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脅痛」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兩脇為足厥陰、足少陽經循行所過,故脇肋疼痛多與肝膽疾患有關。《靈樞.五邪》篇日:"邪在肝、則兩脇中痛"。《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稱"脅下痛"。《丹台玉案》稱"季肋痛",《雜病廣要》稱"胠脇肋痛",皆屬脅痛範疇。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陽谷
- 1.《針灸大成》:「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瘲,舌強不嗍乳。」
-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腕外側痛不舉。妄言左右顧。瘛瘲目眩。」
- 3.《針灸聚英》:「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瘛瘲。舌強不嗍乳。」
- 4.《針經節要》:「○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兊骨之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妄言左右顧瘛瘲目眩可灸三壯針入二分留二呼」
- 5.《針灸資生經》:「陽谷、主脅痛不得息。」
- 6.《勉學堂針灸集成》:「陽谷 去腕骨一寸二分,踝骨下微後些。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癲疾發狂,妄言左右顧,熱病汗不出,脅痛,項腫寒熱,耳聾耳鳴,齒痛,臂不舉,小兒瘛瘲,舌強。兼俠谿,治頷腫口禁。」

譩譆
- 1.《針灸大成》:「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脅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小兒食時頭痛,五心熱。」



頭竅陰
- 1.《針灸大成》:「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痺,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


申脈
- 1.《針灸大成》:「脅痛:陽谷腕骨支溝膈俞申脈。」


膈俞
- 1.《針灸大成》:「脅痛:陽谷腕骨支溝膈俞申脈。」

勞宮
- 1.《針灸甲乙經》:「熱病發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千金》作小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中熱,飲嘔,勞宮主之。」
-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口腥殠。胸脅支滿。黃疸目黃。」
- 3.《針灸易學》:「胸脅痛:大陵、期門、膻中、勞宮。」
- 4.《針經節要》:「○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中以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斃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可灸三壯」



肺俞
- 1.《針灸甲乙經》:「痓反折互引,腹脹腋攣,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中膂內,肺俞主之。」

脾俞
- 1.《針灸甲乙經》:「咳而嘔,鬲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䐜,胸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濕,心痛無可搖者,脾俞主之。」

尺澤
- 1.《針灸甲乙經》:「咳逆上氣,舌乾脅痛,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尺澤主之。」



膻中
- 1.《針灸易學》:「胸脅痛:大陵、期門、膻中、勞宮。」

委中
- 1.《針灸易學》:「脅痛: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

陽陵泉
- 1.《針灸易學》:「脅痛: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

極泉
- 1.《針灸聚英》:「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後頂
- 1.《針灸聚英》:「按竅陰正足少陽經。不知陳氏何以云此。豈素問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脈後頂、腦戶。而王注誤之歟。銅人。灸七壯。甲乙。灸五壯。針四分。素注。針三分。灸三壯。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

腦戶
- 1.《針灸聚英》:「按竅陰正足少陽經。不知陳氏何以云此。豈素問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脈後頂、腦戶。而王注誤之歟。銅人。灸七壯。甲乙。灸五壯。針四分。素注。針三分。灸三壯。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

少海
- 1.《針灸逢源》:「少海(一名曲節) 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之。心脈所入為合(針五分。灸三壯)治寒熱齒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瘰癧。肘腋脅痛。」


陽輔
- 1.《針灸資生經》:「陽輔、主胸脅痛。」

清冷淵
- 1.《普濟方·針灸》:「清冷淵二穴 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一名清冷泉。在肘後三寸。又名青靈。主濡從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

中膂俞
- 1.《普濟方·針灸》:「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俠脊腴起肉。灸三壯。主腰不可以俯仰。寒熱痓反折互引。腹脹。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從項始。數脊椎俠脅裡痛。按之應手。炙立已)。」

曲澤
- 1.《普濟方·針灸》:「治舌乾脅痛。穴曲澤」

膽俞
- 1.《普濟方·針灸》:「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所出。穴膽俞 章門」


浮白
- 1.《普濟方·針灸》:「治脅痛。咳逆不得息。穴竅陰治咳逆疝積。胸滿不得喘息。穴浮白」

上廉
- 1.《普濟方·針灸》:「治飧泄。腹脅痛滿。狂走。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穴上廉」


氣戶
- 1.《勉學堂針灸集成》:「氣戶 在橫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五壯。主治咳逆上氣,胸背痛,支滿喘急不得息,不知味。此穴攻噎,若不愈,兼灸氣海。(《席弘賦》)兼華蓋穴,除脅痛有驗。(《百證賦》)」

下巨虛
- 1.《勉學堂針灸集成》:「下巨虛 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一曰:針八分。主治胃中熱,毛焦肉脫汗不得出,少氣不嗜食、暴驚狂言,喉痹,面無顏色,胸脅痛,飧泄膿血,小腸氣,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風濕冷痹,䯒腫足跗不收,女子乳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上巨虛同。」

志室
- 1.《勉學堂針灸集成》:「志室 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七壯。主治陰腫陰痛,失精,小便淋瀝,背脊強,腰脅痛,腹中堅滿,霍亂吐逆不食,大便難,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天泉
- 1.《勉學堂針灸集成》:「天泉 在臂內極泉直下一寸大些。針六分,灸三壯。一曰:針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支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肝俞
- 1.《勉學堂針灸集成》:「胸引兩脅痛 肝俞、內關、魚際、絕骨。」

神門
- 1.《勉學堂針灸集成》:「胸連脅痛 期門、章門、絕骨、神門、行間、湧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