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頗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風池肩井淵液長,輒筋日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市中瀆。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瞳子髎穴,有四十三個穴位沿著經脈排列。聽會、客主、頷厭、懸頗、懸釐、曲鬢都是穴位名稱。率谷、天衝、浮白是穴位,竅陰、完骨、本神穴都位於足少陽經上。陽白、臨泣是穴位,開目窗、正營、承靈都是穴位。風池、肩井、淵液都是穴位,輒筋、日月、京門都是穴位。帶脈、五樞、維道都是穴位,續、居髎、環跳穴都位於足少陽經上。陽關、陽陵、復陽、交都是穴位,外丘、光明、陽輔都是穴位。懸鐘、丘墟、足臨泣都是穴位,地五、俠谿、竅陰都是穴位。

2. 膽經分寸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依次第。外眥五分瞳子,耳前陷中尋聽會,上行一寸客主人,內斜曲角上頷厭,後行顱中釐下穴,曲鬢耳前上髮際,率谷入發寸半安,天衝耳後斜二寸浮白下行一寸間,竅陰穴在枕骨下,完骨耳後入髮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四分耳上系,陽白眉上一寸許,上行五分是臨泣。臨後寸半目窗穴,正營承靈及腦空,後行相去一寸五,風池耳後發陷中。

白話文:

足少陽經(膽經)有43個穴位,頭上的20個穴位分成三段,從瞳子開始到風池穴結束,依次累計可得知穴位的順序。

  1. 外眥穴:位於外眼角和瞳孔之間,五分(0.9公分)的位置。

  2. 聽會穴:位於耳前,耳屏前的凹陷處。

  3. 客主人穴:位於聽會穴上方一寸處,斜向內側,曲折向上到下巴邊緣的厭穴。

  4. 釐下穴:位於頭顱內側,釐穴下方。

  5. 曲鬢穴:位於耳前,髮際上方,耳鬢彎曲處。

  6. 率谷穴:位於曲鬢穴後方,進入頭髮半寸處。

  7. 天衝穴:位於耳後,斜上方二寸處。

  8. 浮白穴:位於天衝穴下方一寸處。

  9. 竅陰穴:位於枕骨下。

  10. 完骨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

  11. 本神穴:位於神庭穴旁三寸處,進入頭髮四分的位置。

  12.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左右。

  13. 臨泣穴:位於陽白穴上方五分處。

  14.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半處。

  15. 承靈穴:位於目窗穴上方。

  16. 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方。

  17. 風池穴:位於耳後,頭髮陷落處。

肩井肩上陷中取,大骨之前寸半明,淵液腋下行三寸,輒筋復前一寸行,日月乳下二肋縫,下行五分是穴名。臍上五分傍九五,季肋俠脊是京門,季下寸八尋帶脈,帶下三寸穴五樞,維道章下五三定,維下三寸居髎名,環跳髀樞宛中陷,風市垂手中指終。

白話文:

肩井穴位於肩上,在肩峯後方,與頸椎的第七節相平,取穴時,在肩井窩中,大骨(即鎖骨)之前一寸半的凹陷處。

淵液穴位於腋下,沿着腋下正中線向下三寸,即在前正中線上,腋下兩肋骨間的凹陷處。

輒筋穴位於乳房下方的第二肋間隙,從乳頭向下取五分即可。

京門穴位於臍上五分,旁開九寸五分,在季肋與脊柱之間。

帶脈穴位於季肋下八寸,在帶脈上。

五樞穴位於帶脈下三寸,在帶脈上。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在帶脈上。

維下穴位於維道穴下三寸,在帶脈上。

居髎穴位於環跳穴下,髀樞穴的外下方,凹陷處。

風市穴位於垂手中指末端,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

膝上五寸中瀆穴,膝上二寸陽關尋,陽陵膝下一寸住,陽交外踝上七寸,外丘外踝七寸同,此係斜屬三陽分,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陽輔穴,踝上三寸是懸鐘,丘墟踝前陷中取,丘下三寸臨泣存,臨下五分地五會,會下一寸俠谿輪,欲覓竊陰穴何在?小指次指外側尋。

白話文:

膝蓋上方五寸處是中瀆穴,膝蓋上方二寸處是陽關穴,膝蓋下方一寸處是陽陵穴,小腿外側面外踝上七寸處是陽交穴,外踝外側七寸處是外丘穴,這三個穴位都屬於三條陽經。外踝上方五寸處是定光穴,外踝上方四寸處是陽輔穴,外踝上方三寸處是懸鐘穴。丘墟穴在外踝前方的凹陷處,丘墟穴下方三寸處是臨泣穴,臨泣穴下方五分處是地五會穴,地五會穴下方一寸處是俠谿穴。竊陰穴位於小指和小趾之間的外側。

【注】,瞳子髎,在目銳眥去眥五分,是其穴也。從瞳子髎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聽會穴也。從聽會上直行一寸,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客主人穴也。從客主人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頷厭穴也。從頷厭後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懸顱穴也。從懸顱後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懸釐穴也。從懸釐後行,耳前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曲鬢穴也。從曲鬢後行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率谷穴也。從率谷後行耳後三分許,入髮際二寸,天衝穴也。從天衝下行耳後,入髮際一寸,浮白穴也。從浮白下行耳後,高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竅陰穴也。從竅陰行耳後,入髮際四分,完骨穴也。

白話文:

瞳子髎穴:取穴位於外眼角,離眼角五分處。(注:一分指一橫指。)

聽會穴:取穴從瞳子髎穴下外斜行,在耳朵前的突起的骨頭上面,下一寸,在耳珠下動脈搏動處,開口處有空隙,側臥張口取穴。

客主人穴:取穴從聽會穴上直行一寸,開口處有空隙,側臥張口取穴。

頷厭穴:取穴從客主人穴往上內斜行,在兩太陽曲角上邊。

懸顱穴:取穴從頷厭穴往後行,在耳朵前面曲角上面,兩太陽之間。

懸釐穴:取穴從懸顱穴往後行,在耳朵前面曲角上,兩太陽下面。

曲鬢穴:取穴從懸釐穴往後行,在耳前進入髮際的彎曲凹陷處,鼓動時有空隙。

率谷穴:取穴從曲鬢穴往後行經耳上,進入髮際一寸半處凹陷的部位,咀嚼時取穴。

天衝穴:取穴從率谷穴往後行至耳後三分處,進入髮際二寸。

浮白穴:取穴從天衝穴往下行至耳後,進入髮際一寸。

竅陰穴:取穴從浮白穴往下行至耳後,枕骨上高起部位,晃動時有空隙。

完骨穴:取穴從竅陰穴行至耳後,進入髮際四分處。

從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髮際四分,本神穴也。從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陽白穴也。從陽白上直行,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臨泣穴也。從臨泣後行一寸,目窗穴也。從目窗後行一寸,正營穴也。從正營後行一寸五分,承靈穴也。從承靈後行一寸五分,腦空穴也。從腦空下行耳後,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於耳中,風池穴也。

白話文:

從完骨(額頭中央)往上走,在神庭穴旁三寸,直入髮際四分的位置,就是本神穴。從本神穴往前走,在眉毛上的一寸,直對瞳孔的位置,就是陽白穴。從陽白穴往上直走,進入髮際五分,在陷中按壓,正對眼睛取穴,就是臨泣穴。從臨泣穴往後走一寸,就是目窗穴。從目窗穴往後走一寸,就是正營穴。從正營穴往後走一寸五分,就是承靈穴。從承靈穴往後走一寸五分,就是腦空穴。從腦空穴往下走,到耳後,在髮際下方陷中,大筋外側,按壓時會牽引到耳朵內,就是風池穴。

從風池下行肩上,會其支者,合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肩井穴也。從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淵液穴也。從淵液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輒筋穴也。從輒筋行乳下二肋端縫下五分,日月穴也。

白話文:

從風池穴往下,經過肩膀,在肩膀的支叉處,在缺盆穴之上,大骨之前一寸半的凹陷處,用三根手指按取,在中指按下去的凹陷處,就是肩井穴。從肩井穴往下,經過腋下三寸的宛宛穴,舉起胳膊取穴,就是淵液穴。從淵液穴往下,往前一寸,在第三條肋骨的盡頭,橫向直線避開骨頭旁邊七寸五分,垂直兩乳的位置,側躺屈曲上半身取穴,就是輒筋穴。從輒筋穴往下,經過乳房下方,在第二條肋骨的盡頭、縫往下五分處,就是日月穴。

從日月行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京門穴也。從京門下行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八寸半,帶脈穴也。從帶脈下三寸,五樞穴也。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維道穴也。從維道下行三寸,監骨上陷中,居髎穴也。

白話文:

京門穴:從肚臍和胸骨之間的穴位開始,沿著脊骨往下五分,往旁邊約九寸半的地方。側躺著,屈上一隻腳,伸直另一隻腳,舉起手臂就可以找到京門穴。

帶脈穴:從京門穴往下,經過季脅下一寸八分處的凹陷,肚臍往上兩分,往旁邊約八寸半的地方。

五樞穴:從帶脈穴往下三寸的地方。

維道穴:從五樞穴往下,經過肝經的章門穴再往下五寸三分的地方。

居髎穴:從維道穴往下三寸,在骨頭上凹陷的地方。

從居髎下行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環跳穴也。

從環跳下行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著腿中指盡處,風市穴也。從風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間陷中,中瀆穴也。從中瀆下行膝上二寸,犢鼻外陷中,陽關穴也。從陽關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陽陵泉穴也。從陽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內斜三陽分肉間,陽交穴也。

白話文:

從環跳穴往下,在膝蓋上方外側兩筋中間,用手按壓腿部中指頂到的地方,是風市穴。從風市穴往下,到大腿骨外側,膝蓋上方外側五寸,肌肉分開的凹陷處,是中瀆穴。從中瀆穴往下,在膝蓋上方二寸,犢鼻外側的凹陷處,是陽關穴。從陽關穴往下,在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凹陷處,尖骨前筋骨之間,蹲坐著取穴,是陽陵泉穴。從陽陵泉穴往下,在足外踝上方七寸,向內斜三陽分肉間,是陽交穴。

從陽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外丘穴也。從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從光明下行一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陽輔穴也。從陽輔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內動脈中,尋按取之,懸鐘穴也。從懸鐘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從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節後,足跗間陷中,臨泣穴也。

白話文:

從陽交穴沿著外踝向上七寸,在外側斜的地方,是外丘穴。從外丘穴向下行,到外踝上五寸,是光明穴。從光明穴向下行一寸,在輔骨前面,絕骨端內側斜三分處,是陽輔穴。從陽輔穴向下行三寸,在外踝骨尖內側,動脈中,按壓取穴,是懸鐘穴。從懸鐘穴沿著外踝向下,在前側凹陷處,是丘墟穴。從丘墟穴向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節後,足背間凹陷中,是臨泣穴。

從臨泣下行五分,足小指四指本節後間陷中,地五會穴也。從地五會下行一寸,足小指四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俠谿穴也。從俠谿下行足小指四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竅陰穴也。

白話文:

從臨泣穴向下五分,位於足小指和第四個腳趾根部的後方凹陷處,是地五會穴。從地五會穴向下行一寸,在足小指和第四個腳趾根部的前面,骨頭分叉的凹陷處,是俠谿穴。從俠谿穴再向下行,位於足小指和第四個腳趾的外側端,指甲角處有如韭葉一樣的凹陷,是竅陰穴。

3. 肝臟經文

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白話文:

經書中說:肝臟是人體的將軍,負責謀略和思考。肝臟位於橫膈膜下面,往上與脊椎的第九節椎骨相連。肝臟經常血多氣少。肝臟與筋血相合,並且支配指甲。肝臟具有藏血、開竅於眼的功能。肝臟向上與心肺相連,向下沒有竅門。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難經》上說:肝臟的重量是二斤四兩,左邊有三個葉,右邊有四個葉,總共有七個葉。肝臟是主宰人體左側的器官,其臟器位於右脅右腎的前方,和胃部一起緊靠脊椎的第九椎。

4. 肝經循行經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肝臟足厥陰穴的經絡,起於大拇指聚毛穴的上方,沿著足背上緣向上,從內踝一寸,外踝八寸,與太陰穴之後交會,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陰毛中,經過陰部,抵達小腹,沿著胃的旁邊,屬於肝臟,連接膽臟,向上貫穿橫膈膜,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頏顙穴,連接目系穴,向上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顛頂。它的分支,從目系穴下頰裡,環繞嘴脣內側;另一分支,又從肝臟分出,貫通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