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四節論濕痹 (1)
右四節論濕痹 (1)
1. 右四節論濕痹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熟而渴也
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乃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本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暍是也感列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或曰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暍有異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端言熱而河古人稱暑暍熱一也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濕溫不名暑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暍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暍白虎湯主之
暍刻本作寒如果里有寒何以反用石膏知毋表有熱即身熱也首節止言病名不言脈證此節詳言脈證出方主治兩節本是相承叔和較訂時此節
幸有寒字之說不被摘出若見暍字早巳摘置別論中矣程郊倩後條辨云暍病脈不浮不思本諭之暍即難經之熱病也難經云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此是緊要處豈可模糊讀過,本條脈浮滑與難經熱病脈合則白虎的是熱病主方而寒字的是暍字之誤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背為陽背微惡寒者陽虛證也但陽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腎中之陰陽也氣血是營衛之陰陽也此條口燥渴心煩則暍熱內熾仍是白虎證惟暍熱傷其衛氣致背微惡寒與腎陽全無關涉故止用人參補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至若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並傷則人參與附子並用問同一背惡寒如何分別傷衛傷腎曰條內本自明白傷腎陽者口中和傷衛陽者口燥渴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承上文書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參湯但亦有內中暍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不可用耳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承上文論有表證之治當與前條大青龍證合看前條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此稱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巳在其內如見此證即脈不緊而緩身不疼而重亦可用大青龍湯但少陰真武證亦四肢沉重疼痛恐人誤認故曰無少陰證者少陰證脈微細但欲寐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身覺疼重而無汗為宥表證法宜大青龍湯主治但大青龍證脈不浮緊即見浮緩從無微弱者今見微弱非外感風寒證也乃因中暍暴渴過傷冷水水行皮膚所以身重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更汗對大青龍言此即治水行皮中證也蓋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本是一氣寒在皮膚與水在皮膚均當解散但脈微弱為無陽證故用此方較大青龍為制之小也問此與上節惟脈微弱三字相同並不明言中暍何必勉強湊合曰若非中暍亦不用石膏矣況此論經叔和顛亂安知原本不如此相接耶又何須重提中暍二字方作一例看也
白話文:
太陽中熱就是中暑,症狀表現為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這是熱病的證據。《素問》說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是火的氣,所以熱是五氣之一,而熱病就是五種傷寒之一。《難經》中“熱”字可能與下文“溫”字混淆,所以特別指出“暍”就是中暑。感受到烈日之氣而發病,就是《素問》所說的寒暑燥濕風中的暑病。有人說“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地濕潤悶熱,熱中帶濕,似乎與“暍”不同。其實寒去暑來,暑與寒相對,並非單純指熱。古人認為暑、暍、熱是同一個意思。如果是濕熱並至的病,《難經》稱為濕溫,不稱為暑。到了隋唐以後,人們都把濕熱當作暑,於是真正的暑病名稱就被遺忘,而“暍”是什麼病就更不知道了。
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有熱、里有暍,用白虎湯治療。
“暍”刻本誤作“寒”。如果里有寒,為何用石膏?可知“表有熱”就是身體發熱。上一段只提病名,未提脈證,這一段詳細說明脈證和方劑主治,兩段本是相連的。王叔和校訂時,這一段幸好有“寒”的說法未被摘出,如果見到“暍”字早就被移到別的論述中了。程郊倩《後條辨》說“暍病脈不浮”,但他沒注意到這裡“暍”就是《難經》的熱病。《難經》說“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沈之散澀”,這是關鍵,不可模糊讀過。本條脈浮滑與《難經》熱病脈象相符,所以白虎湯確實是熱病的主方,而“寒”字顯然是“暍”字的誤寫。
傷寒病人沒有明顯發熱,但有口乾、心煩、背部微微怕冷,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背部屬陽,背部微惡寒是陽虛的表現。但陽氣有不同,真水和真火是腎中的陰陽,氣血是營衛的陰陽。本條文提到口乾、心煩,說明暑熱內盛,仍是白虎湯證。只是暑熱傷了衛氣,導致背部微惡寒,與腎陽無關,所以只用補衛氣的人參,不用補腎陽的附子。如果是少陰病口中不乾但背部惡寒,則是衛陽和腎陽同時受損,要同時用人參和附子。有人問如何區分背部惡寒是傷衛還是傷腎?其實條文已說明,傷腎陽的病人“口中和”(口不乾),傷衛陽的病人“口乾渴”。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證未解時不可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且無表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承接上文所述,煩渴、背部惡寒確實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但也有內部中暑又外感風寒的情況,同樣會導致惡寒、發熱、脈浮,此時更需從有汗無汗判斷表證是否解除,以決定是否可用此方。
傷寒脈浮緩,身體不疼但沈重,偶爾輕微減輕,如果沒有少陰證,用大青龍湯治療。
承接上文討論表證的治療,應與前一條大青龍湯證合看。前一條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煩躁。這裡雖說是“傷寒”,但發熱惡寒無汗已包含在內。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即使脈不緊而緩、身不疼而重,也可用大青龍湯。但少陰真武證也有四肢沈重疼痛,為避免誤診,強調“無少陰證”。少陰證脈微細,只想睡覺。太陽中暑的人會身體發熱疼痛沈重且脈微弱,這是夏季傷冷水、水氣侵入皮膚所致。太陽中暑的症狀是出汗、怕冷、發熱、口渴。如果身體疼痛沈重但無汗,說明有表證,適合用大青龍湯。但大青龍湯證的脈象不是浮緊就是浮緩,從不會微弱。如果脈微弱,就不是外感風寒,而是因為中暑大渴後過量飲用冷水,水氣滯留皮膚導致身體沈重。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屬於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更汗”是針對大青龍湯說的,這裡是治療水氣滯留皮膚的情況。天寒地水本是一氣,寒在皮膚與水在皮膚都需散解。但脈微弱是陽氣不足,所以用此方,比大青龍湯更溫和。有人問為何要把這段和中暑扯上關係?如果不涉及中暑,根本不用石膏。況且此論經過王叔和顛倒混亂,原文未必沒有這樣的聯繫,又何須重復“中暑”二字才認為是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