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右七節論中風

回本書目錄

右七節論中風

1. 右七節論中風

太陽病或巳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是傷寒證據亦難經傷寒有五之一素問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者水之氣也,首節言無熱惡寒者發於陰寒為陰邪故有未發熱而先見惡寒體痛嘔逆者脈陰陽俱緊無不言浮以太陽病一句巳有浮字在內故不贅難經云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是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此釋上丈脈浮緊以致體痛之故遂言治當發汗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之無常也此言緊臃與弦脈不同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無論是已經發熱還是尚未發熱,只要出現惡寒、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的情況,就叫做傷寒。

這是傷寒的典型症狀,也是《難經》中提到的五種傷寒症狀之一。《素問》中說:「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者水之氣也。」,意思是寒邪是水氣造成的。因此,一開始沒有發熱,卻先出現惡寒、身體疼痛、嘔吐等症狀,就是因為陰寒邪氣入侵。脈象陰陽俱緊,說明氣血運行不暢。這裡沒有特別提到脈象浮,因為「太陽病」這個詞語中已經包含了浮的含義。難經中也說,傷寒的脈象應該陰陽俱盛,而且緊澀。

寸口脈浮而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氣,營衛氣都受損,才會導致骨節痠痛,必須要發汗治療。

這段文字解釋了為什麼脈象浮緊會導致身體疼痛,並說明治療方法是發汗。

脈象浮而緊,又叫做弦脈。弦脈就像弓弦一樣,按下去不會移動。脈緊就像轉索一樣,沒有固定的位置。緊脈和弦脈是不同的。

太陽病患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喘不過氣等症狀,可以用麻黃來治療。

此詳言傷寒病證出方治之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此詳言傷寒之脈如傷寒病證其即令脈不浮緊或但浮或浮數皆可用麻黃湯發汗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此釋上丈脈浮數可發汗之故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績有膿也

此辨麻黃證之似脈浮數發熱惡寒與傷寒同惟言有痛處則痛止一處與傷寒體痛異言飲食如常與傷寒不能食異故斷其為非傷寒是蓄積宥膿也

或曰傷寒不能食惟陽明證中有此語太陽證中未見曰即本條內一若字言外已見傷寒不能食矣何必遠引陽明

白話文:

這篇文章詳細說明了傷寒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如果脈象浮,代表病症在表層,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如果脈象浮而數,也可以發汗,也適合用麻黃湯。

即使脈象不浮緊,或者只浮,或者浮而數,只要是傷寒病的症狀,都可以用麻黃湯發汗。

脈象浮而數,浮代表風,數代表虛,虛風代表熱,虛寒代表寒風,虛實相搏就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

這段話解釋了為什麼脈象浮數可以發汗。

如果脈象浮數,伴隨發熱和發冷,並且有疼痛,飲食正常,那麼可能是積蓄了膿液。

這段話區分了麻黃湯適用的症狀和傷寒的症狀。雖然脈象浮數、發熱、惡寒都與傷寒相同,但如果只有局部疼痛,而飲食正常,則與傷寒體痛、不能進食不同,所以可以斷定不是傷寒,而是積蓄了膿液。

有人可能會說,傷寒不能進食是陽明證的症狀,太陽證中沒有提到,其實這段文字中已經暗示了傷寒不能進食,沒有必要特意引述陽明證的說法。

病有灑浙惡寒而復發熱者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此亦辨麻黃證之似惡寒發熱與麻黃證同脈之寸微尺弱與麻黃證異此乃陰陽兩虛自相乘侮非外感證也若不辨明一誤發汗禍不旋踵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論中發於陽者通名中風發於陰者遍名傷寒按三綱鼎立之說桂枝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其說創自許叔微相延至今不知其說似是實非也本論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此即指麻黃證而言彼見麻黃證條內但云脈陰陽俱緊而不見浮字故認作有寒無風不知寒屬陰邪若不兼風不入太陽況太陽病一句已有脈浮在內不必再說至若大青龍條內云脈浮緊則風寒固所必有矣然使止有風寒何至煩而且躁況方內石膏其性大寒治暍熱之主藥也若云止有風寒而無熱邪則中風證有風無寒風為陽邪尚不用寒藥秪用桂枝以解肌而大青龍證風外加一寒邪豈反加石膏以助寒乎竊謂麻黃證已屬風寒兩傷營衛而大青龍證則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也故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麻黃證全具自用麻黃湯方惟病增煩躁因加石膏以治內伏之暍熱加是則病脈方藥俱合若不審病證方藥徒泥於一脈妄作三綱鼎立則一誤無所不誤矣

白話文:

某些疾病會出現輕度出汗、畏寒,接著又發熱,這是因為陰脈虛弱,陽氣便去依附它;陽脈虛弱,陰氣便來侵犯它。假使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陰氣上侵犯陽氣,就會出現輕度出汗和畏寒。尺脈虛弱,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侵犯陰氣,就會發熱。

這也是辨別麻黃湯證狀時,類似畏寒發熱的情況和麻黃湯證狀相同的。脈之寸口微弱、尺脈虛弱是有差別的,這是因為陰陽兩虛,互相乘勝欺負,並非外感所致。若未辨識清楚,誤用發汗藥,禍患會接踵而來。

太陽病中風,其脈搏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痠痛、不出汗而煩躁不安者,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若脈搏微弱、出汗、畏風者,不可服用,否則會造成逆氣、筋惕肉瞤,這是因為逆行的緣故。

論述中所說的陽證通稱為中風,陰證通稱為傷寒。根據三綱鼎立的說法,桂枝湯治療風邪傷衛,麻黃湯治療寒邪傷營,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兩邪傷營衛。這個說法源自許叔微,沿用至今。但是,不知道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並非如此。本論中說,寸口脈浮而緊,浮是風邪,緊是寒邪,風邪傷衛,寒邪傷營,營衛俱傷,就會骨節煩痛,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指的是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條文只說脈陰陽俱緊,沒有看到浮字,所以認為只有寒邪沒有風邪,不知道寒邪屬於陰邪,如果不兼有風邪,就無法侵犯太陽經。況且太陽病這一條,脈中已經包含了浮脈,不必再提。至於大青龍湯條文,提到脈浮緊,則風寒必定俱備。然而,如果只有風寒,怎麼會煩躁不安?況且方中使用石膏這種大寒之藥,是治療火熱症狀的。如果只考慮風寒而沒有熱邪,那麼中風證如果有風無寒,風為陽邪尚不用寒藥,只用桂枝來解肌,而大青龍證風外加寒邪,豈能反而加入石膏來助長寒邪?我認為,麻黃湯證已經是風寒兩傷營衛了,大青龍證則是外傷風寒而內伏火熱。所以,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麻黃湯證的症狀齊全,自當使用麻黃湯。惟有煩躁的症狀加劇,所以加上石膏來治療內伏的火熱症狀。如此一來,病情、脈象、方藥就完全符合了。如果不審視病證方藥,只固守於單一脈象,妄作三綱鼎立之說,那麼一次錯就可能導致後續的錯誤。

自此至卒章皆論傷寒兼證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此論外傷寒而內濕熱證也濕熱主方本是梔子檗皮湯因外傷寒邪故用是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常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陽虛聚飲而外復感風寒證也因外感風寒故發熱頭痛仍見太陽病證因陽虛聚飲故脈反沉如見此證幸得陽氣來復寒飲解散弗藥可愈若其不羞雖身體疼痛不當治表宜通陽救里為急

問曰柯韻伯以此條為太陽陽虛則少陰之底板即露故用四逆回陽論殊直捷今添聚飲兩字反覺支離矣曰四逆湯中乾薑非補藥乃溫通寒水藥也故通脈四逆湯用乾薑三兩又云強人可四兩則非補藥可知如第謂太陽陽虛少陰之底板即露並無邪氣則溫補少陰自有附子湯在何須四逆四逆乃治寒飲之主方熟讀全論自知

白話文:

從此處到章節結束,皆在論述傷寒合併其他證候的情況:

傷寒兼有瘀滯發熱,身體一定會發黃,宜用黃連解毒湯治療。

這是討論因外感傷寒,內有濕熱證的情形。濕熱證的根本方劑是梔子柏皮湯,但因外感傷寒邪氣,故用此湯治療。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是沉細的,如果情況沒有好轉,身體疼痛,常是裡虛寒飲,宜用四逆湯治療。

這是陽氣虛弱,聚積水飲,又外感風寒證。因外感風寒,所以發熱頭痛,仍屬太陽病證。因陽氣虛弱,聚積水飲,所以脈象反沉。若見此證,若幸運陽氣恢復,寒飲會解散,用不用藥都能康復。若陽氣無法恢復,雖然身體疼痛,也不應治療外表證,應以調理陽氣,溫暖裡虛症狀為急務。

有人問:柯韻伯認為這段是談論太陽陽虛,所以少陰虛寒證狀就會顯露,故用四逆湯回陽,論點非常直接明確。現在加上「聚飲」兩個字,反而顯得支離破碎了。回答:四逆湯中的乾薑並不是補藥,而是溫熱通暢寒水證狀的藥物。所以通脈四逆湯用三兩的乾薑,並提到強健的人可用四兩,由此可知乾薑並非補藥。如果只說太陽陽虛,少陰虛寒證狀就會顯露,而沒有邪氣,那麼溫補少陰自有附子湯可以使用,何須用四逆湯呢?四逆湯可是治療寒飲的主要方劑。熟讀整部傷寒論,你就會明白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