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1)

回本書目錄

辨誤汗病脈證 (1)

1. 辨誤汗病脈證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扔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前太陽證中二十餘方皆療未經誤治之正病此以下皆論誤治之變證也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此言雖被誤而亦有不治自愈者

太陽病初服桂枝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風池足少陽經穴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風府足太陽經穴一名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佳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三天,已經發汗、嘔吐、腹瀉或溫針治療,但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就是病情惡化了,桂枝湯就不管用了。要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屬於哪一種逆氣,然後根據症狀治療。

前面提到的二十多個太陽病的方子,都是針對沒有誤治的正常病症而制定的,接下來要講的是誤治後出現的變化病症。總之,如果病人發汗、嘔吐、腹瀉、或流失津液,陰陽能夠自行調和,就能夠自然痊癒。雖然這句話指的是被誤治的情況,但也有不治而自愈的例子。

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後,反倒感到煩躁不安,病情沒有好轉,就要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夠痊癒。

風池穴是足少陽經的穴位,位於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壓時會牽引到耳中,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風府穴是足太陽經的穴位,又名風門、熱府,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兩旁,距離脊柱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時取穴。

呼吸困難的患者,服用桂枝湯時可以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更好。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線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本白虎證而誤用桂枝湯也兩證相似當於渴不渴辨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謂承氣湯若重發汗更加燒計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喝了桂枝湯,大量出汗,脉搏洪大,就继续用桂枝汤;如果症状像疟疾一样,每天发作,出汗后就能缓解,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喝了桂枝汤,大量出汗后,非常口渴,解渴不了,脉搏洪大,就用白虎加人參汤。

这是本来是白虎证,却误用了桂枝汤,两种症状相似,应该根据渴不渴来辨别。

伤寒症脉象浮,自汗出,小便次数多,心烦,轻微发冷,腿部拘挛,想用桂枝汤来攻表,这也是误用了。如果出现昏厥,咽喉干,烦躁,呕吐,就用甘草干薑汤来回阳。如果昏厥缓解,脚温暖,就用芍药甘草汤,腿就会伸直。如果胃气不和,神志不清,就少量服用调和的承气汤。如果再次发汗,更加烧灼,就用四逆汤治疗。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其病可愈

論中止有陽明並無陽旦陽旦乃陽明傳寫之誤耳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如不惡寒反惡熱脈實者是陽明當下證若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而微惡寒脈尚浮者為表未盡解仍宜桂枝湯解外故曰按法治之而其所以增劇者現證較陽明多一腳攣急脈浮中多一大字實非陽明病乃系陽虛中風證也此條亦不甚難解何至有云非仲景書者有補陽旦湯者紛紛不一皆因平日曾看過傷寒論尚未熟讀傷寒論故也

白話文:

問題:病人出現陽旦的症狀,按照此法治療卻加劇病情,喉中有異物感,兩腳屈曲拘緊,胡言亂語。老師說,半夜時手腳應該溫暖,兩腳會伸直,之後情況會如老師所言,這是如何得知的?

回答:寸口脈浮而有力,浮主風證,有力主虛證。風證會產生微熱,虛證會導致兩腳拘攣。目前症狀符合桂枝湯證,但須加上附子、人參,再增加桂枝劑量,讓病人發汗。附子可溫暖經絡,因病人無陽氣。喉中異物感、煩躁不安,代表陽明經內有熱邪結聚,胡言亂語表示病情煩亂,可再服用甘草乾薑湯。

半夜時陽氣回歸,兩腳應感到溫熱,兩腳仍微拘急,再給予芍藥甘草湯,輕微腹瀉後,胡言亂語的症狀便能停止,因此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可以痊癒的。

評論:條文中提到的「陽明」並無「陽旦」這個說法,應該是傳抄錯誤。「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如不惡寒反惡熱,脈實者」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熱證,應立即治療。「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微惡寒,脈尚浮者」這種情況表示外邪未盡,仍宜使用桂枝湯解表。因此,治療後病情加重,是因為病人的現症除了陽明熱證外,還合併腳部拘攣,脈浮力強,符合陽虛中風證,而非純粹的陽明熱證。

這一段內容並不容易理解,有人質疑它不是出自仲景之手,並提出各種「陽旦湯」的補方,眾說紛紜。這些說法都是因為平時有閱讀傷寒論,但未能深入瞭解的緣故。

柱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論無汗之傷寒不可與桂枝湯以方中有芍藥故也至於桂枝則麻黃中亦自用之何嘗禁乎肌在脈外解肌者解脈外肌腠之邪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以上三節論桂枝湯之禁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以上皆論服桂枝湯後現證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此本麻黃證而用麻黃髮汗藥已對證乃解而復煩脈浮數者藥未勝病也可更發汗只須桂枝足矣不宜再用麻黃湯

白話文:

柱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這段話討論的是對於沒有發汗的傷寒症狀,不能使用桂枝湯,因為方中有芍藥。至於桂枝,它在麻黃湯中也會被使用,從來沒有禁止過。肌肉位於脈搏之外,桂枝湯的作用是解開脈搏外的肌肉組織中的邪氣。

凡是在服用了桂枝湯後出現吐瀉或吐出膿血的情況。

喝酒的人患病,不可以服用桂枝湯,否則會引起嘔吐,因為喝酒的人通常不喜歡甜味。

以上三節都是關於桂枝湯的禁忌。

風症(風邪引起的症狀)如果表面症狀已經解除,但仍有未解決的症狀,那麼通常在十二天後就會痊癒。

這段話都是關於服用桂枝湯後出現的症狀。

傷寒症如果已經發汗治療,症狀有所改善,過了半個小時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進行治療。

這是原本是麻黃湯的適用症狀,已經使用了麻黃湯進行發汗,符合對應的治療原則,症狀已經得到解救,但又開始煩躁,脈象浮數,表示藥物還不足以克服病徵,可以再次發汗。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桂枝湯足夠了,不必再使用麻黃湯。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已脈浮數更加煩渴則外邪未解內復停水宜五苓散兩解表裡又非桂枝湯主治矣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枚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此本大青龍證而誤用麻黃湯之見證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後致喘不一不可檗用上方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天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此言下後不可發汗

白話文:

  1. 汗後脈搏仍顯得浮數且有口渴感,這時應使用五苓散來調理。

  2. 汗後如果脈搏依然浮數並感到口渴,表明外邪未除,體內又有積水,宜用五苓散同時調理表裏兩端,這與桂枝湯的治療對象不同。

  3. 汗後如果出現喘息,但沒有高熱,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4. 本來應該是大青龍湯的症狀,卻誤用了麻黃湯,這是一個治療錯誤的例子。

  5. 汗後過量飲水可能會導致喘息,若遇到這種情況,用水沖擊也會引起喘息。

  6. 汗後出現喘息的原因不一,不可隨意使用上方的治療方法。

  7. 脈搏浮數的情況下,通常會出汗痊癒。但如果已經服用了下藥,身體感到心悸,就不能再進行發汗治療了。原因在於,尺中的脈搏微弱表示體內虛弱,需等待體內恢復正常,體液自然調和,然後才能自行出汗痊癒。

  8. 這段話說明,在已經使用過下藥的情況下,不能再進行發汗治療。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之後復發汗畫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經有虛則相併之說畫日煩躁者我身之微陽感天之陽欲外出而與之並也夜乃天之陰我身微陽不敢外出故反安靜耳煩而兼嘔是少陽證煩而兼渴是白虎證故辨之無表證即在脈沉微無大熱上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此言虛而有表證者令其自汗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後,若再次發汗,會導致體溫降低、脈搏微弱細小。這是因為體內和體外都處於虛弱狀態所導致的。

在使用藥物後再次發汗,如果出現整天煩躁不安,但夜晚能平靜睡眠,沒有嘔吐或口渴的情況,並且沒有表面症狀,脈搏沈穩,身體沒有高熱,應使用乾薑附子湯進行治療。

古籍中提到,當體內虛弱時,各個部分的病症可能會相互影響。整天煩躁可能代表著體內微小的陽氣受到外界陽氣的影響,想要外出,並與之結合。夜晚則是體內的陰氣控制,使得微小的陽氣不敢外出,因此會感到安靜。如果伴有嘔吐現象,則可能是少陽證;如果伴有口渴現象,則可能是白虎證,需進行區分。

太陽病在使用藥物後,若病症仍未改善,反而再次發汗,這表明體內和體外都處於虛弱狀態,導致頭暈,體內的汗液自行排出以達到恢復平衡的效果。在體內未完全恢復之前,不可再次使用藥物。

對於傷寒後再次發汗,心下部位出現痞塊,伴有畏寒的症狀,表示表面未完全解除。此時不可直接處理痞塊,應該先解決表面的問題,等表面的症狀得到緩解後,再考慮處理痞塊。在解決表面問題時,可以使用桂枝進行調理,處理痞塊則適合使用大黃、黃連來進行瀉心湯治療。

心下痞即上文里未和證也

心下痞復惡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前言脈浮數者當發汗此言亦有因汗而致數者脈數屬熱而熱有真假之分當於能食吐食上辨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渥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此承上文言不可發汗而發之則脈之尺中遲者變為六脈盡沉遲矣用此湯救之

白話文:

  1. 「心下痞即上文裏未和證也」:心下痞是未經治療的情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未處理的病症。

  2. 「心下痞復惡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如果心下痞症狀加上惡性出汗,應使用附子瀉心湯進行治療。

  3.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病人的脈搏頻率高,可能代表體內有熱,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引發食慾但又出現嘔吐現象。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不足、膈肌虛弱,脈搏因此頻率加快,這類熱症可能是暫時性的,難以消化食物,且胃部寒冷導致嘔吐。

  4. 「前言脈浮數者當發汗此言亦有因汗而致數者脈數屬熱而熱有真假之分當於能食吐食上辨」:前面提到脈搏浮動且頻率快的狀況,通常需要發汗治療,但也有可能是因發汗過量導致脈搏頻率增加。脈搏頻率快的確代表熱症狀,但熱症狀可能真實或虛偽,需要在是否能正常飲食、嘔吐等方面進行判斷。

  5.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搏浮動緊張,可能導致身體疼痛,應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若尺脈(手肘下方的脈搏)緩慢,則不適合發汗治療,因為這可能是由於營養氣體不足、血液量少所導致。

  6. 「發汗後身疼痛脈沈渥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此承上文言不可發汗而發之則脈之尺中遲者變為六脈盡沈遲矣用此湯救之」:發汗治療後,如果身體仍然疼痛,脈搏沈澱,則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生薑湯(一人參三兩),來進行治療。這段話承續了先前的論述,如果誤發汗,使得尺脈變得緩慢,脈搏會變得全體沈澱,使用這種湯品來進行治療。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脈陰陽俱緊無汗者麻黃證汗出者亡陽證故見此脈當於汗上辨之亡陽脈證不一脈有微細者有陰陽俱緊者有沉遲者有數者證有煩躁類少陽者有譫語類陽明者此條當於某證上辨彼條又當於某證上辨如脈數似熟而於反吐上見亡陽煩躁類少陽而不嘔上見亡陽逐條細辨方得病情豈可一例論哉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此裡寒也表寒可發汗裡寒不可發汗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此證既不可汗又有不得不汗之勢一友用葛根湯取效以葛根湯即痙病發汗方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陰陽都緊繃,還伴隨出汗,這是陽氣衰敗的徵兆,屬於少陰證候,會出現咽喉疼痛,然後又吐又瀉。

脈象陰陽都緊繃,但沒有出汗,是麻黃證候;如果出汗,則是陽氣衰敗的徵兆。所以見到這種脈象,要從出汗與否來判斷。陽氣衰敗的脈象有很多種,有的脈象微弱細小,有的陰陽都緊繃,有的沉而遲緩,有的脈搏數快,有的表現煩躁不安,類似少陽證候,有的胡言亂語,類似陽明證候。所以,這一條要從某個證候去辨別,那一條又要從另一個證候去辨別。比如脈搏數快,好像要好的樣子,但伴隨嘔吐,就屬於陽氣衰敗;煩躁不安,類似少陽證候,但不嘔吐,也屬於陽氣衰敗。要逐條細細辨別才能得到病情的真相,不能一概而論。

出汗後不能馬上喝水藥,會造成逆流,如果再出汗,就會不停地嘔吐腹瀉。

病人體內有寒氣,又出汗,胃裡發冷,就會吐蛔蟲。

這裡是指體內的寒氣,表面的寒氣可以發汗,體內的寒氣就不能發汗。

咽喉乾燥的人不能發汗。

患有淋病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導致便血。

患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導致痙攣。

這種疾病既不能發汗,又不得不發汗,有一個朋友用葛根湯治好了,葛根湯就是治療痙攣,發汗的方子。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得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四肢厥逆冷大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糧丸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此證與陽明脈弦者生一條外證相似而病如水火此當溫補彼宜攻下皆死生在於頃刻倘有疑惑當以手按病人腹實硬者是陽明虛軟者是亡陽未持脈時病人又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燃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鼻子流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後額頭會凹陷,脈象急促,眼睛直視,不能說話,也不能睡覺,就會流血不止。失血的人也不能發汗,發汗後會發冷發抖。

咳嗽並且小便不暢,或者小便失禁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後四肢會發冷麻木,全身冒冷汗。如果腹瀉並且發冷麻木,則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容易出汗的人,如果過度發汗,就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寧,小便不通,陰部疼痛,可以用禹糧丸治療。

發汗太多,如果再次發汗,就會損傷陽氣,神志不清,脈象短促,就會死亡。脈象恢復正常,則不會死亡。

這個症狀和陽明經脈弦緊的症狀相似,但病症卻如水火般截然不同,一個需要溫補,一個需要攻下,都攸關生死,十分危急。如果有所疑惑,可以用手按壓病人的腹部,腹部堅硬的是陽明經實證,軟弱無力的是陽氣不足。脈象未測量時,病人自己用手捂住胸口,老師曾經教導我,可以用咳嗽來測試,如果病人咳嗽不出來,就是兩耳失聰,聽不到聲音,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虛弱,所以才會這樣。

發汗後病症沒有減輕,反而畏寒發冷,是因為虛弱,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此本桂枝證而誤用麻黃湯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敝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此誤汗甘草附子湯證也證本自汗出誤汗則大汗出證本發熱誤汗則熱不為汗減證本骨節煩疼不得屈伸誤汗則內拘急四肢疼證本大便反快誤汗則下利證本惡風不欲去衣誤汗則厥逆而惡寒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此誤汗桂枝附子證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這本書上寫的是桂枝證,卻誤用了麻黃湯。

如果病人大量出汗,熱度不退,內裡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發冷,則用四逆湯治療。

這是誤用甘草附子湯的症狀。原本應該是出汗,卻誤用了甘草附子湯,導致大量出汗;原本應該是發熱,卻誤用了甘草附子湯,導致熱度不減;原本應該是骨節痠痛,難以屈伸,卻誤用了甘草附子湯,導致內裡拘急,四肢疼痛;原本是大便暢通,卻誤用了甘草附子湯,導致腹瀉;原本是怕風,不想脫衣服,卻誤用了甘草附子湯,導致厥逆發冷。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發汗後汗液止不住,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急,難以屈伸,則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這是誤用桂枝附子湯的症狀。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發汗後汗液不退,仍然發熱,心悸,頭昏,身體顫抖,想要在地上打滾,則用真武湯治療。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此辨汗後之虛實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此誤汗茯苓甘草湯證也郎用原方以棗易薑棗乃守中之聖藥中風乾嘔用棗守中使上焦之邪不得陷下奔豚用棗守中使下焦之邪不得上攻惟邪在中焦者禁用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此亦誤汗茯苓甘草湯證也叉手冒心而耳不聾虛而未甚也心下悸者水氣仍在中上之間故仍用原方去茯苓以汗後不宜過滲也去生薑以邪及中州也

白話文:

發汗後惡寒者

發汗後覺得寒冷,是因為身體虛弱。如果不覺得寒冷,但發熱,則是身體有實熱。這時應當調和胃氣,服用「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臍下悸動

發汗後臍下悸動,想要發生奔豚病,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過多

發汗過多,病人雙手交抱,捂住心口,心下悸動,想要按壓,應服用「桂枝甘草湯」。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飲水多小便利者水不聚於下而聚於上小便少者水不聚於上而聚於下此釋上文心下悸也

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承上文言小便不利證有不同有水停而不利者亦有亡津液而不利者不可混治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上截論亡津液用法救之下截論停水出方治之

欲得飲水者非不渴又非大渴也大汗煩燥最似白虎證但白虎證大渴此則不大渴也煩燥不得眠又似乾薑附子證但姜附證不渴此則欲飲水

白話文:

太陽病症状轻微,如果病人喝水多却小便少,就说明水停滞在体内,导致心慌,小便困难,伴随腹痛急迫的感觉。

喝水多却小便少,说明水没有停留在下焦,而是停留在上焦;小便少却喝水多,说明水没有停留在上焦,而是停留在下焦,这解释了为何会出现心慌。

如果病人大泻后又大量出汗,小便不通畅,就说明体内津液丢失,不可强加治疗,只要出现小便通畅,就会自然痊愈。

上述论述提到小便不通畅的症状多种多样,有的因为水停滞导致,有的因为津液丢失导致,不可混淆治疗方法。

太阳病发汗后,大量出汗,胃部干涩烦躁,无法入睡,想喝水,这时应该少量给病人喝水,帮助胃气恢复,病情就会痊愈。如果病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口渴,就应该服用五苓散治疗。

上面部分论述了津液丢失的治疗方法,下面部分则论述了水停滞的治疗方法。

病人想喝水,并非不渴,也不是非常渴,大汗烦躁最像白虎证,但白虎证非常渴,而这种情况并非非常渴;烦躁无法入睡又类似附子甘草汤证,但附子甘草汤证不渴,而这种情况却想喝水。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此誤汗小青龍證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此誤汗梔檗證及茵陳蒿證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辨誤下病脈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首節總提

白話文:

發汗後肚子脹滿的,可以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煮湯來治療。

這種出汗是誤汗,屬於小青龍證。

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是因為體內寒濕未解,所以不能用瀉下藥。應該在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

這種出汗是誤汗,屬於梔子、黃柏證或茵陳蒿證。

傷寒吐瀉後發汗,虛煩,脈象很微弱,八九天後心下痞悶,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喉嚨,頭昏眼花,經脈跳動,容易驚恐,長期下去會變成痿症。

辨別錯誤瀉下病的脈象和症狀:

太陽病瀉下後,脈象急促不結實,胸口不痛的,就要解除了。脈象浮的,一定會胸口痛。脈象緊的,一定會咽喉痛。脈象弦的,一定會兩肋拘急。脈象細數的,頭痛還沒止住。脈象沉緊的,一定想吐。脈象沉滑的,身體發熱而想小便。脈象浮滑的,一定會下血。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脈浮而不結胸者邪不內陷仍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凡經汗經下後外邪未解仍宜表散者雖本自麻黃證而來亦止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以汗下後虛故也其氣上衝邪有向外之機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此誤下桂枝加樸杏證下後微喘仍用原方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寸草石膏湯

白話文:

太陽病初期發汗,但汗出後症狀不解除,反而出現腹瀉,脈象浮的,這種情況很難痊癒。原因是脈象浮表示病邪在外,而腹瀉則是病邪向內發展,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現在脈象浮,就說明病邪在外,需要解表才能治癒,所以應該服用桂枝湯。

脈象浮而不伴胸悶的,表示病邪沒有深入體內,仍然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腹瀉後,如果出現氣上衝的症狀,可以繼續使用桂枝湯,方法跟之前一樣。如果沒有出現氣上衝的症狀,則不宜服用桂枝湯。

一般情況下,經發汗或腹瀉後,如果外邪尚未解除,仍然需要解表,雖然本質上是屬於麻黃證,但由於發汗或腹瀉後身體虛弱,所以應該服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如果出現氣上衝,表示病邪有向外發展的趨勢。

太陽病腹瀉後出現輕微喘息,說明表邪未解,應該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如果是誤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導致腹瀉後出現輕微喘息,仍然應該服用原方。

腹瀉後,不宜再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後出現喘息,但沒有發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寸草石膏湯。

此誤下大青龍證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誤下濕證額上必有汗出其下利不止者死誤下桂枝附子證也其小便利者死誤下去桂加朮證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此早下茵陳窩湯證也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上文言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此言脈促雖不結胸而胸尚滿者邪未解也

本論凡胸滿者去巧藥

白話文:

這是誤用了大青龍湯證,患者額頭出汗,呼吸微喘,小便次數增加,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如果誤用瀉法治療濕證,患者額頭一定會出汗,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誤用瀉法治療桂枝附子證,患者小便次數增加就會死亡,誤用瀉法治療去桂加朮證也會死亡。

患者只出頭汗,背部強直,喜歡蓋被子靠近火源,如果及早用瀉法治療,會出現呃逆或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如同胎兒一般。這表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患者口乾舌燥,想喝水卻喝不了。

這種情況要及早使用茵陳蒿湯治療。

太陽病下之後,脈搏急促,胸悶,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患者稍微惡寒,可以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湯治療。

文中提到「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是指脈搏急促,胸部不緊塞,代表病情想要好轉,但脈搏急促,胸部仍有充實感,說明邪氣尚未完全解開。

《傷寒論》中提到,凡是胸部充實的患者,都需要去除芍藥。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痞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首諭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第論中邪傷太陽無熱之證絕少惟初起時則有之麻黃證是也耍之發於陽者即陽邪所發也發於陰者即陰邪所發也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此謂誤下陰邪而成痞

心下痞接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艾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傷寒論》中說

疾病有發熱惡寒的,是發生在陽症。沒有發熱惡寒的,是發生在陰症。在《傷寒論》中,因邪氣侵襲太陽經而造成的病證,沒有發熱的情況極少,只有在疾病的初期才會出現,麻黃湯證就是這樣的例子。所以,發於陽的,就是陽邪所發生的病症;發於陰的,就是陰邪所發生的病症。

如果心下痞塞,脈象濡潤,且關上浮起的,可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因為當初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所以心下痞塞,瀉心湯可以解除痞塞。 如果還有口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可以使用五苓散。

此言誤下五苓證亦致心下痞者當細察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下之過也如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依治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此言心下痞而有寸緩關浮尺弱者亦從誤下得來如其不下則脈象緩弱病從太陰漸轉陽明也但轉屬陽明小便數者濕氣漸消大便必鞕不更衣必有所苦不更衣十日一無所苦非轉屬陽明也脈象緩弱究非可下證如微渴欲飲者是亡津液所致少少與之令胃和則愈若微熱消渴小便不利者停水證也宜用五苓散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誤用下法治療五苓證,也會造成心下痞,需要仔細觀察。

如果患者是太陽病,寸脈緩弱,關脈浮動,尺脈微弱,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只有心下痞,這是因為過度使用下法造成的。如果沒有下法,患者不惡寒反而口渴,則轉屬陽明證。小便頻繁,大便必定稀薄,不換衣服十天沒有任何痛苦,口渴想要喝水,就少量給他喝,依照治療方法救治即可。口渴宜用五苓散。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心下痞同時出現寸脈緩弱、關脈浮動、尺脈微弱,也是誤用下法造成的。如果沒有下法,脈象緩弱,病情從太陰漸漸轉變為陽明。但如果轉屬陽明,小便頻繁,濕氣逐漸消退,大便必定稀薄,不換衣服必定會有痛苦,不換衣服十天也沒有任何痛苦,就不是轉屬陽明。脈象緩弱,根本不適合下法,如果稍微口渴想喝水,是因津液耗損造成的,少量給他喝,讓胃氣和緩就會痊癒。如果稍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是停水證,宜用五苓散。

太陽病患者,醫生用發汗法治療後,反而發熱惡寒,這是因為又使用了下法,導致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都耗竭,沒有陽氣,陰氣獨自回升,就會導致燒針,胸悶、面色青黃、皮膚瞤動,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如果面色稍微發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治癒。

太陽病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也發熱原不在內故諸證具而尚未發熱麻黃湯主治今醫用發汗最為合法但解而復煩邪猶未盡當用桂枝湯重發汗則愈醫乃誤認發汗不解蒸蒸發熱病已屬胃一證即用下法則謬以千里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此即愈之之法也是方陰陽並補兼化寒飲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亦愈之之法也是方濕熱在膈上者宜之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人脈象浮浮的,頭項僵硬疼痛,怕冷,發熱。這些症狀本來不應該出現在體內,所以各種症狀都具備,但還沒發熱。麻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現在的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最符合規矩,但如果發汗後又開始煩躁,表示邪氣還沒完全去除。這時應該用桂枝湯再次發汗,這樣才會痊癒。醫生如果誤以為發汗已經解除,繼續用發汗的方法,導致身體持續發熱,病情已經轉變成胃部的疾病,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是大錯特錯了。

如果發汗後、瀉下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煩躁不安的人,用「茯苓四逆湯」治療。

這是治癒疾病的方法。這個藥方能調和陰陽,同時化解寒飲。

如果發汗後、瀉下後煩熱,胸中窒悶的人,用「梔子豉湯」治療。

這也是治癒疾病的方法。這個藥方適用於濕熱在膈上的情況。

太陽病的脈象浮浮的,而且動得很快,浮浮的是風,動得很快的是熱,動就是疼痛,快就是虛。頭疼、發熱、微微出汗,反而怕冷,表示表證還沒解除。醫生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脈象的動快會變成遲緩,膈膜內部會作痛,胃中空虛,外來的邪氣動到膈膜,導致氣短、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為脹氣鬱塞,形成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不形成結胸,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不出汗,又頸部痠痛,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

風熱未解而誤下之則成結胸濕熱未解而誤下之則發身黃皆有懊憹而煩之證其誤下濕熱證必頭汗出余無汗可據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凡服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也

此治誤下濕熱之方也濕熱主方本是梔子檗皮湯外兼風寒是即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內入陽明即茵陳蒿湯若誤汗誤下後即此梔子豉湯

白話文:

如果風熱還沒消退就誤用下瀉的方法,就會造成結胸;如果濕熱還沒消退就誤用下瀉的方法,就會發黃,都伴隨着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的症狀。誤用下瀉法治療濕熱症,一定會頭部出汗,其他部位卻不出汗,可以以此作為判斷依據。

發汗吐下之後,如果虛弱煩躁、難以入睡,嚴重者甚至反覆顛倒,心神不寧,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伴隨氣短乏力,可以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如果伴隨嘔吐,可以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凡是服用梔子湯的病人,如果原本就有輕微腹瀉,就不可再服用此方。

這是治療誤用下瀉法導致濕熱症的藥方。濕熱症的主方是梔子檗皮湯,如果同時伴隨風寒,就要加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如果症狀入陽明經,就要用茵陳蒿湯。如果誤用發汗或下瀉的方法之後,就應該使用梔子豉湯。

不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此釋上文虛煩二字下利後者用下藥而大便通利後也雖煩亦當止若更煩者此誤下也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按之石鞕者結胸也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此釋上文結胸二字二節當合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此誤下茯苓甘草湯證也原方用苓桂姜甘四味前論誤汗欲作奔豚者中州虛無以坐鎮也故即於原方去姜加棗藉以守中也今論誤下不但客氣動膈而脈亦沉緊則水氣已陷八中州矣故用原方去姜加朮藉以除中州之水濕也

白話文:

不利後更煩躁,按之心下濡的,稱為虛煩。適合使用梔子豉湯。

這段是解釋「虛煩」和「下利後」的含義。在下利(即拉肚子)後,使用下藥導致大便通暢。即使有煩躁的情緒,應該會停止。但如果還繼續煩躁,這表示錯誤地使用了下藥。按著心下部位,如果感覺柔軟,就是虛煩;如果感覺堅硬,就是結胸。

傷寒症狀持續六到七天,出現結胸(腹脹且疼痛)和熱實(熱和實質的症狀)脈象沈緊,以及心下(腹部)疼痛,按著堅硬的,需要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這段是對「結胸」的解釋,兩部分應一起閱讀理解。

如果傷寒症狀後進行過嘔吐或排便,感到心下逆滿(胸部脹滿),氣上衝胸(胸部有上升的氣息),可能會感到頭暈,脈象沈緊。使用汗法則會導致經絡動蕩,身體震顫。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這是對於使用茯苓甘草湯後出現問題的情況的討論。原本的配方使用茯苓、桂枝、薑和甘草四種成分。前論認為使用汗法可能導致奔豚(一種由過度出汗引起的疾病)。現在的問題是因為中焦虛弱,無法支撐身體,所以保留了原方中的茯苓、薑、甘草,並加上棗,以保護中焦。現在的問題是除了客氣(外來的邪氣)影響了脾胃(中焦),脈象也沈緊,表示水氣已經深入中焦。因此,使用原方去除薑,加入朮,以清除中焦的水溼。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恐人誤認陷胸湯止治心下石鞕故指出心下至少腹俱鞕者並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

此誤下白虎證也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大量腹瀉後體溫仍然很高,胸口悶痛,不想解便,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傷寒病服用丸藥後大量腹瀉,體溫仍然很高,略微煩躁,可以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傷寒病腹瀉後,心煩意亂,肚子脹滿,躺下坐起來都不舒服,可以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太陽病症狀加重,發汗後又腹瀉,大便不通暢,持續五到七天,舌頭乾燥口渴,下午發燒,從心窩到小腹都脹滿疼痛,碰不得,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有些人可能誤以為陷胸湯只能治療心窩和下腹部脹滿,所以特別指出,心窩到小腹都脹滿疼痛的情況可以用這個湯藥治療。傷寒病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體溫還沒有下降,熱邪結聚在內,裡外都熱,時常怕風,口渴得很厲害,舌頭乾燥,想喝很多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這是誤用白虎湯的症狀。

結胸證的脈搏浮大,不能用瀉下藥,否則會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人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嗚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摶其人即關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不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白話文:

結胸症狀全面表現為煩躁的人,很可能會死亡。

當寸口脈象浮大,但是醫生卻誤用下法治療,這表示病人可能是寒邪內侵,寒氣與身體內部的寒氣互相搏擊,導致腸鳴。醫生若不察,反而給病人喝冷水,讓其大量出汗,這樣的情況下,水遇到寒氣,必定會相互搏擊,病人就會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

問:病症分為結胸和藏結,他們的特徵是什麼?回答:按壓疼痛,寸脈浮起,關脈沈下的情況被稱為結胸。什麼叫做藏結?回答:像結胸一樣,但飲食正常,時常拉肚子,寸脈浮起,關脈細小、沈緊,稱為藏結。如果舌頭上有白色胎膿,表示病情難以治療。

腸胃病,沒有陽性症狀,不間歇地發熱或發冷,如果病人的反應平靜,舌頭上有白色胎膿,就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

腸胃裡有結塊,沒有陽性症狀,不間歇地發熱或發冷,如果病人的反應平靜,舌頭上有白色胎膿,就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

腸胃裡有結塊,並長期存在於肋骨下方,並且疼痛延伸至小腹,進入陰部,這種情況被稱為藏結,預示著死亡。

小結胸病,病竈位於心下部位,按壓會感到疼痛,脈象浮滑,適用小陷胸湯進行治療。

對於寒邪與實質性的結塊形成的胸腹部疾病,如果沒有熱性的症狀,可以使用三物不陷胸湯或者白散進行治療。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此娛下小青龍證也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怛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此以下四節皆由誤下柴胡證得來誤下柴胡證分見三處者有不得不分之勢少陽論中雲若已吐下發汗溫針柴胡證罷此為壞病依法治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故存少陽論內者柴胡桂薑湯柴胡龍牡湯存過輕不解內者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此數條皆柴胡證未盡罷者也至心下痞數條柴胡湯證已罷若不歸入誤下痞滿內如何比顯辨別況讀文氣本分三處少陽條內云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與此條同過經條內云柴胡湯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亦與本節同惟其分在數處見故為遙應文法若並見一處則為重出矣

白話文:

傷寒若發汗、嘔吐、腹瀉之後,心窩痞悶、打嗝不斷,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這是傷寒病程較輕的青龍證。

傷寒五六天,嘔吐,還有發熱,柴胡湯證仍然存在,但用其他藥物下泄後,柴胡湯證仍然存在的,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下泄,也不算逆證,一定會熱度蒸蒸、發熱振顫,出汗而痊癒。如果心窩脹滿並疼痛,這是結胸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脹滿但不疼痛,這是痞症,不是柴胡湯治療的範圍,應使用半夏瀉心湯。

以下四段都是誤服柴胡後出現的證候,誤服柴胡證分列三處,這是不得已的。少陽論中說,如果已經嘔吐、腹瀉、發汗、溫針後,柴胡證消失,這是壞病,需依法治療。如果柴胡證沒有消失,再服用柴胡湯。因此將柴胡桂薑湯、柴胡龍牡湯列在少陽論中。過去未完全消失的,有的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這幾條都是柴胡證尚未完全消失的。至於心窩痞滿幾條,柴胡湯證已經消失,如果不歸入誤服痞滿證中,如何比較辨別?而且閱讀文章內容原本就分為三部分。少陽條說:凡柴胡湯證而下泄,如果柴胡證沒有消失,再服用柴胡湯,一定會熱度蒸蒸、發熱振顫,出汗而痊癒。這與此條相同。過經條說:柴胡湯證仍然存在的,先服用小柴胡湯,這也與本段相同。只是分列幾處,因此是遙相呼應的行文方式。如果都放在一起,就會重複了。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利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未有不從誤下得來者故即汗出解後而就證論治不妨類敘於此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

傷寒中風後,醫生反而用瀉藥,導致患者腹瀉不止,一天排便數十次,且大便不消化,腹中雷鳴,心窩痞滿,乾嘔噁心,不得安寧。醫生見患者心窩痞滿,認為病情未除盡,再次用瀉藥。結果痞滿更加嚴重。這並不是熱結所致,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客氣上逆,導致痞滿。[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

傷寒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心窩痞滿。服下瀉心湯後症狀好轉,但是後來又服用了其他瀉藥,導致腹瀉再次加重。醫生用理中湯治療,病情反而更嚴重。理中湯只適用於治療中焦,而本病的腹瀉屬於下焦所致。[赤石脂禹餘糧湯]可以治療。如果腹瀉仍不止,則應利尿。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利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傷寒發汗解表後,胃中不適,心窩痞滿,乾嘔,飲食臭腐,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

心窩痞滿大多是誤用瀉藥所致。因此,即使汗出解表後,仍應根據證狀進行治療。故將此證敘述於此。太陽病桂枝證的患者,醫生反而用瀉藥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促急,表證未解。同時伴有喘息和出汗,[葛根黃芩黃連湯]可以治療。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此誤下十棗外未解之證也協熱利者發熱而利也故曰表裹不解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被誤下利證見身疼痛即為表未解不必發熱凡汗下後即表未解止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論中皆如此清作圊字解周谷者完穀不化也圊便自調者大便如常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的外在症狀還未清除就多次進行下法治療,導致內熱和腹瀉,腹瀉無法停止,心下部位有緊硬感,表明表裡的病症都沒有解除,應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這是指錯誤地使用了十棗藥物,外在的症狀還沒有解決。出現內熱和腹瀉,指的是發熱伴隨腹瀉,所以說是表裡都不解。如果在傷寒的情況下進行下法治療,結果導致腹瀉清穀(水穀)不止,並伴有全身疼痛,應當急時救治內臟,如果之後出現全身疼痛,排便正常,則應當同時救治表和內臟,適合使用四逆湯來救治表,可使用桂枝湯。

如果出現腹瀉清穀的情況,則不能對表進行攻擊。在發汗或下藥後,如果表仍然沒有解除,只需使用桂枝湯,不需要使用麻黃湯。論文中都是這樣說明的。清穀可以理解為排出的糞便呈清水狀,便通順暢則表示大便如常。

腹瀉清穀不可以對表進行攻擊,出汗會導致脹滿。

傷寒原本就是寒性的病症,醫生又使用了吐法和下法治療,導致寒氣向上格拒,進一步逆轉了吐和下法的效果。如果食物進入口後立即嘔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進行治療。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矚吐者黃連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資升麻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了傷寒,胸部感到灼熱,胃裡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吐,可以用黃連湯治療。

如果病人患了傷寒,病程六七天,大便後脈象沉而遲緩,手腳發涼,下半身脈搏摸不到,咽喉不舒服,吐出膿血,腹瀉不止,這是難以治癒的麻痺症狀,可以用升麻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