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灸蛇蠍蜈蚣蜘蛛咬傷歌

蛇蠍蜈蚣蜘蛛傷,即時疼痛最難當,急以傷處隔蒜灸,五六十壯效非常。

【注】,凡蛇、蠍、蜈蚣、蜘蛛咬傷,痛急勢危者,急用艾火於傷處灸之,拔散毒氣即安;或用獨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壯換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壯。

白話文:

被蛇、蠍子、蜈蚣、蜘蛛咬傷,當下疼痛非常難以忍受,趕快在傷口處隔著蒜片用艾草灸,灸五六十個單位效果非常好。

【註解】凡是被蛇、蠍子、蜈蚣、蜘蛛咬傷,疼痛劇烈情況危急時,趕快用艾草火在傷口處灸,就能散去毒氣而平安無事;或者用獨頭蒜切片隔著蒜片灸,灸兩三個單位就換一片蒜片,毒性很強的,就灸五六十個單位。

2. 足三里穴歌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除胸脅痛,腹脹胃中寒,腸鳴並泄瀉,眼腫膝脛酸,傷寒羸瘦損,氣蠱證諸般,氣過三旬後,針灸眼光全。

【注】,三里,足三里穴也。其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胸脅疼痛,腹脹,胃寒,腸中雷鳴,脾寒泄瀉,眼目紅腫,膝脛痠痛,傷寒熱不已,瘦弱虛損,小腸氣痛,與水氣,蠱毒,鬼擊諸證,悉宜針灸,但小兒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白話文: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下方三寸,在兩條肌腱之間。它能夠消除胸部、肋骨的疼痛,以及腹部脹氣、胃部發冷的症狀。對於腸鳴、腹瀉、眼睛腫脹、膝蓋和小腿痠痛,還有傷寒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氣積聚形成的腫塊等各種疾病都有療效。如果持續針灸或艾灸治療超過三十天,能使視力恢復。

【註解】這裡說的三里,指的是足三里穴。這個穴位在膝蓋外側凹陷處下方三寸,在小腿骨外側邊緣,大肌腱內側凹陷的地方。針刺五分深,留針時間約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次。主要治療胸部和肋骨疼痛、腹脹、胃寒、腸鳴、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眼睛紅腫、膝蓋和小腿痠痛、傷寒發熱不退、身體虛弱消瘦、小腸疝氣以及水腫、蠱毒、邪氣等各種疾病,都適合針灸治療。但是小孩不宜艾灸,恐怕會影響視力。只有三十歲以上的人才能艾灸,以達到明目的效果。

3. 內庭穴歌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思食,耳鳴針便清。

【注】,內庭穴,在足之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屬足陽明胃經穴也。主治四肢厥逆,喜靜惡聞人聲,癮疹不快,咽喉腫痛,數欠,牙齦疼,瘧疾,不思飲食,耳內蟬鳴等證。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內庭穴位於腳的第二個腳趾外側,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道。這個穴道可以治療手腳冰冷、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雜、皮膚起疹子不舒服、喉嚨腫痛、頻繁打哈欠、牙齦疼痛、瘧疾、食慾不振、以及耳鳴等症狀。針刺時深度約為三分,留針時間約為十個呼吸,艾灸則灸三壯。

4. 曲池穴歌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臂瘓怯梳頭,喉痹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峰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注】,曲池穴,其穴在肘輔骨屈肘屈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主治肘中疼痛,偏風半身不遂,臂痛拉弓不開,兩臂癱瘓不能舉手向發,喉痹喘促欲死,傷寒振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痂疥等證。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曲池穴的位置在拱手時,手肘彎曲,肘部骨頭邊緣的凹陷處。這個穴位善於治療手肘的疼痛,以及中風導致的手臂無法活動、手掌無法伸直,像是拉弓時手臂無法張開,或者手臂癱瘓無法梳頭等情況。另外,喉嚨腫痛快要窒息時,還有發熱不止的狀況,以及全身性的風疹、皮膚癬、癩病等,針刺這個穴位都能立即見效。

【註解】:曲池穴的位置在手肘彎曲時,肱骨外上髁與橈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可以將手拱在胸前來取穴。主要治療手肘疼痛、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手臂疼痛拉不開弓、兩臂癱瘓無法舉手梳頭、喉嚨腫痛呼吸困難、傷寒發冷、餘熱未退、皮膚乾燥、痂疥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七分,留針時間約七個呼吸,艾灸可以灸三壯。

5. 合谷穴歌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體熱身汗出,目暗視茫然,齒齲鼻衄血,口噤不能言,針入深三分,能令人病安。

【注】,合谷穴,其穴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主治偏正頭疼,面目浮腫,瘧疾寒熱,身體發熱,汗不收,目翳視物不明,齒蠹朽痛,鼻中流血不止,口噤不開等證。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合谷穴位於手上的虎口,也就是大拇指與食指間兩根骨頭交會的地方。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頭痛、臉部腫脹、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身體發熱卻又汗流不止、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蛀牙引起的牙痛、鼻子流血不止、以及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等症狀。針刺入穴位約三分深,就可以使病人的病痛得到緩解。

【註解】合谷穴的位置在手大拇指和食指間,兩根骨頭分開處的凹陷處。主要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臉部浮腫、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身體發熱、汗流不止、眼睛出現翳障看不清楚、蛀牙引起的疼痛、鼻子流血不止、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等病症。針刺入穴位約三分深,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也可以用艾灸灸三壯。

6. 委中穴歌

委中曲䐐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酸沉引脊梁,風癇及轉筋,冬季難移向,風痹痛無比,熱病久在床,足膝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注】,委中穴,其穴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主治腰脊沉墜疼痛,瘈瘲,及兩腿肚轉筋,疼痛難動,風痹疼痛,流注不定,熱病難愈,兩足膝疼痛難伸屈等證。針五分,溜七呼,禁灸。

白話文:

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的膕窩,在橫紋正中央,動脈跳動的地方。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腰痛到無法挺直身體,痠痛沉重感覺延伸到背脊的情況;也能治療癲癇和腳抽筋,冬天時難以轉動身體;還能治療風濕痹痛,痛起來非常難受,以及熱病久病不癒,和腳膝蓋難以伸直彎曲等症狀。針刺此穴,症狀立刻就能緩解。

【註解】:委中穴位於膕窩中央,大約在橫紋動脈凹陷處。主要治療腰背沉重疼痛、抽搐痙攣、小腿肚抽筋、疼痛難以動彈、風濕痹痛游走不定、熱病久治不癒,以及雙腳膝蓋疼痛難以伸直彎曲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五分,捻轉七次,不宜用艾灸。

7. 承山穴歌

承山名魚腹,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兩足盡寒酸,展轉成時疫,戰慄瘧熱寒,霍亂及轉筋,刺之立便安。

【注】,承山穴,其穴在腿肚下尖分肉間。主治腰背疼痛,痔腫,大便難,腳氣膝腫,脛酸跟痛,傷寒時疫,寒熱瘧疾,戰慄不能行立,霍亂轉筋等證。針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承山穴又名魚腹穴,位於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地方。它擅長治療腰痛、痔瘡腫痛、大便困難、腳氣、膝蓋腫脹、兩腳冰冷痠痛。若因病邪傳變引起的時疫,出現發冷發熱的瘧疾症狀,或是霍亂、轉筋等狀況,針刺這個穴位都能立即緩解。

【註解】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處。主要治療腰背疼痛、痔瘡腫痛、大便困難、腳氣、膝蓋腫脹、小腿痠痛、腳後跟痛、傷寒時疫、發冷發熱的瘧疾、因寒冷而發抖無法站立、霍亂轉筋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五分(古代長度單位),艾灸約五壯(古代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