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1)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傳解 (1)

1. 辨太陽病傳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臊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五氣所傷之通稱如頭痛身熱不涼即調之傷寒至今猶然脈靜者陰邪也不傳他經躁煩脈數急者陽邪也勢必傳裡寒濕屬陰風熱燥屬陽

傳傳經也一日之傳始太陽終厥陰論稱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謂始於太陽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為不傳者謂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者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也此傳經之日期也傳者如此遞彼之調非經經傳到方謂之傳注傷寒家皆謂不傳陽明少陽即不傳三陰必傳陽明少陽方傳太陰少陰厥陰故有傳則俱傳之謬說若然與陽明無所復傳句大相背謬矣因又創陽明有在經在附之不同以調停其說謂在級則傳在府則不傳也在俯者以胃家實作主在經者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作主不思身熱汗出不惡寒證除卻胃實成何陽明胃實證除卻身熱汗出不惡寒豈反以身不熱汗不出惡寒者為陽明乎細思自得

白話文:

傷寒發病第一天,如果病人脈象平和,就代表病邪沒有傳入其他經絡,可能想吐但喉嚨發乾、煩躁、脈搏快速則代表病邪已經傳入其他經絡。

傷寒是由五種不同氣候因素造成的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發燒、身體不涼快。這種疾病自古至今都存在,如果脈象平和,表示是陰邪入侵,不會傳入其他經絡;如果病人躁動不安、脈搏快速,表示是陽邪入侵,病邪一定會傳入其他經絡。寒濕屬陰,風熱屬陽。

「傳」指的是病邪傳入其他經絡。傷寒發病第一天開始於太陽經,最後到達厥陰經。書中所說的「一日太陽受之」,指的是病邪從太陽經開始入侵。傷寒發病兩三天,如果陽明經、少陽經的症狀沒有出現,就表示病邪沒有傳入這兩個經絡。傷寒發病三天,三陽經的病邪都已經消失,接下來就會傳入三陰經。也就是說,第四天傳入太陰經、第五天傳入少陰經、第六天傳入厥陰經。這就是病邪傳入各經絡的順序和時間。

病邪傳入各個經絡,需要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如果病邪沒有傳到某個經絡,就不能說病邪傳入了其他經絡。傷寒醫家普遍認為,如果病邪沒有傳入陽明經、少陽經,就代表病邪不會傳入三陰經。但是,病邪必須先傳入陽明經、少陽經,才能再傳入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因此,「傳則俱傳」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病邪沒有傳入陽明經,就沒有必要再傳入其他經絡,這與「陽明無所復傳」的說法相矛盾。

有些人為了解釋這個矛盾,提出「陽明在經在附」的觀點,認為陽明經分為「在經」和「在附」兩種情況。如果陽明經在「在經」狀態,病邪就會傳入其他經絡;如果陽明經在「在附」狀態,病邪就不會傳入其他經絡。「在附」指的是胃氣實證,也就是說,胃氣實證的陽明經病邪就不會傳入其他經絡;「在經」指的是身體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的陽明經病邪,就會傳入其他經絡。但是,如果胃氣實證的症狀消失了,還有哪種情況可以稱為陽明經的胃氣實證呢?同樣的,如果身體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的症狀消失了,還有哪種情況可以稱為陽明經的「在經」狀態呢?仔細思考,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行經典傳經不同病初起六日行太陽經縱有實邪未可大下次六日行陽明經如有實邪此時正當下之次六日行少陽經亦不可妄下論稱太陽病頭痛至七八日已上自愈為行其經盡者謂行盡太陽之經也七八日已上者六日也故曰初起六日行太陽經論又稱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謂其已行盡太陽一經再欲行陽明一經也故曰次六日行陽明經至此已十二日矣自第十三日至十八日當行少陽經據論稱傷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證又云太陽病過經十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相湯以小柴朋湯本少陽主方過太陽之經十日則十六日也正值行少陽之期故曰次六日行少陽經此行經日期也至若論稱過經所指不同陽明論中稱過經乃可下之者謂過太陽之經至陽期經中乃可下也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譫語水陽明病今行過陽明之經而反譫語也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者過太陽之經也過經與行經日期同與傳經大不同也

白話文:

經絡循行與疾病

《傷寒論》中提到,疾病開始後的前六天會循行太陽經,即使有實邪(具體的病邪),也不宜立即出汗發散。接下來的六天會循行陽明經,如果有實邪,此時正是發散出汗的好時機。再接下來的六天會循行少陽經,也不可隨意發散。

《傷寒論》中還說,太陽病(太陽經熱邪)頭痛到了七八天以上後自行痊癒,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已經循行完畢。七八天以上指的就是六天。所以說,疾病開始後的前六天會循行太陽經。

《傷寒論》又提到,如果想要轉入其他經絡循行,就要針刺足陽明經,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已經循行完畢,接下來要循行陽明經。所以說,接下來的六天會循行陽明經。到了此時已經過了十二天了。

從第十三天到第十八天,應該循行少陽經。《傷寒論》中說,傷寒十三天後不解,這原本是柴胡證(少陽經熱邪)。又說,太陽病超過十天後,反覆發熱二三次,四五天後柴胡證仍然存在的,先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是少陽經的主方,太陽經的熱邪超過十天就是十六天,正好是少陽經循行的時期。所以說,接下來的六天會循行少陽經。這是經絡循行的時間。

至於《傷寒論》中提到的「過經」,所指的是不同的概念。在陽明經的論述中,「過經」是指可以發汗出汗的時期,也就是超過太陽經的熱邪進入陽明經的時期。傷寒十三天不解,出現譫語,因為譫語是陽明經的症狀,現在超過了陽明經的循行時期而反覆出現,所以是陽明經的熱邪。太陽病超過十餘天,反覆發熱二三次,也是超過了太陽經的循行時期。過經與循行時間相近,但與經絡循行有很大的不同。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二日傳陽明之期三日傳少陽之期陽明篇中雲始雖惡寒二日自止傳陽明之證據也心中悸而煩者傳少陽之證據也若不見不惡寒不見心中煩悸為不傳陽明少陽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心中煩悸是將傳少陽之徵少陽主方本是小柴胡湯因未見口苦咽乾目眩尚在將入夫入之際故用小建中湯少陽論中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即此意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兩三天,原本應該出現陽明或少陽的症狀,但卻沒有出現,就叫做不傳。

一般來說,傷寒發病兩天就會傳入陽明經,三天就會傳入少陽經。陽明篇中提到,一開始雖然有惡寒,但兩天後就停止,這就表示傳入了陽明經。而心中悸動、煩躁不安,則代表傳入了少陽經。如果沒有出現惡寒,也沒有出現心中煩悸,就表示沒有傳入陽明或少陽經。

如果傷寒發病兩三天,出現心中悸動、煩躁不安,就用小建中湯治療。

心中煩悸是將要傳入少陽經的徵兆,少陽經的主方是柴胡湯。但因為病人還沒有出現口苦、咽乾、目眩等明顯的少陽證,還在將要進入少陽經的階段,所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少陽論中提到,傷寒病人陽脈澀、陰脈弦,腹部疼痛,先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用柴胡湯,這就是這個道理。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發汗後病不從汗解蒸蒸發熱者自內蒸出此傳入陽明之徵胃雖未實而邪已入胃故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此言太陽病二三日而煩躁者不必盡傳陽明有水緒胸一證不可不察當於脈之微弱上辨之寒分即水之凝結者本論無痰字此即痰也膈以上象天清陽所聚膈以下象地濁陰所聚故心下結鞕其病尚在膈上皆由痰飲阻滯清陽之氣使然非食物停滯也

白話文:

  1. 太陽病病程三天,如果發汗治療無法解除病症,且出現蒸蒸發熱的症狀,這表明病情已經轉移到胃部。應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

  2. 若發汗治療後,病症並未得到緩解,反而出現蒸蒸發熱,這表示體內的熱能自行上升,預示著病症可能已經進入陽明經。即使胃部尚未實熱,但邪氣已經進入胃部,因此需要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

  3. 太陽病病程兩到三天間,如果病人無法安睡,只想起身,且感到心下有緊繃感,脈搏較弱,這可能表明患者原本就存在寒氣。如果錯誤地進行了下法治療,導致腹瀉,當腹瀉停止後,可能會出現結胸的症狀。若腹瀉持續,則可能是協熱利的表現。

  4. 在太陽病病程兩到三天間,如果病人出現煩躁的情況,不一定都代表病症會傳至陽明經。有一種叫做「水緒胸」的症狀,必須特別留意。在診斷時,應重點觀察脈搏的微弱程度。寒氣即為水的凝結,文中未提到「痰」字,這裡可以理解為痰。膈以上的部分類似天的清陽聚集之地,膈以下的部分類似地的濁陰聚集之處。因此,心下結鞕的病症主要發生在膈以上的部位,是因為痰飲阻滯,影響了清陽之氣的運行,而非食物在體內的停留。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濈濈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上文論外中風而內有塞痰之證未有方治此復詳言病狀出方治之

問十棗湯未必即是治上節之病曰心下結見於誤汗吐下後者居多若未經汗吐下之心下結止此一證而治未經汗吐下之心下鞕亦止此一方況藥又對證非此而何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復以汗解宜桂枝

上節言表解者乃可攻之倘表未解尚惡寒者未有方治此特補之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白話文:

太陽中風伴隨腹瀉、嘔吐、逆氣,如果表證已解,就可以攻治。患者出汗多,有時頭痛,心口痞塞、腹部脹滿,牽連到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不惡寒,這說明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可以服用十棗湯來治療。之前論述了外感風寒,內有痰阻的證候,但沒有提出治療方案。這裡詳細描述了病症,並開出藥方。

有人問十棗湯是否就是治療上文所述疾病的藥方。答案是,心下結往往是誤用汗法或瀉下法之後出現的。如果患者沒有經過汗法或瀉下法治療就出現了心下結,只用這一種方法來治療即可。而對於沒有經過汗法或瀉下法治療就出現的心腹脹滿,也只有這一種藥方適合。而且藥物也是對症下藥,不是別的藥方可以替代的。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象浮弱,可以用汗法來治療,宜用桂枝。

上文提到表證已解就可以攻治,但如果表證未解,仍然惡寒,之前沒有提出治療方案,這裡補充說明。傷寒病三天,陽明脈大。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二節當作一句讀陽明脈本大少陽脈本小傷寒三日應傳陽明少陽日期而脈之大小加經知其不久自己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伺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入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三天後,少陽脈象變得微弱,這表示病情可能即將痊癒。

「二節當作一句讀」意為應將兩節的內容合併理解。「陽明脈本大,少陽脈本小」,傷寒發病三天後,依照理論應由少陽轉至陽明,脈象應由小變大,現脈象反而由大變小,說明病情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預示著即將好轉。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發病三天後,三陽的氣血已經衰竭,進入三陰階段,本應產生病狀,但此人卻能正常進食且沒有嘔吐,這表明他並未受到三陰病邪的影響。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如果在傷寒發病三天後,脈象浮動且略帶數急,但病人卻感到身涼舒適,這是什麼情況呢?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這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在夜半時脈象浮動,且伴有大量汗出,或脈象數急後,能正常進食,或脈象微弱後,必有大汗排出,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表現。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伺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要判斷病人的病發時間和預計好轉時間,可以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脈象來進行推測。例如,如果是夜半時分發病,那麼第二天中午就可能好轉;如果是中午發病,則可能在夜半時分好轉。因為陽病得陰可解,陰病得陽亦可解。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入病身體苦疼重者,須髮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在立夏季節出現洪大脈象,是正常的情況,如果病患感到身體疼痛加重,則需要發汗治療。如果第二天疼痛和沈重感未減輕,就不需再進行發汗。如果汗液自行流出,那麼第二天就會好轉。這是因為立夏的脈象洪大,符合這個季節的脈象特點,其他季節的脈象變化也應按照類似的原則進行觀察和診斷。

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派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腎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也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洫失精

前傷寒條內云脈浮而緊者名曰眩此曰大則為芤則弦大即上文浮而緊按之芤之脈也以是知半產漏下亡血失精即上文本虛二字註腳

問曰痛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要好轉時,從巳時到未時之間。

太陽病還沒好,脈象陰陽都停滯,必定先會發抖出汗而解,但陽氣微弱的人,會先出汗而解,陰氣微弱的人,則需要瀉下而解,如果要瀉下,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

有人問,病症有發抖出汗而解的,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脈象浮,而按壓腎經卻是虛弱,這是因為本體虛弱,所以才會發抖出汗而解。病人本身虛弱,所以才會發抖,而脈象浮,所以才會出汗而解。如果脈象浮而數,按壓腎經卻不虛弱,那麼病人本身並不虛弱,如果要自愈,只要出汗就行了,不會發抖。

脈象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虛。減則為寒,虛則為虛寒。虛寒相互搏擊,這叫做革。婦女則會半產漏下,男子則會遺精。

之前的傷寒條文裡說,脈象浮而緊,叫做眩,這裡說大則為虛,弦則為減,大就是指上文浮而緊,按壓卻虛弱的脈象。由此可知,半產漏下、亡血失精,就是上文本虛兩個字的註腳。

有人問,疼痛不發抖卻出汗而解的,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脈象大而浮數,所以知道不發抖卻出汗而解。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以上十一節論病解之不同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此言傳陰之候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言傳半表半裡之候不必見口苦止據脅下滿即當用小柴胡湯所謂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怨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脈細者此謂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白話文:

問:有種疾病,患者並未發燒或流汗,卻自行康復,這是什麼原因?回答:這是因為他們的脈象原本就很微弱。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曾大量出汗、嘔吐或排便,導致體內津液不足。當陰陽自然調和時,身體就會自行康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沒有發燒,也沒有流汗,卻自行康復。

以上是關於疾病康復方式的不同討論。

傷寒病四到五天後,如果腹部疼痛,並且感到有氣體向下移動到小腹,這表示他們可能想要解大便。

這是關於陰性症狀的描述。

傷寒病四到五天後,如果身體發熱,畏風,頸部和背部僵硬,腹部脹滿,手腳溫暖且口渴,這時候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關於半表半裡症狀的描述,不一定會出現口苦的情況,只要看到脹滿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柴胡湯的治療原則是隻要看到一個症狀,就可以開始治療,不一定需要所有症狀都出現。

傷寒病五到六天後,如果頭部出汗,感到微寒,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口不願飲食,大便脈搏細弱,這表示陽氣微弱,有結聚的現象,有可能同時存在外在和內在的症狀。脈搏沈穩表示病在內部。如果只有出汗的症狀,表示陽氣微弱,如果全部是陰性的症狀,則表示病在內部,有外在和內在的症狀混合。脈搏雖然沈穩,但不能被認為是少陰病的原因是陰性症狀不會出現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可以確定不是少陰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可能需要等到排出大便後才能康復。

此與少陰病極相似惟頭汗出為異耳少陰病有汗者四俱兼下利二證可治二證不可治獨頭汗出者絕無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此言邪傳半表半裡而外證尚多之治

太陽病頭痛至七八日己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三日一大關鍵謂三陽已盡三陰當受邪也陰不受邪可自解矣傷寒六日又是一大關鍵謂其六日行太陽一經已盡若不自解則或傳陽明或傳三陰之候也七八日已上者六七日也欲作再經者言已行盡太陽一經恐欲再行陽明一經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陽夫人陰故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跟少陰病很像,但它會出頭汗,這點不同。少陰病有汗的,會同時伴隨下利,這兩種症狀都可以治,但如果只有出頭汗,就沒有辦法治了。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發熱,微微發冷,四肢關節疼痛,有點想吐,下腹部脹滿,外在症狀還沒消失的,可以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

這說明病邪傳到了半表半裏,外在症狀還很多,需要用這個藥方治療。

太陽病頭痛,到了七八天就自己好了,是因為陽氣已經順利運行完畢了。如果想要再次發病,可以用針灸足陽明經,讓陽氣不再傳到這個經絡,病就會好了。

傷寒病發病第三天是一個重要的關卡,因為三陽經已經運行完畢,三陰經要開始接受病邪。如果三陰經沒有接受病邪,就能夠自己好轉。傷寒病發病第六天又是另一個重要的關卡,因為它已經運行完了太陽經,如果不能自己好轉,就可能傳到陽明經,或者傳到三陰經。到了七八天,就是指六七天,如果想要再次發病,也就是說陽氣已經運行完了太陽經,想要再次運行陽明經。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沒有高燒,但病人焦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盛行的緣故。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主人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欲目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己上四節辨入陰與欲解病脈證臉內際近鼻處是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此辨蓄血證也與水結胸辨不與陽明胃實辨陽明胃實其脈亦實與脈微而沉大不相似惟水結胸與蓄血證其脈皆微其證不能臥但欲起與如狂相尖故辨之然水蓄於下小便必不利水蓄於上其胸必結今既不結胸小便複利而脈微如狂非蓄血而何

白話文: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卻感到極度煩躁,眼睛沉重,臉色內側發黃,這是疾病要痊癒的徵兆。

疾病發作六七天,手足三部脈象都顯示病人煩躁,口部緊閉不能說話,病人焦躁不安,這也表示疾病要痊癒。要從眼睛方面痊癒,一定會先出現煩躁,然後出汗才痊癒。為什麼知道會出汗痊癒呢?因為脈象浮,所以知道會出汗痊癒。

上面四節講述了辨別入陰和要痊癒的病症,脈象和症狀的特徵是臉內側靠近鼻子的部位。

太陽病發作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反倒不結胸,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熱邪在里焦(下焦),小腹應該脹滿,小便自利,下血就會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循行過程中,瘀熱停留在里焦的緣故。抵當湯主治此病。

這段辨別的是蓄血的症狀,與水結胸的辨別不同,也不同於陽明胃實的辨別。陽明胃實的脈象也實,與微弱而沉的脈象差別很大。只有水結胸和蓄血的症狀,脈象都微弱,症狀都是不能躺下,只想起身,並且像發狂一樣,所以才要加以辨別。然而水蓄積在下焦,小便一定不暢,水蓄積在上焦,胸部一定會結實。現在既不結胸,小便又通暢,脈象微弱,像發狂一樣,不是蓄血症狀是什麼呢?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為無血言無瘀血非血少也此與濕熱發黃證辨太陽病脈沉身黃與濕熱梔子檗皮證同惟小便利不利為異耳如小便不利則病在氣分不在血分為無瘀血也若小便自利則病不在氣分必在血分更有如狂現證其為瘀血明矣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此與一切五苓豬苓等證辨也蓄血證亦不定現發黃惟少腹滿而小便利者斯為確據滿比鞕稍輕故用丸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身體發黃,脈象沉細,腹部脹滿,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沒有瘀血,但如果小便自利,患者行為如狂,則說明是血證,應該用抵當湯治療。

「無血」指的是沒有瘀血,並不是指血少,這點要與濕熱導致發黃的證狀區分開來。太陽病脈沉、身體發黃,與濕熱證的梔子、黃柏皮證相似,但小便不利才是關鍵區別。如果小便不利,則病在氣分,不在血分,也就是沒有瘀血。如果小便自利,則病不在氣分,必定在血分,患者又出現如狂的症狀,就更能確定是瘀血了。

傷寒有熱,腹部脹滿,應該小便不利,但現在反而小便自利,這是因為有瘀血,必須立即治療。其他藥物宜用抵當丸。

這點也要與一切五苓豬苓等證狀區分開來。蓄血證也不一定會出現發黃,但如果腹部脹滿,小便自利,就可以確定是蓄血證。腹部脹滿比小便不利略輕,因此可以用丸劑治療。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前條瘀血全無行動之意故用飛潛吮血之物活動其血以逐之此條血已自下不過乘其勢而導之使出故不假動血藥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外證未解者尚惡寒也此補上文外證未解之治此條與十棗後治外證未解一條編傷寒者往往編在一處以為類敘法遂令顯序處有重複之嫌抽出處有缺文之恨故移正之

木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發燒,小便不通,神志不清,且有血從下身流出,這類病人應該先治療外在症狀,若外在症狀未解,不可急於攻治內在病症。只有當外在症狀減輕,但腹部仍舊緊結疼痛時,才能使用桃核承氣湯治療。

先前所述的瘀血,指的是靜止不動的瘀血,需要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而這裡所指的血,已經開始往下流動,因此只需乘勢導引,使其排出體外,不需要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太陽病患者若外在症狀未解,不可使用瀉下藥,因為這會導致病情加重。若要治療外在症狀,應該使用桂枝湯。

外在症狀未解,患者仍然怕冷,這是補述前文外在症狀未解的治療方法。這條與十棗湯之後的“外證未解”一條,編排在傷寒論中,屬於同類敘述,可能會造成重複。將此條抽出後,發現缺少部分內容,故將其整理修正。

發汗後又使用瀉下藥,屬於逆治。若先發汗,則不算是逆治;若先瀉下,再發汗,才算是逆治。

此申明上文下之為逆句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此總提停水證起下四節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即是小青龍湯非寒去欲解之後再用小青龍也以上論傷寒未解而停水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這篇文章在討論中醫學中的幾個重要概念。首先,它提到一個逆句,指出脈象的陰陽都緊張,但只有吐利的情況脈象沒有改變,這表示病情正在緩解。如果脈象變得遲緩,且在六七天內不想進食,這可能意味著病情會更晚出現,因為這是水積聚的症狀。

接著,文章總結了四個關於停滯水證的節點。對於傷寒症,如果表徵不解除,且心下有水氣,可能會有乾嘔、發熱和咳嗽等症狀,也可能會出現口渴、腹瀉、噎食、小便困難和少腹脹滿或喘息的情況,此時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其次,如果傷寒症患者的心下有水氣,並出現咳嗽和微喘,但不口渴,服用小青龍湯後開始口渴,這表明寒邪正在消退,病情有改善的跡象。

最後,對於中風後發熱六七天仍不解除,並感到煩躁,有表裡兩種症狀,且口渴想要喝水,但喝水後又吐出的情況,稱為「水逆」,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以上都是對於未完全恢復,但存在水積聚症狀的傷寒和中風患者的論述。

表證即是發熱汗出惡寒里證即是停水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渴者丹田有熱故五苓散中用澤瀉豬苓不渴者丹田無熱故茯苓甘草湯中不用澤瀉豬苓以上論中風未解而停水者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陽氣大虧之證望其七日來復之期陽氣漸蘇陰邪漸退可自解也乃反增下利汗出是微陽已散陰邪獨留不死何待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此較上條少一汗出證在可治不可治之間故曰難治治法不外遍脈四逆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白話文:

表證:發熱、出汗惡寒。 裏證:水液積聚停滯。

傷寒出汗而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不口渴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口渴是因為丹田有熱,所以五苓散中使用澤瀉、豬苓。不口渴是因為丹田沒有熱,所以茯苓甘草湯中不使用澤瀉、豬苓。以上所說的都是中風未解除而導致水液停滯的情形。

傷寒六七天沒有排便,發熱,排便後汗出不止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陰氣旺盛,陽氣衰微。

陽氣嚴重虧損的情況,等待七天後陽氣逐漸恢復,陰邪逐漸消退,就會自己解除了。如果反而出現腹瀉、出汗,說明陽氣已散失,只有陰邪存在了,不死還能等什麼呢?

發熱而昏厥、七天後腹瀉的病情難以治療。

這條比上一條少了一個出汗的證狀,處於可治與不可治之間,所以說是難治。治療方法不外乎切脈,四肢冰冷的傷寒,脈浮緩,手腳溫和的,屬於太陰證。太陰證應該出現身體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就發不了黃。到了七八天,就算暴躁煩悶,腹瀉十幾次,最終也會自己好轉。因為脾胃中的腐敗之物應該排出去。

脾屬太陰濕土凡傷於濕者內應太陰兼寒者吐利腹痛即太陰之正病兼熱者即濕痹發黃證若內濕熱而外復感風寒者即麻黃連翹赤小豆證丹溪以造麴比之謂濕熱鬱久則發黃故自汗出者謂之熱越不能發黃即不汗出而小便自利者亦不能發黃以濕熱分泄故也此條脈浮為有表證脈緩為屬脾不見吐利腹痛是濕熱非寒濕也即是麻黃連翹赤小豆證因小便自利故不發黃耳問曰既屬太陰如何不編入太陰內曰太陰病認證處全在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此條內一證不見若編入太陰內教人何處認證況脈浮的屬太陽證據如何混入太陰內七八日暴煩下利正是邪去欲解之候恐人誤作傳入陰經治故曰必自止當不治自解耳

白話文:

脾臟屬太陰,主濕土。凡是受濕邪侵犯,內應太陰,兼有寒氣者,就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這就是太陰病的典型症狀。如果兼有熱邪,就會出現濕痹、發黃等症狀。若內有濕熱,又在外感風寒,就會出現麻黃連翹赤小豆證。丹溪先生以造麴比喻濕熱鬱積久了就會發黃,所以自汗出者謂之熱越,不能發黃;如果不出汗,卻小便自利,也不能發黃,因為濕熱已經隨著小便排出去了。此條脈象浮則是有表證,脈緩則屬脾,不見嘔吐、腹瀉、腹痛,這是濕熱而非寒濕,也就是麻黃連翹赤小豆證。由於小便自利,所以不發黃。有人問,既然屬於太陰,為何不編入太陰病中?答曰:太陰病的辨證重點在於腹滿、嘔吐、飲食不下、小便量多、腹痛,而此條中並沒有這些症狀,如果編入太陰病中,就會讓人難以辨認。而且脈象浮屬於太陽證,怎麼能混入太陰病中呢?七八日後突然發熱、腹瀉,正是邪氣要解的徵兆,恐怕有人誤以為邪氣傳入陰經,而進行錯誤的治療,所以說,這種情況應該自行停止,不用治療就會自行痊癒。

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上言濕熱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此論小便不利而發黃之治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遲不同沉遲而尺中遲皆屬營氣不足新加湯主治沉遲面赤屬下虛自汗乃解此條脈浮而遲屬衛陽虛經云上焦開發若霧露之溉是為氣因少此加霧露者則不能作汗至於面赤亦有數條痙病與二陽並病皆由陽氣怫鬱在表治宜發汗本條屬衛陽虛而表未解又宜小劑發汗厥陰中戴陽一條聽其自汗乃解即少陰病中通脈四逆一證腎陽大虛仍用蔥以通陽氣參觀全論面赤一證未有不從汗解者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八九天,患者皮膚發黃,如同橘子顏色,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上面提到濕熱證患者小便暢通,不會發黃,而這裡討論的是小便不利且發黃的治療方法。

脈象浮而遲,臉色發紅,並且焦慮不安,在發病六七天時應該要出汗退燒,但反而持續發燒,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發汗,身體必然會發癢。

脈象遲緩,既非沉遲,也非尺脈遲緩,而是營氣不足,可以用新加湯治療。脈象沉遲,臉色發紅,屬於下虛自汗,可以用新加湯治療。這段文字提到脈象浮而遲,屬於衛陽虛,經書上說上焦開展就像霧露滋潤一樣,是氣虛所致,因此加入霧露,就無法發汗。至於臉色發紅,也有其他原因,比如痙病,或者二陽並病,都是因為陽氣鬱結在表,應該要發汗治療。本段文字屬於衛陽虛,表證尚未解除,也要用小劑量發汗治療。厥陰中戴陽這一條提到,應該讓患者自然出汗退燒,就像少陰病中通脈四逆證一樣,腎陽大虛,可以用蔥來通陽氣。參照整篇論述,臉色發紅,沒有不從汗法退燒的。

太陽病摒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而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上半節是欲解之候自而色反有熱色以下與上條同上條無方此條比方主治不嘔與少陽辨太陽轉入少陽必嘔今不嘔非少陽之往來寒熱便調與陽明辨太陽轉入陽明必胃實不大便今便調非陽明之潮熱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持續八到九天,發熱和畏寒交替出現,熱多於寒,病人沒有嘔吐,大便正常,一天內發熱兩三次。脈搏微弱且緩慢,這表示病情可能開始痊癒。如果脈搏微弱且伴有畏寒,這可能是陰陽兩種能量都處於虛弱狀態,不應再進行發汗、排便或催吐。然而,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紅潤,這表示病情還未完全好轉。因為如果病情已經好轉,人體應該能夠排出小量汗水,而不是感覺癢。

上半段描述的是病情接近痊癒的情況,但臉色反而出現紅潤,以下部分與上一段類似,只是上一段沒有提到治療方法。這段指出,如果病人不嘔吐,這並非少陽病的特徵;如果大便正常,這又與陽明病不同。太陽病轉化為少陽病時,通常會有來回發熱和畏寒的症狀;而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時,則會有胃部充實、不易排便的症狀。現在,如果病人沒有這些症狀,則不是少陽或陽明病。

對於傷寒病患者,如果在八九天後,風和濕氣交纏,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翻身,並且沒有嘔吐或口渴,脈搏浮現且虛弱、乾澀,這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大便堅硬,但小便自由流暢,則可以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使用白朮湯來治療。

不嘔與少陽病辨誤下少陽胸滿煩驚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與此證相似但少陽證喜嘔而此證不嘔為異耳不渴與三陽合病辨三陽合病身重難以轉側與此證相似但三陽合病治用白虎其證必渴而此證不渴為異耳恐人娛認故特提要處辨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脯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風濕相摶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本論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而有兼寒兼熱之異兼熱者脈來沉細無汗而發黃兼風寒者脈浮虛而澀多汗惡風寒而不發黃此皆有發熱證也故本論詳辨至若但痛而不發熱者俗名白虎歷節本論不具此證雖不發黃其中有熱者不少不可泥於經文寒勝為痛之句

白話文:

不嘔吐與少陽病容易混淆,少陽病胸口滿悶、心煩意亂、全身沉重難以翻身,與此症狀相似,但少陽病患者喜歡嘔吐,而此症狀則不嘔吐,這是兩者的區別。不口渴與三陽合病也容易混淆,三陽合病全身沉重難以翻身,與此症狀相似,但三陽合病可以用白虎湯治療,患者一定會口渴,而此症狀則不口渴,這是兩者的區別。容易讓人誤認,因此特別提出這幾個重要區別點來辨別。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到了下午症狀更嚴重,這叫做風濕。這種病症是由於汗出受風,或者長期受寒導致的。

風濕互相纏繞,骨節疼痛、抽痛,無法伸展,靠近就會加重疼痛,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穿衣服,或者身體稍微腫脹,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傷寒論》中說,濕邪入侵人體,會導致全身疼痛,並且伴隨寒熱不同的症狀。伴隨發熱的,脈象沉細無汗,面色發黃;伴隨風寒的,脈象浮虛而澀,多汗怕風寒,不發黃。這些都是伴有發熱症狀的。因此,《傷寒論》詳細辨證論述了這些症狀。但如果只是疼痛而不發熱,民間俗稱白虎歷節,這在《傷寒論》中沒有記載。雖然不發黃,但其中有發熱的患者不少,不可拘泥於「寒勝則痛」的經文。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主之

服藥已即是服麻黃湯此亦倒裝文法非已解後更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疑有誤處經云奪血者無汗本論云衄家不可發汗況上條明云自衄者愈似無再用麻黃湯之理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過經十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朋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白話文:

太陽病,脈搏浮緊,沒有汗水,發燒、身體疼痛,八九天都不見好,表證仍然存在,應該發汗。服用藥物已經稍微減輕了症狀,但病人仍然感到煩躁,發熱,眼睛閉著,情況嚴重,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之後才會痊癒。這是因為陽氣太重,麻黃可以治療。

服用藥物已經,指的是服用麻黃湯,這是倒裝句法,不是說已經痊癒之後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搏浮緊,發熱,身體沒有汗水,自己流鼻血的,就會痊癒。

傷寒,脈搏浮緊,不發汗,因此引起流鼻血的,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這條記載可能有些錯誤,經書上說,奪血的人沒有汗水,本論中說,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況且上面已經明確說明,自己流鼻血的就會痊癒,似乎沒有再用麻黃湯的道理。

太陽病,十天之後,脈搏浮細,而且嗜睡,表證已經解除。如果胸部滿脹,脅肋疼痛,就給小柴胡湯;如果脈搏只是浮,就給麻黃湯。

太陽病,超過十天,又反复發作兩三次,之後四五天,柴胡證仍然存在,先給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鬱寡歡,稍微煩躁,就是沒有痊癒,給大柴胡湯,服用之後就會痊癒。

傷寒六日內太陽主氣第七日至十二日陽明主氣第十三日以後少陽主氣此言過太陽之經十餘日則病十七八日也值少陽主氣之期當用小柴胡主治若經誤下當先看小柴胡證仍在否再議治法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滿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上者與調胃承氣湯苦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嘔乃柴胡證據言以嘔故知極吐柴胡證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己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從發病第六天起,太陽經氣為主,第七天到第十二天,陽明經氣為主,第十三天以後,少陽經氣為主。也就是說,太陽經病程超過十天左右,病程就會發展到第十七、十八天,剛好是少陽經氣主導的時段。此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之前誤用了瀉下藥,要先觀察是否還存在小柴胡湯的症狀,再決定後續治療方案。

太陽病發展十幾天後,如果病人覺得心裡熱熱的想吐,胸部疼痛,大便反而覺得脹滿,肚子微微脹,心情鬱悶煩躁,而且之前已經吐過,這種情況如果想用調胃承氣湯,是不合適的。只有那些想要嘔吐、胸痛、大便稍微稀軟的病人,才不是柴胡證,因為嘔吐是極度瀉下導致的。

嘔吐是柴胡證的依據,也就是說,嘔吐說明已經有極度瀉下的情況,所以是柴胡證。

傷寒發熱、出汗卻不退,心裡堵塞,噁心嘔吐,並且腹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

傷寒病發十三天,症狀沒有改善,胸脅部位脹滿,嘔吐,下午時發熱,晚上稍微腹瀉。這種情況原本是柴胡證,應該使用瀉下藥治療,但沒有腹瀉反而出現腹瀉,說明是醫生用丸藥瀉下的,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發熱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解表,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鞭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病十三天,仍未退燒且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說明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來瀉下。如果病人小便頻數,大便卻不通暢,應該用通便的藥物來瀉下。如果脈象調和,就說明醫生已經掌握了病情,可以用丸藥來瀉下,而不是單純用湯藥。如果病人原本腹瀉,但脈象卻變得微弱,而原本應當微弱的脈象卻變得和緩,這說明病症是內實,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傷寒發病十多天,熱邪積聚在內,且出現寒熱往來交替的,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僅僅是胸悶,沒有發熱的,說明是水液積聚在胸脅,且頭部微微出汗的,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