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50)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50)

1. 〔附〕清脾飲

(嚴用和《濟生方》),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短赤,脈來弦數。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朮,厚朴,青皮,茯苓,草果(各等分),水一盅,生薑一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減時服,忌生冷油膩。)

清脾飲用青樸柴,芩半甘苓白朮偕,更加草果兼薑棗,熱多陽瘧服之佳。(夏月納涼飲冷過度,先傷脾胃之陽,寒氣藏於肌肉之間,至秋復感涼風,郁遏腠理,引動伏邪,而病為瘧。發必先寒後熱,所謂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也。雖瘧不離乎少陽,而脾胃受傷者實多,故嚴氏宗仲景小柴胡湯加減而立此方。

名曰「清脾」,是明從脾胃論治。方中苓、朮、夏、草,皆脾胃藥,復以厚朴、青皮、草果,盪滌膜原之邪,劫痰截瘧。其治少陽,惟柴、芩二味而已。)瘧由痰積風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然雖有痰積,若不兼感風寒,亦未必便成瘧疾。

故治瘧之方,解表除痰,每相須為用也。)此治瘧邪通用劑,隨宜加減總堪諧。(此治瘧之通劑。方中黃芩、草果,可隨寒熱以為進退,勿拘陽瘧一端也。外如石膏、大黃、桂枝、附子、人參、熟地、當歸、白芍等,皆可隨證加入。如瘧久不止,加常山、烏梅截之。)

白話文:

〔附〕清脾飲

這個方子出自嚴用和的《濟生方》,是用來治療瘧疾,症狀是發熱多而怕冷少、口苦咽乾、小便短少顏色發紅,脈象呈現弦而數的。

藥方組成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朮、厚朴、青皮、茯苓、草果,每種藥材等量,加水一盅,生薑一片,紅棗一枚,一起煎煮至八分。在發熱減退時服用,服用期間要避免生冷油膩的食物。

這個清脾飲的配方是用青皮、厚朴、柴胡,加上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白朮,再搭配草果、生薑和紅棗。這個方子很適合治療發熱多的陽瘧。夏天的時候,如果過度貪涼喝冷飲,會先損傷脾胃的陽氣,讓寒氣藏在肌肉之間。到了秋天,又感染了涼風,寒氣鬱結在皮膚紋理,引動潛伏的邪氣,就會發病變成瘧疾。發作時通常是先怕冷後發熱,這就是所謂的先受寒,然後又被風邪侵襲,所以會先冷後熱。雖然瘧疾的病因與少陽有關,但脾胃受損的情況其實很多,所以嚴用和採用了張仲景小柴胡湯的基礎,再加以調整,創立了這個方子。

這個方子之所以叫做「清脾」,是表明治療的重點在於從脾胃方面著手。方子中的茯苓、白朮、半夏、甘草都是調理脾胃的藥,再加上厚朴、青皮、草果,可以清除身體裡膜原部位的邪氣,化痰截斷瘧疾的發作。其中只有柴胡和黃芩這兩味藥是用來治療少陽的。瘧疾的形成通常是因為痰積和風寒引起的,所以只要能同時解除表邪和化痰,瘧疾就能徹底治癒。(古人說過「沒有痰就不會形成瘧疾」、「沒有積滯就不會形成瘧疾」,然而,即使有痰積,如果沒有同時感染風寒,也未必會發病成瘧疾。因此,治療瘧疾的方子,往往需要同時兼顧解除表邪和化痰)。這個方子是治療瘧疾的常用方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加減藥材,效果都很好。(這是治療瘧疾的通用方。方中的黃芩、草果可以根據患者的寒熱情況調整用量,不局限於只治療陽瘧。此外,像石膏、大黃、桂枝、附子、人參、熟地、當歸、白芍等藥材,都可以根據具體症狀加入。如果瘧疾久治不癒,可以加入常山、烏梅來截斷瘧疾的發作。)

2. 瀉心湯類

3.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症狀,這是柴胡湯證的表現,但如果誤用其他藥物來瀉下,即使柴胡湯證狀仍然存在,還是要再給予柴胡湯治療。如果病人感到心下部位脹滿但不痛,這就是痞證,不適合使用柴胡湯,應該改用這個方子(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半夏(半升,洗過),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至剩三升,將藥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