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52)
退思集類方歌注 (52)
1.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者。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服。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加水六升,煎煮取二升,去渣,分兩次溫服。
薑連芩參湯治嘔,苦勝於心義宜剖,(並非寒熱平調之法,乃治寒格拒熱之方。)寒熱格拒在中焦,食入即吐緣斯咎。(寒格者,寒與熱格也。寒故用乾薑,熱故用芩、連;因吐下而傷其中氣,故用人參;食入口即吐,是火逆上衝,故苦寒倍於辛熱;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半夏、生薑。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寒熱相結則為痞,故此方得瀉心之半,源同而流異也。
白話文:
薑連芩參湯治療嘔吐,苦味勝於辛味,此方旨在宣洩鬱結,而非平衡寒熱。寒熱格拒位於中焦,一進食便會嘔吐,這是造成此病的原因。(寒格指寒與熱的格拒。因為有寒,所以使用乾薑;因為有熱,所以使用芩、連;因為嘔吐瀉下而損傷了中氣,所以使用人參;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是火氣逆向上衝,所以苦寒之藥的用量比辛熱之藥多;不吃東西就不會嘔吐,是心下沒有水氣,所以不使用半夏、生薑。要知道寒熱互相阻滯就會形成格拒,寒熱互相結合就會形成痞塊,所以此方纔瀉去心下的痰熱,源頭相同但表現不同。)
)宣陽(乾薑宣陽散寒)泄熱(芩連通陰泄熱)以和中,(人參補中和胃)格拒通時吐自否。嘔家挾熱此為良,水飲寒痰嘔非偶。(按:此格雖因於寒,而嘔則因於熱。蓋寒格於中,則拒熱於上而為吐,是宜大用苦寒,泄去陽熱,略用辛通,開其寒格,則嘔自止。故凡嘔家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此方最為合度。
若因於水飲寒痰而嘔者,則宜純用辛溫,此方又非所宜。)
白話文:
宣陽散寒,泄熱通陰,來調和胃腸,用(人參補中和胃)定時吐就不會再發生。嘔吐體質的人夾雜著熱氣,此方效果很好,喝水而造成的寒痰嘔吐也不是偶然的,(註:此方雖然因於寒,而嘔吐則因於熱。蓋寒格於中,則拒熱於上而為吐,是宜大用苦寒,泄去陽熱,略用辛通,開其寒格,則嘔自止。故凡嘔家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此方最為合度。)
2.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嘔吐者。濕家下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舌上如胎亦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風感冒時,如果患者胸部感到熱,胃部有不適,腹部疼痛,並且想嘔吐。對於濕氣重的人,使用下法後,小腹部會感到熱,胸部則感到冷,舌頭表面如有胎衣覆蓋的情況也適用此方法。
黃連,乾薑,炙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白話文:
黃連、乾薑、炙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紅棗十二枚,加水一斗,煮沸後服用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上下匡。(證因上下相格,治亦寒熱並施。)熱在胸中寒在胃,腹痛嘔吐保安康。(胸中熱,欲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參、甘、薑、夏、大棗,專和胃氣,使飲入胃中,聽胃氣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太陽之氣,載引黃連,但從上焦陽分泄熱,不使其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濕家舌上如胎者,下熱上寒亦此湯。
白話文:
黃連湯內加入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器,再加入桂枝和大棗,寒熱平調,上下匡護。(證據是上下相格,治療也兼施寒熱。)胸口發熱,胃裡發寒,腹痛嘔吐,保全康健。(胸口發熱,想嘔吐,肚子裡疼痛者,全因為胃裡有邪氣,阻隔了陰陽升降的時機,所以用人參、甘草、薑、半夏、大棗,專門調和胃氣,讓食物進入胃中,聽胃氣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太陽之氣,載引黃連,但從上焦陽分泄熱,不使其進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濕熱體質的人,舌苔上像是胎毒狀,下焦發熱上焦發寒,也用此方。
此亦柴胡之變劑,從中升降和陰陽。(前上熱下寒,為嘔吐腹痛,用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湯,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上下而不在表裡,即變柴胡為黃連湯,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亦從中而和之法,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表裡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連桂當。
白話文:
此方也是柴胡的變化劑型,從中間調和升降和陰陽。(原方是上熱下寒,症狀是嘔吐、腹痛,用此方可以調和升降陰陽,這是當然的;但是濕家瀉下後,舌苔上有白色的胎狀物,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用此方治療,這是為什麼呢?蓋傷寒分為表、裏、中三種治法,若是表裡之邪氣都很盛,那麼就從中間調和它,這就是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至於丹田胸中的病邪,則在上下不在表裡,就把柴胡湯變為黃連湯,用桂枝代替柴胡,用黃連代替黃芩,用乾薑代替生薑,也是從中調和的方法,所以不論是上熱下寒,或是上寒下熱,都可以用此方治療。)外邪在表裡,用柴胡和黃芩;外邪在上下,則用黃連和桂枝。
(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辣以開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與瀉心湯法似,(諸瀉心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全屬裡證;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裡,則意無不到矣。)後人比類好推詳。
白話文:
(如果病邪在表裡之間,就用柴胡、黃芩治療;如果病邪在上下之間,就用桂枝、黃連治療;如果病邪在表裡之間,就用生薑的辛味來驅散;如果病邪在上下之間,就用乾薑的辣味來發散,仲景的大法十分明確。)又與瀉心湯的方法相似,(所有的瀉心湯方法,都是治療心胃之間的寒熱不調,完全屬於內證;這個方子用黃芩代替桂枝,去掉了瀉心的名稱,而叫做黃連湯,那是因為表邪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消除,胃中的邪氣還應該向外發散,所以再加桂枝一味,以調和表裡,這樣,意思就完全到了。)後人喜歡按類別來推敲比較。
(「比類」二字,最為醫家之要旨,如瀉心湯、黃連湯皆柴胡之變法,而一味轉旋,便治證各異,故不知比類,則不能盡方之變,又烏能盡病情之變哉!)
白話文:
「比類」這兩個字,是醫家最為重要的準則。比如瀉心湯、黃連湯都是柴胡法的變通,但一味藥物增減變換,就可以治療不同的證狀。所以不瞭解比類,就不能充分掌握方劑的變化,又怎麼能充分掌握病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