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手足十二經所屬歌

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陽足膽手焦當。

【注】,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共包絡分屬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也。如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手之三陰也;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之三陽也;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之三陽也;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之三陰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以及它們的包絡,分別屬於手和腳的陰經和陽經。

其中,足太陰經屬於脾臟,手太陰經屬於肺臟;足陽明經屬於胃,手陽明經屬於大腸;足少陰經屬於腎臟,手少陰經屬於心臟;足太陽經屬於膀胱,手太陽經屬於小腸;足厥陰經屬於肝臟,手厥陰經屬於心包絡,足少陽經屬於膽,手少陽經屬於三焦。

【註釋】 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它們的包絡分別屬於手和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總共構成十二經脈。

例如:肺經是手太陰經,心經是手少陰經,心包絡經是手厥陰經,這三條是手的三陰經;小腸經是手太陽經,大腸經是手陽明經,三焦經是手少陽經,這三條是手的三陽經;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胃經是足陽明經,膽經是足少陽經,這三條是足的三陽經;脾經是足太陰經,腎經是足少陰經,肝經是足厥陰經,這三條是足的三陰經。

2. 天干十二經表裡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為表陰乾里,臟腑表裡配陰陽。

【按】,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夫三焦為決瀆之官,猶可言壬,而包絡附於心主,烏可云癸?況二臟表裡,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陽干也,乙、丁、己、辛、癸陰乾也。陽干為表為腑,陰乾為里為臟,故曰:臟腑表裡配陰陽也。

白話文:

甲對應的是膽,乙對應的是肝,丙對應的是小腸,丁對應的是心,戊對應的是胃,己對應的是脾,庚對應的是大腸,辛對應的是肺,壬對應的是膀胱,癸對應的是腎臟。三焦這個陽性腑應該歸屬於丙,心包絡這個陰性則歸屬於丁火旁。陽性天干代表的是表、是腑,陰性天干代表的是裡、是臟,臟腑的表裡是按照陰陽來配對的。

(註解:)以前的說法是,三焦也歸屬於壬,包絡則歸屬於癸。但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說歸屬於壬還說得過去,而包絡是附屬於心臟的,怎麼能說歸屬於癸呢?而且心包絡和心,這兩個臟腑的表裡都屬於相火,所以這裡要改正。

(註解:)甲、丙、戊、庚、壬是陽性天干,乙、丁、己、辛、癸是陰性天干。陽性天干代表表、代表腑,陰性天干代表裡、代表臟,所以說,臟腑的表裡是按照陰陽來配對的。

3. 地支十二經流注歌

每日寅時從肺起,卯時流入大腸經,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時應注小腸經,申屬膀胱酉屬腎,戌走包絡亥焦宮,子膽醜肝寅又肺,十二經脈周環行。

【注】,人有十二經,晝夜有十二時,每一經主一時。先從寅時入肺起,卯入於大腸,辰入於胃,巳入於脾,午入於心,未入於小腸申入於膀胱,酉入於腎,戌入於包絡,亥入於三焦,子入於膽,醜入於肝,至於寅時,則又從肺起,此十二經與十二時,相循環而行者也。

白話文:

每天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氣血從肺經開始運行,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流注到大腸經,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到胃經,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到脾經,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到心經,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到小腸經,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膀胱經,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到腎經,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到心包經,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到三焦經,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到膽經,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到肝經,之後又回到寅時從肺經開始,這就是十二經脈在一天之中循環運行的規律。

【說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都有一條經脈主導。氣血運行從寅時進入肺經開始,接著卯時進入大腸經,辰時進入胃經,巳時進入脾經,午時進入心經,未時進入小腸經,申時進入膀胱經,酉時進入腎經,戌時進入心包經,亥時進入三焦經,子時進入膽經,丑時進入肝經,到了寅時,又從肺經開始。這十二條經脈和十二個時辰,就是這樣循環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