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一 (5)
卷一 (5)
1. 帶脈臨泣穴主治歌
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疼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證,遊風搔癢筋牽纏,腿疼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注】,中風手足舉動難,謂手足不遂也。若疼痛麻木拘攣,兼發熱者,風熱也。頭風旋暈及腫痛連腮、項、目、牙齒、兩耳、咽喉皆赤腫痛,遊風搔癢,筋脈牽引,腰、脅、四肢與肋疼痛等證,皆宜刺此臨泣穴,立時有奇功也。
白話文:
中風導致手腳活動困難,麻木疼痛、發熱且筋脈拘攣,或是頭痛、頭風腫痛連帶到臉頰和脖子,眼睛紅腫疼痛合併頭暈,牙痛、耳聾、咽喉腫痛,遊走性的風疹搔癢、筋脈牽扯疼痛,腿痛、脅肋脹痛及四肢疼痛等症狀,針刺臨泣穴就能夠治好。
【說明】 中風導致手腳活動困難,是指手腳無法順利活動。如果同時有疼痛麻木、筋脈拘攣,又加上發燒,那就是風熱引起的。頭痛、暈眩、腫痛連帶到臉頰、脖子、眼睛、牙齒、耳朵、咽喉,這些部位都出現紅腫疼痛,還有遊走性的風疹搔癢、筋脈牽扯疼痛,腰部、脅肋、四肢以及肋骨疼痛等症狀,都適合針刺臨泣穴,效果非常好。
2. 陽維外關穴主治歌
肢節腫疼與膝冷,四肢不遂合頭風,背胯內外筋骨痛,頭項眉稜病不寧,手足熱麻夜盜汗,破傷跟腫目睛紅,傷寒自汗烘烘熱,惟有外關針極靈。
【注】,四肢骨節腫痛,兩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頭風,脊背、腰胯、筋骨、頭項、眉稜疼痛,手足發熱麻木,夜間盜汗,及破傷遊風,腳跟腫痛,兩眼赤紅,傷寒陽明自汗,蒸熱烘烘,皆宜刺外關穴,其病立已。
白話文:
四肢關節腫痛和膝蓋冰冷,四肢活動不便加上頭痛,背部、腰胯內外筋骨疼痛,頭部、頸項、眉骨一帶不舒服,手腳發熱麻木、夜裡盜汗,破傷風引起的腳跟腫痛、眼睛發紅,傷寒引起的自汗、身體發熱,這些病症只要針刺外關穴,效果都非常好。
註解: 四肢關節腫痛,兩膝關節麻木冰冷,手腳活動不靈活,偏頭痛或正頭痛,脊背、腰胯、筋骨、頭部、頸項、眉骨疼痛,手腳發熱麻木,夜晚盜汗,還有破傷風引起的遊走性疼痛,腳跟腫痛,眼睛發紅,傷寒陽明證引起的自汗,身體發熱等病症,都適合針刺外關穴,通常都能立刻見效。
3. 督脈後谿穴主治歌
手足拘攣戰掉眩,中風不語並癲癇,頭疼眼腫漣漣淚,背腰腿膝痛綿綿,項強傷寒病不解,牙齒腮腫喉病難,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後谿穴先砭。
【注】,手足拘攣者,屈伸難也。戰掉者,手足顫搖不能握也。眩者,暈也。中風卒然昏僕,不能語言,癲癇不省人事,瘈瘲抽掣,頭痛及暴發火眼,熱淚常流,行痹,腿、膝、背、腰歷節周身疼痛,項強,傷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齒、腮、齦、咽、喉腫疼,手足麻木不仁,破傷受風,寢汗等證,先砭後谿穴,開通脈道,無不愈矣。
白話文:
手腳抽筋彎曲難以伸展,手腳顫抖無法握緊,頭暈目眩,中風突然昏倒不能說話,癲癇發作人事不省,抽搐,頭痛和眼睛突然紅腫發炎,常常流眼淚,身體走動時關節疼痛,腿、膝蓋、背部、腰部到處都痛,脖子僵硬,傷寒感冒,不出汗無法痊癒,上下牙齒、腮幫子、牙齦、咽喉腫痛,手腳麻木沒有知覺,破傷風,睡覺時盜汗等症狀,先用針刺後谿穴,打通經脈,沒有治不好的。
【註解】 手腳拘攣指的是手腳彎曲難以伸直。戰掉指的是手腳顫抖不能握持。眩指的是頭暈。中風指的是突然昏倒,不能說話,癲癇指的是人事不省,抽搐,頭痛及突然發作的眼睛紅腫,常常流淚。行痹指的是身體走動時關節疼痛,腿、膝蓋、背部、腰部全身各處都疼痛,脖子僵硬,傷寒感冒,不出汗,不能痊癒,上下牙齒、腮幫子、牙齦、咽喉腫痛,手腳麻木沒有知覺,破傷風,睡覺時盜汗等症狀,先針刺後谿穴,開通經脈,沒有治不好的。
4. 陽蹺申脈穴主治歌
腰背脊強足踝風,惡風自汗或頭疼,手足麻攣臂間冷,雷頭赤目眉稜痛,吹乳耳聾鼻衄血,癲癇肢節苦煩疼,遍身腫滿汗淋漓,申脈先針有奇功。
【注】,腰背脊強,不能俯仰也。足內踝紅腫,名繞踝風也。足外踝紅腫,名穿踝風也。惡風自汗與雷頭風痛,暴發火眼,眉稜骨痛,手足麻木拘攣,臂冷,及婦人吹乳,乳房紅腫(未產者名內吹,已產者名外吹也),耳聾鼻衄,癲癇抽搐,肢節煩疼,遍身腫滿,頭汗淋漓等證,此皆風熱痰飲,流注攻衝為病。並宜先針申脈,立時有功。
白話文:
腰背僵硬,難以彎腰或挺直,腳踝紅腫疼痛像風一樣;怕風、容易出汗或頭痛;手腳麻木、抽筋、手臂發冷;雷頭風(頭部劇烈疼痛像雷擊)、眼睛發紅、眉骨疼痛;婦女乳房紅腫疼痛(吹乳)、耳朵聽不見、流鼻血;癲癇發作、肢體關節疼痛難忍;全身腫脹、汗流不止等症狀,先針刺申脈穴會有奇效。
【註解】腰背僵硬,指的是不能彎腰也不能挺直。腳內踝紅腫,叫做繞踝風;腳外踝紅腫,叫做穿踝風。怕風、容易出汗和像雷擊一樣的頭痛、突然發作的眼睛紅腫、眉骨疼痛、手腳麻木抽筋、手臂發冷,以及婦女乳房紅腫疼痛(還沒生產的叫做內吹,已經生產的叫做外吹)、耳朵聽不見、流鼻血、癲癇抽搐、肢體關節煩躁疼痛、全身腫脹、頭汗淋漓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風熱痰飲在體內流竄、侵犯所導致的疾病。都應該先針刺申脈穴,立刻會有效果。
5. 任脈列缺穴主治歌
痔瘡肛腫泄痢纏,吐紅尿血嗽咳痰,牙痛喉腫小便澀,心胸腹疼噎咽難,產後發強不能語,腰痛血疾臍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內痔肛腫,泄痢赤白,咳痰唾血、尿血,及牙齦咽喉腫痛,小便赤澀艱難,心胸腹痛,噎咽不快,產後敗血,上干心氣,身發強直,不能語言;或瘀滯腰痛,臍腹間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並刺列缺,其證必痊。
白話文:
痔瘡、肛門腫痛、腹瀉不止,吐血、尿血、咳嗽有痰,牙痛、喉嚨腫痛、小便不順暢,心口、胸腹疼痛,吞嚥困難,產後身體僵硬不能說話,腰痛、血病、肚臍腹部發冷,死胎不下、往上衝到胸膈,針刺列缺穴就能治好。
【說明】:內痔、肛門腫痛、腹瀉帶有紅、白色分泌物,咳嗽吐血、尿血,以及牙齦、咽喉腫痛,小便紅赤、困難,心口、胸腹疼痛,吞嚥不舒服,產後敗血往上影響心氣,身體僵硬不能說話;或是瘀血導致腰痛,肚臍腹部冰冷,胎兒死在腹中、胎盤不下,往上衝到胸膈堵塞,這些病症都可針刺列缺穴,一定能治好。
6. 陰蹺照海穴主治歌
喉閉淋澀與胸腫,膀胱氣痛並腸鳴,食黃酒積臍腹痛,嘔瀉胃翻及乳癰,便燥難產血昏迷,積塊腸風下便紅,膈中不快梅核氣,格主照海針有靈。
【注】,上焦火盛,咽喉閉塞不通;下焦熱結,膀胱氣痛,小便淋澀,胸中腫痛;或食積酒積,內蓄傷脾,發黃;或臍腹痛;或嘔瀉,胃翻吐食,乳癰,大便燥結,及婦人生產艱難,瘀血塊痛,昏迷,腸風下血不已;或膈中之氣,怏怏不快,如梅核氣格塞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則諸證自散。
白話文:
喉嚨阻塞、小便澀痛、胸部腫痛,膀胱脹痛、肚子咕嚕叫,吃黃酒後消化不良導致肚臍周圍疼痛,嘔吐、拉肚子、胃部翻攪、乳房長膿包,大便乾燥、難產、昏迷,肚子裡有腫塊、腸風下血,胸膈不舒服像有東西卡住(梅核氣),這些病症針刺照海穴都有奇效。
【說明】 上焦火氣旺盛,導致喉嚨阻塞不通;下焦熱氣結聚,導致膀胱脹痛、小便澀痛、胸部腫痛;或是因為吃太多東西或喝酒導致消化不良,累積在體內傷了脾胃,引起黃疸;或是肚臍周圍疼痛;或是嘔吐、拉肚子、胃部翻攪、吐東西、乳房長膿包、大便乾燥;以及婦女生產困難、瘀血凝塊疼痛、昏迷、腸風下血不止;或是胸膈之氣鬱結,心情不愉快,感覺喉嚨像有東西卡住(梅核氣),想咳咳不出來,想吞又吞不下去等病症,趕快針刺照海穴,這些病症自然就會消散。
7. 手足十二經所屬歌
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陽足膽手焦當。
【注】,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共包絡分屬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也。如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手之三陰也;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之三陽也;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之三陽也;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之三陰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以及它們的包絡,分別屬於手和腳的陰經和陽經。
其中,足太陰經屬於脾臟,手太陰經屬於肺臟;足陽明經屬於胃,手陽明經屬於大腸;足少陰經屬於腎臟,手少陰經屬於心臟;足太陽經屬於膀胱,手太陽經屬於小腸;足厥陰經屬於肝臟,手厥陰經屬於心包絡,足少陽經屬於膽,手少陽經屬於三焦。
【註釋】 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它們的包絡分別屬於手和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總共構成十二經脈。
例如:肺經是手太陰經,心經是手少陰經,心包絡經是手厥陰經,這三條是手的三陰經;小腸經是手太陽經,大腸經是手陽明經,三焦經是手少陽經,這三條是手的三陽經;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胃經是足陽明經,膽經是足少陽經,這三條是足的三陽經;脾經是足太陰經,腎經是足少陰經,肝經是足厥陰經,這三條是足的三陰經。
8. 天干十二經表裡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為表陰乾里,臟腑表裡配陰陽。
【按】,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夫三焦為決瀆之官,猶可言壬,而包絡附於心主,烏可云癸?況二臟表裡,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陽干也,乙、丁、己、辛、癸陰乾也。陽干為表為腑,陰乾為里為臟,故曰:臟腑表裡配陰陽也。
白話文:
甲對應的是膽,乙對應的是肝,丙對應的是小腸,丁對應的是心,戊對應的是胃,己對應的是脾,庚對應的是大腸,辛對應的是肺,壬對應的是膀胱,癸對應的是腎臟。三焦這個陽性腑應該歸屬於丙,心包絡這個陰性則歸屬於丁火旁。陽性天干代表的是表、是腑,陰性天干代表的是裡、是臟,臟腑的表裡是按照陰陽來配對的。
(註解:)以前的說法是,三焦也歸屬於壬,包絡則歸屬於癸。但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說歸屬於壬還說得過去,而包絡是附屬於心臟的,怎麼能說歸屬於癸呢?而且心包絡和心,這兩個臟腑的表裡都屬於相火,所以這裡要改正。
(註解:)甲、丙、戊、庚、壬是陽性天干,乙、丁、己、辛、癸是陰性天干。陽性天干代表表、代表腑,陰性天干代表裡、代表臟,所以說,臟腑的表裡是按照陰陽來配對的。
9. 地支十二經流注歌
每日寅時從肺起,卯時流入大腸經,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時應注小腸經,申屬膀胱酉屬腎,戌走包絡亥焦宮,子膽醜肝寅又肺,十二經脈周環行。
【注】,人有十二經,晝夜有十二時,每一經主一時。先從寅時入肺起,卯入於大腸,辰入於胃,巳入於脾,午入於心,未入於小腸申入於膀胱,酉入於腎,戌入於包絡,亥入於三焦,子入於膽,醜入於肝,至於寅時,則又從肺起,此十二經與十二時,相循環而行者也。
白話文:
每天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氣血從肺經開始運行,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流注到大腸經,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到胃經,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到脾經,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到心經,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到小腸經,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膀胱經,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到腎經,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到心包經,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到三焦經,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到膽經,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到肝經,之後又回到寅時從肺經開始,這就是十二經脈在一天之中循環運行的規律。
【說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都有一條經脈主導。氣血運行從寅時進入肺經開始,接著卯時進入大腸經,辰時進入胃經,巳時進入脾經,午時進入心經,未時進入小腸經,申時進入膀胱經,酉時進入腎經,戌時進入心包經,亥時進入三焦經,子時進入膽經,丑時進入肝經,到了寅時,又從肺經開始。這十二條經脈和十二個時辰,就是這樣循環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