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後頭項諸穴行列

頭部後,中行凡五穴: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啞門(俱屬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絡卻,玉枕,天柱(俱足太陽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靈,腦空,風池(俱足少陽穴)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四穴:完骨(足少陽穴)

天牖(手少陽穴)

2. 背穴行列

背部

中行凡十四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俱督脈)

白話文:

督脈穴位一共有十四個: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靈臺穴、至陽穴、筋縮穴、中樞穴、脊中穴、懸樞穴、命門穴、陽關穴、腰俞穴、長強穴(這些穴位都屬於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會陽(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白話文:

左右兩旁第二行、共有十四個穴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緣,旁開1.5寸)、風門(第三胸椎棘突下緣,旁開1.5寸)、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厥陰俞(第四胸椎棘突下緣,旁開2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膈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肝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膽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脾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胃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三焦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2寸)、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2寸)、小腸俞(第三腰椎棘突下緣,旁開2寸)、膀胱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2寸)、中膂俞(第七胸椎棘突下緣,旁開2寸)、白環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上髎(臀部,第二薦椎棘突下,旁開3寸)、次髎(臀部,第三薦椎棘突下,旁開3寸)、中髎(臀部,第四薦椎棘突下,旁開3寸)、下髎(臀部,第五薦椎棘突下,旁開3寸)。

會陽(肛門正中、尾骨上端)。

以上穴位均位於太陽膀胱經上。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譩,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俱足太陽)

白話文:

在兩旁,第三行,左右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距離脊椎的中心線 三寸五 分):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譩、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皆歸屬於太陽膀胱經)。

3. 側頭面頸肩諸穴行列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八穴:頭維(足陽明穴),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俱足少陽穴),角孫,顱息,瘈脈,翳風,絲竹(俱手少陽穴)

白話文:

頭部兩側,左右一共二十八個穴位:

  1. 頭維(足陽明穴):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前下方,顴骨前端。

  2. 頷厭: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垂後方,下頜骨下緣。

  3. 懸顱: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垂後上方,枕骨下緣。

  4. 懸釐: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下方,乳突後緣。

  5. 曲鬢: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上部,眉梢後。

  6. 率谷: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上部,率骨粗隆後緣。

  7. 天衝: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上部,率骨粗隆外側緣。

  8. 浮白: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前上方,顴骨顴突前緣。

  9. 竅陰(俱足少陽穴):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下方,乳突後緣。

  10. 角孫: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上方,枕骨下緣。

  11. 顱息: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方,下頜骨下緣。

  12. 瘈脈: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上方,枕骨下緣。

  13. 翳風: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後方,乳突後緣。

  14. 絲竹(俱手少陽穴):位於頭部側面,在耳廓上部,眉梢後。

側面部,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聽會(俱足少陽),和髎,耳門(俱手少陽),聽宮(手太陽),下關,頰車(俱足陽明穴)

白話文:

側面部,左右臉各十四個穴位:客主人、聽會(都是膽經穴位),和髎、耳門(都是小腸經穴位),聽宮(大腸經穴位),下關、頰車(都是胃經穴位)。

側項部,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嬰筋之前),水突,氣舍(俱足陽明穴),扶突(嬰筋之後),天鼎(俱手陽明),天窗(扶突後),天容(俱手太陽穴)

白話文:

頸部側面,左右共十四個穴位:

  1. 人迎(位於嬰筋的前方)

  2. 水突

  3. 氣舍(均屬於足陽明經)

  4. 扶突(位於嬰筋的後方)

  5. 天鼎(均屬於手陽明經)

  6. 天窗(位於扶突穴的後方)

  7. 天容(均屬於手太陽經)

肩膊部,左右凡十二穴:巨骨,肩臂臑(俱手陽明),肩井(足少陽穴),肩臑會(俱手少陽穴)

4. 側腋脅肋諸穴行列

側腋脅肋部

左右凡二十穴:淵液,輒筋(俱足少陽),天池(手厥陰),大包(足太陽),章門(足厥陰),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俱足少陽)

白話文:

左右一共二十穴:淵液穴、輒筋穴(這兩個穴位都位於足少陽經上),天池穴(位於手厥陰經上),大包穴(位於足太陽經上),章門穴(位於足厥陰經上),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穴(這五個穴位都位於足少陽經上)。

(附)兩手奇俞穴

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間,一在無名指背間,皆在次節三節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白話文:

左右手共有六個穴位:拳尖(位於中指第一節指節前方的骨尖上,握拳取之),五虎(其中有一個位於食指的背面,另一個位於無名指的背面,都位於第二節和第三節指骨相接的骨尖上,握拳取之)。

5. 手三陰經總穴名

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孔最,尺澤,俠白,天府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從手臂的內側經過,共有9個穴位,左右兩側相同(從大拇指的頂端開始,沿著三陰經的上方行走):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孔最,尺澤,俠白,天府。

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中衝,勞宮,大陵,內關,間使,郄門,曲澤,天泉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這條經絡通過手臂內側,共有八個穴位,左右兩側相同(這條經絡從手的中指端開始,走三陰經的之中):

1、中衝:位於手指指甲尖正中,約一毫米處。

2、勞宮:位於手掌心,握拳時中指尖處。

3、大陵:位於手腕橫紋中央,尺骨和橈骨之間。

4、內關:位於手腕橫紋上方三寸,掌側正中線上。

5、間使:位於掌側,腕橫紋以上二寸,尺側。

6、郄門:位於手腕內側,掌長肌腱止點,腕橫紋上五寸半處。

7、曲澤:位於肘部內側橫紋上,肱二頭肌肌腱內側與肱骨內側上髁之間。

8、天泉:位於肘橫紋上,屈肘時肘窩正中。

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下):少衝,少府,神門,陰郄,通里,靈道,少海,青靈,極泉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從手臂內側共經過九個穴位,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從小指內側端開始,沿着三陰經下方行走):

  1. 少衝穴:位於小指和小指無名指之間,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一個穴位。

  2. 少府穴:位於手掌掌心,小指根部前方,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二個穴位。

  3.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長肌腱的橈側,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三個穴位。

  4. 陰郄穴:位於手腕橫紋下1.5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四個穴位。

  5. 通裏穴: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下3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五個穴位。

  6. 靈道穴: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下4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六個穴位。

  7. 少海穴: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下5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七個穴位。

  8. 青靈穴: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下6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八個穴位。

  9. 極泉穴:位於前臂內側,肘橫紋下2寸,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九個穴位。

6. 手三陽經總穴名

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沿着手臂外側走行,共十四個穴道,左右兩邊相同(起於手掌食指端,沿著三陽經之上走行):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谿穴、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

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無名指端,行三陽之中):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在手臂外側循行,共有12個穴位,左右兩邊相同(起於手無名指端,行於三陽經之中):

  1. 關衝:位於手無名指尺側端,距指甲角0.1寸。

  2. 液門:位於手無名指尺側,距指甲角0.3寸。

  3. 中渚:位於手無名指掌側,距指甲角0.6寸。

  4. 陽池:位於手腕關節背側,正中,近橈骨莖突。

  5. 外關:位於前臂外側,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

  6. 支溝:位於前臂外側,肘關節外側,尺骨小頭上緣。

  7. 會宗: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中,尺橈骨之間。

  8. 三陽絡: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上1寸,尺橈骨之間。

  9. 四瀆:位於前臂外側,掌橫紋5寸,尺橈骨之間。

  10. 天井:位於前臂外側,掌橫紋4寸,尺橈骨之間。

  11. 清冷淵:位於前臂外側,掌橫紋7寸,尺橈骨之間。

  12. 消濼:位於前臂外側,掌橫紋6寸,尺橈骨之間。

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在手臂外側行走,共有八個穴位,左右手各八穴(從手小指外側端開始,在三陽經之下運行):

少澤:位於手小指外側端,赤白肉際。

前谷:位於手小指掌側,赤白肉際。

後谿:位於手小指掌側尺側,赤白肉際。

腕骨:位於腕橫紋上,尺骨莖突外側。

陽谷:位於腕橫紋上,尺骨莖突內側。

養老:位於肘外側,肱骨外上髁上2寸。

支正:位於肘外側,肱骨外上髁下1寸。

小海:位於肘後橫紋上,尺骨小頭下1寸。

7. 足三陰經總穴名

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從腳的大拇指尖端開始,沿著腿部內側,共有 11 個穴位,左右對稱。

  1. 大敦穴:位於大拇指內側近指甲根部。

  2. 行間穴:位於第二、三趾之間。

  3. 太衝穴:位於腳背,第一、二趾之間。

  4. 中封穴:位於腳背,太衝穴外側。

  5. 蠡溝穴:位於腳背,中封穴外側。

  6. 中都穴: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方約 4 寸。

  7. 膝關穴:位於膝蓋內側,關節彎曲時出現的凹陷處。

  8.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膝蓋彎曲時出現的凹陷處,在膝關穴的上方。

  9. 陰包穴:位於膝蓋內側,曲泉穴的下緣。

  10. 五里穴:位於膝蓋內側,陰包穴的下緣。

  11. 陰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方約 6 寸。

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共有 11 個穴位,在兩腿內側。

  1. 隱白穴:位於大腳趾內側端。

  2. 大都穴:位於隱白穴上方。

  3. 太白穴:位於腳內踝前下緣。

  4. 公孫穴:位於太白穴旁,近腳掌骨。

  5. 商丘穴:位於膝上四橫指,內踝直上。

  6.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 3 寸。

  7. 漏谷穴:位於三陰交穴上方 2 寸。

  8. 地機穴:位於漏谷穴上方 2 寸。

  9.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內側凹陷處。

  10. 血海穴:位於膝蓋上 2 寸。

  11. 箕門穴:位於膝蓋上 6 寸。

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陰之後):湧泉,然谷,太谿,大鐘,照海,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陰谷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從足部到股內一共十個穴位,左右腳相同(這些穴位從足心開始,沿著三陰經之後):

  1. 湧泉:位於足部的前部,足底中央。

  2. 然谷:位於足部的前內側,內踝後方。

  3. 太谿: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下方。

  4. 大鐘: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下方,太谿穴的下方。

  5. 照海: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前下方。

  6. 水泉: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下方,照海穴的前方。

  7. 復溜: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下方,照海穴的後方。

  8. 交信: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前方。

  9. 築賓: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前方,交信穴的下方。

  10. 陰谷:位於足部的內側,內踝下方,築賓穴的下方。

8. 足三陽經總穴名

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豐隆,下巨虛,條口,上巨虛,三里,犢鼻,梁丘,陰市,伏兔,髀關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從足股外側行走,共有十五個穴位,左右對稱(起於大腳趾端,行於三陽經之前):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豐隆、下巨虛、條口、上巨虛、三里、犢鼻、梁丘、陰市、伏兔、髀關。

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俠谿,地五會,臨泣,丘墟,懸鐘,陽輔,光明,外丘,陽交,陽陵泉,陽關,中瀆,環跳,風市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在足部和大腿外側總共有十五個穴位,左右兩邊相同:(起於足部的第四個腳趾趾端,循行於三陽經的正中間):竅陰穴、俠谿穴、地五會穴、臨泣穴、丘墟穴、懸鐘穴、陽輔穴、光明穴、外丘穴、陽交穴、陽陵泉穴、陽關穴、中瀆穴、環跳穴、風市穴。

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至陰,通谷,束骨,京骨,金門,申脈,僕參,崑崙,跗陽,飛揚,承山,承筋,合陽,委中,委陽,浮郄,殷門,承扶,會陽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是一條經絡,在腿後部行經十九個穴位,左右兩邊的穴位相同(起點在小腳趾外側端,沿三條陽經後面行走):

至陰:位於足小趾外側端。

通谷:位於腳跟外側。

束骨:位於跟腱外側。

京骨:位於腓骨外側。

金門:位於外踝後方。

申脈:位於外踝下方。

僕參り:位於外踝下緣。

崑崙:位於外踝下,跟腱旁。

跗陽:位於腳背外側。

飛揚:位於外踝前。

承山:位於小腿肚中央。

承筋:位於膝蓋後方。

合陽:位於膝蓋外側。

委中:位於膝蓋後方,中央。

委陽:位於膝蓋外側。

浮郄:位於膝蓋外側。

殷門:位於大腿內側。

承扶:位於臀部,與腰椎相接。

會陽:位於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