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1. 卷三
2. 肺臟經文
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中藏經》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
白話文:
經文說:肺,是輔助君主(心)的官員,負責調節身體的各項機能。它的形狀像四片下垂的組織,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肺臟內有二十四個空隙,排列分布,用來運行各個臟腑的氣,是臟腑的首領,也是覆蓋在心臟上面的保護。又說,肺經絡的氣多而血少。
《難經》說:肺的重量是三斤三兩,有六片葉子和兩個耳狀突起,總共有八片葉子,主要負責儲藏魄。
《中藏經》說:肺是產生生命之氣的源頭,是五臟中最華美的保護傘。
張介賓說:肺葉潔白透亮,就像華麗的傘蓋,覆蓋保護其他臟腑。肺的內部像蜂窩一樣空隙很多,下方沒有通透的孔竅,吸氣時充滿,呼氣時空虛,一呼一吸,氣體的代謝自然進行,負責清氣和濁氣的運轉變化,是人體像風箱一樣的器官。
3. 肺經循行經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肺手太陰經脈,起始於身體中部的脾胃,向下聯繫大腸,再返回沿著胃的上口處,向上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肺臟。從肺臟的脈絡橫向出來,到達腋窩下,再沿著上臂內側向下走,經過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到達手肘中,然後沿著前臂內側的橈骨下緣向下走,進入手腕的寸口部位,再沿著大魚際,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分出,走向食指的內側,最後到達食指的末端。
4. 肺經循行歌
手太陰肺中焦生,絡腸循胃散流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端通,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注】,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者,言起於任脈中脘穴也。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者,謂本經之絡,散布流行,下則絡於大腸,還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屬肺直行之經也。夫經絡流行,循還無端。故手太陰之脈,必自足厥陰經之支者期門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屬肺,以交於手太陰肺經也。從肺系橫出腋下,至於中府、雲門穴,下循於臑內天府、俠白穴;從俠白行少陰心主經脈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從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從孔最入寸口列缺、經渠、太淵穴;從太淵上魚(句)入魚際穴;從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焉。其支者從腕後直出,循行次指內廉出其端,以交於手陽明大腸經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氣血,源自於身體的中焦部位,它向下聯絡大腸,並循著胃部周圍散布運行。然後,它向上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肺臟,並從肺的脈絡系統橫向出來,到達腋下,再沿著上臂內側經過肘部。接著,它沿著前臂內側,到達手腕的寸口處,並向上經過大魚際,到達大拇指內側的指甲末端。此外,它還有一條分支,從手腕後方分出,連接到食指,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
【說明】手太陰肺經的氣血,起始於中焦,指的是起於任脈上的中脘穴。它向下聯絡大腸,並環繞胃部,這是在說明肺經的絡脈散布運行,向下聯絡大腸,向上環繞胃口,而不是直接穿過橫膈膜到達肺部的經脈。經絡氣血的運行是循環往復、沒有固定終點的。因此,手太陰肺經的氣血,一定是先從足厥陰肝經的分支期門穴,沿著中脘穴向上,穿過橫膈膜到達肺部,然後與手太陰肺經相接。從肺的脈絡系統橫向出來後,經過腋下的中府、雲門穴,然後向下沿著上臂內側經過天府、俠白穴;從俠白穴沿著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方,向下經過肘部的尺澤穴;從尺澤穴沿著前臂內側,經過下骨的孔最穴;從孔最穴進入手腕的列缺、經渠、太淵穴;從太淵穴向上經過大魚際,進入魚際穴;從魚際穴出來,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少商穴結束。它的分支則從手腕後方分出,沿著食指內側邊緣到達末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
5. 肺經穴歌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共有十一個穴道,依序是中府、雲門、天府,接著是俠白、尺澤,再來是孔最和列缺,經渠、太淵、魚際這幾個穴道在手腕附近,最後到指尖的少商穴,樣子像韭菜葉。
6. 肺經分寸歌
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雲門寸六許,云在任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動脈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擬,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取,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里,少商大指端內側,鼻衄刺之立時止。
【注】,中府在任脈中行華蓋穴旁,直開去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是其穴也。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之下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雲門穴也。從雲門穴下循臑內,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尖點墨取之,天府穴也。從天府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俠白穴也。從俠白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尺澤穴也。從尺澤穴下行腕前,約紋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孔最穴也。從孔最穴循外側行腕後,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列缺穴也。從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經渠穴也。從經渠穴內循手掌後陷中,太淵穴也。從太淵穴上魚,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魚際穴也。從魚際穴循行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少商穴也。
白話文:
肺經上的穴位,中府穴在第三根肋骨間,向上移動一寸六分是雲門穴,雲門穴在任脈旁開六寸,大腸經巨骨穴下方二根骨頭處,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動脈跳動處,俠白穴在手肘向上五寸的位置,尺澤穴在手肘彎曲處的橫紋上,孔最穴在手腕向上七寸處,列缺穴在手腕向上約一寸半的位置,經渠穴在手腕寸口凹陷處,太淵穴在手掌後橫紋盡頭,魚際穴在大拇指根部關節後散脈處,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指甲邊緣,針刺這個穴位可以立刻止鼻血。
【註解】: 中府穴位於任脈旁,華蓋穴旁邊,向外橫開六寸,在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間的凹陷處,可摸到動脈跳動,仰躺取穴。向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穴下方的凹陷處,可摸到動脈跳動,舉起手臂取穴,是雲門穴。從雲門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在腋下三寸動脈跳動的凹陷處,用鼻子尖點墨取穴,是天府穴。從天府穴向下走至手肘處,在手肘橫紋上方五寸動脈跳動處,是俠白穴。從俠白穴向下走至手肘處,在手肘彎曲時的橫紋上,筋骨縫隙中,可摸到動脈跳動,是尺澤穴。從尺澤穴向下走至手腕前,在手腕橫紋向上七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孔最穴。從孔最穴沿外側走到手腕後,在側上方一寸五分,將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端的筋骨縫隙中,是列缺穴。從列缺穴沿著手腕的凹陷處走,是經渠穴。從經渠穴向內沿著手掌後方凹陷處走,是太淵穴。從太淵穴往上走到魚際,在大拇指根部關節後,內側凹陷處的散脈中,白色皮膚交界處,是魚際穴。從魚際穴沿著大拇指內側邊緣走,到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大小的白色皮膚交界處,是少商穴。
7. 大腸經文
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廣腸附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張介賓曰: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下連肛門也。
白話文:
經文說: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食物的變化由此產生。又說:迴腸在肚臍左邊迴旋彎曲十六次,直徑約四寸,管徑約一寸多一點點,長度約二丈一尺,能容納一斗的穀物和七升半的水。又說:廣腸附在脊椎骨,接收迴腸的內容物,是排出糞便的通道。廣腸直徑約八寸,管徑約二寸多一點,長度約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穀物。大腸這條經脈的氣比較多,血比較少。
《難經》說: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肛門的重量是十二兩。
張介賓說:迴腸之所以叫迴腸,是因為它迴旋彎曲;廣腸是迴腸比較粗大的部分;直腸則是廣腸的末端,連接到肛門。
8. 大腸經循行經文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白話文:
大腸經是屬於手陽明的經脈,起始於食指末端,沿著食指上緣行走,出現在虎口兩塊骨頭之間,向上進入兩條肌腱中間,沿著手臂上緣行走,進入手肘外側邊緣,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前緣,到達肩膀,出現在肩峰骨的前緣,再向上到達頸椎上端交會處,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部,通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走到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排牙齒中,再出來沿著嘴角兩側,交會於人中部位——左邊的走到右邊,右邊的走到左邊——最後向上夾住鼻孔兩側。
9. 大腸經循行歌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兩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俠鼻孔注迎香。
【注】,手陽明大腸經之脈,起於大指次指內廉之端。出於大指者,謂出於大指少商穴也,本經之絡。其支者,直出於次指之端,以交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商陽穴,故曰:起於大指次指之端也。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二間、三間穴也。從三間穴循出兩骨之間,合谷穴也。從合谷上兩筋之間,陽谿穴也。從陽谿穴循臂上廉至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穴也。從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從曲池穴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穴也。從臂臑穴上肩,肩髃穴也。從肩髃穴出髃骨之前廉,巨骨穴也。從巨骨穴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言會於督脈之大椎穴也;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下膈屬大腸者,謂其支從缺盆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也。從扶突穴入下齒中禾髎穴,從禾髎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以交於足陽明胃經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從食指靠近拇指那一側的末端開始,也就是商陽穴。接著沿著食指向上,經過二間、三間穴,然後從手掌的兩塊骨頭之間出來,到達合谷穴。再從合谷穴向上,在兩條筋之間,經過陽谿穴。從陽谿穴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經過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等穴。從三里穴進入手肘外側,到達曲池穴。從曲池穴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前緣,經過肘髎、五里、臂臑等穴。從臂臑穴向上到達肩膀,也就是肩髃穴。從肩髃穴出來,到鎖骨前端,也就是巨骨穴。從巨骨穴向上,到頸椎上與督脈相會的地方(也就是大椎穴);從大椎穴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大腸經的脈絡聯繫肺臟,並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
大腸經還有一個分支,從缺盆穴向上到頸部,再沿著本經的天鼎穴,貫穿臉頰到扶突穴。然後進入下牙床,到達禾髎穴,再從禾髎穴出來,在口唇兩旁交叉,左邊的連到右邊,右邊的連到左邊,向上到鼻孔兩側的迎香穴而結束,與足陽明胃經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