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51)
退思集類方歌注 (51)
1.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乾薑只用一兩,余同法。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傷寒病在發汗解熱之後,胃部功能失調,心窩下方感覺痞塞、脹硬,想吐又吐不出,吃東西覺得有腐臭味,肋骨下方有水積聚的感覺,肚子裡咕嚕咕嚕叫並且腹瀉的狀況。
這個方子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額外加入四兩的生薑,而乾薑則只用一兩,其他藥材和煎煮方法都和半夏瀉心湯相同。
2.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誤下之後,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宜此湯。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一兩,余各同法。
半夏瀉心(湯)黃連芩,乾薑甘草棗人參。(瀉心者,實瀉胃也。蓋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實則瀉子之法。)但滿不痛為痞氣,(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氣。)法在降陽而和陰。(瀉心者必以苦,故用芩、連;散痞者必以辛,故用薑、夏;欲交陰陽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參、甘、大棗。)生薑瀉心(湯)生薑入,甘草瀉心(湯)甘草臨。
(按: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薑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薑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俗以甘草滿中,為痞嘔禁用之藥,蓋不知虛實之義者也。)痞硬雖同虛實異,(同一心下痞硬,生薑瀉心證屬實,甘草瀉心證屬虛。
)腹鳴下利細推尋。(同一腹鳴下利,生薑瀉心證則下利稀水,而未至於日數十行,甘草瀉心證則下利日數十行而穀不化,虛實可別矣。)水氣(故用生薑)乾嘔必食臭,(胃中濁氣不降,故食臭。)胃虛(故用甘草)乾嘔必煩心。(胃虛客氣上逆,故心煩不安。同一乾嘔,而虛實不同又如此。
)生薑辛散甘草補,倒置人參疑誤深。(按:生薑瀉心湯辛散破滯開痞,痞由水氣而結,乾嘔食臭為實邪,則不當用人參。甘草瀉心湯甘緩補虛化痞,痞由兩次誤下而得,且下利不止而穀不化,中虛極矣,正當用人參以輔甘草。則甘草瀉心湯中無人參,生薑瀉心湯反用人參,兩方倒置,疑必有誤。
)三(瀉心)湯皆本柴胡立,虛實之間法律森。(凡瀉心證,皆已汗、已下、已吐之餘疾。以上三湯,總不離乎開結、導熱、益胃,大半皆本於柴胡湯立法。以乾薑易生薑,以黃連易柴胡,彼以和表裡,此以徹上下,故其所治之證,多與柴胡證相同,但加苦辛治痞之藥耳。
然其或虛或實,有邪無邪,處方之變,則各有微妙,攻補兼施,寒熱互用,內中有一藥治兩證者,亦有兩藥合治一證者,其藥性又與《神農本草》所載無處不合,學者能於此等方,講求其理而推廣之,則操縱在我矣。)
白話文:
此方適用於治療因為傷寒或中風,被誤用瀉藥後,導致患者一天腹瀉數十次,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肚子裡咕嚕作響,心口感覺堵塞、脹滿、發硬,還會乾嘔,心情煩躁不安。如果醫生看到心口堵塞的症狀,認為病還沒好,再次使用瀉藥,反而會讓堵塞感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結,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外來的邪氣向上逆行,才導致心口發硬。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此方來治療。
此方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去掉人參,增加一兩甘草,其他藥材和半夏瀉心湯的用法相同。
半夏瀉心湯的組成是:黃連、黃芩、乾薑、甘草、大棗、人參。(瀉心湯的原理是疏瀉胃部。因為胃的位置在心口下方,「心下痞」指的就是胃部堵塞。這是一種通過疏瀉來治療實證的方法。)如果只是心口感覺脹滿但不痛,那就是「痞氣」(心口脹滿且疼痛是結胸,只有脹滿而不痛則是痞氣)。治療原則是降低陽氣,調和陰氣。(瀉心湯必須使用苦味的藥材,所以用黃芩、黃連;疏散痞氣必須使用辛味的藥材,所以用乾薑、半夏;想要使陰陽交融,上下暢通,必須調和脾胃,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生薑瀉心湯中加入生薑,甘草瀉心湯中則增加甘草。
(注: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交錯導致的痞證,所以苦味和辛味藥材用量相等;生薑瀉心湯治療水液和熱邪結合導致的痞證,所以大量使用生薑來散發水氣;甘草瀉心湯治療胃氣虛弱導致的痞證,所以加重甘草的用量來補益中氣,痞證自然消除。世俗認為甘草會使人腹脹,是治療痞嘔的禁忌藥材,那是因為不了解虛實之分。)雖然都是心口堵塞發硬,但病症的虛實不同。(同樣是心口堵塞發硬,生薑瀉心湯證屬於實證,甘草瀉心湯證屬於虛證。)腹鳴腹瀉要仔細推敲。(同樣是腹鳴腹瀉,生薑瀉心湯證的腹瀉是拉稀水,但不會到一天數十次的程度;甘草瀉心湯證則是腹瀉一天數十次,且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由此可以區分虛實。)水氣(因此使用生薑)導致的乾嘔,往往會有口臭;胃虛(因此使用甘草)導致的乾嘔,則會心煩。(胃中濁氣不向下走,所以口臭;胃氣虛弱,外來邪氣向上逆行,所以心煩不安。同樣是乾嘔,虛實不同,表現也不同。)生薑性辛散,甘草性補益,把人參用反了,恐怕是個嚴重的錯誤。(注:生薑瀉心湯用辛散的藥材來破除積滯、疏通痞塞,病因是水液停滯造成的,乾嘔有口臭是實邪的表現,所以不應該使用人參。甘草瀉心湯用甘緩的藥材來補虛、化解痞塞,病因是兩次誤用瀉藥導致的,且腹瀉不止、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說明中氣極度虛弱,應該使用人參來輔助甘草。因此甘草瀉心湯中沒有人參,生薑瀉心湯反而使用了人參,兩方倒置,一定是有錯誤。)
這三種瀉心湯,都是從柴胡湯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虛實之間區分嚴明。(凡是瀉心證,都是在發汗、瀉下、催吐後遺留的疾病。以上三種湯劑,總的來說都離不開疏通阻塞、引導熱邪、補益胃氣,大體上都源於柴胡湯的法則。將柴胡湯中的生薑換成乾薑,柴胡換成黃連,前者是調和表裡,後者是貫通上下,所以它們所治療的疾病,有很多和柴胡湯證相同,只是增加了治療痞證的苦味和辛味藥材而已。
然而它們有虛有實,有邪無邪,用藥的變化各有微妙,攻補兼施,寒熱並用,其中既有一味藥治療兩種病症的情況,也有兩味藥合治一種病症的情況,藥性也與《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完全吻合,學者如果能從這些方劑中探求其中的道理並加以推廣,就能夠靈活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