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四節論濕痹
右四節論濕痹
1. 右四節論濕痹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熟而渴也
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乃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本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暍是也感列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或曰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暍有異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端言熱而河古人稱暑暍熱一也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濕溫不名暑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暍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暍白虎湯主之
暍刻本作寒如果里有寒何以反用石膏知毋表有熱即身熱也首節止言病名不言脈證此節詳言脈證出方主治兩節本是相承叔和較訂時此節
幸有寒字之說不被摘出若見暍字早巳摘置別論中矣程郊倩後條辨云暍病脈不浮不思本諭之暍即難經之熱病也難經云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此是緊要處豈可模糊讀過,本條脈浮滑與難經熱病脈合則白虎的是熱病主方而寒字的是暍字之誤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背為陽背微惡寒者陽虛證也但陽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腎中之陰陽也氣血是營衛之陰陽也此條口燥渴心煩則暍熱內熾仍是白虎證惟暍熱傷其衛氣致背微惡寒與腎陽全無關涉故止用人參補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至若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並傷則人參與附子並用問同一背惡寒如何分別傷衛傷腎曰條內本自明白傷腎陽者口中和傷衛陽者口燥渴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承上文書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參湯但亦有內中暍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不可用耳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承上文論有表證之治當與前條大青龍證合看前條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此稱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巳在其內如見此證即脈不緊而緩身不疼而重亦可用大青龍湯但少陰真武證亦四肢沉重疼痛恐人誤認故曰無少陰證者少陰證脈微細但欲寐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身覺疼重而無汗為宥表證法宜大青龍湯主治但大青龍證脈不浮緊即見浮緩從無微弱者今見微弱非外感風寒證也乃因中暍暴渴過傷冷水水行皮膚所以身重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更汗對大青龍言此即治水行皮中證也蓋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本是一氣寒在皮膚與水在皮膚均當解散但脈微弱為無陽證故用此方較大青龍為制之小也問此與上節惟脈微弱三字相同並不明言中暍何必勉強湊合曰若非中暍亦不用石膏矣況此論經叔和顛亂安知原本不如此相接耶又何須重提中暍二字方作一例看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此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灸甘草湯主之一名復脈湯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此論精氣素虧而感微邪之治前節有脈證而無方治此未必即是前節主方然觀方中藥又甯必不可以治前證
白話文:
[右四節論濕痹]現代譯文如下:
當太陽炎熱過度,這就是所謂的中暑。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這是熱病的徵狀,《黃帝內經》認為在天是熱,在地是火,熱就是火的氣息,因此熱是五行氣之一,而熱病即為傷寒的其中一種。本論以《難經》中的「熱」字可能和下文的「溫」字混淆,所以特別指出中暑。感受到烈日的氣息而生病,即是《黃帝內經》提到的寒、暑、燥、濕、風中的暑病。有人說,中暑是由陽邪引起的,暑是由陰邪引起的,當土壤濕潤而炎熱兼有濕氣,這似乎與中暑有些不同。然而,寒去暑來,與寒相對應,並非單純的熱,古人稱之為暑、中暑、熱,都是同一回事。如果濕熱同時來襲,這種病在《難經》中被命名為濕溫,而非暑。直至隋唐之後,都把濕熱視為暑,於是真正的暑名就消失了,中暑的名字也變得模糊不清。
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明表有熱,裏有中暑,治療應該使用白虎湯。
中暑在刻本中被誤寫為寒。如果裏有寒,為什麼反而要用石膏?由此可知,表有熱,即身體發熱。首段只描述了病症名稱,未提及脈象和症狀,這段詳細地描述了脈象和症狀,並提出了治療方法。這兩段本是相互承接的,王叔和校訂時,這一段
幸好有「寒」字的說法未被刪除,如果看到「中暑」,早就被移至其他討論中了。程郊倩在後面的條文中辨析道:中暑的脈象不是浮,也未思考過本義的中暑即是《難經》中的熱病。《難經》說,熱病的脈象陰陽都浮,浮時滑,沉時散,這是關鍵點,怎能模糊地閱讀過去。本條脈象浮滑,與《難經》中的熱病脈象吻合,那麼白虎湯確實是治療熱病的主要方劑,而「寒」字顯然是誤將「中暑」寫錯。
傷寒沒有高燒,口乾渴,心煩,背微感寒冷,治療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背是屬陽的部位,背微感寒冷,這是陽虛的症狀。但陽氣有不同的類型,真水、真火是腎中的陰陽,氣血是營衛的陰陽。這一段,口乾渴、心煩,則是中暑熱氣旺盛,仍然是白虎湯的症狀。只是中暑熱氣傷害了衛氣,導致背微感寒冷,與腎陽無關。因此,僅用人參補充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至於少陰病,口中和順,背感寒冷,則是衛陽與腎陽都受損,因此人參與附子都要使用。同樣的背感寒冷,如何區分是傷害了衛氣還是腎氣?回答是條文內本自明白,傷害腎陽的人口中和順,傷害衛陽的人口乾渴。
傷寒脈象浮,發熱,無汗,如果表不解,不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無表證,則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這承接上文,煩渴背惡寒當然應該使用白虎加參湯,但也有可能內部中暑,外部再受風寒,也能引起惡寒發熱,脈象浮。這時候,應該從是否有汗來辨別表證是否已經解除,以確定這個方劑是否可以使用。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疼,只是感到沉重,偶爾有輕微的改善,無少陰證,治療應該使用大青龍湯。
這承接上文,討論有表證的治療方式。應該與前一條大青龍證一起看。前一條說,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無汗出,且煩躁。這裡稱為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都在其中。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即使脈象不緊而緩,身體不疼而感到沉重,也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但是,少陰真武證也會出現四肢沉重疼痛,為了避免誤診,所以說無少陰證者。少陰證脈象微細,只想睡覺。太陽中暑,身體熱疼重,脈象微弱,這是夏天受冷水影響,水在皮膚中造成的。太陽中暑,出汗,怕冷,身體熱且口渴。感覺身體沉重且無汗,這是表證,治療方式應該使用大青龍湯。但大青龍證脈象不浮緊,而是浮緩,從未見到微弱的脈象。現在見到微弱的脈象,不是外感風寒的證狀,而是因為中暑突然大量喝冷水,水在皮膚中流動,所以身體感到沉重。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這是無陽的證狀,不可以再出汗,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以再出汗,這是針對大青龍湯而言。這是治療水在皮膚中的證狀。在天是寒,在地是水,本是同一氣息。寒在皮膚和水在皮膚都應該疏散。但脈象微弱是無陽的證狀,因此使用這個方劑比大青龍湯更適宜。問:這與上一段落只有「脈象微弱」三個字相同,並未明確說明中暑,為什麼要勉強湊合呢?回答:如果不是中暑,也不會用石膏。況且,這篇論述經過王叔和的混淆,誰知道原本是否這樣連接呢?又何必再次提起中暑二字,才能作為一個例子來看呢?
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且疼痛,脈象弦細芤遲,小便後,全身抖動,毛髮豎立,手腳冰冷,稍微勞累,身體就發熱,口開,前板牙齒乾燥。如果發汗,則會更加怕冷;如果使用溫針,則會更加發熱;多次下瀉,則會造成淋瀉。
這是在描述精氣素虧,同時中暑的情況。
傷寒,脈象結代,心動悸,治療應該使用炙甘草湯,另一個名字是復脈湯。脈象緩慢,時常停止,然後再次出現,叫做結。脈象跳動中止,然後再次出現,短暫中仍有回復的脈象,反覆跳動,叫做結,屬於陰。脈象跳動中止,無法自行回復,然後再次跳動,叫做代,屬於陰。出現這種脈象的人,很難治療。
這是在討論精氣素虧,受到微小邪氣的治療方式。前一段落有脈象和症狀,但無方劑治療。這未必是前一段落的主方,但看方劑中的藥物,又何必一定要用來治療前一段落的症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