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四節論濕痹 (2)
右四節論濕痹 (2)
1. 右四節論濕痹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此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灸甘草湯主之,一名復脈湯。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此論精氣素虧而感微邪之治,前節有脈證而無方治。此未必即是前節主方,然觀方中藥,又寧必不可以治前證。
白話文:
《右四節論濕痹》
太陽中暑的症狀:發熱、怕冷,身體沈重且疼痛,脈象弦細、芤而遲緩,小便後感到寒毛直豎,手腳冰冷,稍微勞動身體就發熱,張口呼吸時門牙乾燥。若誤用發汗法治療會加重怕冷,用溫針會加劇發熱,反覆攻下則導致小便淋瀝不暢。這說明患者本身精氣虧虛而中暑。
患傷寒時脈象結代、心悸動盪的,可用灸甘草湯(又稱復脈湯)治療。脈搏緩慢且偶爾停頓一次又恢復的,稱為「結脈」;脈搏跳動中突然停頓,之後稍快並夾雜回跳的,也屬「結脈」,為陰證;脈搏停頓後無法自行恢復,須再次跳動才能接續的,稱為「代脈」,亦屬陰證。出現這類脈象者通常難治。
此段討論精氣先天不足又感受輕微外邪的治法。前文提到脈證卻無方劑,此處雖未必專治前證,但從方劑組成來看,未必不可用於前述症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