表裡,這時就將柴胡湯改為黃連湯,用桂枝取代柴胡,用黃連取代黃芩,用乾薑取代生薑,也是從中間調和的方法。所以,無論是上熱下寒,還是上寒下熱,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治療表裡邪氣用柴胡和黃芩,治療上下邪氣用桂枝和黃連。治療表裡邪氣用生薑的辛散作用,治療上下邪氣用乾薑的辛辣作用。這是張仲景醫學大法中非常明確的原則。這個方子也類似於瀉心湯的用法。瀉心湯主要治療心胃之間的寒熱不調,屬於裡證。而這個方子將黃芩改為桂枝,不用瀉心湯的名字,而叫黃連湯,是因為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胃中的邪氣還需要向外發散。所以加入桂枝來調和表裡,這樣就考慮得非常周全了。

後人可以以此為例,好好地深入研究。

“比類”這兩個字,對於醫學研究來說非常重要。比如,瀉心湯和黃連湯都是從柴胡湯變化而來的,只是一個藥物的改變,治療的症狀就完全不同。所以,如果不懂得類比,就不能完全理解方劑的變化,更不可能理解病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