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十一節論傷寒
右十一節論傷寒
1. 右十一節論傷寒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痙病諸家所主不同,有主濕者,調其脈沉而細,有類濕痹也。然觀主治方中,全無燥藥,可疑。有主燥者,謂金匱方中用栝蔞根主治也,然方中尚用麻桂溫散,可疑。
有主血少者,謂血虛則筋急也,然方中不以補血藥為君,可疑。有主兼病陽明者,謂葛根湯本治兩陽合病,且面赤口噤亦是陽明現證,然條內不稱合病,而獨稱太陽,可疑。竊為此即風傷衛之變局也。
經云:「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谿。」谿谷之間,以行營衛。夫衛行脈外,即在肌肉腠理間,風邪中衛,由太陽而入,壅肌腠之間,脈道擠小,所以沉而細也。脈這時通時塞,所以卒口噤背反張也。肌肉不能展舒,所以項背強𠘧𠘧也。陰陽不能升降,所以頭熱足寒面赤目赤也。
方用葛根君桂枝湯,以治柔痙者,前輩云:「葛根象肌肉,取其入肌肉以祛風耳。」即無汗之剛痙,亦風多寒少,病甚於脈外,故不用麻黃湯,中加葛根,仍用桂枝湯中加麻葛,存芍藥,以保不病之營耳。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此言痙有剛柔兩種,全在有汗無汗上辨。言痙,則上項脈證俱在內,如無上項脈證,不得名痙。
太陽病項背強,兒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言治剛痙之方。太陽病項背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此言柔痙之治。太陽病發汗大多,因致痙。
此言發汗大多亡其血液,血虛則筋急,亦能致痙,又非前二方所主矣。猶之傷寒證中,陰陽不足之惡寒發熱,非用麻黃湯主治也。前輩泥於病機屬濕之條,而云汗出多,汗即是濕,是痙病盡由於發汗多,葛根方統可治也。
不思葛根二湯皆發汗之方也,既因發汗太多而致病,豈可復用發汗之藥,以增病乎?右七節論痙病,補難經所未備者也。然即風寒之變證,非五氣外添出。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論濕痹,即難經之濕溫證也。《素問》:「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乃土之氣也。故濕為五氣之一,濕溫乃傷寒有五之一。難經云:「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與此少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丹溪云:「如造麴然」,濕熱鬱久則發黃也。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梔檗湯,清熱利小便,治濕熱之主方也。
秪有濕熱而無風寒者宜之,若外兼風寒,又屬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程扶生以麻連小豆湯為濕熱主方,不思麻連小豆湯,發汗之方也;梔檗湯,利小便之方也。
若以麻連湯為主方,不惟梔檗湯無著落,即條內「但當利其小便」句,亦無著落。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利。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寒。納藥鼻中,則愈。
本論既以六經分表裡,復以小便不利,認水濕;渴字,認燥熱;汗字,判風寒。自太陽拈出,直貫六經,縱橫辨別,使邪無遁形。讀論者,當於此等著實處留心。
白話文:
右十一節論傷寒
太陽病若出現發熱、脈象沈而細的症狀,稱為「痙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但腳部寒冷、頸項僵直緊繃、怕冷、偶爾頭部發熱且臉紅、眼白泛紅、只有頭部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向後反折(角弓反張),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
關於痙病的病因,歷代醫家看法不一:
- 濕邪論:認為脈沈而細類似濕痹,但治方中未用燥濕藥,令人質疑。
- 燥邪論:引《金匱要略》用栝蔞根為例,但方中仍有麻黃、桂枝等溫散藥,難以全信。
- 血虛論:主張血虛導致筋脈緊急,但治方並未以補血藥為主,推論存疑。
- 兼陽明病論:認為葛根湯原治兩陽合病,且面赤、口噤屬陽明證,但條文僅稱太陽病,未提合病,故仍有疑問。
個人見解認為,痙病是「風邪傷衛氣」的變證。經雲:「肌肉大匯處為穀,小匯處為谿。」衛氣行於脈外,風邪侵襲衛氣後滯留肌腠,壓迫脈道而致脈沈細;脈氣時通時阻,故突然口噤、背反張;肌肉無法舒展致項背僵直;陰陽失調則頭熱足寒、面赤目赤。
治療柔痙用葛根君桂枝湯,前人認為葛根形似肌肉,能深入祛風。即便無汗的「剛痙」屬風多寒少,病在脈外,故不用麻黃湯,而於桂枝湯中加入葛根、麻黃,保留芍藥以護營氣。
痙病分「剛痙」與「柔痙」:
- 剛痙:發熱、無汗、惡寒。
- 柔痙:發熱、汗出、不惡寒。
區分關鍵在於有無汗出,且須符合前述脈證才能診斷為痙病。
方劑應用:
- 剛痙:葛根湯主治(項背僵直、無汗惡風)。
- 柔痙:桂枝加葛根湯主治(項背僵直、汗出惡風)。
若太陽病發汗過度導致痙病,屬血虛筋急,非前述兩方所治,猶如傷寒中陰陽不足的惡寒發熱不可單用麻黃湯。前人拘泥「病機屬濕」而認為汗多即濕、痙病皆因汗多,並主張葛根湯可通治,此說未察葛根湯本為發汗劑,汗多致病後再發汗將加重病情。
濕痹與濕溫
太陽病關節疼痛煩悶、脈沈細者,稱為「濕痹」。若小便不利、大便通暢,應利小便。濕痹即《難經》所稱「濕溫證」。《素問》雲濕為土氣,屬五氣之一,濕溫亦屬傷寒五證之一,但《難經》言其脈象「陽濡弱、陰小急」,與此稍有差異。
濕熱發黃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如熏黃(朱丹溪喻如製麴,濕熱鬱久則發黃)。傷寒身黃發熱者,用梔子柏皮湯清熱利尿。此方適用純濕熱無風寒者,若兼風寒則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程扶生誤以麻黃連翹湯為濕熱主方,然該方實為發汗劑,梔子柏皮湯方為利尿劑,前者若為主方,則條文「利小便」之說無從解釋。
頭中寒濕
濕病患者身痛發熱、面黃喘促、頭痛鼻塞煩悶、脈大、飲食如常、腹中無恙,此為寒濕聚於頭部所致鼻塞,可納藥鼻中治療。
本論以六經分表裡,並從「小便不利」辨水濕、「渴」辨燥熱、「汗」判風寒,自太陽經貫穿六經,精細辨證使病邪無所隱匿。讀者當重視此類關鍵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