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七節論中風 (1)

回本書目錄

右七節論中風 (1)

1. 右七節論中風

太陽病或巳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是傷寒證據亦難經傷寒有五之一素問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者水之氣也,首節言無熱惡寒者發於陰寒為陰邪故有未發熱而先見惡寒體痛嘔逆者脈陰陽俱緊無不言浮以太陽病一句巳有浮字在內故不贅難經云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是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此釋上丈脈浮緊以致體痛之故遂言治當發汗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之無常也此言緊臃與弦脈不同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詳言傷寒病證出方治之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此詳言傷寒之脈如傷寒病證其即令脈不浮緊或但浮或浮數皆可用麻黃湯發汗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此釋上丈脈浮數可發汗之故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績有膿也

此辨麻黃證之似脈浮數發熱惡寒與傷寒同惟言有痛處則痛止一處與傷寒體痛異言飲食如常與傷寒不能食異故斷其為非傷寒是蓄積宥膿也

或曰傷寒不能食惟陽明證中有此語太陽證中未見曰即本條內一若字言外已見傷寒不能食矣何必遠引陽明

病有灑浙惡寒而復發熱者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此亦辨麻黃證之似惡寒發熱與麻黃證同脈之寸微尺弱與麻黃證異此乃陰陽兩虛自相乘侮非外感證也若不辨明一誤發汗禍不旋踵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論中發於陽者通名中風發於陰者遍名傷寒按三綱鼎立之說桂枝湯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其說創自許叔微相延至今不知其說似是實非也本論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此即指麻黃證而言彼見麻黃證條內但云脈陰陽俱緊而不見浮字故認作有寒無風不知寒屬陰邪若不兼風不入太陽況太陽病一句已有脈浮在內不必再說至若大青龍條內云脈浮緊則風寒固所必有矣然使止有風寒何至煩而且躁況方內石膏其性大寒治暍熱之主藥也若云止有風寒而無熱邪則中風證有風無寒風為陽邪尚不用寒藥秪用桂枝以解肌而大青龍證風外加一寒邪豈反加石膏以助寒乎竊謂麻黃證已屬風寒兩傷營衛而大青龍證則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也故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麻黃證全具自用麻黃湯方惟病增煩躁因加石膏以治內伏之暍熱加是則病脈方藥俱合若不審病證方藥徒泥於一脈妄作三綱鼎立則一誤無所不誤矣

白話文:

右七節論中風

太陽病不論已經發熱或尚未發熱,必定會怕冷、身體疼痛、嘔吐氣逆,脈象無論浮取或沈取皆緊繃,這種情況稱為「傷寒」。

這些是傷寒的典型症狀,也是《難經》所提「傷寒有五」中的一種。《素問》提到,天有寒氣,地有水氣,寒即水之氣。首段論述無熱惡寒者屬陰證,因寒為陰邪,故可能尚未發熱就先出現怕冷、身痛、嘔逆等症狀,脈象緊繃。雖然未明言脈浮,但既然提及「太陽病」,就已包含脈浮之意,故不再贅述。《難經》提到,傷寒的脈象為陰陽俱緊而澀。

寸口脈浮而緊:浮象主風,緊象主寒。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血,若營衛皆受邪,則骨節痠痛,此時應當發汗治療。

此段解釋脈浮緊導致身體疼痛的原因,並指出治法為發汗。

脈浮緊者又可稱為弦脈,弦脈如弓弦般緊繃,按之不移;而緊脈則如轉動繩索般變化不定。此處說明緊脈與弦脈的區別。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無汗而喘等症狀,可用「麻黃湯」治療。

此段詳細描述傷寒症狀並給出治療方劑。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用麻黃湯;脈浮數者,也可發汗,宜用麻黃湯。

此段說明傷寒的脈象變化,即使脈象非浮緊,僅浮或浮數,仍可用麻黃湯發汗。

脈浮數者,浮為風邪,數為虛象;風為熱邪,虛為寒象。風寒相搏,則出現怕冷、打寒顫的症狀。

此段解釋脈浮數者可發汗的原因。

凡脈浮數者,應有發熱與怕冷的症狀。若疼痛固定一處、飲食正常,則非傷寒,而是體內蓄積膿瘍。

此段辨別麻黃湯證與蓄膿證的差異:麻黃湯證的脈浮數、發熱惡寒看似與蓄膿證相同,但蓄膿證有局部疼痛及飲食正常等特徵,可作區分。

有人質疑傷寒是否影響食慾,因陽明病有相關描述,而太陽病未提及。其實本段「若有痛處,飲食如常」的「若」字已暗示傷寒通常會影響食慾,無須特別參照陽明病。

若患者忽冷忽熱,脈象寸部微弱為陽氣不足,陰氣上犯陽位,故怕冷;尺部微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位,故發熱。

此段說明惡寒發熱也可能是陰陽兩虛所致,非外感證。若誤辨為外感而發汗,恐釀大禍。

太陽中風若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且煩躁,可用「大青龍湯」。但若脈微弱、汗出怕風,則不可服,誤用恐導致四肢冰冷、筋肉抽搐等逆證。

傳統理論將外感分為中風(風傷衛,用桂枝湯)、傷寒(寒傷營,用麻黃湯)及風寒兩傷營衛(用大青龍湯)。此說源自許叔微,但實際論述未必完全相符。《傷寒論》提到,脈浮緊為風寒傷及營衛,骨節疼痛當發汗,此即麻黃湯證。若大青龍湯證僅為風寒,何必用石膏清熱?推測麻黃湯證屬風寒兩傷,而大青龍湯證則為外感風寒兼內熱,故加石膏。若不深究病機方藥,拘泥於三綱之說,易致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