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四節論濕痹

回本書目錄

右四節論濕痹

1. 右四節論濕痹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熟而渴也

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乃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本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暍是也感列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或曰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暍有異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端言熱而河古人稱暑暍熱一也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濕溫不名暑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暍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暍白虎湯主之

暍刻本作寒如果里有寒何以反用石膏知毋表有熱即身熱也首節止言病名不言脈證此節詳言脈證出方主治兩節本是相承叔和較訂時此節

白話文:

太陽中熱稱為暍,症狀是汗出,怕冷,身體發熱而口渴。

這是熱病的證據。《素問》中說:「在天上為熱,在地下為火,熱是火氣。」所以熱是五氣之一,而熱病就是傷寒的五分之一。《難經》中說:「熱」字可能與後面的「溫」字混淆,所以特別指出「暍」就是熱。《素問》中說:「感染了烈日的熱氣而生病,是暑病。」也有人說:「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潮濕,暑熱夾雜濕氣,這好像和暍不太一樣。」有人說:「寒氣走掉以後,暑氣就會來。」與寒相對,並不是單純地說熱,古人把暑和暍熱當成一樣的。如果濕熱一起出現的病,《難經》中稱為濕溫,不稱為暑。到了隋唐以後,都把濕熱稱為暑,於是真正的暑病名稱消失了,而暍這種病現在也不曉得是什麼病了。

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證有熱,裡證有暍,可用白虎湯治療。

「暍」字本來寫作「寒」。如果裡證有寒,為什麼反而用石膏呢?可見表證有熱,就是身體發熱的意思。第一節只說病名,不說脈證;這一節詳細地說脈證,提出處方和治療方法,這兩節原本是連接的。叔和校訂的時候,把這一段放在前面。

幸有寒字之說不被摘出若見暍字早巳摘置別論中矣程郊倩後條辨云暍病脈不浮不思本諭之暍即難經之熱病也難經云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此是緊要處豈可模糊讀過,本條脈浮滑與難經熱病脈合則白虎的是熱病主方而寒字的是暍字之誤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背為陽背微惡寒者陽虛證也但陽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腎中之陰陽也氣血是營衛之陰陽也此條口燥渴心煩則暍熱內熾仍是白虎證惟暍熱傷其衛氣致背微惡寒與腎陽全無關涉故止用人參補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至若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並傷則人參與附子並用問同一背惡寒如何分別傷衛傷腎曰條內本自明白傷腎陽者口中和傷衛陽者口燥渴

白話文:

幸好“寒”字的说法没有被摘出来,如果看到“暍”字早就被摘到其他论述中了。程郊倩在后面的条文里辨析说,“暍病脉不浮不思”,本条论述的是“暍”,也就是《难经》里的“热病”。《难经》说:“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这是关键之处,怎么能模糊地读过去呢?本条脉浮滑与《难经》热病脉相合,所以“白虎汤”是热病的主方,而“寒”字是“暍”字的错误。

伤寒病没有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背部属于阳,背微恶寒是阳虚的症状。但阳气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肾脏的阴阳,气血是营卫的阴阳。这条方剂口燥渴、心烦,说明是暍热内炽,仍然是白虎证,只是暍热伤了卫气导致背微恶寒,与肾阳完全无关,所以只用人参补卫气,不用附子补肾阳。如果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说明卫阳和肾阳都受损,则人参和附子都要用。有人问同一个背恶寒,怎么区分是伤卫还是伤肾呢?条文中本就说明白了,伤肾阳的口中和,伤卫阳的口燥渴。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承上文書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參湯但亦有內中暍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不可用耳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承上文論有表證之治當與前條大青龍證合看前條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此稱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巳在其內如見此證即脈不緊而緩身不疼而重亦可用大青龍湯但少陰真武證亦四肢沉重疼痛恐人誤認故曰無少陰證者少陰證脈微細但欲寐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身覺疼重而無汗為宥表證法宜大青龍湯主治但大青龍證脈不浮緊即見浮緩從無微弱者今見微弱非外感風寒證也乃因中暍暴渴過傷冷水水行皮膚所以身重也

白話文:

  1. 傷寒脈搏浮動發熱沒有汗,表證不解,不能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可用白虎湯加人參湯主治。

  2. 前文提到煩渴惡寒,本應使用白虎加參湯,但也有內中口渴而外感風寒的,也能導致惡寒發熱,脈搏浮動。更應分辨是否有汗或無汗,表證是否解除,以此來決定此方是否適用。

  3. 傷寒脈搏浮緩,身體不疼,但沉重,有時又較輕,沒有少陰證的,可用大青龍湯主治。

  4. 前文談到治療表證的方法,應與前一條大青龍證對照來看。前一條說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煩躁。本條稱為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已在其內。如果出現此證,即使脈搏不緊而緩,身體不疼而重,也可以用大青龍湯。但少陰真武證也四肢沉重疼痛,恐怕有人誤認,故說無少陰證者。少陰證的脈搏微細,只想要睡覺。太陽中暑的,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搏微弱。這也是夏季傷了冷水,水在皮膚中流動所致。太陽中暑的,出汗惡寒,身體發熱而口渴。身體感覺疼痛沉重,沒有汗,為表證。應使用大青龍湯主治。但大青龍證脈搏不浮緊,若出現浮緩,從來沒有微弱的。現在出現微弱,不是外感風寒證,而是因為中暑口渴過度,傷害了冷水,水在皮膚中流動,所以身體沉重。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更汗對大青龍言此即治水行皮中證也蓋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本是一氣寒在皮膚與水在皮膚均當解散但脈微弱為無陽證故用此方較大青龍為制之小也問此與上節惟脈微弱三字相同並不明言中暍何必勉強湊合曰若非中暍亦不用石膏矣況此論經叔和顛亂安知原本不如此相接耶又何須重提中暍二字方作一例看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話文:

太陽病發燒,怕冷,發熱多,發冷少,脈搏微弱,這是沒有陽氣,不能再出汗了,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能再出汗,這是針對大青龍湯而言的,這正是治療水停留在皮膚裡的症狀。因為天上是寒,地下是水,本就是同一個氣,寒在皮膚,水在皮膚,都應該要散開。但脈搏微弱,是沒有陽氣的表現,所以用這個方子比大青龍湯更溫和。有人問,這個方子跟上節只差脈搏微弱這三個字,並沒有明確提到中暍,為什麼要硬要湊在一起呢?如果沒有中暍,也不會用石膏了。況且,這個經文是叔和亂改的,誰知道原本是不是就這樣連接在一起呢?又何必再提中暍這兩個字,把它當成一個例子來看呢?

太陽中暍的人,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搏弦細,又快又慢,小便量少,毛髮豎起,手腳冰冷,稍微勞動身體就發熱,口渴,牙齒乾澀,如果出汗,怕冷會更加嚴重,用溫針,發熱會更加頻繁,如果用瀉藥,小便會更加頻繁。

此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灸甘草湯主之一名復脈湯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此論精氣素虧而感微邪之治前節有脈證而無方治此未必即是前節主方然觀方中藥又甯必不可以治前證

白話文:

這段話指的是精氣本就虛弱,又因中暑而導致的病症。

對於傷寒脈象表現為結代,心悸者,可以灸甘草湯,也稱為復脈湯。脈搏按下去時,來得緩慢,時而停止,然後又恢復,稱為結脈。又或是脈搏來得急促,突然停止,然後又緩慢地跳動,脈象細小,反覆出現,稱為結陰。脈搏來得急促,突然停止,不能恢復,然後再跳動,稱為代陰。出現這些脈象的患者,治療起來一定很困難。

這篇文章講述了精氣不足,感受風邪的治療,前面已經提到了脈象,卻沒有對應的藥方。雖然不一定適用於前面提到的病症,但方劑中的藥物,也未必不能用來治療前面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