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六 (2)
卷六 (2)
1.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白話文:
督脈運行於各經脈的中央。督脈有二十八個穴位,從長強穴開始,經過腰俞穴、陽關穴,進入命門穴,經懸樞穴、脊中穴、中樞穴、筋縮穴,到達至陽穴,再到靈臺穴。督脈與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相連,經過大椎穴、啞門穴、風府穴,到大腦的腦戶穴、強間穴、後頂穴、百會穴、前頂穴、通天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相對,水溝穴、兌端穴在嘴脣之上,齦交穴在上齒縫之間。
2. 督脈分寸歌(附:督脈解)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央,十椎中樞筋縮九,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髮際啞門行,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後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耳尖前後發中央,前頂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會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發尺二神庭當,鼻端準頭素髎穴,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上端上取,齦交唇內齒縫鄉。
白話文:
尾椎末端是長強穴,二十一節椎骨是腰俞穴,十六節椎骨是陽關穴,十四節椎骨是命門穴,三一椎骨是懸樞穴,脊椎中央十節椎骨是中樞穴,九節椎骨是筋縮穴,七節椎骨之下是至陽穴,六節靈穴、五節身柱穴、三節身柱穴,陶道穴在一椎骨之下,一椎骨之上是大椎穴,向上到髮際啞門穴,風府穴在一寸宛中,腦戶穴在二寸半枕骨下方,再向上四寸是強間穴,五寸五分是後頂強穴,七寸百會穴在頭頂中央,耳尖前後髮際中央,向前頂行八寸半,向前行一尺是囟會穴,一尺一寸是上星穴,向前髮際一尺二寸是神庭穴,鼻端準頭是素髎穴,水溝在鼻下人中,兌端在脣上端,齦交在脣內齒縫。
【注】,督脈之別,起於長強者,即繞篡後,外合太陽,循行尾閭間,長強穴也。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故《難經》曰:起於下極之俞。即長強尾閭間也。並於脊裡,即俠脊也。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即上項散頭也。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十六椎下,陽關穴也。十四椎下,命門穴也。十三椎下,懸樞穴也。十一椎下,脊中穴也。十椎下,中樞穴也。九椎下,筋縮穴也。七椎下,至陽穴也。六椎下,靈臺穴也。五椎下,神道穴也。三椎下,身柱穴也。一椎下,陶道穴也。一椎之上,大椎穴也。上至上髮際,啞門穴也。從啞門入髮際,風府穴也。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腦戶穴也。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強間穴也。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後頂穴也。從後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百會穴也。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前頂穴也。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囟會穴也。從囟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從上星至前髮際,神庭穴也。前後髮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從前髮際下至鼻端準頭,素穴也。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唇上端,兌端穴也。唇內齒上齦縫中,齦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
白話文:
督脈從長強穴開始,沿著脊椎向上,經過尾閭、肩部,再向上貫穿頸椎,最後到達頭頂,共有二十八個穴位。它沿著背部中央線走行,貫穿了脊柱和頭部,與全身經絡相連,具有調節人體氣血、平衡陰陽的重要作用。
【按】,督脈始於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乃指穴而言也。前論督脈起於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白話文:
註解中,督脈起於長強的說法,出自於《靈樞·經脈篇》,書中提到:督脈的別名為長強,它經過背部脊椎兩側,往上散佈到頭部上下,在肩胛骨左右兩側。督脈的另一條分支與太陽經相交,貫穿背部脊椎。在《難經》第二十八難中提到:督脈起於臀部外側的穴位,沿着脊椎向上行進,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這裏所指的是穴位的循行。前面所說的督脈起於少腹,是指督脈的循行路線來說的。
3. 衝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素問·骨空論》說:衝脈這個脈絡,起源於氣街,沿著少陰經脈的旁邊,從腹部兩側向上行進,直到胸部然後分散開來。
《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衝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
白話文:
《靈樞·衛氣篇》中提到氣穴的名稱。胸部有氣穴,腹部有氣穴,頭部有氣穴,小腿有氣穴。所以氣在頭部,就限制它在腦部;氣在胸部,就限制它在胸骨和背後督脈相交的位置;氣在腹部,就限制它在背後督脈相交的位置。和衝脈在肚臍左右動脈的,氣在小腿,就限制它在氣穴,在承山穴的腳踝之上。
4. 衝脈循行歌
衝脈起於腹氣街,後天宗氣氣衝來,並於先天之真氣,相併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白話文:
衝脈源自於小腹的氣街穴,後天宗氣在此氣衝而來,與先天的真氣結合,沿著胸前的臍穴和心窩穴向上行至胸中,然後散開,會合督脈和任脈,充滿全身臟腑和經絡,稱之為「海」並不為過。
【注】,衝脈者,起於氣街,是起於腹氣之街也。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並於少陰者,是並於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靈樞·逆順肥瘦篇》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焉。《靈樞·動俞篇》又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者,即此之起於腎下之謂也。而謂起於腎下者,即並於少陰之經,腎間動氣上行也。《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衝者,即此出於氣街之謂也。不曰起而曰出者,謂穀氣由陽明胃經出,而會於氣街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於氣街,即腹中的氣的通道。之所以叫做氣街,是因為它是氣運行流通的通道。人體的大氣,積聚在胸中,包括先天的真氣,即人們從母親那裡遺傳得到的,由腎臟之間的動氣而來;還有後天的宗氣,即由水穀所化,是由胃氣而來。這裡所說的衝脈起源於腹中的氣街,即是指胃中的穀氣;同時又與少陰經並行,與腎間動氣並行。真氣和穀氣互相融合,沿著肚臍向上運行,到達胸中而散佈到五臟六腑和各條經絡中,充盈全身。《靈樞·逆順肥瘦篇》中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大海,五臟六腑都由衝脈中獲取氣。」《靈樞·動俞篇》中又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大海,與少陰經的大絡一起,起源於腎臟的下側,出現在氣街。」《靈樞·五音五味篇》中又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之中」,這和《靈樞·動俞篇》中說的"起於腎下"是一樣的。說"起於腎下",是指衝脈與少陰經並行,腎間動氣向上運行。 《素問·骨空論》中說:「衝脈起源於氣衝」,這與衝脈起源於氣街是同樣的意思。用「出」字而不說「起」,是指穀氣由陽明胃經而出,與氣街相會。
5.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白話文:
衝脈從臍周圍開始,橫過骨盆骨,大氣分散到四處,與肓俞穴相通,通過商曲和陰交穴連接到幽門穴,直到胸部,衝脈的氣血在此處散佈並自由流動。
6. 衝脈分寸歌(附:任督沖三脈合解)
衝脈分寸同少陰,起於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白話文:
衝脈的穴位與少陰經相同,起始於橫骨,終止於幽門,向上行進時每個穴位相隔一寸,穴位開口在中線兩旁各五分。
【注】,衝脈起於足陽明,並於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白話文:
衝脈源於足陽明經,與足少陰經的腹部氣街相交,在肚臍的兩側各行五分,然後向上行,從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開始,依次經過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共計十一個穴位,每個穴位之間的距離為一寸,在左右兩側各行五分。
【按】,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毛際以上。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裡,是內指胞中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指胞中也。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亦是指於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於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然三脈皆後天水穀所化,胃氣出於氣街,會於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並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故王冰《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白話文:
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素問·骨空論》說:任脈起始於肚臍中央偏下的部位,沿著體毛邊際向上行。這是指任脈在外(皮下)走行的部位。順著腹部裡面,這是指任脈在內(體內)走行的部位。督脈起始於肚臍偏下中央正中,女性是子宮的孔口,男性是陰莖末端,沿著脊骨中間一直到腎臟,這也是督脈在外(皮下)走行的部位。督脈在內(體內)走行的部位也是子宮。衝脈起始於胃脘部,與足少陰經並行,也是指衝脈在子宮中。雖然沒有明說子宮,實際上三脈都起始於子宮。所以知道任、督、衝三脈,都起始於子宮。但是三脈都是後天水穀所化,胃中所生的水穀的精氣,出於胃脘部,會合在子宮中,與先天腎臟中動的真氣,並行充盈全身。由此看來,三脈同出一源無疑了。所以王冰在《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中,把任脈循背的稱爲督脈;從小腹向上走的稱爲任脈,也稱爲督脈,這是以背腹陰陽,分別命名而已。衝脈也起始於子宮,並走足少陰經而向上行。所以任脈、督脈、衝脈是同一個源頭,分爲三個分支。所以人身有腹背,就像天地有子午;任督的前後,就像二陸分陰陽。子宮,是指男女丹田的通稱。在女子叫女子胞,在男子就是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