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1. 卷六
2. 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任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注】,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是也。任脈任於前,督脈督於後。衝脈為諸脈之海,帶脈猶身之束帶。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相維,諸經乃調。故此八脈,譬猶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
白話文:
正經之外還有奇經,這八條脈絡各有不同的名稱和功能。任脈在身體前方,督脈在身體後方,衝脈從會陰穴開始與腎經一起運行。陽蹺脈從腳外側跟隨膀胱經,陰蹺脈從腳內側跟隨少陰腎經。陽維脈維繫著所有陽經,陰維脈維繫著所有陰經。帶脈像腰帶一樣環繞腰部,它不循著一般經脈的路線運行,所以被稱為奇經。
【註解】 脈絡有常與奇之分。十二經脈是常脈;奇經則不受一般規則限制,所以稱為奇經。人體的氣血,通常在十二經脈中運行。當經脈裡的氣血滿溢時,就會流入其他經脈,從不同的路徑運行,因此稱之為奇經。奇經共有八條,分別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任脈負責身體前方,督脈負責身體後方。衝脈被視為所有經脈的海洋,帶脈就像身體的束帶。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分出的支脈,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分出的支脈。陽維脈維繫著所有陽經,陰維脈維繫著所有陰經。陰陽相互維繫,各條經脈才能調和。所以這八條脈絡,就像預先設置的溝渠,用來疏導洪水,避免水患。人體有奇經脈也是同樣的道理。
3. 任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靈樞·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口唇。
白話文:
任脈,它的起點在肚臍正下方,也就是中極穴的下方。然後它會向上沿著陰毛的邊緣,經過腹腔內部,到達關元穴,接著往上到咽喉,再往上到下巴,沿著臉頰,最後進入眼睛下方。
衝脈和任脈都起始於子宮內,它們會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被稱為經絡之海。其中浮出體表的部分,會沿著腹部向上,匯集於咽喉,然後分開散佈到嘴唇四周。
4. 任脈循行歌
任脈起於中極下,會陰腹裡上關元,循內上行會衝脈,浮外循腹至喉咽,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循面入目至睛明,交督陰脈海名傳。
【注】,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中極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處之上毛際也。中極之下,謂曲骨之下會陰穴也。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者,謂從會陰循內上行,會於衝脈,為經絡之海也。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於咽喉,別絡口唇,至承漿而終。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謂不直交督脈,由足陽明承泣穴上頤循面,入目內眥之足太陽睛明穴,始交於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
白話文:
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經過會陰穴,然後沿著腹部內部向上到達關元穴。它接著沿著內部向上與衝脈交會,再浮到體表,沿著腹部向上到喉嚨和咽喉。之後它分出支脈,連結到嘴唇,終止於承漿穴。接著它會經過足陽明胃經,往上走到下巴處,沿著臉部進入眼睛,抵達睛明穴,在此與督脈陰脈交會,被稱為陰脈之海。
【註解】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之下。中極穴是一個穴位的名稱,位於小腹恥骨聯合上方,也就是陰毛生長處的邊緣。中極穴的下方,指的是曲骨穴之下的會陰穴。從陰毛生長處的邊緣向上,沿著腹部內部到達關元穴,是指從會陰穴沿著內部向上行走,與衝脈交會,衝脈被稱為經絡之海。而浮在體表的部分,則沿著腹部向上行走,到達咽喉。它再分出支脈,連結到嘴唇,最終抵達承漿穴。經由下巴處,沿著臉部進入眼睛抵達睛明穴,這指的是它並不直接與督脈相交,而是從足陽明胃經的承泣穴開始,往上走到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內眥的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才開始與督脈交會,總稱為陰脈之海。
5.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闕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聯,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白話文:
任脈循行身體正中線,共有二十四個穴位。起始於會陰穴,它隱藏在兩陰之間。曲骨穴之前是中極穴,接著是關元穴、石門穴,以及氣海穴。然後是陰交穴、神闕穴,水分穴在它們之間,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都在前面,上脘穴、巨闕穴,連接到鳩尾穴。接著是中庭穴、膻中穴,然後是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沿著璇璣穴,最後是天突穴,廉泉穴和承漿穴在末端。
6. 任脈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水,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央行腹裡。
【注】,會陰穴,在前陰後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也。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曲骨穴也。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中極穴也。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即關元穴也。從關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石門穴也。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氣海穴也。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陰交穴也。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神闕穴也。從神闕上行,臍上一寸,水分穴也。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下脘穴也。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建里穴也。從建里上行,在臍上四寸,中脘穴也。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也。從上脘上行,在兩歧骨下二寸,巨闕穴也。
從巨闕上行一寸,鳩尾穴也。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中庭穴也。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膻中穴也。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玉堂穴也。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紫宮穴也。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華蓋穴也。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璇璣穴也。從璇璣上行一寸,天突穴也。
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廉泉穴也。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承漿穴也。
白話文:
任脈的會陰穴,位於前後陰之間。曲骨穴在毛際邊緣的凹陷處,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處。肚臍下方兩寸是石門穴,肚臍下方一寸半是氣海穴。肚臍下方一寸是陰交穴,肚臍正中央是神闕穴。肚臍上方一寸是水分穴,肚臍上方兩寸是下脘穴,肚臍上方三寸是建里穴,肚臍上方四寸是中脘穴,肚臍上方五寸是上脘穴。巨闕穴在肚臍上方六寸五分的位置,鳩尾穴在胸骨下方五分的位置,中庭穴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膻中穴上方一寸六分是玉堂穴,玉堂穴上方三寸二分是紫宮穴,玉堂穴上方四寸八分是華蓋穴,玉堂穴上方五寸八分是璇璣穴。璇璣穴上方一寸是天突穴,天突穴在喉嚨下方約四寸處,廉泉穴在下巴骨頭尖端,承漿穴在下巴前方、嘴唇下緣的凹陷處,任脈在身體腹部的正中線上行走。
【注】會陰穴在前後陰的中間,是任脈、督脈、衝脈三條經脈起始的地方。督脈從會陰穴往背部走,任脈從會陰穴往腹部走,衝脈從會陰穴往腳部走。從會陰穴往上走,在橫骨上方毛髮邊緣的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這裡是曲骨穴,距離肚臍下方五寸。從曲骨穴往上走,在肚臍下方四寸處,是中極穴。從中極穴往上走,在肚臍下方三寸處,是關元穴。從關元穴往上走,在肚臍下方兩寸處,是石門穴。從石門穴往上走,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凹陷處,是氣海穴。從氣海穴往上走,在肚臍下方一寸處,是陰交穴。從陰交穴往上走,在肚臍的正中央,是神闕穴。從神闕穴往上走,在肚臍上方一寸處,是水分穴。從水分穴往上走,在肚臍上方兩寸處,是下脘穴。從下脘穴往上走,在肚臍上方三寸處,是建里穴。從建里穴往上走,在肚臍上方四寸處,是中脘穴。從中脘穴往上走,在肚臍上方五寸處,是上脘穴。從上脘穴往上走,在兩片胸骨下方兩寸處,是巨闕穴。
從巨闕穴往上走一寸,是鳩尾穴。從鳩尾穴往上走一寸的凹陷處,是中庭穴。從中庭穴往上走一寸六分,是膻中穴。從膻中穴往上走一寸六分的凹陷處,是玉堂穴。從玉堂穴往上走一寸六分的凹陷處,是紫宮穴。從紫宮穴往上走一寸六分的凹陷處,是華蓋穴。從華蓋穴往上走一寸的凹陷處,是璇璣穴。從璇璣穴往上走一寸,是天突穴。
從天突穴往上走,在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的下方,頭往後仰可以找到,是廉泉穴。從廉泉穴往上走,在下巴前方、下唇邊緣的凹陷處,是承漿穴。
7. 督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尿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白話文:
督脈,起始於小腹下方,骨頭正中央的部位。女性的督脈進入繫廷孔,這個孔是尿道口的末端。它的分支環繞陰部,會合於肛門與尾椎之間,再環繞臀部。其中,有一支分出來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在腰部交會,然後會合足少陰腎經,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貫穿脊椎,屬於腎臟的系統。它又與足太陽膀胱經一起起始於眼睛內眥,向上到額頭,在頭頂交會,進入腦部,然後又從後腦出來,分別向下走,沿著肩胛骨,夾著脊椎兩側,抵達腰部中央,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聯繫到腎臟。男性的督脈沿著陰莖下行到肛門,與女性的路徑相同。
督脈從小腹向上直走的路線,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向上到下巴,環繞嘴唇,最後連到兩眼下方中央。
8. 督脈循行歌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尿孔疆,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後別臀方,至少陰者循腹裡,會任直上關元行,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唇當,上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內眥絡太陽,上額交顛入絡腦,還出下項肩髆場,俠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此是申明督脈路,總為陽脈之督綱。
【注】,督脈者,起於少腹下骨中央,謂男女少腹以下,橫骨內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陰器合篡間也。男子陰莖盡處,精室孔、尿孔合併一路,合篡處也,即女子胞孔、尿孔合併之處。廷孔之端,即下文曰:與女子等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行,是謂本絡外合太陽中絡也。別絡繞臀,是謂別絡內並少陰腹裡也。故經曰: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也。至少陰者,循行上股內後廉,循腹裡,與任脈上會於關元,貫脊屬腎,俠腎上行,與衝脈會於腹氣之街。故經曰:自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內行至督脈齦交而終,外行系兩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內眥,會於太陽。故經曰: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復會於少陰,此督脈之循行也。
白話文:
督脈起於小腹下方骨頭的中央,女性是連到尿道口,男性的分支則沿著陰莖走,繞過肛門後分開到臀部兩側。從這裡,至少陰經脈的部分進入腹腔,與任脈在關元穴相會,然後向上行,屬於腎臟,在腹部與沖脈相會,進入喉嚨,上行到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接兩眼中間的下方,從這裡開始與眼內角的太陽經絡相合,接著上行到額頭,在頭頂交會後進入大腦,再從後頸出來,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椎兩側的肌肉,聯繫腎臟,最後又與少陰經絡相會。這就是說明督脈的運行路線,它是所有陽經的總綱。
【註釋】督脈,起於小腹下方骨頭的中央,指的是男女小腹以下、恥骨內部的中央,也就是女性連到尿道口的末端,男性是陰莖根部與肛門之間的地方。男性的陰莖末端,精室孔和尿道口合併成一條路,並與肛門會合,這也是女性的尿道口和陰道口合併的地方。「廷孔」的末端,就是下文所說的「與女子相同」。督脈的分支沿著陰莖走向肛門,繞過肛門後行走,這是說督脈本身向外與太陽經絡相合,而另一分支繞過臀部,是說督脈向內與少陰經絡相合。所以經典說:「至少陰與巨陽(太陽)中間交錯的經絡,是相合的」。所謂的「至少陰」,就是說督脈沿著大腿內側後方,進入腹腔,與任脈在關元穴相會,貫穿脊椎屬於腎臟,夾著腎臟向上走,在腹部與沖脈相會。所以經典說:「從少腹向上直行,貫穿肚臍中央,向上進入心臟,進入喉嚨,上行到下巴環繞嘴唇,在內部到達督脈的牙齦交會處而終止,在外部連接兩眼中間的下方,沿著眼內角行走,與太陽經相會。所以經典說:「與太陽經從眼內角開始,上行到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大腦,再從後頸出來,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椎兩側的肌肉,聯繫腎臟,又與少陰經相會,這就是督脈的循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