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十一節論傷寒
右十一節論傷寒
1. 右十一節論傷寒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痙病諸家所主不同,有主濕者,調其脈沉而細,有類濕痹也。然觀主治方中,全無燥藥,可疑。有主燥者,謂金匱方中用栝蔞根主治也,然方中尚用麻桂溫散,可疑。
有主血少者,謂血虛則筋急也,然方中不以補血藥為君,可疑。有主兼病陽明者,謂葛根湯本治兩陽合病,且面赤口噤亦是陽明現證,然條內不稱合病,而獨稱太陽,可疑。竊為此即風傷衛之變局也。
經云:「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谿。」谿谷之間,以行營衛。夫衛行脈外,即在肌肉腠理間,風邪中衛,由太陽而入,壅肌腠之間,脈道擠小,所以沉而細也。脈這時通時塞,所以卒口噤背反張也。肌肉不能展舒,所以項背強𠘧𠘧也。陰陽不能升降,所以頭熱足寒面赤目赤也。
方用葛根君桂枝湯,以治柔痙者,前輩云:「葛根象肌肉,取其入肌肉以祛風耳。」即無汗之剛痙,亦風多寒少,病甚於脈外,故不用麻黃湯,中加葛根,仍用桂枝湯中加麻葛,存芍藥,以保不病之營耳。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此言痙有剛柔兩種,全在有汗無汗上辨。言痙,則上項脈證俱在內,如無上項脈證,不得名痙。
太陽病項背強,兒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言治剛痙之方。太陽病項背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此言柔痙之治。太陽病發汗大多,因致痙。
此言發汗大多亡其血液,血虛則筋急,亦能致痙,又非前二方所主矣。猶之傷寒證中,陰陽不足之惡寒發熱,非用麻黃湯主治也。前輩泥於病機屬濕之條,而云汗出多,汗即是濕,是痙病盡由於發汗多,葛根方統可治也。
不思葛根二湯皆發汗之方也,既因發汗太多而致病,豈可復用發汗之藥,以增病乎?右七節論痙病,補難經所未備者也。然即風寒之變證,非五氣外添出。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論濕痹,即難經之濕溫證也。《素問》:「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乃土之氣也。故濕為五氣之一,濕溫乃傷寒有五之一。難經云:「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與此少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丹溪云:「如造麴然」,濕熱鬱久則發黃也。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梔檗湯,清熱利小便,治濕熱之主方也。
秪有濕熱而無風寒者宜之,若外兼風寒,又屬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程扶生以麻連小豆湯為濕熱主方,不思麻連小豆湯,發汗之方也;梔檗湯,利小便之方也。
若以麻連湯為主方,不惟梔檗湯無著落,即條內「但當利其小便」句,亦無著落。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利。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寒。納藥鼻中,則愈。
本論既以六經分表裡,復以小便不利,認水濕;渴字,認燥熱;汗字,判風寒。自太陽拈出,直貫六經,縱橫辨別,使邪無遁形。讀論者,當於此等著實處留心。
白話文:
當太陽病引起發燒,脈搏沉而細,這種情況被稱為痙。
患者身體發熱、腳冷、脖子僵硬、畏寒、偶爾頭熱、臉紅、眼睛和眼脈紅,頭部和麪部突然顫抖,嘴突然閉合,背部呈反弓狀,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
對於痙病,各家診斷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人認為是由濕氣引起的,因為脈搏沉細與濕痹相似。然而,從治療方案來看,並沒有使用任何去濕藥物,這令人懷疑。有人認為是由乾燥引起的,因為《金匱要略》中用栝蔞根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然而,該方案中還使用了麻桂溫散,這同樣令人懷疑。有人認為是由血量減少引起的,因為血量不足會導致筋肉緊繃。然而,治療方案中並未使用補血藥物作為主要成分,這同樣令人懷疑。有人認為是由太陽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引起的,因為葛根湯原本是治療太陽和陽明病的合併症,而且臉紅和口噤也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然而,在條文中並未提到合併症,只提到了太陽病,這同樣令人懷疑。我認為這可能是風邪侵襲衛氣的一種變異。經典中說肌肉的聚合點稱為"穀",肌肉的交匯點稱為"谿",在谿穀之間行營衛。衛氣行走在脈絡之外,就在肌肉和腠理之間。當風邪侵犯衛氣,通過太陽進入,阻塞在肌肉和腠理之間,脈絡變得狹窄,因此脈搏沉細。脈絡時而通暢,時而堵塞,因此嘴突然閉合,背部呈反弓狀。肌肉無法伸展,因此脖子和背部強硬。陰陽無法上下流動,因此頭熱腳冷,臉紅眼睛紅。治療柔痙的方案使用葛根作為主藥,搭配桂枝湯。前輩們認為,葛根象徵肌肉,可以進入肌肉祛風。即使無汗的剛痙,也是風多於寒,病在脈絡之外,因此不使用麻黃湯,而是在湯中加入葛根,仍然使用桂枝湯,添加麻黃和葛根,保留芍藥以保護營氣。
當太陽病引發發燒,無汗,反而畏寒,這種情況被稱為剛痙。
當太陽病引發發燒,出汗,不畏寒,這種情況被稱為柔痙。
這說明痙病有剛和柔兩種類型,完全取決於是否有汗。如果沒有上述脈象和症狀,就不能被診斷為痙病。
當太陽病導致脖子和背部強硬,無汗,畏風,應使用葛根湯作為治療方案。
這是治療剛痙的方案。
當太陽病導致脖子和背部強硬,卻出汗,畏風,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作為治療方案。
這是治療柔痙的方法。
當太陽病大量出汗,可能導致痙病。
這表明大量出汗會損失血液,血量不足會導致筋肉緊繃,也可能導致痙病。這不再適用於前面提到的兩個治療方案。類似地,在傷寒病中,陰陽不足導致的畏寒和發燒,也不能使用麻黃湯作為治療方案。前輩們對"病機屬濕"的條文過於固執,認為大量出汗就是濕氣,認為痙病完全是因為大量出汗所致,認為葛根湯可以統一治療所有痙病。然而,他們忽略了葛根湯和桂枝湯都是發汗的方劑。既然疾病是由大量出汗導致的,怎麼可能再使用發汗的藥物來加重病情呢?
右邊的七個段落討論了痙病,補充了難經中未涉及的部分。然而,即使風寒的變證,也不是在五行之外增加的。當太陽病導致關節疼痛和煩躁,脈搏沉細,這被稱為濕痹的徵兆。如果病人小便不順利,大便反而暢通,只需利尿即可。
這段講述的是濕痹,即難經中的濕溫病。根據《素問》,濕氣在天是濕,在地是土,濕氣是土的氣質,因此濕氣是五行之一。濕溫是傷寒病中的一種,難經提到濕溫的脈象是陽濡而弱,陰小而急,與此略有不同。
濕氣引起的疾病會使全身疼痛,發燒,皮膚顏色像被燻黃。
丹溪提到,就像釀酒一樣,濕熱長期鬱積會導致黃疸。
當傷寒導致身體發黃和發燒,應該使用梔子檗皮湯作為治療方案。
梔子檗皮湯可以清熱利尿,是治療濕熱的主要方案。只有濕熱而無風寒的情況下適用。如果同時伴有風寒,應該使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程扶生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視為濕熱的主要治療方案,但他忽略了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發汗的方劑,而梔子檗皮湯是利尿的方劑。如果將麻黃連軺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不僅梔子檗皮湯無從著落,條文中"只需利尿"這句話也會失去意義。
濕氣引起的疾病會使身體疼痛,發燒,臉色黃,呼吸急促,頭痛,鼻塞,感到煩躁,脈搏大,能進食,腹瀉無礙。病因在於頭部的寒濕,因此鼻子感覺寒冷。將藥物放入鼻子中可以治療。
本論述中,已經將六經分為表裡,並通過小便不順利來識別水濕,通過口渴來識別燥熱,通過出汗來判斷風寒。從太陽病開始,貫穿六經,縱橫辨別,使邪氣無處遁形。讀者在閱讀論述時,應對這些實際操作的細節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