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50)
退思集類方歌注 (50)
1. 〔附〕清脾飲
(嚴用和《濟生方》),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短赤,脈來弦數。
白話文:
嚴用和在《濟生方》中提到,治療瘧疾病人發熱多而畏寒少,口中苦澀咽喉乾燥,小便量少色深紅,脈象呈現弦緊且快速。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朮,厚朴,青皮,茯苓,草果(各等分),水一盅,生薑一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減時服,忌生冷油膩。)
白話文: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朮、厚朴、青皮、茯苓、草果(各等份),加入一盅水,生薑一片,棗一枚,煎煮至八分之一。(趁熱減量服用,忌吃生冷油膩食物。)
清脾飲用青樸柴,芩半甘苓白朮偕,更加草果兼薑棗,熱多陽瘧服之佳。(夏月納涼飲冷過度,先傷脾胃之陽,寒氣藏於肌肉之間,至秋復感涼風,郁遏腠理,引動伏邪,而病為瘧。發必先寒後熱,所謂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也。雖瘧不離乎少陽,而脾胃受傷者實多,故嚴氏宗仲景小柴胡湯加減而立此方。
白話文:
「清脾飲」由青蒿、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白朮組成,再加入草果、生薑、大棗。在天氣炎熱時,因為飲用過多的冰涼飲品,會首先損傷脾胃的陽氣,寒氣藏在肌肉之間,到了秋天,再被涼風所侵襲,鬱積於腠理之間,引發潛伏的邪氣,而發病為瘧疾。發作時一定會先有畏寒,然後發熱,所謂的「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所以先有畏寒,然後纔有發熱的症狀。雖然瘧疾不脫離少陽的範疇,但實際上脾胃受損的人很多,所以嚴氏醫師根據仲景的「小柴胡湯」加減而立了此方。
名曰「清脾」,是明從脾胃論治。方中苓、朮、夏、草,皆脾胃藥,復以厚朴、青皮、草果,盪滌膜原之邪,劫痰截瘧。其治少陽,惟柴、芩二味而已。)瘧由痰積風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然雖有痰積,若不兼感風寒,亦未必便成瘧疾。
白話文:
它的名稱是「清脾」,是針對脾胃進行治療。方劑中的茯苓、白朮、蒼朮、茵陳都是脾胃藥,再加入厚朴、青皮、草果,去除胸腹的邪氣,消除痰液,截斷瘧疾。它的治療少陽病,只用柴胡、黃芩這兩種藥材。瘧疾是由痰液積聚、風寒侵襲引起的,單單祛除表邪、消除痰液是不能徹底根治的。(古話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瘧疾」,但即使有痰積,如果不兼感風寒,也不一定會患上瘧疾。)
故治瘧之方,解表除痰,每相須為用也。)此治瘧邪通用劑,隨宜加減總堪諧。(此治瘧之通劑。方中黃芩、草果,可隨寒熱以為進退,勿拘陽瘧一端也。外如石膏、大黃、桂枝、附子、人參、熟地、當歸、白芍等,皆可隨證加入。如瘧久不止,加常山、烏梅截之。)
白話文:
因此,治療瘧疾的方法是疏散表邪,清除痰濁,兩者互相配合使用。)這是治療瘧疾的通用劑,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總能配伍成合適的藥物。(這是治療瘧疾的通用劑。方中的黃芩、草果,可以根據寒熱情況來增減,不要拘泥於陽瘧。)此外,如石膏、大黃、桂枝、附子、人參、熟地、當歸、白芍等,都可以根據證狀加入。) 如果瘧疾久治不愈,可以加入常山、烏梅來截斷它。)
2.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此主之。
白話文:
如果在治療傷寒五六天後,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症狀,且符合柴胡湯的證候,但卻使用其他藥物來治療,導致柴胡證仍然存在,這時應該再次使用柴胡湯。
如果心下感到滿悶,但沒有疼痛,這種情況稱為痞證,不適合使用柴胡湯。這時宜採用治痞的相應方藥。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半夏(半升清洗乾淨),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棗(十二顆),水一斗煮取六升,去除渣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