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刺灸心法要訣》一書,乃清代醫學巨著《醫宗金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卷七十九至八十六),由清太醫院組織編纂,於乾隆七年(1742年)刊刻。這部著作以其獨特的體例和豐富的內容,在中國針灸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清代官方集體智慧在針灸領域的結晶,對當時及後世的針灸教學與臨床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的核心特色在於其將繁複的針灸理論與臨床實踐知識化繁為簡,主要以七言歌訣的形式進行概括和論述。這種形式繼承了中醫經典著作中常用的韻文傳統,旨在便於醫者和學生記誦、傳播與掌握。歌訣之後輔以詳細的註解,對歌訣內容進行深入闡釋,補充理論細節、應用要點和注意事項。更為直觀且實用的是,全書配有134幅精美插圖,清晰地標示了穴位位置、經絡循行或針灸操作相關圖示,極大地便利了學習者的理解和實踐。這種歌訣、註解、插圖相結合的編排體例,使得《刺灸心法要訣》成為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易學易記的針灸教材和參考書。

從內容編排上,《刺灸心法要訣》遵循了由基礎到臨床、由總論到分論的邏輯順序,體現了系統學習針灸的完整脈絡:

卷七十九作為全書的開篇,奠定了針灸學的理論基石。它首先介紹了古代重要的針具——九針的種類與功用,這是認識針刺工具和選擇適當針法的前提。接著詳細闡述了十二經脈的井、滎、俞、經、合五輸穴,以及原穴、絡穴等特定穴位,這些是針灸治療中應用最為廣泛且重要的穴位範疇。同時,還介紹了八會穴,這些穴位在治療相關組織或臟腑疾病時具有特殊效用。卷末提及經脈流註,是理解經絡氣血運行規律的關鍵,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卷內容可視為針灸總論及重要穴位分類的基礎知識。

卷八十則轉入實用層面,介紹了人體各部位的骨度分寸。精確的穴位定位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而骨度分寸是古代中醫用於確定穴位相對位置的重要方法。本卷提供了全身各部的骨度測量標準,並介紹了各個部位的諸多穴位,為後續學習具體的經絡穴位打下了解剖學基礎。

卷八十一至卷八十四是全書篇幅較大的部分,詳細闡述了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及其所屬穴位的具體部位。這部分是針灸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系統介紹各條經脈的起止點、體表循行徑路,以及沿途的穴位名稱、定位和基本主治,幫助學習者建立完整的經絡穴位概念圖。對經脈循行的了解有助於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和遠端取穴的原理,而對穴位部位的掌握則是臨床操作的直接依據。

卷八十五則從理論回歸臨床,聚焦於頭、胸腹背、手足等身體各重要部位的要穴及其主治病證。這一卷內容極具實用價值,它沒有按經脈劃分,而是按照病變所在的身體區域來組織穴位和適應症,更貼近臨床醫生面對具體病人時的思考模式。通過學習這一卷,醫者可以快速查閱和掌握治療特定部位病證的常用穴位組合與應用。

卷八十六作為全書的最後一卷,完善了整個針灸治療體系的介紹。它詳細闡述了各種灸法的操作方法,如艾條灸、艾炷灸、隔物灸等,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同時,本卷還特別列出了針灸的禁忌症,包括某些特定的疾病狀態(如急腹症)、身體部位(如孕婦的特定穴位)或不適合針灸的時機,提醒醫者在臨床操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規範,避免醫療風險。這是保障患者安全和針灸有效性的重要內容。

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片段可見,卷一(對應內容中關於九針和行針的部分)首先深入介紹了九針,從其「因何而有名」追溯到「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九九八十一」的哲學淵源,體現了古代醫家對針具與宇宙自然、人體規律之間關係的思考。繼而逐一介紹了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等不同針具的形制特點,如鑱針的箭頭形、鍉針的黍粟形銳、鋒針的三棱形、鈹針的劍鋒形、員利針的尖如犛形等,並詳述了它們各自針對的病變層次和主治功用。例如,鑱針主刺皮膚邪熱,員針主治分肉間邪氣,鍉針主治脈中邪氣且強調按脈候氣,鋒針用於瀉熱出血,鈹針專刺癰膿以取大膿,員利針則治療經絡中的虛邪暴痹。這種對針具的精細區分與應用指導,體現了古代針灸學在工具層面的專業化和對病機辨證的精確性要求。

在行針手法方面,書中提出了「撮要編為十二歌」的口訣體系,並具體闡釋了前八個關鍵步驟,如取穴、持針、溫針、進針、指循、攝法、退針、搓針。每一手法均配有歌訣和註解,詳細說明其操作要領和目的。例如,取穴時強調「爪切深」以「令氣血開」;進針時要求「細審經絡穴所」,辨別陽經取陷、陰經取脈,並強調「三思已定」;指循用於氣不至時,通過「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來調和氣血,使「針下自然氣至沉緊」;攝法則針對針下氣滯,通過「大指爪甲重切」來「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這些手法不僅是機械的操作,更是與氣血運行、邪正變化緊密相連的治療藝術,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行針過程中「得氣」與「氣至病所」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氣的調控能力。儘管提供的內容未能完整展示全部十二種手法和行針分寸歌的內容,但已充分體現了本書在針灸操作技術層面的細致入微和系統歸納。

《刺灸心法要訣》作為《醫宗金鑒》的一部分,代表了清代中期官方醫學對針灸學的整理與規範。它在繼承《內經》、《難經》等古典理論以及歷代名家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化、條理化的編排。其獨特的歌訣體例和豐富的圖示,使得原本艱澀的針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極大地推動了針灸知識的普及和傳承。這部著作不僅總結了前人的寶貴經驗,也在編排和闡釋上有所創新,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刺灸心法要訣》是一部集針灸理論、穴位、手法、灸法與臨床應用、禁忌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它以其獨特的歌訣形式、詳盡的註解和豐富的插圖,成為學習和掌握針灸學的經典入門與進階教材。作為清代太醫院的官方編纂成果,它不僅體現了當時針灸學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官方對醫學知識整理和規範化的努力。直至今日,這部著作依然是研究中國古代針灸學發展史、學習傳統針灸理論與技術的重要文獻,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