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七節論中風 (2)
右七節論中風 (2)
1. 右七節論中風
自此至卒章,皆論傷寒兼證。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此論外傷寒而內濕熱證也。濕熱主方本是梔子檗皮湯,因外傷寒邪,故用是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常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陽虛聚飲而外復感風寒證也。因外感風寒,故發熱頭痛,仍見太陽病證;因陽虛聚飲,故脈反沉。如見此證,幸得陽氣來復,寒飲解散,弗藥可愈。若其不瘳,雖身體疼痛,不當治表,宜通陽救里為急。
問曰:柯韻伯以此條為太陽陽虛,則少陰之底板即露,故用四逆回陽,論殊直捷。今添聚飲兩字,反覺支離矣。曰:四逆湯中乾薑非補藥,乃溫通寒水藥也。故通脈四逆湯用乾薑三兩,又云強人可四兩,則非補藥可知。如第謂太陽陽虛,少陰之底板即露,並無邪氣,則溫補少陰,自有附子湯在,何須四逆?四逆乃治寒飲之主方。熟讀全論,自知。
白話文:
右七節論中風
從這裡到文章結尾,都在討論傷寒合併其他症狀的情況。
傷寒導致瘀熱積聚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
這是指外感傷寒,內有濕熱的病症。濕熱的常用方劑是梔子豉皮湯,因為同時外感傷寒邪氣,所以用這個方劑治療。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搏卻沉弱,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身體疼痛,要著重治療內在的病症,宜用四逆湯。
這是陽氣虛弱,體內積聚寒飲,又外感風寒的病症。因為外感風寒,所以發熱頭痛,出現太陽病的症狀;因為陽氣虛弱,寒飲積聚,所以脈搏沉弱。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幸好陽氣恢復,寒飲消散,不用藥也可以痊癒。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即使身體疼痛,也不應該治療表證,應該以通暢陽氣、救治內在病症為急。
有人問道:柯韻伯認為這一條是太陽經陽氣虛弱,導致少陰經的虛弱狀態顯露出來,所以用四逆湯回陽,論述非常簡潔明瞭。現在增添「聚飲」兩字,反而顯得不夠精煉了。回答說:四逆湯裡的乾薑並非補益的藥物,而是溫通寒水的藥物。所以通脈四逆湯用乾薑三兩,甚至說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到四兩,由此可知它不是補益藥物。如果只是說太陽經陽氣虛弱,少陰經的虛弱狀態顯露出來,而沒有邪氣,那麼溫補少陰經,自有附子湯可用,何必用四逆湯?四逆湯是治療寒飲的主方。仔細研讀全文,自然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