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一 (5)
卷一 (5)
1. 帶脈臨泣穴主治歌
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疼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證,遊風搔癢筋牽纏,腿疼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白話文:
中風導致手腳舉動困難,麻木疼痛發熱,肌肉筋骨痙攣收縮,頭風腫痛波及腮部和頸項,眼睛發紅疼痛並且頭部昏眩,牙齒疼痛耳聾咽喉腫脹的病症,遊走性的風疹搔癢,筋脈牽拉纏繞,腿部疼痛,脅部脹滿,肋骨和四肢疼痛,針灸治療臨泣穴疾病就可以痊癒。
【注】,中風手足舉動難,謂手足不遂也。若疼痛麻木拘攣,兼發熱者,風熱也。頭風旋暈及腫痛連腮、項、目、牙齒、兩耳、咽喉皆赤腫痛,遊風搔癢,筋脈牽引,腰、脅、四肢與肋疼痛等證,皆宜刺此臨泣穴,立時有奇功也。
白話文:
中風導致手足活動困難,稱之為手足不遂。如果疼痛、麻木、痙攣,同時伴有發熱的症狀,是風熱所致。頭風頭暈,以及腫痛連及臉頰、脖子、頭部、牙齒、耳朵、咽喉都發紅、腫脹、疼痛,還有遊走性的搔癢,經絡牽拉,腰、脇、四肢和肋骨疼痛等症狀,皆適宜針刺臨泣穴,立即可見奇效。
2. 陽維外關穴主治歌
肢節腫疼與膝冷,四肢不遂合頭風,背胯內外筋骨痛,頭項眉稜病不寧,手足熱麻夜盜汗,破傷跟腫目睛紅,傷寒自汗烘烘熱,惟有外關針極靈。
白話文:
肢體關節腫脹疼痛,膝蓋發冷,四肢行動不便,合併有頭風,背部和胯骨內外筋骨疼痛,頭部、頸部、眉稜部位的疾病久治不癒,手腳發熱麻木,夜裡盜汗,跌打損傷,跟部腫脹疼痛,眼睛發紅,傷寒自汗發熱,以上這些疾病,用外關穴針灸治療效果極佳。
【注】,四肢骨節腫痛,兩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頭風,脊背、腰胯、筋骨、頭項、眉稜疼痛,手足發熱麻木,夜間盜汗,及破傷遊風,腳跟腫痛,兩眼赤紅,傷寒陽明自汗,蒸熱烘烘,皆宜刺外關穴,其病立已。
白話文:
四肢的骨節腫痛,兩膝發冷,手腳活動不靈活,偏正頭痛,脊背、腰胯、筋骨、頭頸、眉稜疼痛,手腳發熱或麻木,晚上盜汗,以及突然引起的四肢遊走性疼痛,腳跟腫痛,兩眼赤紅,傷寒陽明證自汗,身體蒸熱烘烘,這些情況都適合針刺外關穴,可以立即治癒。
3. 督脈後谿穴主治歌
手足拘攣戰掉眩,中風不語並癲癇,頭疼眼腫漣漣淚,背腰腿膝痛綿綿,項強傷寒病不解,牙齒腮腫喉病難,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後谿穴先砭。
白話文:
-
手腳抽筋,站立不穩,眩暈;中風失語且癲癇,頭痛眼睛腫脹並流淚;背、腰、腿、膝長久疼痛;項部強硬,傷寒病症未除;牙齒、腮幫腫脹,喉嚨疾病難以治癒。
-
手腳麻木,破傷風;盜汗,則先點刺後谿穴。
【注】,手足拘攣者,屈伸難也。戰掉者,手足顫搖不能握也。眩者,暈也。中風卒然昏僕,不能語言,癲癇不省人事,瘈瘲抽掣,頭痛及暴發火眼,熱淚常流,行痹,腿、膝、背、腰歷節周身疼痛,項強,傷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齒、腮、齦、咽、喉腫疼,手足麻木不仁,破傷受風,寢汗等證,先砭後谿穴,開通脈道,無不愈矣。
白話文:
患有手腳抽筋的人,彎曲伸直都很困難。患有戰掉的人,手腳顫抖不能握住東西。患有眩暈的人,會頭暈。中風的人突然昏迷不醒,不能說話。癲癇的人不省人事。患有瘈瘲的人會抽搐。患有頭痛的人和突然發作眼疾的人。眼淚經常流。患有風濕的人,腿、膝蓋、背部、腰部和全身各處疼痛。患有項強的人,脖子僵硬。患有傷寒感冒的人,出不了汗,不能緩解。患有上牙齒、下牙齒、腮、牙齦、咽喉腫痛的人。患有手腳麻木不仁的人。患有破傷風的人。患有盜汗等疾病的人。先用針灸後谿穴,打通經脈,沒有治不好的。
4. 陽蹺申脈穴主治歌
腰背脊強足踝風,惡風自汗或頭疼,手足麻攣臂間冷,雷頭赤目眉稜痛,吹乳耳聾鼻衄血,癲癇肢節苦煩疼,遍身腫滿汗淋漓,申脈先針有奇功。
白話文:
腰背筋骨強硬,腳踝風濕病,容易感冒出汗或頭痛,手腳麻痺攣縮,手臂之間覺得寒冷,天靈蓋發紅,眼睛赤紅,眉毛稜骨疼痛,乳房腫脹,耳朵聾了,鼻子出血,癲癇發作,四肢關節疼痛,全身腫脹出汗,申脈先針灸有奇效。
【注】,腰背脊強,不能俯仰也。足內踝紅腫,名繞踝風也。足外踝紅腫,名穿踝風也。惡風自汗與雷頭風痛,暴發火眼,眉稜骨痛,手足麻木拘攣,臂冷,及婦人吹乳,乳房紅腫(未產者名內吹,已產者名外吹也),耳聾鼻衄,癲癇抽搐,肢節煩疼,遍身腫滿,頭汗淋漓等證,此皆風熱痰飲,流注攻衝為病。並宜先針申脈,立時有功。
白話文:
【注】腰背脊骨強直,不能俯仰彎曲。足內踝紅腫,叫做繞踝風病。足外踝紅腫,叫做穿踝風。畏懼風吹還盜汗,還有雷頭風疼痛,忽然發作火眼,眉毛骨疼痛,手腳麻木而不能屈伸,手臂冰冷,還有婦女乳房被吹,乳房紅腫(未生過孩子的叫內吹,生過孩子的叫外吹)。耳聾、流鼻血,癲癇症抽搐,四肢煩疼,全身腫脹,頭部汗出淋漓等都是風熱痰飲,流注攻衝而引起的疾病。並應當首先用針扎申脈穴,立時就能見效。
5. 任脈列缺穴主治歌
痔瘡肛腫泄痢纏,吐紅尿血嗽咳痰,牙痛喉腫小便澀,心胸腹疼噎咽難,產後發強不能語,腰痛血疾臍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白話文:
痔瘡肛腫,腹瀉纏綿, 吐出鮮紅血液,咳嗽有痰, 牙齒疼痛,喉嚨腫痛,小便澀痛, 心窩腹中疼痛,噎咽不暢, 產後發高燒不能說話, 腰痠痛,血疾,臍腹部寒冷, 死胎不下,上攻膈肌,在列缺穴刺入一針,疾病就痊癒了。
【注】,內痔肛腫,泄痢赤白,咳痰唾血、尿血,及牙齦咽喉腫痛,小便赤澀艱難,心胸腹痛,噎咽不快,產後敗血,上干心氣,身發強直,不能語言;或瘀滯腰痛,臍腹間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並刺列缺,其證必痊。
白話文:
如果患有:內痔腫脹、赤、白痢疾、咳嗽、吐血、尿血、牙齦、咽喉腫痛、小便赤黃、疼痛、困難、胸腹疼痛、喉嚨阻塞、不爽快、產後敗血、心氣上升、身體僵硬、無法言語;或瘀滯性腰痛、臍腹部寒冷、胎兒死亡、胎盤不脫落、心胸阻塞,同時刺入列缺穴,症狀一定會痊癒。
6. 陰蹺照海穴主治歌
喉閉淋澀與胸腫,膀胱氣痛並腸鳴,食黃酒積臍腹痛,嘔瀉胃翻及乳癰,便燥難產血昏迷,積塊腸風下便紅,膈中不快梅核氣,格主照海針有靈。
白話文:
喉嚨閉塞、淋巴結腫大且伴隨胸部腫脹,膀胱氣痛並伴有腸鳴,飲用黃酒後臍部及腹部疼痛,嘔吐腹瀉胃部翻騰以及乳房膿腫,大便乾燥難產血昏迷,積塊腸風下便鮮紅,膈肌不舒胸悶梅核氣,格主照海針有奇效。
【注】,上焦火盛,咽喉閉塞不通;下焦熱結,膀胱氣痛,小便淋澀,胸中腫痛;或食積酒積,內蓄傷脾,發黃;或臍腹痛;或嘔瀉,胃翻吐食,乳癰,大便燥結,及婦人生產艱難,瘀血塊痛,昏迷,腸風下血不已;或膈中之氣,怏怏不快,如梅核氣格塞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則諸證自散。
白話文:
-
上焦火氣旺盛,以至於咽喉閉塞不通。
-
下焦熱毒積結,膀胱氣痛,小便淋澀。
-
胸部腫痛,或是飲食不節制,導致積食傷脾,面黃。
-
腹部肚臍疼痛。
-
嘔吐腹瀉,胃部翻騰嘔吐食物,乳房腫脹,大便乾硬結成塊。
-
婦女生產艱難,淤血塊疼痛,昏迷不醒。
-
腸胃中有風,腹中不快,像梅核氣卡在咽喉之間,咯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等疾病,緊急刺入照海穴,則這些症狀都會自行消散。
7. 手足十二經所屬歌
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陽足膽手焦當。
白話文:
五臟六腑,是由手足的陰陽經絡互相包繞而成。
太陰經是由足部的脾經與手部的肺經互相包繞而成,陽明經是由足部的胃經與手部的大腸經互相包繞而成,少陰經是由足部的腎經與手部的心經互相包繞而成,太陽經是由足部的膀胱經與手部的小腸經互相包繞而成,厥陰經是由足部的肝經與手部的包絡經互相包繞而成,少陽經是由足部的膽經與手部的三焦經互相包繞而成。
【注】,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共包絡分屬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也。如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手之三陰也;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之三陽也;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之三陽也;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之三陰也。
白話文:
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臟六腑分屬手足三陰三陽,是十二經脈。
- 手之三陰: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
- 手之三陽: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
- 足之三陽: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
- 足之三陰: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
8. 天干十二經表裡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為表陰乾里,臟腑表裡配陰陽。
白話文: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臟,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應歸屬於丙,包絡從於陰乾丁火旁,陽乾為表,陰乾為裏,臟腑表裡配於陰陽。
【按】,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夫三焦為決瀆之官,猶可言壬,而包絡附於心主,烏可云癸?況二臟表裡,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白話文:
【註解】:舊有的說法認為:三焦也在壬中寄,包絡同歸於癸方。三焦是人體的決瀆之官,猶可以稱做壬,但包絡是附屬於心主,怎麼能夠稱做癸呢?況且這兩個臟腑是表裏的關係,都是相火,因此改正它。
【注】,甲、丙、戊、庚、壬陽干也,乙、丁、己、辛、癸陰乾也。陽干為表為腑,陰乾為里為臟,故曰:臟腑表裡配陰陽也。
白話文:
註解:甲、丙、戊、庚、壬是陽乾,乙、丁、己、辛、癸是陰乾。陽乾屬表屬腑,陰乾屬裏屬臟,所以說:臟腑表裡與陰陽相配。
9. 地支十二經流注歌
每日寅時從肺起,卯時流入大腸經,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時應注小腸經,申屬膀胱酉屬腎,戌走包絡亥焦宮,子膽醜肝寅又肺,十二經脈周環行。
白話文:
每天寅時(早上三到五點)從肺部開始運行,卯時(早上五到七點)流入大腸經,辰時(早上七到九點)是胃經,巳時(早上九到十一點)是脾經,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心火經,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應注小腸經,申時(下午三到五點)屬於膀胱經,酉時(下午五到七點)屬於腎經,戌時(晚上七到九點)走包絡經,亥時(晚上九到十一點)是焦宮經,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是膽經,醜時(凌晨一點到三點)是肝經,寅時(凌晨三到五點)又回到肺經,十二條經脈循環運行。
【注】,人有十二經,晝夜有十二時,每一經主一時。先從寅時入肺起,卯入於大腸,辰入於胃,巳入於脾,午入於心,未入於小腸申入於膀胱,酉入於腎,戌入於包絡,亥入於三焦,子入於膽,醜入於肝,至於寅時,則又從肺起,此十二經與十二時,相循環而行者也。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白天和黑夜有十二個時辰,每條經脈主導一個時辰。
從寅時(早上3點到5點)開始,肺經當令;卯時(早上5點到7點),大腸經當令;辰時(早上7點到9點),胃經當令;巳時(早上9點到11點),脾經當令;午時(中午11點到1點),心經當令;未時(下午1點到3點),小腸經當令;申時(下午3點到5點),膀胱經當令;酉時(下午5點到7點),腎經當令;戌時(晚上7點到9點),包絡經當令;亥時(晚上9點到11點),三焦經當令;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膽經當令;醜時(凌晨1點到3點),肝經當令。
當到達寅時時,又從肺經開始循環。這十二條經脈與十二時辰相配合,彼此循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