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四 (3)
卷四 (3)
1. 膀胱經文
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白話文:
膀胱,是掌管水液的官員,它儲藏著身體的津液,透過氣化的作用才能將水液排出體外。膀胱的位置在第十九椎骨下方,腎臟的下面,大腸的前面。它只有下方的開口,沒有上方的開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處,是小腸的下方出口,也是膀胱的上方邊界,水液會在這裡分別迴流到小腸,隨著氣化作用滲透進入膀胱。水液的進入和排出都依靠氣化的作用,如果進入膀胱的水液無法氣化,水液就會跑到大腸,造成腹瀉。如果膀胱排出的氣無法正常氣化,就會導致下方排泄管道阻塞,造成小便不通、腫脹。這條經脈的氣較少,血比較多。《難經》中記載,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長寬都是九寸,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開口寬二寸半。
2. 膀胱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其支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到小趾外側。
白話文:
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脈的一支,它起始於眼睛內角,向上到達前額,並在頭頂交會。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又出來,向下分開,經過頸後,沿著肩胛骨,緊靠脊椎兩旁向下,到達腰部中間,再深入到脊椎兩側的肌肉,聯繫腎臟,並歸屬於膀胱。
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腰部中間向下,沿著脊椎兩側,穿過臀部,進入膝蓋後面的膕窩。
還有一個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開,向下穿過肩胛骨,緊靠脊椎,通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後邊向下,與膕窩處的經脈匯合,然後向下穿過小腿肚,從外踝後面出來,沿著京骨到達小腳趾外側。
3. 膀胱經循行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顛上至耳角,直者從顛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內後廉膕中合,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骨下趾外側。
【注】,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之經。其直者,從通天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其支者,又復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內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浮郄、委陽穴,下合膕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內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後崑崙穴,從崑崙穴循行僕參、伸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從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於足之少陰經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從眼睛內角的睛明穴開始,向上到額頭,再到頭頂。其中一條分支從頭頂分開,到耳朵上角;另一條主線從頭頂向後延伸到腦後,然後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往下到後頸,接著沿著肩胛骨和脊椎兩側下行,抵達腰部,進入腎臟和膀胱的內部,然後向下與後陰部相連。
接著,它穿過臀部,斜向下進入膝蓋後方的委中穴。另一條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分出,左右分開,經過肩胛骨和脊椎之間,通過髖關節,再到大腿內側後方,與膝蓋後方會合,然後向下穿過小腿,經過內外腳踝後方,到達京骨穴,最後到小趾外側。
膀胱經起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循著攢竹、曲差、五處等穴位上行至額頭,然後交會於頭頂,進入承光穴,再循著通天穴。其中一條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角,與足少陽經交會。另一條主線從通天穴進入大杼穴,然後循著肩胛內側的風門穴,再循著肺俞穴,沿著脊椎兩側到達腰部的厥陰俞穴。接著,從厥陰俞穴循著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位,進入腎臟,並經過腎俞穴、氣海俞穴,然後沿著脊椎兩側下行,經過大腸俞穴,再循著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位,又分別通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位。
另一條分支再次回到肩胛骨內側,循著附分穴,經過肩胛的魄戶穴,然後循著脊椎兩側的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位,經過髖關節的秩邊穴,然後從大腿外側後方,經過承扶、浮郄、委陽等穴位,在膝蓋後方的委中穴匯合,再從委中穴循著合陽穴,接著向下進入小腿的承筋穴,然後循著承山、飛揚、附陽等穴位,從附陽穴到達外腳踝後方的崑崙穴,再循著僕參、申脈、金門等穴位,到達京骨穴,接著循著束骨、通谷穴,最後到達小趾外側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4.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髎次髎中後下,會陽須下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揚附陽達崑崙,僕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總共有六十三個穴道,從睛明穴、攢竹穴、曲差穴開始,接著是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然後是絡卻穴、玉枕穴,在天柱穴的旁邊。大杼穴、風門穴接著引出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依序排列,大腸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也像這樣依序排列,中膂俞穴、白環俞穴都位於背部兩側,距離脊椎中間約兩寸的位置。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依序排列,會陽穴必須在尾椎骨旁邊尋找。
還有附分穴在背部第三行,大約在第二椎骨旁三寸半的位置,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在旁邊,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連接胞肓穴,秩邊穴、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相鄰於委陽穴,委中穴再往下走是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依序延伸。飛揚穴、附陽穴到達崑崙穴,僕參穴、申脈穴經過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靠近通谷穴,最後在小腳趾外側找到至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