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列缺穴歌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能瘥。

【注】,列缺穴,其穴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主治偏風頭痛,遍身風痹麻木,痰壅氣堵,口噤不開等證。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註解】

列缺穴:位於手腕後側,距腕橫紋上方一寸五分,兩手交叉時,正好位於食指末端的骨縫之中。

主治:

偏頭痛、全身麻木、痰液阻滯氣息不通暢、口中緊閉無法張開等症狀。

針灸方法:

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2. 四季針灸坐向歌

四季針灸坐向理,宜從四季順自然,東南西北四維向,以迎生氣本乎天。

【注】,針灸坐向,避忌之理,《醫學入門》:「春坐東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東,冬坐北向南。」皆背四季生氣之向,不可為法。宜從春向東,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維,以迎生氣,本乎天理,順其自然為是也。

白話文:

針灸坐向,避忌的道理,《醫學入門》中說:「春天坐東向西,夏天坐南向北,秋天坐西向東,冬天坐北向南。」這些都是背對四季生氣的朝向,不能作為法則。應該從春天朝向東方,夏天朝向南方,秋天朝向西方,冬天朝向北方,四個土旺之月朝向四維方向,以迎接生氣,這符合天理,順應自然。

3. 灸法點穴用火歌

點穴坐臥立直正,炷用蘄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八木火,令時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即不正。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蘄艾,艾令乾燥,入臼搗去淨塵屑,作炷堅實,置穴上,用蔥涎黏固。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點之,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之火;今時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簡便之法也。

白話文:

對於灸法,如果是坐著點穴,就坐著灸;如果是躺著點穴,就躺著灸;如果是站著點穴,就站著灸。須要四肢伸直,不可傾斜,如果傾斜,穴位就不準確了。用來做灸炷的艾草,一定要使用蘄艾。艾草要乾燥,放進研缽裡搗碎,去除雜質和塵屑,做成緊實的灸炷,放在穴位上,用蔥涎粘牢。古時候用火珠反射日照取火來點燃艾炷,忌諱用松、柏、枳、橘、榆、棗、桑、竹這八種木柴的火;現在一般都用香火灼燒艾草,這種方法簡單方便,也很普遍。

4.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溫暖宜於午,上下陽陰先後分,脈數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過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為溫暖經絡,宜在午時陽盛之時,火氣易行,必發上下先後:上下經皆灸者,先灸上,後灸下;陰陽經皆灸者,先灸陽,後灸陰。若脈數有熱,新愈氣虛,俱不宜灸,恐傷氣血。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須年三十以上,方許灸之,恐年少火盛傷目。故凡灸頭,必灸足三里者,以足三里能下火氣也。

白話文:

凡是灸治百病,目的是溫暖經絡。宜在中午陽氣旺盛的時候,灸火容易運行,而且一定要先灸上後灸下。同時灸上下經的,先灸上經後灸下經。同時灸陰陽經的,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如果脈搏數快發熱、或剛病癒元氣虛弱、或有其他急性炎症,都不宜灸,以免損傷氣血。若只灸足三里的話,則必須年滿三十歲以上的人方可灸之,因為太年輕陽氣旺盛的話,容易傷目。所以凡是灸頭部,一定要先灸足三里,因為足三里能引導火氣下降。

5. 灸法大小多少歌

頭骨手足皮薄瘦,巨闕鳩尾小少宜,背腹臍下皮肉厚,大多方能起痼疾。

【注】,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壯,艾炷如小麥,恐火氣傷心也。背腹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白話文:

無論有什麼病痛,只要灸法得當,讓熱力到達患處,即能逐漸治癒。然而,頭部和四肢的皮肉較薄,若一起灸,恐怕肌肉、骨骼和氣血難以承受。因此,必須分開灸,或者隔日灸。灸炷應小,壯數應少。如有疾病必須灸巨闕、鳩尾兩個穴位,不可超過三壯。艾炷應如小麥般大小,以免火氣傷及心臟。背部和腹部皮肉較厚,艾炷應大,壯數應多,使火氣到達患處,才能消除寒邪。

6. 灸法調養歌

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過極慎起居,生冷醇酒諸厚味,惟茹蔬淡適其宜。

【注】,凡灸後,須謹避風寒,慎其起居,養其氣血,其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可過極,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當適宜,不可過度,以調養脾胃也。

白話文:

備註:所有艾灸治療後,務必注意避免感受風寒,謹慎作息規律、調理氣血,諸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情緒勿太過激,保持情緒和諧安定,並禁止食用一切生冷、醇酒及辛辣刺激等食物,即令如食用蔬菜蔬食淡而清淡的膳食條件下,也應酌量適當,勿過量,俾可調理脾胃。

7. 灸瘡調治歌

灸瘡不發氣血竭,七日發膿病必除,發後膏貼防外襲,薄連蔥荽淨瘡汙。

【注】,凡灸諸病,灸瘡應發不發,是其氣血大虧,不必復灸,即灸亦多不能愈。過七天之後,艾疤發時,膿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氣血充暢,經絡流通也。發後貼膏藥者,防其六淫外襲也。如灸瘡黑痛,膿汁汙穢,乃艾火毒盛,必用薄荷黃連、蔥皮、芫荽煎湯,洗之自愈也。

白話文:

【備註】,凡是艾灸治療各種疾病,灸瘡應該發作卻沒有發作,這是因為患者氣血虧損嚴重的緣故,不必再灸,即使灸了也很難治癒。超過七天之後,艾灸的瘢痕發作時,膿水稠厚且多,則疾病容易治癒,這是因為患者氣血充盈,經絡暢通的緣故。在艾灸後貼膏藥的人,是為了防止六淫外邪的侵襲。如果艾灸後瘡口發黑疼痛,膿液汙穢,則是艾火毒火旺盛,必須用薄荷、黃連、蔥皮、芫荽煎煮成湯來清洗傷口,纔能夠自愈。

8. 灸瘡膏藥歌

白話文:

芩連、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當歸、薄荷、川芎、蔥白,用香油將藥煎成膏狀。

【注】,以上藥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藥去滓,再下鉛粉熬成膏,專貼灸瘡。

9. 行針避忌歌

行針避忌雨大風,飢飽醉怒渴勞驚,男內女外猶堅守,更看人神不可逢。行針避忌雖如此,還推病之緩急行,緩病欲針擇吉日,急病行針莫稍停。

白話文:

行針的時候應避開大風大雨的天氣,以及飢餓、飽脹、醉酒、憤怒、口渴、疲勞、驚嚇等。男性要內斂,女性要外放,決不可違背這種原則。另外,還要注意,不要在病人神志昏迷的時候行針。雖然行針有如此多的禁忌,但也要視病情的緩急而定。緩症可以選擇良辰吉日來針灸,但急症則必須立即針灸,不能稍有耽擱。

【注】,按行針避忌,於未刺之先,如風雨晦冥,人之氣血,即凝滯而不調。大飢者氣虛,新飽者氣盛,大醉者氣亂,大怒者氣逆,大渴者液少,大勞者氣乏,大驚者氣散,凡此者脈亂氣散,行針須當避忌,俟其必清必靜,聚精會神,方保無誤也。既刺之後,尤當戒慎。男子忌內,女子忌外,忌外者堅拒勿出,忌內者謹守勿內,則邪氣必去,正氣必復,是謂得氣,理固然矣。猶有達變之法存焉,緩病須擇神吉,急病豈可待時哉。

白話文:

注意針刺禁忌:

針刺前,要注意避免以下情況:

  1. **氣候因素:**風雨陰晦的天氣,人的氣血凝滯不調。

  2. **飲食因素:**大飢者氣虛,新飽者氣盛,大醉者氣亂,大怒者氣逆,大渴者液少,大勞者氣乏,大驚者氣散。以上情況下,脈亂氣散,針刺須當避忌。

  3. **精神因素:**精神不濟、焦躁不安、精神恍惚等情況下,針刺須當避忌。

針刺後注意事項:

針刺後,尤當戒慎。

  1. **男子忌內:**男子應避免房事。

  2. **女子忌外:**女子應避免外出。

忌外者堅拒勿出,忌內者謹守勿內,則邪氣必去,正氣必復,是謂得氣,理固然矣。

其他注意事項:

  1. **緩病須擇神吉:**對於緩症,應選擇吉日吉時進行針刺。

  2. **急病豈可待時哉:**對於急症,則不能等待吉日吉時,應立即施針。

10.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針灸歌

四季人神所在處,禁忌針灸莫妄施,春在左脅秋在右,冬在於腰夏在臍。

【注】,四季人神所在之處,謂人之神氣初動之處,同乎天之流行也,禁針灸者恐傷生氣也。人神常在心,春在左脅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脅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神主藏也,夏在臍者脾主化也。

白話文:

人體的精氣,四季都有它駐留的地方,這與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相應。禁止針灸,是擔心損傷人體的精氣。人體的精氣通常集中在心臟,春夏之交時,人體的精氣停留在左脅,這是因為肝臟主升。秋冬之際,人體的精氣停留在右脅,這是因為肺臟主降。冬季,人體的精氣停留在腰部,這是因為腎臟主藏。夏季,人體的精氣停留在臍部,這是因為脾臟主持消化吸收和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