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六 (5)
卷六 (5)
1. 帶脈循行經文
《靈樞·經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臑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靈樞·經脈別篇》說:足少陰經向上走到手臂的臑部中間,分出支脈走向足太陽經並與之會合,向上走到腎臟,位置在第十四椎骨處,然後分出支脈歸屬於帶脈。
《二十八難》說:帶脈,起於兩側季肋的下方,環繞身體一周。
2. 帶脈循行歌
帶脈足少陰經脈,上膕別走太陽經,合腎十四椎屬帶,起於季脅繞身行。
【注】,帶脈本由足少陰經之脈,上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故起於季脅,繞身一周行也。
白話文:
帶脈是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向上到膝蓋後方(膕窩)時,會分出支脈走到足太陽膀胱經,然後與腎經會合於第十四椎(腰椎),接著從這裡分出屬於帶脈的經絡,因此帶脈的起點在季肋(側腹部),然後環繞身體一圈。
**註解:**帶脈原本是從足少陰腎經分出來的脈絡,向上到膝蓋後方(膕窩)時,會另外分出支脈走向足太陽膀胱經,然後和腎經在第十四椎(腰椎)會合,從這裡再分出屬於帶脈的經絡,所以帶脈的起始位置在季肋(側腹部),然後環繞身體一周運行。
3.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迴季脅束帶然。
【注】,足少陰之正脈,出於然谷,循內踝後。其別者入跟中,上腨內,至膕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之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衝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會,而不與衝脈偕行,出於季脅,屬少陽帶脈穴也。故《難經》曰:帶脈者,起於季脅也。回身一周者。謂起於足少陽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髎穴,回行如帶,故曰帶脈也。
白話文:
帶脈穴位於足少陽經上,它環繞著五樞穴和維道穴之間,在京門穴下方、居髎穴上方,像一條帶子一樣環繞著腰部。
【註解】: 足少陰腎經的主幹脈絡,從然谷穴發出,沿著內踝後方行走。它的一條分支進入足跟,向上到小腿肚內側,再到膝蓋後方,另分出一支與太陽經會合。腎經向上到達腎的氣穴(在第十四胸椎內側),在這裡與足少陰腎經的衝脈會合。在外側則與足少陽膽經的帶脈交會,但不與衝脈一起行走。它從季脅發出,屬於足少陽的帶脈穴。所以《難經》說:「帶脈,起於季脅。」這裡所說的環繞身體一周,指的是從足少陽帶脈穴出發,循行五樞穴和維道穴,經過居髎穴,環繞腰部像帶子一樣,因此稱為帶脈。
4. 帶脈分寸歌
帶脈部分足少陽,季脅寸八是其鄉,由帶三寸五樞穴,過章五三維道當。
【注】,帶脈部分,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即帶脈穴也。從帶脈穴下三寸,即五樞穴也。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即維道穴也。
白話文:
帶脈這部分,屬於足少陽膽經,位置在側腹部,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就是帶脈穴。從帶脈穴往下三寸,就是五樞穴。從五樞穴再往下走,經過肝經的章門穴,再往下五寸三分的地方,就是維道穴。
5. 陽蹺陰蹺脈循行經文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白話文:
陽蹺脈和陰蹺脈都是從足少陰腎經分支出來的。陽蹺脈從腳跟的地方開始,沿著外踝向上行走,然後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是從腳跟的地方開始,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到達咽喉部位與衝脈交會。
陰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它從然谷穴之後開始,向上到內踝上方,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行走,進入陰部,然後向上沿著胸部內側,進入缺盆穴,再向上到人迎穴前方,進入面頰,連屬到眼睛內角的部位,與足太陽經和陽蹺脈會合然後向上行走。兩條蹺脈的氣如果相互循環,眼睛就能夠得到濡養;如果眼睛的氣不能夠得到滋養,眼睛就不能正常閉合。
6. 陽蹺脈循行歌
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眥太陽經。
【注】,陽蹺之脈,起於足跟之中,上合三陽外踝上行,從脅少陽居髎之穴,上循肩,入頸頄陽明之肩髃、承泣等穴,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
白話文:
陽蹺脈從腳跟中間起始,向上與足部三陽經會合,沿著外踝向上行走。接著從脅肋部,循著肩膀,進入頸部和面頰部位,歸屬於眼睛內角的太陽經。
【註解】陽蹺脈,從腳跟中間發起,向上與足部三條陽經在外踝上會合後,繼續向上行。它經過脅肋部的少陽經居髎穴,再沿著肩膀向上,進入頸部和面頰部位,經過陽明經的肩髃穴、承泣穴等穴位,最後歸屬於眼睛內角,並在此與太陽經會合。
7. 陽蹺脈穴歌
陽蹺脈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白話文:
陽蹺脈的穴位,起始於申脈和僕參這兩個穴位,接著是居髎、肩髃、巨骨這些穴位,再來是臑俞、地倉、巨髎、以及在眼眶下方的泣穴,最後終於睛明這個穴位。
8.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居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注】,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也。從申脈繞後跟骨下,僕參穴也。從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附陽穴也。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也。又與手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也。從肩髃穴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也。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也。從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也。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也。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白話文:
陽蹺脈起始於足太陽膀胱經,在腳踝外側下方五分處的申脈穴。接著繞過腳後跟下方,到達僕參穴。從僕參穴再斜向前到腳踝外側上方三寸的附陽穴。然後向上到髖骨上陷處的居髎穴。再往上到肩膀,在肩峰前端的肩髃穴。從肩髃穴向上到肩尖上方的巨骨穴。接著到肩胛骨上方的臑俞穴。然後到嘴角兩旁四分處的地倉穴。從地倉穴到鼻孔兩旁八分處的巨髎穴。再到眼睛下方七分處的承泣穴。最後到眼內角外側一分處的睛明穴。
【註解】:蹺,指的是腳。奇經八脈中與腳相關的就叫做「蹺」。稱為「陽」是因為它運行在身體的陽經部位。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起始於足太陽膀胱經,在腳踝外側下方五分凹陷處的申脈穴。從申脈穴繞過腳後跟下方,到達僕參穴。從僕參穴再斜向前到腳踝外側上方三寸的附陽穴。然後與足少陽經交會於肋骨下方八寸三分處的居髎穴。再與手陽明經交會於肩膀前端的肩髃穴。從肩髃穴向上到肩尖上方的巨骨穴。然後與手、足太陽經及陽維脈交會於肩胛骨後下方,肩胛骨上緣的臑俞穴。接著與手、足陽明經交會於嘴角兩旁四分處的地倉穴。從地倉穴到鼻孔兩旁八分處的巨髎穴。再與任脈及足陽明經交會於眼睛下方七分處的承泣穴。最後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和陰蹺脈交會於眼內角外側一分處的睛明穴。