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衝脈循行歌

衝脈起於腹氣街,後天宗氣氣衝來,並於先天之真氣,相併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衝脈者,起於氣街,是起於腹氣之街也。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並於少陰者,是並於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靈樞·逆順肥瘦篇》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焉。《靈樞·動俞篇》又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者,即此之起於腎下之謂也。而謂起於腎下者,即並於少陰之經,腎間動氣上行也。《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衝者,即此出於氣街之謂也。不曰起而曰出者,謂穀氣由陽明胃經出,而會於氣街也。

白話文:

衝脈的起始點在腹部的氣街,這裡匯聚了後天從食物轉化而來的宗氣,同時也與先天的真氣結合,兩者一同沿著肚臍兩側向上,到達胸部。這些氣在胸中散開,與督脈、任脈的氣會合,充滿全身,並分佈到各個臟腑和經絡,因此被稱為「氣海」,這樣說法並沒有錯。

【解釋】衝脈,起始於氣街,也就是腹部氣所行走的道路。所謂氣街,就是氣所運行的通道。人體積聚在胸中的氣,一部分是先天的真氣,來自腎臟的動氣;另一部分是後天宗氣,是由水穀精微轉化而來的胃氣。這裡說的「起於腹氣之街」,指的是從胃中產生的穀氣;「並於少陰」,指的是與腎臟的動氣合併。真氣和穀氣合併後,沿著肚臍兩側向上行走,到達胸部後散開。這就是所謂的「大氣至胸中」,然後分佈到五臟六腑以及各條經絡,滋養全身。《靈樞·逆順肥瘦篇》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氣海,五臟六腑都從它獲得氣。」《靈樞·動俞篇》又說:「衝脈是十二經的氣海,與少陰經的大絡相連,起於腎臟下方,出於氣街。」《靈樞·五音五味篇》也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中」,這就是說它起於腎臟下方的意思。所謂起於腎臟下方,就是指它與少陰經,也就是腎臟動氣一同向上運行。《素問·骨空論》說:「衝脈起於氣衝」,這就是說它出於氣街的意思。這裡不用「起」而用「出」,是強調穀氣從陽明胃經出來,會合於氣街。

2.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白話文:

衝脈的經脈走向,從肚臍下方橫骨的位置開始,向上行走到大氣穴,然後四散灌注到身體各處,接著通過肓俞穴,再經過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幽門穴,一路向上到達胸部,最後散布在胸部,與任脈一起運行。

3. 衝脈分寸歌(附:任督沖三脈合解)

衝脈分寸同少陰,起於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注】,衝脈起於足陽明,並於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按】,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毛際以上。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裡,是內指胞中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指胞中也。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亦是指於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於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然三脈皆後天水穀所化,胃氣出於氣街,會於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並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故王冰《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白話文:

衝脈的穴位分寸和足少陰經一樣,起於橫骨穴,到幽門穴為止。向上走的每個穴位距離都是一寸,穴位開在身體中線的左右兩邊各五分。

**註解:**衝脈起於足陽明經,與足少陰經在腹部的氣街處交會,在肚臍兩邊的中線上各旁開五分向上走,從少腹下方的尖陰處,經過橫骨穴,再往上經過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總共有十一個穴位,每個穴位距離一寸,穴位位置都在身體中線左右各五分處。

**說明:**關於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黃帝內經·骨空論》提到: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在毛髮邊緣以上。這裡所說的「外」是指少腹的部位,「內」則是指子宮。督脈起於少腹下方的骨頭中央,女性是連接陰道出口,男性則連接陰莖,再向上接合尾椎骨,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這裡的「外」也是指少腹部位,「內」是指子宮。衝脈起於氣街,與足少陰經並行,也是與子宮相關的。雖然沒有明確說衝脈起於子宮,但實際上它也是從子宮發源的。因此,我們知道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都起於子宮。然而,這三條經脈都是後天水穀精微所化生,胃氣從氣街發出,匯聚到子宮,與先天腎臟的真氣一起運行並充養全身。由此可見,這三條經脈是同一個源頭的。所以王冰在《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中,把任脈在背部運行的部分稱為督脈,從少腹向上走的部分稱為任脈,也可以稱為督脈,只是以背部和腹部的陰陽屬性來區分命名而已。但衝脈也起於子宮,並與足少陰經並行向上。因此,任脈、督脈、衝脈其實是同一個源頭分出的三個分支。所以人體有腹背,就像天地有子午方向一樣;任脈和督脈有前後之分,就像地球的兩個半球有陰陽之別一樣。子宮,是男女丹田的統稱。在女性稱為女子胞,在男性則指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