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陰病陽病之大綱 (1)
辨陰病陽病之大綱 (1)
1. 辨陰病陽病之大綱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辨內陰外陽、內陽外陰病之變態,以上二節辨病之陰陽。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此二節辨脈之陰陽。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是太陽病提綱。一切邪氣犯太陽地面,皆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證,故曰提綱。後稱太陽病三字,皆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在內。倘太陽病有脈不浮者,條內必明書脈反沉或脈沉細;倘太陽病有不惡寒者,條內必明書不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名曰中風。
此辨太陽中風之病脈證。稱太陽病,則頭項強痛、惡寒在所必有。更見發熱、汗出、惡風,是中風病也。稱太陽病,則其脈必浮,更見浮而緩者,是中風脈也。木論原序云:「撰用素難,當即以素難釋之。」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此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五氣為病也。本論悉遵難經,於太陽論中五證並列,挨次剖析,並辨其所貌似而補其所未備。素問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風者木之氣也。故風乃五氣之一,而中風即傷寒五之一。編傷寒者,以痙、濕、暍為非傷寒也,置之別論。此固中風也,亦非傷寒,何幸獨存論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難經脈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又云: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此釋上中風脈病出方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此明發熱汁出由於營弱衛強,蓋衛為陽,營為陰。風傷衛,則邪在衛。素問云:「邪氣盛則實」,故衛強。營無邪氣,本自無病,與衛相較,自覺弱耳。營弱衛強,能令汗出者,素問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也。」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光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藏字與「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同義,皆指胃言。藏無他病者,言以手按胃不實鞕也。時發熱者,言今日某時熱,明日亦到此時發熱也。此承上文,言發熱汗出固由於衛強,但與陽明潮熱自汗相似,故必藏無他病,止見時熱汗出,方為衛氣不和。先其未發熱之時,用桂枝湯發汗則愈。時字指有定,言從先時句看出。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利。營氣利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利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承上文,言營弱非營病。若營病,則不能出汗。今自汗出,知營氣自利,惟邪在衛,則衛獨強,不與營氣和諧耳。非發汗,則邪何從去,衛何由和?但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非桂枝湯發汗,必至誅伐無辜,故曰宜桂枝湯。論中一言發汗則愈,一言復發其汗,皆用桂枝湯。不知前輩何以稱桂枝止汗?若桂枝止汗,豈芍藥反能發汗耶?蓋桂枝辛甘發散,去在衛之風邪,恐動其無病之營,故用芍藥保營。此桂枝湯之大略也。
白話文:
辨陰病陽病之大綱
病人身體非常發熱,卻反而想要蓋衣服,這是因為熱在皮膚表面,而寒氣深入骨髓;身體非常寒冷,卻反而不想蓋衣服,這是因為寒在皮膚表面,而熱氣深入骨髓。
這是在辨別內陰外陽、內陽外陰的病理變化,以上這兩節主要討論疾病的陰陽屬性。
問:脈象有陰陽之分,如何區別?
答:凡是脈象大、浮、數、動、滑,這些屬於陽脈;而脈象沈、澀、弱、弦、微,這些屬於陰脈。如果陰病患者出現陽脈,表示生機尚存;陽病患者出現陰脈,則是病情危重的徵兆。
寸口脈浮表示病在表,脈沈表示病在裡,脈數表示病在六腑,脈遲表示病在五臟。假如脈象遲緩,這表明病在臟腑。
這兩節主要討論脈象的陰陽屬性。
太陽病的特徵
太陽病的症狀為脈浮、頭頸部僵硬疼痛且畏寒。
這是太陽病的總綱,所有邪氣侵襲太陽經的範圍時,都會出現脈浮、頭頸痛、畏寒的症狀,因此稱為「提綱」。後文所稱的「太陽病」三字,都包含這些症狀。如果太陽病患者脈象不浮,文中必定會註明「脈反沈」或「脈沈細」;如果太陽病患者不畏寒,文中也必定會註明「不惡寒」。
太陽中風
太陽病患者發熱、出汗、畏風,脈象緩慢,稱爲「中風」。
這是辨別太陽中風病的脈象與症狀。稱爲「太陽病」,必定有頭頸痛、畏寒的症狀,再加上發熱、出汗、畏風,就是中風病的表現。太陽病患者的脈象必定是浮的,如果更見浮而緩,則是中風病的脈象。
《難經》提到傷寒有五種病症: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這與《素問》所說的寒、暑、燥、濕、風五氣致病相對應。本論完全遵循《難經》,在太陽病篇將這五種病症並列,依次分析並補充未詳盡之處。
太陽中風的病機與治法
太陽中風脈象:關前(陽位)浮,關後(陰位)弱。陽浮表示體內有熱自發;陰弱表示出汗。患者畏寒畏風、全身發熱、鼻塞乾嘔,宜用桂枝湯治療。
營衛失調的病機
太陽病發熱、出汗,是因為營氣弱而衛氣強,導致出汗。若想治療風邪侵害衛氣,宜用桂枝湯。此處說明發熱出汗的機制在於營衛失調。衛屬陽,營屬陰,風邪傷衛,邪氣盛則衛強;營氣未受邪氣影響,本身無病,相較之下顯得較弱。營弱衛強的狀態導致出汗,正如《素問》所說:「陽加於陰,謂之汗。」
衛氣不和的治療
如果患者胃部(此處「藏」指胃)無其他病症,而時常發熱、自汗不愈,這是衛氣不和的表現。如果在發熱前先服用發汗藥(如桂枝湯),即可痊癒。這裡的「時」表示有固定的發熱時段,例如每天特定時間發熱。
自汗與營衛關係
如果患者平常經常自汗,這表示營氣運行正常,但衛氣不與營氣協調。因為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此時再發汗調和營衛,即可痊癒,宜用桂枝湯。
此處強調,營氣弱不代表營氣有病,若營氣有病,根本無法出汗。如今自汗,表示營氣正常,只是衛氣受邪而獨強,導致營衛不調。若不發汗,邪氣無法排出,衛氣也無法恢復平衡。但因為營衛的運行各有路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需用桂枝湯發汗,否則會傷及無病的營氣。
桂枝湯的作用並非止汗,而是以桂枝的辛甘發散之性,祛除衛分的風邪,同時用芍藥保護營氣。這便是桂枝湯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