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骨度尺寸

頭部,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按】,頭部折法:以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白話文:

【註解】,頭部測量方法:從前額髮際到後額髮際,測量為一尺二寸。如果髮際不明顯,則從眉心向上直線,到後面的大杼骨,測量為一尺八寸,這就是直寸。橫寸的測量方法,是從眼睛內角到外角,這是一寸。頭部橫向和縱向的寸法,都根據這種方法測量。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胸腹部,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𩩲骭之中,長九寸。胸圍四尺五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𩩲骭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

白話文:

胸腹部,從結喉以下到缺盆,中間長四寸。(這是以巨骨上凹陷的中心點來說,也就是天突穴的位置)缺盆以下到肋骨中間,長九寸。胸圍四尺五寸。兩乳之間,寬九寸半。(減八寸纔算是適當)肋骨中間往下到天樞,長八寸。(天樞是足陽明穴的名稱,位於肚臍旁邊,這裡指的是肚臍平行的位置)天樞以下到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向長六寸半。(毛髮底線下的骨頭叫做橫骨)

【按】,此古數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𩩲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白話文:

依據古書記載,測量胸腹的折法:以直寸為標準,以中行為準繩,從胸骨中央的缺盆穴起,到鎖骨和胸骨交界處的上中庭穴止,折算成八寸四分;從鎖骨和胸骨交界處的𩩲骭穴,向下到肚臍中心,折算成八寸;從肚臍中心向下到毛際曲骨穴,折算成五寸。以橫寸為標準,以兩乳間的距離為準繩,折算成八寸。胸腹的橫向和縱向的寸數,都依此測量。

背部,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尾骶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圍四尺二寸。

白話文:

背部,從腰部以下到尾骨,有二十一節脊椎骨,長三尺。(脊椎骨,就是脊骨,脊骨外面細小而裡面寬大,人之所以能承擔重任,正是由於這塊骨頭寬大。脊骨有二十四節,現在說有二十一節,是除去頸椎骨三節以外的數目,以尾骨為界,男性的尾骨尖,女性的尾骨平坦。)腰的周長是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零未盡也。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白話文:

**說明:**背部的骨骼長度:從大椎到尾骶骨,總共是三尺長。上面的七節椎骨,每一節長一寸四分一釐,總共是九寸八分七釐。中間的七節椎骨,每一節長一寸六分一釐,總共是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椎骨與肚臍平齊,下面的七節椎骨,每一節長一寸二分六釐,總共是八寸八分二釐。總共是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的是,有零數還沒有盡數。直寸依此計算,橫寸用中指同身長度的尺寸方法。

脊骨內闊一寸。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白話文:

脊骨內部寬度為一寸。凡是有說第二行距離脊椎一寸半,第三行距離脊椎三寸的,都是除了脊椎一寸外,淨只有以一寸半、三寸來計算,因此,在第二行應為二寸,在第三行應為三寸半。

側部,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二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白話文:

側面部分,從拄骨往下到腋下看不到的地方,長四寸。(拄骨,就是頸項根部的骨頭。)腋下以下到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就是小肋骨。)季脅以下到大腿接合處,長六寸。(大腿叫股,股上面叫髀,楗骨下面,大腿上面,兩塊骨頭合縫的地方叫髀樞,相當於足少陽環跳穴的位置。)髀樞以下到膝蓋中間,長一尺九寸。橫骨上部邊緣往下到內輔骨的上部邊緣,長一尺八寸。(骨頭之間的邊緣叫廉,膝蓋旁邊突出骨頭叫輔骨,裡面叫內輔骨,外面叫外輔骨。)內輔骨的上部邊緣往下到下部邊緣,長三寸半。(上部邊緣、下部邊緣,都可以摸得到。)內輔骨的下部邊緣往下到內踝,長一尺二寸。內踝以下到地面,長三寸。

四肢部,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膕,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白話文:

四肢部份,肩到肘部長一尺七寸。肘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上臂中部關節為肘)手腕到中指的根部,長四寸。(上臂和手掌之間連接的關節為腕)根部到指尖,長四寸半。(指頭後一節是根部)膝蓋以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膝後膝灣到腳背,長一尺六寸。(膝灣是腿彎,腳背是腳面。膝蓋在前面,膝灣在後面。腳背以下到地面,長三寸。外踝以下到地面,長一寸。腳的長度是一尺二寸,寬是四寸半。

【按】,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古數也。然骨之大者太過,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至於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當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白話文:

【翻譯】

骨度是根據《靈樞經·骨度篇》中所論述的長短制定的,都是古代的數字。但是骨頭有大有小,大的過度,小的不足,這只是說原則而已。至於全身手腳折算的方法,應該以手指與身體的寸數相符為準。

2. 前頭面頸諸穴行列

頭部頂中,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

頭部前,中行凡四穴:神庭,上星,囟會,前頂(俱屬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五處,承光,通天(俱足太陽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目窗,正營(俱足少陽穴)

正面部,中行凡五穴:素髎,水溝,兌端,齦交(俱督脈穴),承漿(任脈穴)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睛明(俱足太陽穴),迎香,禾髎(俱手陽明穴),巨髎(足陽明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承泣,四白,地倉,大迎(俱足陽明穴)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童子髎(俱足少陽穴),絲竹空(手少陽穴),顴髎(手太陽穴)

頸部,中行凡二穴:廉泉,天突(俱屬任脈)

3. 胸腹諸穴行列

胸部,中行凡七穴: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俱任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俱足少陰)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俱足陽明)

白話文:

兩側第三行的左右各有十二個穴位(從氣戶穴、夾俞穴、府旁穴旁開兩寸,距離中行四寸):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這些穴位都屬於足陽明脈)。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雲門,中府(俱手太陰),周榮,胸鄉,天溪,食竇(俱足太陰)

白話文:

兩旁第四行的左右共十二個穴位(從雲門穴旁二寸,往中間行六寸):雲門穴、中府穴(都屬於手太陰肺經),周榮穴、胸鄉穴、天溪穴、食竇穴(都屬於足太陰脾經)。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

中極,曲骨,會陰(俱任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俱足少陰)

白話文:

左右兩側有22個穴位(從幽門夾住巨闕穴兩側各半寸,沿著衝脈向下運行到橫骨):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所有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少陰經)。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俱足陽明),急脈(足厥陰穴,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白話文:

左右兩邊的第三行,共有26個穴位,自不容穴夾住幽門穴,左右各1.5寸,距離中間那行2寸: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都屬足陽明經),急脈(屬足厥陰經,靠近氣衝穴旁各0.5寸,距離中間那行2.5寸)。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腹哀,大橫,腹結,府舍,衝門(俱足太陰)

白話文:

在兩旁第四行,左右共計十四個穴位(從期門穴向上直達兩側乳房,挾不容穴旁開一寸五分,距離中行三寸半):期門穴(足厥陰經)、日月穴(足少陽經)、腹哀穴、大橫穴、腹結穴、府舍穴、衝門穴(均屬於足太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